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哲学

  • 认知科学揭秘(第二版)

    作者:赵南元

    本书是介绍认知科学的佳作,第一版获中国图书奖。著者创立的横跨哲学认识论、比较文化学、进化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高度统一的认知科学基础论—广义进化论引人入胜,著者还探讨了该理论在建立伦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基础方面的作用。本书论点丰富新颖,论证严密科学,表达深入浅出,不仅适合于有关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更适合于一般读者阅读。
  • 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

    作者:吴以义

    《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库恩与他的理论》以托马斯·库恩的学术生涯为线索,叙述了他的主要思想观念的发生、发展,并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力图反映其诸多概念、论点的本来意义,同时对于行文中涉及的科学史内容也作了简要的阐述。最后一章并利用库恩的观念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作了一些探讨。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Thomas S. Kuhn

    A good book may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ut a great book actually becomes part of our daily consciousness, pervading our thinking to the point that we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we forget how provocative and challenging its ideas once were—and still ar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is that kind of book.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62, it was a landmark event in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Fifty years later, it still has many lessons to teach. With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Kuhn challenged long-standing linear notions of scientific progress, arguing that transformative ideas don’t arise from the day-to-day, gradual proces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data accumulation but that the revolutions in science, those breakthrough moments that disrupt accepted thinking and offer unanticipated ideas, occur outside of “normal science,” as he called it. Though Kuhn was writing when physics ruled the sciences, his ideas on how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ring order to the anomalies that amass over time in research experiments are still instructive in our biotech age. This new edition of Kuhn’s essential work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cludes an insightful introduction by Ian Hacking, which clarifies terms popularized by Kuhn, including paradigm and incommensurability, and applies Kuhn’s ideas to the science of today. Usefully keyed to the separate sections of the book, Hacking’s introduction provides importa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s well as a contemporary context. Newly designed, with an expanded index, this edition will be eagerly welcomed by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aders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our perspectives on science.
  • 知识的拱门

    作者:奥尔德罗伊德

    该书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科学哲学的发展,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直到80年代。 全书分10章,包括:古代传统、新科学的哲学、经验主义和新科学的哲学的问题、事实和理论、19世纪的实证主义、逻辑学和逻辑经验主义、新物理学及其对科学哲学的影响、反对归纳主义、作为动态社会系统的科学、结论、参考文献。
  • 背叛真理的人们

    作者:威廉·布罗德[W

    这是一本探讨科学研究本来面目的书。介绍了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伪造数据、杜撰实验结果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案例。如托勒密无中生有地声称进行过天文学测量,孟德尔发表的统计结果因过于漂亮而失去真实性等等。作者通过这些案例,令人信服地分析了产生这类作弊行为和使作弊取得成功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因素,指出了当前科学研究结构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相信科学界能够自我检验,过分依赖名流集团,存在不合理的师徒关系,刊物过多等等),说明现实的科学研究与通常观念所描绘的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科学家获得新知识,并不单纯靠逻辑性和客观性,巧辩、宣传、个人成见之类的非理性因素也起了作用。科学家并不全靠理性思维,而理性思维也不是他们所垄断的。科学不应被视为社会中理性的卫士,而只是其文化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 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作者:亚历山大·柯瓦雷

    本书源自柯瓦雷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举行的一系列讲演,后经扩充而成此书。在这本书中,柯瓦雷主要关注的是十六、十七世纪的科学和哲学思想。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人类思想经历并完成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和谐整体宇宙(cosmos)的解体和空间的几何化。这场革命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从库萨的尼古拉开始,经过哥白尼、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兹、牛顿等思想家的探讨和争论,古希腊和中世纪的那个有限封闭的秩序井然的宇宙(cosmos)最终演变成了均一而无限的宇宙(universe)。在本书中,柯瓦雷向我们充分展示了科学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 of science)研究的魅力和深度,说明了十六、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神学思想与当时科学问题的提出、概念的构建和解决的途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我们理解整个欧洲近代哲学史提供重要启发。
  • 世界的重新创造

    作者:[荷] H· 弗洛里斯· 科恩 H. F

    本书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 新物理学的诞生

    作者:(美) 科恩

    《新物理学的诞生》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从地球运动的假设所引起的物理学问题出发,讲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在创立新物理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作出的贡献,揭示了物理科学的整体性,从一个侧面讨论了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新物理学的诞生》是作者为非科学领域的大学生所写的著作,旨在改进物理教学。曾被译为十几种文字,內容通俗易懂,适合大中学生以及所有对科学史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Birth of a New Physics
  • 无限与视角

    作者:[美] 卡斯滕·哈里斯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出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物,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贝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然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的(post-postmodern)地心说。
  •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作者:[荷] H·弗洛里斯·科恩

    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 科学与宗教

    作者:[英]约翰·H·布鲁克

    本书以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即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主题,论述了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下,西方近代科学自诞生以来,在其起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理信纸与实践同基督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作者以精彩的、敏锐的、微妙的、层次丰富的分析,纠正学者们和普通公从看待科学与宗教关系时的一些误解和简单化的结论,着重对科学与宗教的丰富多样的关系作历史的考察,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绝对冲突的,也不是绝对和谐的,更
  •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作者:(荷) 戴克斯特霍伊斯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科学史名著,曾获得1952年荷兰国家文学奖霍夫特奖。它以机械论观念的产生和对自然的数学描述为主线,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从古希腊到牛顿两千多年的科学思想发展,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使经典物理科学得以产生的各种思想脉络和源流。书中大部分内容都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它尤其重视原始文本的阅读和复杂概念的厘清,不回避任何繁难之处,这在同类著作中实属罕见。《世界图景的机械化》语言清晰凝练,切中问题要害,值得再三研读,对于科学史和哲学史研究者极有价值,任何对思想和历史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 科学史十五讲

    作者:江晓原 编

    《科学史十五讲》由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
  • 大背叛

    作者:[美]霍勒斯•弗里兰•贾德森

    一位女学者因为质疑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论文,而在学术界无法立足。但最后的调查表明,她——玛戈特•奥图尔是维护科学诚信的女英雄。此案引起了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作者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缺陷的存在为人们理解被其扰乱的进程提供了途径。正如17世纪英国解剖学家威廉•哈特分析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时,是在一些有相关缺陷的动物或人身上得到重要观察结果的。科学欺诈和一些相关不端行为,无疑也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因此,作者撰写本书的预设命题就是,仔细剖析科学欺诈和不端行为的本质,揭开科学研究和科学家工作的“心血管运动之谜”。
  • 科学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美国] 劳伦斯•普林西比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新品,带你重返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的时代 ★科学史家、美国教学公司“名课”(The Great Courses)主讲人劳伦斯•普林西比著 ★勾勒科学革命的精彩面相,破除科学史上的迷雾 ★《科学的历程》作者、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 推荐 16和17世纪,人们对自然世界展开狂热探索,是为“科学革命”时期。或是出于宗教热情,或是出于实际需求,或是出于名与利的前景,或是仅仅出于求知的欲望,各色思想者和实干家探究并重新审视着身边的世界。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这些人类整个科学史上最为耀眼的星辰,以及其他许多虽无盛名却同样重要的人物,不停地给出、抛弃、再给出各种解释体系。 在这本极简介绍中,劳伦斯•普林西比探索了科学革命时期天体科学、地球科学、物质与运动科学以及生命科学领域激动人心的革新与发展。在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历史人物本身的视角,突出强调了他们的背景、环境、推理与动机,破除了科学史上的种种陈腐迷雾。
  •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作者:(英) 格兰特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泽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作者: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

    本书是一本从全球观点审视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科学史著作。作者以科学和技术在历史上一直并行发展这以观点为主线,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上,深入探讨了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代中国、印度、中东和美洲的人民在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下,沿着各自的轨迹“毫不相干”地发展各自的科学与技术的历程。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欧洲人经过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积累之后,先后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洗礼,最终一跃成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背景和原因。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 寻求哲人石

    作者:[德] 汉斯-魏尔纳·舒特

    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全面反映炼金术的历史,也不是想把迄今为止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公之于众从而希望长进点学问,而是想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炼金术。 因此,汉斯-魏尔纳·舒特给我们展现了一帧既绚丽多彩又极尽细腻的炼金术的巨幅画卷。通过这幅巨卷,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炼金术的历史,更可以感受到炼金术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人类文化史上,炼金术是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炼金术是什么?这是个古老的问题,可迄今为止,试图对此作出全面而详尽的回答的一切尝试都无法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乃炼金术孕育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之中、掩藏在浩瀚的文字资料里:炼金术士们又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传世秘方和坚定信仰。然而尽管如此,有一点是肯定的:炼金术在任何时候部是试图点石成金,把某些简单的物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炼金术不仅是现代化学简单朴素的源头,而且,它还是一门艺术。确切地说,炼金术致力于全面地把握世界最深层次的内部结构与联系,把握世界的宗教性和哲学意义。 汉斯-魏尔纳·舒特的这本极为详尽又非常专业化的著作,给我们展现了一帧既绚丽多彩又极尽细腻的炼金术的巨幅画卷。通过这幅巨卷,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炼金术的历史,更可以感受到炼金术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人类文化史上,炼金术是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 从混沌到有序

    作者:(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热

    本书是国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普里戈金教授与斯唐热博士合写的一本关于当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作者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特别是耗散结构等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新进展,讨论了自然界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决定性和随机性、简单和复杂、进化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了新的解释,论述了“时间之矢”的意义,总结了近三百年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提出应把自然科学各个门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科学观和自然观。
  •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

    作者:乔治·萨顿(George Sarton)

    《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内容简介:多年以前,在我的《导论》第1卷出版后不久,有一天,当我穿过校园时,我遇到了我以前的一个学生,我邀请他到哈佛广场的一个咖啡厅去喝咖啡。稍微犹豫了一下后,他对我说:“我买了一部您的《导论》,可是我从来没这么失望过。我记得您的那些讲座,它们都生动活泼而且丰富多彩,我希望在您的这部大作中看到它们有所反映,但是我只看到了一些枯燥的陈述,这真让我扫兴。”我尝试着向他说明我的《导论》的目的:这是一部严肃的、一丝不苟的著作,它的大部分根本不是打算供读者阅读用的,而是供读者参考的,最后我说:“也许我能写出一本更让你喜欢的著作。” 从那以后,我常常在构思这样一部书:它不仅应当再现我的讲座的文字,而且应当再现那些讲座的精神。它首先是为我以前的学生以及科学史家而写的,作为《伊希斯》(Isis)和《奥希里斯》(Osiris)的读者,他们都是我的伙伴,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和我一起工作或者以各种方式帮助过我。它也是为受过教育的一般人写的,但不是为语言学家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