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哲学

  • 科学的结构

    作者:(美)欧内斯特・内格尔

      本书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之一。这套书选收本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通过有选择的译介,旨在增进文化积累、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课题、为了解和研讨现代西方哲学提供系统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我国理论界、学术界深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批判。
  • 世界觀

    作者:理察.迪威特(Richard DeWit

    科學是什麼?科學從何而來?科學如何形塑你的世界觀? 學科學,不能不知科學從何而來; 不學科學,更不能忽視科學對你世界觀的影響。 本書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最佳入門書 無論你學不學習科學,這本書都能擴展並加深你對科學的認識。 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的人,將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視為常識;從小接收牛頓世界觀的人,把動者恆動當作真理般的事實;不管從哪種世界觀的觀點來看,人們總認為自己世界觀裡的信念是正確的。然而,什麼是世界觀?科學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科學發現如何從某個發現開始,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最終顛覆人們的世界觀,並且在人類文明史上造成兩次世界觀的大轉換? 「世界觀」是個有如拼圖一樣互相拼湊連結的信念體系。它並不只是把分散、獨立、無關的信念湊在一起,而是一個緊密交織的信念體系。大多數人從小接受牛頓世界觀長大,和牛頓世界觀相關的信念就有如常識。但若我們從小接收亞里斯多德世界觀,那麼現在被認為錯得離譜的亞里斯多德信念(地球是宇宙中心、物體因內在本質天性而運行等)也將同樣有如常識。 這又引出下面的有趣題目:有沒有可能我們現在擁有的世界觀,最後和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一樣證明為錯誤,即便我們的信念體系看起來如此一貫,且正確而有如常識?當我們看著亞里斯多德世界觀,許多信念在我們看來陳舊而詭異。如果我們想想我們的後代,好比幾百年後未來的子孫,有沒有可能我們的信念,那些你我都覺得如此明顯正確如常識的信念,在他們看來也是陳舊而詭異的呢? 歷史、科學和哲學的關連是無止盡地複雜迷人。迪威特教授將本書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世界觀的概念、科學方法和論證、真理、證據,經驗事實和哲學性/概念性事實的對照、可證偽性、工具主義和實在主義。第二部分,則探索從亞里斯多德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轉變,並指出這些變化中哲學性/概念性問題所起的作用,這部分也為第三部分的討論打下基礎,當考量到近代科學發現後,我們自己某些哲學性/概念性「事實」也必須要放棄。第三部分則介紹近代發現與發展,其中以相對論、量子理論和演化論最著名。這些新發現和發展大幅改變人們從小接受的關鍵信念的同時,也讓我們朝向新的世界觀邁進。 《世界觀》一推出,就普遍受推崇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最平易入門書之一。作者理查˙迪威特也因為能以十足吸引人的態度來呈現複雜概念,而獲得好評,成為美國大一和通識課,教授科學史、科學哲學入門課程的最佳首選。由於本書關注基本概念問題,宏觀兩千年科學思潮和發展,並進一步思考近代科學發現對西方世界觀的挑戰,為各種程度的讀者,提供了反思西方科學思想本質與發展所需的關鍵工具。 本書特色 •作者以創新方法介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利用圖表與插圖,將科學鏡頭更清楚聚焦在通常模糊帶過的問題上,將複雜科學概念化為清晰明白的說明,極適合初學者閱讀,可讀性高。 •介紹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真理、經驗事實/概念事實等等,涵蓋史上對科學世界觀產生衝擊的歷史發展和哲學主題。 •宏觀兩千年的科學思潮與發展,如何形塑並轉換人們的世界觀,探索從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到牛頓世界觀的變遷。 •探討近代發展,特別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演化論,為西方世界觀帶來的挑戰。
  • 复杂性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计算动力学

    作者:[德]克劳斯·迈因策尔 (Klaus M

    复杂性科学是可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媲美的20世纪重大科学突破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复杂性对整个科学体系的影响,也许比后两者更深刻、更广泛。进入21世纪,探索和理解复杂性,依然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各学科的共同关注。德国著名哲学家、复杂性科学专家克劳斯o迈因策尔教授的这本名著已出至第五版,它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涉猎物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揭示了不同学科体现出的共同的复杂性特征,以详尽而不失之繁琐的例证,和严谨而又尽可能通俗的笔法,阐释了对复杂性的探索将如何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 科学的形象

    作者:(美)B·C·范·弗拉森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科学实在论的论证 一、科学实在论和建构经验论 1.对科学实在论的表述 2.对实在论的替代 3.建构性的经验论 二、理论/观察的“两分” 三、最佳说明的推理 四、对说明要求的限制 五、共因原则 六、说明的极限:一场思想实验 七、魔鬼与终极论证 第三章 拯救现象 一、模型 二、表观运动和绝对空间 三、牛顿理论的经验内容 四、理论及其扩展 五、扩展:成功与一定意义上的失败 六、句法学方法的失败 七、解释学的循环 八、经验描述的极限 九、理论的新图景 第四章 经验主义和科学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与怀疑论 二、方法论和实验设计 1.理论的角色 2.测量电子的电荷 3.波依德关于方法论的哲学解释 4.科学活动的现象学 三、合取异议 四、实用主义的优点和说明 1.其他优点 2.语用学的侵入 3.对说明的探索 第五章 说明的语用学 一、说明的语言 1.真理和语法 2.几个实例 二、有偏见的历史 1.亨普尔:信念的基础 2.萨蒙:统计学上的相关因素 3.理论的总体性质 4.难点:非对称性及其对立观点 5.因果性:必要条件 6.因果性:萨蒙的理论 7.因果性的线索 8.有关“为什么”的问题 9.详细阐述的线索 三、说明的非对称性:概述 1.非对称性与语境:亚里士多德之筛 2.“塔与阴影” 四、说明的模型 1.语境和命题 2.问题 3.有关“为什么”的问题的理论 4.对答案的评价 5.预设前提与阐述的相关性 五、结论 第六章 概率:科学的新模型 一、一般科学中的统计学 二、经典统计力学 1.对无知的测量 2.客观概率和认知概率的界定 3.无限性的介入 三、量子力学中的概率 1.与经典案例的不可类比性 2.有条件的量子概率 3.测量的有效集 四、走向对概率的经验论解释 1.作为实验模型的概率空间 2.严格频率解释 3.倾向和有效序列 4.模态频率解释 5.统计理论的经验适当性 五、模态:哲学的堡垒 1.经验主义和模态 2.科学的语言 3.没有形而上学的模态 第七章 温和的辩论
  • 库恩:范式

    作者:野家启一

    〝現代思想的冒險家們叢書〞的作者都是日本哲學家,他們所評論的對象都是西方哲學家,其不同的視角和新穎之處有助於開闊我們的視野,對研究者尤其有益。作者所著《庫恩》一書,將其研究的20世紀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真實情況描述出來,並不限於評述庫恩其人,更重要的是評述因庫恩的出現而產生巨大轉變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本身。作者為了使沒有接觸過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一般讀者也能讀懂庫恩的思想主張,用戲劇化的構思來貫穿整個?述過程。語言流暢自然,深入淺出。
  • 理由与求知

    作者:[美] 达德利·夏佩尔

    本书共收入美国著名哲学家达德利·夏佩尔的19篇论文,是西方公认的反映作者独创论的代表作品。各篇论文围绕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即科学变革的本质,从科学的问题、方法、语言以及对自然的信念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考察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历史和当代的实例,得出一些在科学哲学中被视为重要里程碑式的观点。在这些论文中,作者既反对绝对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又反对绝对理性主义的科学观,最终提出一种“互补的”科学哲学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已为众所瞩目。
  • 走向进化的知识论

    作者:[英]卡尔·波普尔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为波普尔关于科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选集,而《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则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续集。《走向进化的知识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续集)》涉及的主要是科学、科学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论题,内容包括:“科学家的道德责任”、“哲学和物理学”、“认识论与工业化”等。
  • 宇宙逍遥

    作者:约翰·A·惠勒

    《宇宙逍遥》是著名物理学家、“黑洞”的命名者惠勒的新作,其中既有作者对实在论等哲学问题的独特思考,也有对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人的回忆,值得对科学哲学、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关注。 本书共六部分,包括:科学的微笑、热忱与士气、玻尔与爱因斯坦、追忆伟人、半生此生、超越黑洞。 参看:http://www.lib.wust.edu.cn/showtxt/show_article.asp?ID=3321
  • 科学哲学

    作者:亚历山大·伯德

    《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科学哲学》通过富有智慧的例证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亚历山大·伯德对于诸如科学定律的本质这样一些受到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概念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把它们同我们关于那些规律的知识这样一些认识论问题相对照并联系在一起。自然规律、自然种类、说明、理论、实在论、最佳说明推论、归纳、反归纳主义、概率、科学方法与进步等问题,都在这样一种敏锐的洞察力中获得了清晰的说明,并且被不知不觉地传达给了那些对于由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头脑所提出来的问题具有深刻理解力的读者。
  • Theory and Reality

    作者:Peter Godfrey-Smith

    What makes science different from other ways of investigating the world? In Theory and Reality, Peter Godfrey-Smith uses debates--such as the problem of confirmation, the new riddle of ind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realism--as a way to introduce, in a completely accessible way, the main them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tended for undergraduates and general readers with no prior background in philosophy, Theory and Reality starts by surveying the last hundred years of work in the field. It covers logical positivism; induction and confirmation; Karl Popper's theory of science; Thomas Kuhn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the radical views of Imre Lakatos, Larry Laudan, and Paul Feyerabend; and challenges to the field from sociology of science, feminism, and science studies. The book then looks in detail at some of the broader philosophical issues at stake, such as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scientific realism, theories of explanation in science, Bayesianism, and other modern theories of evidence. Finally, Godfrey-Smith presents his own proposal for approaching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roughout the text he points out connections betwee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nd wider discussions about science in recent decades, such as the infamous "science wars." Examples and asides engage the beginning student, a glossary of terms explains key concep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are included at the end of each chapter. Like no other text in this field, Theory and Reality combines a survey of recent history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with current key debates in language that any beginning scholar or critical reader can follow.
  • 库恩与科学战

    作者:蔡汀·沙达

    不久以前,我们还相信科学是一咱对真理所作的中性的、价值中立的探求。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将科学开放为一种社会的活动来考察。他把科学归结为是在信念系统中的解谜活动,并提示出:常规科学仅仅是教条式的稳定性,它将被偶发的革命所打断。科学社会学家甚至走得更远,他们认为,科学家只是磋商他们的协定,而不是受神秘的事实制约。近年来,科学战被看成是科学家与社会学家之间的对立冲撞。 《库恩与科学战》一书展现出,科学如何变为一种竞争着的重要的文化符号,并提示出,我们需要一种超越旧争论后的、后常规的新综合。科学不再是专家所示范的东西,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这是科学的新面貌,也将使库恩初创的洞见获得新生。
  • 社会科学的哲学

    作者:张庆熊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社会科学的哲学的讨论,重点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把维特根斯坦的转型看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契机。 20世纪初,西方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题上出现了两条相互对立的思路:一条是实证主义的思路,另一条是现象学一诠释学的思路。纵观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和现象学一诠释学的方法都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但又遇到了各自的问题。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即围绕方法论的问题展开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讨论,全书的重点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并把维特根斯坦的转型看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型的契机。 《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所涉及的论题是国际学界的前沿问题,亦是热点论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也是我国第一部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学术专著。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尝试打通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的界限,从而为探讨相关问题提供更为广阔的背景;同时,在社会科学的哲学研究中,综合旨在理解的诠释学的方法和旨在说明的实证的方法,也是哈贝马斯等当代西方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共同关心的课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实证主义、诠释学和维特根斯坦的转型》也在这一方向上展开努力,力图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 技术哲学讲演录

    作者: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讲述了:2007-2008年间,作者在东南大学等地的讲堂上以技术哲学为主题做了多次讲演,《技术哲学讲演录》是其中七次讲演的录音整理稿结集。在这些“当场发生”的哲学运思中,作者试图把技术阐释成人的存在方式或“存在论差异”,阐释成人类文明活跃而又实际的构成要素,从而构建一种非本质主义的技术存在论框架。在这种新的技术存在论框架下,技术中性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受到了批判,技术与人性的自我构造、技术之中渗透着的政治要素以及现代技术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则得到了新鲜而生动的说明。 目录 技术的人文本质 什么是技术 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理解 问答 技术与人性 生物本能贫乏论 心理能量冗余论 技术的三个类别 问答 技术与政治 技术有政治吗 技术的政治批判 三种技术观 技术与哲学 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技术哲学的兴起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准备性的说明 技术作为存在论差异 问答 什么是科学 希腊理性科学 现代求力科学 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督教背景 世界的图景化
  • 结构之后的路

    作者:托马斯·库恩

    《结构之后的路》内容简介:过去五十年里,科技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著作当属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而这部《结构之后的路》是库恩去世前重要文章的结集,《结构之后的路》体现了库恩晚年思想的发展,是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观点的拓展与反思,并对于对他理论的一些批评和误读,作出了回应。书末还收录库恩去世前一年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是库恩学术生平的极好自传式材料。
  • 开放的思想和社会

    作者:[英] 戴维·米勒 编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波普尔在形而上学、科学哲学、认识论和社会哲学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思想的标尺,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他的人都无法回避这一标尺:“只有在开放的思想与社会中,我们才能进行真正的、自由的思考。”从波普尔的大量著作中选出的这30篇论文对此标尺给予讨论、发展和捍卫,这30篇选文就构成了本书的正文。
  • 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作者:[美] 保罗·法伊尔阿本德

    本书继《反对方法》之后,进一步阐发了作者关于科学的本质及其作用的独特见解,并将之引申到整个社会,反对科学沙文主义和教条主义,主张所有传统都有平等的地位,并以机智而犀利的论辩回答了人们对他的批评。
  • 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

    作者:迈克尔·波兰尼

    no
  • 无根基的知识: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

    作者:【美】保罗·费耶阿本德

    这是保罗·费耶阿本德的哲学论文集,收录了他发表于1960~1980年期间的重要哲学论文。在这些论文中,费耶阿本德对科学哲学领域里的经典问题提供了他观点独特、令人激动的论述,其中包括理论多元主义问题、理论与观察的关系问题、科学与神话的区别问题、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问题,以及科学方法的本性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费耶阿本德以一贯鲜明的个性和犀利的笔触对科学、理性、方法等进行了尖锐驳斥,对自由社会中的专家、精英主义进行了无情挖苦。他所奉行的“怎么都行”的科学无政府主义态度贯穿于他的每一篇论文。
  •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作者:埃德温·阿瑟·伯特

    《科学源流译丛》之一。作者以近代与中世纪世界观的清晰对比为线索,批判和评价了哥白尼以来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对因果性、实体、时间、空间、质量等基本术语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