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湛庐文化
-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是一个关于实现梦想的故事。所向无敌的知名律师朱利安心脏病突发之后,卖掉私人飞机、度假小岛以及心爱的法拉利跑车,远赴印度寻找生命的真正目标。他带回了喜马拉雅高僧的神秘寓言,其中隐藏着达到生命至高境界的一切知识,只要做到这简单的七件事,就能掌握同时改善你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方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
快感
为什么男人会有处女情结?为什么血腥的恐怖片能大行其道?为什么我们会为虚构的故事伤心落泪?诸如此类的劲爆话题,最风趣的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用活色生香的案例解读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了解快感,也能了解你很多冲动和欲望的本质。 这是一本通俗心理学读物,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心理学。本书探讨的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作者风趣而幽默地阐释了人们可以从食物、艺术品、娱乐、性爱、占有、想象,甚至是暴力和惊恐中体验到快乐,探讨了为什么那些快乐让人欲罢不能。 -
孵化Twitter
[内容简介] 一个在挣扎中生存的博客平台Odeo,一小撮龙蛇混杂的无政府主义者员工,经历了怎样的涅槃,摇身一变,成为纽交所最闪耀的上市企业Twitter? 一个因打造和出售Blogger而出名的农家小子,一个渴望用编码改变世界的创业青年,一个害羞又满脑子奇怪想法的文身黑客,一个爱开玩笑逗朋友开心的外交家,这四位各有特色的创始人如何从兢兢业业、每日劳作的工程师,成为了登上杂志封面、《奥普拉秀》和每日秀的富裕名人?而在Twitter日益茁壮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又是如何为了金钱、影响力、名气和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争斗不休,最终却失去了对Twitter的掌控,让一位50岁的前喜剧演员夺取CEO的位置? 《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科技和商业记者尼克•比尔顿,在Twitter以指数级速度增长时,将读者带到了这个公司的大幕之后。在《孵化Twitter》中,他用史无前例的写作手法和全身心投入的调查方式,对Twitter和Odeo公司的现任和前任员工、政府官员、Twitter高管们的朋友们、其他重要人士和竞争公司同行们进行了几百个小时采访。虽然Twitter公司拒绝正式授权写作此书,但Twitter的现任和前任董事会成员及公司所有四位创始人集体同意接受采访,时长超过65个小时。同时,尼克•比尔顿还研读了成千上万的微博,照片和视频,包括之前采访的的一千多份文件(员工电子邮件、会议室演示、投资文档、合同、员工日历、合伙文件、政府级别交流、即时通讯通信、报纸文章、博客帖子、高度机密的Twitter法律通告,以及内部电子邮件)。 成百上千的信息来源、采访、文件和内部邮件,使得尼克•比尔顿勾画出一个如电影般精彩的,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真实故事——四个朋友如何意外地改变世界,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汲取的教训。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源自真实采访的Twitter成长史,中英文版零时差同步上市! ★这是一部被Twitter公司拒绝正式授权的作品,这是一个关于金钱,权力,友谊,背叛的真实故事。 ★《纽约时报》最受欢迎的科技和商业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亲自执笔,源自对Twitter四位创始人和高管的几百小时采访,参阅一千多份从未披露的内部文件。 ★《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英文版在Twitter上市前夕11月5日一经推出就登上各大销售商的排行榜榜首。中文版零时差同步震撼上市! ★湛庐文化出品。 -
别想那只大象
作为一个研究语言和认知的科学家,乔治•莱考夫认为,控制了语言就控制了思想。他在《别想那只大象》一书中,以美国政客的竞选语言为例,详细解释了这一理论,并指明了在实际语言沟通中如何运用该理论的方法。 乔治•莱考夫长期以来着力研究认知语言学对人际沟通的启示。他用“别想大象”这个例子说明,在语言大战中战胜对手的方法很简单:千万不要用对方已经不断重复强调的关键词。他告诉我们,“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两大利器,你可以运用这两种武器在30秒之内了解对方言语的核心含义,并迅速做出反应。 《别想那只大象》不仅教我们在话语角力中抢占高地、达成自己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引导、操弄和煽动。营销、广告、公关、媒体等领域人士必读。 -
象与骑象人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 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智慧之作。《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 湛庐文化出品。 -
决战大数据
[内容简介]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当今的商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多数电商人无不“谈大数据色变”,并呈现出一种观望、迷茫、手足无措的状态。车品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电商人,在敬畏大数据的同时,洞悉到了数据时代商业发展的更多契机,他创新了数据框架的建立和使用,重新量化了数据价值的指标,并挖掘了在无线数据和多屏时代下商业发展的本质……在他看来,改变思维方式,即可改变数据和商业的未来。 《决战大数据》将视角投入到“大数据实践”的领域,对数据收集、数据化运营、运营数据、无线数据、数据盲点和噪音、数据分类和数据价值、养数据、多屏时代等大数据应用的热点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对当今的大数据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并提出了做好“个人大数据管理”的前瞻性建议,创建了一个数据化运营和运营数据的闭环系统。同时,《决战大数据》首次揭开阿里巴巴运营数据的神秘面纱,解密了其数据实践的“混、通、晒”内三板斧和“存、管、用”外三板斧,对于当今的绝大多数电商企业来说十分有借鉴意义。 《决战大数据》是继经典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之后聚焦中国大数据实践的重磅新作。 [编辑推荐] 大数据实践的先行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车品觉首部个人专著:拥有十几年丰富的数据实战经验,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数据化思考方式,对电子商务未来趋势有独到见解,曾先后在汇丰银行、香港电讯盈科、微软、eBay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任总监。 继《大数据时代》之后聚焦中国大数据实践的重磅之作,引领“大数据实践”风潮:《决战大数据》为数据人拨开大数据时代的层层迷雾,对数据化运营和运营数据的热点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为现代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应用的前瞻性建议和商业新范本。 聚焦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实践,首次揭开阿里巴巴运营数据的神秘面纱:解密了阿里巴巴大数据实践的“混、通、晒”内三板斧和“存、管、用”外三板斧,还原最真实的阿里巴巴。 首度提出“数据化思考”新思维,改变思维,决胜数据化未来:作者认为大数据时代更多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只有掌控大数据背后真正的思维变革才是决胜未来商业的关键。 洞悉大数据与个人、商业与个人的内在联系,指出了“个人大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电商管理层,还是数据分析师,每个人都要有完善的个人大数据管理模式,以避免数据收集和使用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断层。 最接地气的大数据著作,既是商业人和电商从业者的案头必备书,也是管理层的决策宝典:作者列举了大量国内领先电商和自身经历的经典“数据分析实例”。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对当今国内的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更有针对性、借鉴性、实操性,也更接地气。 国内8大顶尖电商和投资人强力推荐,迄今为止最有重量的数据实践之作:eBay 大中华区CEO林奕彰、唯品会创始人沈亚、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刘星、 大众点评网CEO 张涛、安客诚全球副总裁程杰、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徐雷、 桔子水晶酒店集团创始人吴海、LinkedIn商务分析部总监张溪梦等联袂推荐。 图书个人所得全部捐献给“桑珠助学”和雪谦寺重建。 湛庐文化出品。 -
爸爸军团
[内容简介] ★人生免不了遗憾,万一我没有机会陪着孩子长大,亲爱的朋友,你们愿意替我履行父亲的职责吗?超级畅销书的作者布鲁斯•费勒在生活如日中天的时候,被确诊患上罕见的癌症:骨肉瘤。43岁的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双胞胎女儿长大。于是,费勒组建了一个“爸爸军团”——由六位费勒最欣赏与信赖的朋友组成。费勒相信,这六位陪伴他走过人生不同阶段的朋友可以成为自己的声音,把也许不能教给女儿们的人生功课传授给她们。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这几位“爸爸”将承担起重任。 ★爸爸给女儿的十个财富。在六位个性迥异、各有特色的爸爸军团成员的帮助下,费勒有了献给女儿的十个财富:永远做自己;放飞梦想;探求一切未知;停下脚步欣赏世界;拥抱恐惧…… ★不管你是一个爸爸,还是想起了爸爸的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感受浓情父爱和生命的智慧。 [编辑推荐] ★TED演讲人、美国父教协会“年度好爸爸”温情奉献完美诠释“父亲”二字的担当,落泪感悟“尽责”背后最浓情的父教脚本。 ★全球主流媒体《时代周刊》《人物》《今日美国》《纽约每日新闻》《每日镜报》及CNN感动推荐,好莱坞同名电影即将上映。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智慧的故事,不仅感人至深,还让我们叩问人生。 ★湛庐文化出品。 -
跑步圣经
跑步,究竟是一场苦行僧之旅,还是跑者内心的一场博弈?我们需不需要跑步?到底为什么跑步?一个跑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本融合实践和哲学的跑步巨作。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跑者的坚韧;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跑者的胸怀;在这里,你可以聆听伟大思想家和运动者的精神;在这里,你可以与身体的“思维”对话。通过这本书,你也许能够找到“你到底是谁”和“你该如何适应你自己”的答案。 希恩博士提供了一个关于健康和快乐的人生大纲,展示了身体如何控制我们思想和精神的能量。通过有史以来那些伟大思想家和运动员的谆谆教诲和身体力行,希恩打开了他“跑步人生”的大门。而且,希恩将之与他自身关于健身、跑步的理论以及他关于训练、受伤预防和参加比赛的专业知识结合到了一起。但这绝非说教,而是他将你引领入他自己的“跑步人生”,并且为你解释体验你自己唯一的身体和思想的关键意义。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 中国知名心理学家、时间心理学中国第一人黄希庭倾力推荐。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执著于时间表和任务表,但是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不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 心理学家津巴多借鉴30年的开创性研究,表明你个人对时间的认识决定了你看待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决定了你的生活。一旦你了解时间的奥秘并知道属于自己的“时区”,你就可以管理你的生活,让它更精彩。 为什么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反恐战争还没有打赢?为什么总有人会上网成瘾、毒品成瘾?为什么我们越怕胖就会越胖?看似平常的问题,答案一定出乎意料! 阅读本书你将看到:人生不可深陷的3大“时区”;如指纹般影响命运的6大“时间人格”;6种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时间悖论”。 -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内容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解决了你“想学习心理学知识,但是对大部头的教材望而生畏;想了解心理学实验,但是数据、符号和公式让你退避三舍”的问题。它让你在轻松阅读中不仅了解心理学知识、洞穿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揭露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无数读者追捧,在当当和卓越上引起热议。更有心理学老师将它推荐为心理学专业学生必读参考书 [图书卖点] 1. “十个心理学实验,犹如十部好莱坞大片” 2. 没有冷冰冰的数据、符号和公式,用小说般的行文普及心理学知识、历史及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满足您学习心理学的“口舌之欲” 3. 最受欢迎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重装上阵,卓越、当当热评如潮 [编辑推荐] 本书放弃了冷冰冰的数据和图表,剥去了“理论”的外衣,可以说这是我们精心为您烹制的美味点心。为了满足您的“口舌之欲”,我们从封面到版式,从内容到文字都是精心策划。您在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时,一定会不自觉地惊呼心理学实验真是妙不可言,并忍不住将书中的知识加以验证。 [读者赞誉] 这些实验在作者的笔下犹如好莱坞惊悚片,它让你身临实验情境,直面人类心灵的幽暗和光亮。 @卓越读者yz1 有人说作者是个高明的骗子,有人说她的书让人大开眼界,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我只知道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亚马逊读者esteson 强烈推荐这本书,很少见这样写实验的,虽然只有十个实验,但读后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排版、封面设计都值得推荐,总体来说,很不错哦! @卓越读者yunlilan [推荐序] 瑕不掩瑜 心理学教授 胡志伟 撰写这篇推荐序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既有遇见老友时的那种欣喜,也有对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欣羡,更有诸多的感慨。根据我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显示,劳伦•斯莱特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硕士,更是波士顿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然而,斯莱特走了一条和其他具有类似学术背景的人截然不同的道路,她成为一位专业作家。斯莱特也在大学教书,但她所教的科目是“创造性的非小说写作”(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而非教育学或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所受过的心理学教育对她的事业完全没有影响。从斯莱特出版过的六本书来看,心理学的训练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她在写作上的选材,同时也让她的作品得到许多奖项。 这本书介绍了10个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而过去十余年间,我在台大心理系讲授“普通心理学”课程,我深知这些研究都是教材必定要介绍的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出斯莱特的写作风格。首先,她会找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或议题为写作题材;其次,她会为这个题材换一个“外衣”,将原先生硬的科学术语剥去,换以流畅的文字叙述;最后,为了加深文章的可读性,她会在文章中生动地描述一些个人经验,包括自己和该心理学实验的实验者、被试或其他科学家之间的互动经历。这样个人化的写作风格的确会将一些原本艰涩难懂、难以亲近的心理学研究变得浅显可亲。然而,在羡慕斯莱特的写作能力,欣赏她能够将科学研究写得像小说般引人入胜时,我也注意到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为她招致了诸多批评。 根据我在网上搜寻的结果,对斯莱特的批评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文字上的疏漏。例如,她在书中误记了某教授任教的学校,误述了教廷的封圣纪录,误记了一些历史事实。比较严重的错误是本书第1章,有关德博拉•斯金纳(斯金纳博士的女儿)的纪录。看到斯莱特在书中的描述,一般读者很容易将德博拉的童年经验视为“创伤”,将斯金纳博士视为一位疯狂的科学家,愿意把自己女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无法预知结果的实验。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德博拉的自述,斯金纳博士是一位负责的、温暖的父亲,他本人也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历史或症状。而斯金纳博士设计的婴儿箱更是受到了妻子的赞赏,因为这个箱子不但为小德博拉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也因为这个箱子的设计,减轻了她的清洗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斯莱特没有向德博拉本人做过求证工作。 二、错误记录或过度推论访谈对象的话。这是斯莱特最为人诟病的错误。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写到: 斯皮策停顿片刻,又问:“你说罗森汉怎么了?”我说:“不怎么好,他妻子得癌症去世了,女儿死于车祸。他中风了好几次,医生诊断不出原因,现在全身瘫痪。”斯皮策似乎不为所动,也未表示遗憾。可见精神医学界有多痛恨罗森汉的研究,即使过了40年,余恨仍未消失。他说:“这就是进行那种实验的下场。” 但是斯皮策写信向本书的出版商提出抗议,他否认说过上述的话,并表示绝对不会说出如此幸灾乐祸的话。斯莱特回信给斯皮策,承认了这项错误,并承诺会在新版书中做出恰当的更正。 三、书中可能叙述了一些她“没有做过”的研究。例如,在本书第3章里,她说自己曾做过一个类似罗森汉所做的研究,也就是伪装成精神病人,向多家医院精神科或急诊室求助。根据书中的叙述,类似罗森汉的研究结果,精神科的医生无法查知斯莱特是假装的病人,并开给斯莱特25种抗精神病药物及60种抗抑郁药物。但是,当一群以斯皮策为首的精神科医生写信给本书出版商,要求斯莱特公布所做研究的详情时,她却无法提供这些信息。 看过本书及针对它的相关批评后,我产生了无限感慨。首先,我有着一种“饿汉听人批评鸡肉烧得不够入味”的感慨。诚然,这本书是有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一本像小说一样的“创造性非小说”而言,这些实在是微小的“问题”。和众多灵修、命理、育儿、青少年问题和自我成长的书相比,这本“有些错误”的书就显得和学术性的教科书一样了。我还记得在十余年前,当我在倪匡的科幻小说中读到他以古典制约的机制来描述生理现象时,兴奋得当场决定要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上引述这段文字。十几年转瞬过去,我们在华人世界里还看不到一位类似斯莱特的作者,能够这样将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一般读者。 对于一位心理学家而言,看了这本书后,我们自然会想到两个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与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即能否解释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无疑,书中描述的都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研究,同样没有疑问的是,在这些研究中,有许多研究都有“伦理”上的问题。例如,本书第2章谈到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威权研究,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研究。一些参与这个研究的被试不但因为研究的安排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有些人甚至回家后,也会从梦中惊醒。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能再在欧美的心理学界进行了,因为他们已经制订了严格的心理学从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且严格执行着这些规范。让我感慨的是,我无法针对我们的学界做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虽然台湾的心理学界在经过多年的讨论后,终于通过并颁布了我们的“心理学专业人员伦理准则”,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份准则形同虚设,对台湾的心理学者没有任何约束力。单从这点来看,台湾心理学界的成熟之路还很遥远。 心理学研究有着极高的实用性;事实上,许多心理学研究是因为现实世界发生的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本书第2章、第3章、第4章与第8章,描述的实验都是研究者受现实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启发,而开始研究。这些实验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也为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例如,受到罗森汉研究的影响,学界组成研究小组促成了新的精神病诊疗技术,其研究结果产生了目前使用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反观我们的社会,绝对不乏需要心理学者介入的研究,不乏需要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现象(例如,越来越分化的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族群问题、父母携带子女一起自杀的独特现象、新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等),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心理学者,都在这些问题上缺席了。造成我们缺席的原因很多(如,繁重的教学任务、极端功利与短视的教授职称制度、心理学的规模太小、心理学者人数太少等),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卸下对这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写推荐序的好处是,出版社对推荐者没有太多的写作格式要求;所以本文的结构有些松散,提到了许多个人的感慨。然而,写序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推荐者应该提出该书的可推荐之处。总括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本选材精采、引人入胜的好书。内容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前言] 14岁那年,我第一次进行心理学实验。我们在缅因州有间老旧的度假小屋,石灰墙面斑驳剥落,凹陷之处有浣熊栖息。有一天,我从中抓出一只小浣熊,我叫它“阿梅莉亚”。它嘴角还沾着奶水,双眼紧闭,不停啼哭,拼命挥动四肢。几天后,原本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 心理学家洛伦兹(Konrad Lorenz)养的鸭子睁开眼最先看到他,进而追随模仿他的行为举止,这被称为“印刻效应”(imprint)。所以我让阿梅莉亚一睁开眼就看到我,视线所及,别无他人。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还在我脚边打转。要是害怕,它就会攀住我的小腿不放。它跟着我找书店、去学校、逛街、睡觉,模仿我的举动。理论上是我让阿梅莉亚产生了印刻现象,但到后来,反而我的生活习性越来越像它了。和阿梅莉亚在一起时,我会伸手到池塘里抓鱼,我开始喜欢在夜里出没,欣赏潮湿草地上晶莹的露珠,而黑眼圈也越来越明显了。 最后我在笔记中写道:“母亲也受印刻效应的影响。”我不禁要问:这种互依共生的模式中,到底谁影响谁?某种生物若与他种生物长期亲密相处,先天习性是否会日趋退化,完全仿效他种生物的行为反应?世界上真有狼群养大的孩子、会写字的黑猩猩吗?正是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且持续至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更感兴趣的是用来探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开始让我着迷的是阿梅莉亚(被试),后来却进一步想了解心理学实验的设计架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详尽的质性描述,屏息凝神或百般无聊地等待结果。不论人为或巧合,心理学实验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追溯本书的写作动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浣熊宝宝阿梅莉亚,但还有许多因素也同样重要。我一直觉得心理学实验很有意思,因为最理想的心理学实验就是去芜存菁后的生活,这是浓缩的人生经验。就像化学实验借助种种仪器,逐一分析出某种化合物的成分一样,心理学实验让我们在特定情境中,清楚看到喜爱、恐惧、顺从、怯懦等心理作用。我们常因为生活的急促忙乱,而忽略行为反应的其他面向。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则凸显出这些面向,让我们能更清楚地检视、了解自我。 就读心理研究所期间,我有机会观察各种动物和人,进行实验。我看过中风病人,右脸麻痹,没有表情;失明的病人却能读出信件内容,令人百思不解。我观察等电梯的人,多数人明知猛按按钮,电梯也不会快点到,却还是猛按个不停。我想知道,这些人为何还要按个不停?这种“电梯行为”反映怎样的人类思维?我当然也看过经典心理学实验的相关文献资料,它们多半出自学术期刊,并且伴随许多量化资料与统计图表。我总觉得若能对实验内容多加着墨,必能呈现更多深刻独到的观点。遗憾的是,现有的文献资料不是平铺直叙,就是单调乏味。多数报告不外乎如此,都未能掌握心理学实验的精髓。这也是促使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原因。探讨心理学实验不能只重视结果,更应深入了解其内涵。我在写作本书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 人生毕竟不是由资料重点、手段工具、理论模式所构成。生活是一连串的故事,先要吸收理解,再加以重组改写。讲述故事的方式向来最能让人感同身受。本书谈到的心理学实验,都改以故事方式呈现,希望帮助读者掌握个中要义。 心理学实验主题类型繁多,若无长篇累牍,不可能全数囊括。本书限于篇幅,仅挑选10项心理学实验,加以探讨。这些实验直接触及若干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议题:“我们是谁?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我们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吗?何谓道德?何谓自由?” 今日环境已大不相同,这些实验与21世纪的我们还有何关联?现代神经心理学家可以直接观察老鼠的神经反应与连结,从生理层面了解其特定行为模式,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理论还能带来什么启示?当年罗森汉(David Rosenhan)假扮精神病人,探讨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在今天看来,这个实验宛如一出异想天开的黑色喜剧。时至今日,我们理当发展出更客观完备的标准用于诊断这些“疾病”。那么若再进行一次罗森汉的实验,结果会有不同吗?即使欠缺充分明确的病原学或病理学基础,我们是否仍能界定异常和正常?心理学有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客观的统计归纳,二是主观的演绎诠释,这些方法算得上是科学吗?所谓科学,从某些方面看,不也是研究者的主观诠释? 早在19世纪末,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设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科学仪器,目的是以实证定量的方式研究心理学,科学的心理学自此诞生。然而种种实验显示,心理学这门学科先天不良,只有虚幻空泛的形体与松散连结的四肢。这个怪物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成长,时至今日,已经长成什么样子了?本书虽然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书中这些实验,而对上述问题有一番深刻体会。 综观本书,读者可以发现,心理学研究日益偏重生物层面,这俨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已经了解了神经元的内部机制,也知道基因如何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组成,从而决定生理特征与思维能力。我们不仅能解释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机制,也知道思想如何引发行为。 但人为何有思想?为何受特定思想左右?为何会记住或遗忘?这些记忆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换言之,我们可以用生理学观点界定记忆的本质,但这些本质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呈现,带有何种意义,仍由个体所主导决定。 对我来说,描述这些实验等于是科学与艺术的写作练习。我不仅得知实验结果,也借此了解这些研究者的人格特质及因人而异的研究动机,以及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曲折才获得最终结果。我也看到这些资料在当时激起的反响,对后代的启发以及是否获得了应有的重视与应用。总之,本书让我得以回顾过去,思索未来。21世纪的心理学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心中已略有概念。巴甫洛夫摇着铃,外科医师继续深入探究复杂的脑部。 现在,请翻到下一页! [简要目录] 第1章|打开斯金纳箱 斯金纳与新行为主义 第2章|电醒人心 米尔格拉姆与服从权威 第3章|“砰、砰、砰”就是疯子 罗森汉的精神病诊断实验 第4章|珍诺维斯之死 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第5章|撒谎有理 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6章|以爱为名 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第7章|吸毒不要紧 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第8章|你编造了记忆 洛夫特斯的虚假记忆观点 第9章|想忘忘不掉 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第10章|切割大脑 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后记 盖棺定论还太早 -
创意的生成
[内容简介] ※ 一本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版的图书,对现今身处数字网络时代的我们而言,为何还如此重要?因为,它回答了一个当下依然还在困扰很多人的重要问题:创意是如何产生的?本书的作者、最伟大的创意人詹姆斯•韦伯•扬,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写作了这本了不起的“大家小书”。 ※ 本书提及的一些想法,最初是讲给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广告系的研究生们的,被誉为欧美广告学专业的必修课。 [编辑推荐] ※ 著名创意人、畅销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作者李欣频的创意启蒙书,著名导演赖声川、美国广告巨擘威廉•伯恩巴克、DDB广告公司董事长凯茨•雷恩哈德鼎力推荐。 ※ 《创意的生成》是广告教父詹姆斯•韦伯•扬的创意圣经。本书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出版,距今已畅销70余年。被译成30多种语言,再版数十次。 ※ 针对创意的生成,本书首度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指明创意生成必经的5个阶段,被誉为创造性思维的经典之作。 ※ 湛庐文化出品。 -
牛奶可乐经济学(教材版)
经济学第一畅销书《牛奶可乐经济学》全面升级,更有料、更充实、更深入、更专业地阐释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波士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杜克大学等美国150多所知名大学采用,并得到了梁小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的鼎力推荐。 你想了解买家的小心思吗?你想知道卖家的武功秘籍吗?你想窥一眼市场的运转方略吗?你想解读政府的政策措施吗?你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更高效地生活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教材版仍以逗趣的风格、生动的案例,为我们一一破解这些难题,为我们呈现最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并以更全面的视角教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教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让我们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
管理工作的本质
[内容简介] ●《管理工作的本质》是明茨伯格最知名的著作,奠定了其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地位。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 ●明茨伯格的主要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质》,是经理角色管理学派最早出版的经典著作。很多人至今仍乐此不疲地回忆着当年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一书的命运。据说当年亨利 ·明茨伯格曾经把自己这篇博士论文的手稿寄给了15家出版社,但是都被一一退回了,亨利·明茨伯格修改了一次之后又寄了出去,才最终得到了一家出版社老板的青睐。然而,能够凭借此书一举奠定亨利·明茨伯格“经理人角色理论巨匠”的地位,恐怕不仅是这个出版商,也是亨利·明茨伯格自己没有想到的。 ●在这本奠定其管理大师地位的著作中,他指出了4个对管理者的工作产生影响的变量,并将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分为3个大类,在这3个大类中又细分管理者的工作角色为10种。于是,4个影响管理者工作的变量+3个类别的管理活动+10种管理者的工作角色,就揭示出管理工作的本质。 [编辑推荐] ●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明茨伯格最知名作品再版升级; ●本书奠定了其管理大师地位的著作中,他指出了4个对管理者的工作产生影响的变量,并将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分为3个大类,在这3个大类中又细分管理者的工作角色为10种。 ●《管理工作的本质》是明茨伯格的第一本著作,是经理角色管理学派最早出版的经典著作。 ●精装再版,湛庐独家策划阅读地图,呈现最优阅读体验。 -
编辑力(珍藏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鹫尾贤也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构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拟小标题、熟悉营销与销售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是什么?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如何和作者打交道?新书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书要往哪里去?本书均有详尽的说明。 [编辑推荐] 作者用轻松幽默的文字,融合管理、历史、商业与文学,告诉你日本出版史上许多畅销书和常销书的打造过程,帮你认识销售与创意之间的关联。书中大量作者亲身经历的编辑故事,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日本《出版新闻》社长清田义昭说:“‘编辑力’,不单单是指制作出版物的能力,还包含读懂时代、读懂社会,以及读懂读者的能力。” 编辑,在传统的概念里,是把文字、图片拼凑成版面的“人”。现在不同了,编辑必须是有创造力与开拓市场能力的人。“编辑力”是指能把文字图像、市场开创串连拓展、成为资讯与制造流行风潮等综合能力。 美国知名出版研究者,《图书出版业》作者阿尔伯特・格雷科说:“编辑是一个偶然的职业,没有人天生就具备编辑技能;只有勤勤恳恳,才有可能精益求精。做编辑既要审慎严谨,又要幽默风趣,否则无法保持恒久的清醒。这就是编辑的生活。” -
千面英雄
[内容简介] ● 约瑟夫·坎贝尔历尽多年搜寻阅读了全球各地的神话与宗教故事,将这些故事中的共通的奥秘汇集在几百页的《千面英雄》中,将神话之源轻松显现在世人面前。 ● 坎贝尔告诉我们,英雄的旅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启程:放弃当前的处境,进入历险的领域;启蒙:获得某种以象征性方式表达出来的领悟;考验:陷入险境,与命运搏斗;归来:最后再度回到正常生活的场域。这是每一位英雄的必经之路。 ● 穿越古今,打通全世界神话中的经脉,帮助现代人重拾解读神话的本能,让希腊、北欧、印度、埃及、中国神话再度与我们对话。引领我们发现内心的奥秘,接触终极的真实。鼓励我们开启生命的旅程,彰显生命的深层意义,为个人和社会寻找恩赐。 ● 英雄就是能够战胜个人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的人,他们能够了解、接受并迎接命运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旅程中接受考验的潜在英雄,只有接受生活的召唤,踏上考验的旅程,生命才能达到丰富多彩的境界。 [编辑推荐] ● 20世纪神话学大师、拯救人类心灵的哲学家与心理学家,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约瑟夫·坎贝尔奠基之作。 ● 寻求个人内在觉醒的“圣经”,探寻自我与心灵成长者的必读之作。 ● 历久弥新,畅销美国65年。 ● 华南师范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分析师申荷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顽石互动CEO吴刚,十分心理创始人王珲,新精英创始人古典,《三体》作者刘慈欣,知名作家苗炜,童话作家粲然,美国总统奥巴马联袂推荐。 ● 时代杂志评选的自创刊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0本英文好书之一。 ● 新添84张精美插图,包含200余人的神话故事人物谱,随书赠送坎贝尔神话系列作品独家藏书票一枚。 ● 美国约瑟夫·坎贝尔基金会独家授权,湛庐文化出品,坎贝尔神话系列作品。 -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编辑推荐] ● 出版以来,本书先后荣获《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名利场》年度十佳作品、《旧金山纪事报》年度畅销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年度畅销书、《华尔街日报》假日好书推荐、《金融时报》编辑推荐奖等奖项。 ● 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这种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和物质世界脱节,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不想读大学却被逼着读,接着又进办公室做白领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轨迹前行。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手工业一样可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一条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 ●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克劳福德用第一手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手工劳动在认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积极的意义,认为手工劳动即将消失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存在问题。工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满足感。无论做什么,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够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而你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软弱无能的“创造者”。 ● 湛庐文化出品 -
恨着恨着就爱上了
[内容简介] ●《恨着恨着就爱上了:杜子建谬论集》关注新媒体·电商热·创业潮:如何看待当下盛行的“微博将死”论?粉丝经济学如何变现价值?电商如何死于“线索不明”?微博、微信的两强格局是否业已形成?大学生应该先就业,还是先创业?天使投资人最看重创业者哪些素质? ●本书重点解决新媒体营销:营销五段位;营销七法则;营销十诀;互联网思维21条;信息当量与链式反应;碎渠道。 ●本书汇集老杜最深刻的人性洞察:“朋友”这个词,是有利息的。交情交情,交在前,情在后;交的最高境界是“交相利”。朋友,切忌用酒来定义,猪也会喝酒。和朋友共事,约等于精神自残。在商场及官场,“感情”只是化妆品;“利益”才是万能胶。势强者多示弱,势弱者反逞强。 [编辑推荐] ●《恨着恨着就爱上了:杜子建谬论集》是“庐客请全国人民免费看书”众筹项目合力成果,是对社群力量的一次有力见证。感念597名庐客的共同努力,使本书纸版售价7.9元,电子版永久免费! ●本书是对传统出版形式的新挑战!众筹不为营销,而是将出版利润真正地让渡给消费者! ●本书是营销怪才杜子建首度首部“私想集结号”,收录了老杜上千条微博语录和采访,深度剖析电商热、创业潮,真诚分享最震撼人心的人生感悟。想要老杜的干货,就读这本书! ●湛庐文化出品。 -
爱哭鬼小隼
《爱哭鬼小隼》是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最后遗著。 河合隼雄在《爱哭鬼小隼》中,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故乡兵库县波筱山为舞台,讲述了以儿时的河合隼雄为原型的“爱哭鬼小隼”,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的成长故事。《爱哭鬼小隼》一书中不仅展现了那个父母疼爱的、有众多兄弟照顾的自己,那个爱哭的、快乐的、害羞的自己,还描绘出那段有趣的、敏感的、任性的、脆弱的童年时代。 《爱哭鬼小隼》中,河合隼雄以平静的笔调来勾勒温馨的日常生活,让人感动。书中51幅淡彩插画,更为图书增添了趣味。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