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科学哲学

  • 病因何在

    作者:保罗·萨加德

    本书既对把科学视为逻辑的传统科学哲学,又对把科学视为权力的当代科学论研究提出了挑战。利用分布计算和人工智能理论,保罗·萨加德建立了新的模型,将科学变化看作是一个认知互动、社会互动和物理互动的复杂系统。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作者:Thomas S. Kuhn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in 1962, Kuhn's writings (and many of his ideas, such as "paradigm shift") have been highly influential in academic and popular discourse. This book is must-reading for anyone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pecifically, or cultural or technological change generally. Since Kuhn does not permit truth to be a criter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he would presumably not claim his own theory to be true. But if causing a revolution is the hallmark of a superior paradigm,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has been a resounding success.
  •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

    作者:金观涛,华国凡

    本书从控制论和系统论基本概念的角度介绍科学方法论知识。书中选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深人浅出地介绍了控制、反馈、信息、思维和组织,系统及其演化,质变的数学模型等问题。在香港和台湾地区,被很多学校、企业选为教材。 本书首版于1983年,风靡一时。
  • 临界

    作者:[美] 马克·布查纳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条新的自然法则,其印迹几乎遍布所有领域——磁石的极细微的运动、森林火灾的蔓延、物种的灭绝、地震分布、金融市场的起落、交通的走向、城市的发展、战争的爆发,甚至服饰、音乐和艺术的趋势。无论我们看向何处,世界似乎都在一块简单的模板上塑成型:像一个陡峭的砂堆一样,它正悬于动荡的边缘,如雪崩——在事物中遵循一种普遍的变化模式。 这一发现昭示了普遍共性的来临,这一科学的秘密存在于世界的日常事物中,马克·布查纳兼具文学家的敏锐鉴赏和科学家的一丝不苟,向人们介绍了那些探索这一法则的特立独行的研究者的故事,以及他们出人意料的观点。他告诉人们这一新的普遍原则将如何嘱炮们对预测学的理解,以及将如何使我们更容易地处理和控制未来。 更重要的是,布查纳在阐明普遍共性如何是一门统一的科学时,指出它也许包含一种“科学的科学”的初始,可能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个动力。美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迟菲尔德说过,事实上,如果没有普遍共性背后的核心观点,“科学的事业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在新世纪之初,我们看到了自混沌和复杂以来科学研究中一个最了不起的新观点的诞生——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力量、美感的观点,其含义远远超出科学之外。这本书作为第一部详细证明这一发现及其影响的专著,将统一看待世界及自身位置的方法。
  • 无之书

    作者:约翰·D·巴罗

    “无”是人类思想中一个玄秘深奥、难以捉摸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在哲学家看来,它就是虚空,是万物的起源;在文学家的手中,它产生了许多语义双关的俏皮话;而在科学家的世界中,它也同样占据了显赫地位。从数学中的零到空集,从物理学中的以太到量子真空,从宇宙学中的大爆炸到暴胀宇宙,“无”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中心话题。无数例子证明,“无”是真实存在的。 本书详细回顾了无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沿革,从古代玛雅文明到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从莎士比亚到霍金,作者广征博引,娓娓道来,造就了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的奇书。
  • 人工智能哲学

    作者:玛格丽特·博登

    编辑推荐:人工智能哲学是伴随现代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本书收集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十五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这些文章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近年来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人工智能中的重要课题。在这些划时代的著作中,包括有:现代计算机理论之父艾伦·图灵的“计算机与智能”;著名美国哲学家塞尔的“心灵,大脑与程序”;
  • 科学与假设

    作者:彭加勒

    《科学与假设》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四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独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以集中体现。彭加勒认为科学理论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一种假设。同一组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进行同样有效的解释。人们之选择这种理论而不选择别种理论,完全是一种协议或约定,不是考虑是否真实。选择的根据主要看是否方便和简单明了。他的这种观点又叫约定主义。
  • 还原论的局限

    作者:斯蒂芬·罗思曼

    《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简介:罗思曼博士指出,将生命的物质体现或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的加合等同于生命整体本身,是与对自组细胞的实验观察相悖的一种错误的信念。这种信念,来源于至今仍统治着生物学界研究思维方式的“强微观还原论”。 经过40年来同这种还原论方法的斗争,罗思曼博士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关于科学争议机制以及科学本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
  • 人工智能哲学

    作者:玛格丽特·A·博登

    《人工智能哲学》收集了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的15篇代表性论文,这些论文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哲学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工智能哲学是伴随现代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个哲学分支。
  • 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作者:卡普拉

    改版后的《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包括了一篇新的前言和后记。在这里,作者审视了这本书自第一版到如今25年的发展。探讨了《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所得到的批评。并对一个未来的科学界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作了预言。《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第4版)》由卡普拉著。
  • 复杂性中的思维

    作者:克劳斯.迈因策尔(德)

  • 认知科学哲学导论

    作者:罗姆·哈瑞

    本书是第一本对认知科学作全面综合述评的重要教材。其内容涵盖了从神经过程的人工智能模型到最近提出的漫述理论和文化理论。罗姆·哈瑞对该领域作了一个全新的、易于理解的整合。该教材的核心内容是论述“心理学如何能够成为一门科学?”这一问题。其答案建立在对自然科学中的方法和解释所作的清晰说明的基础上,并阐述了自然科学如何被应用于心理学研究。 本书语言流畅,结构合理,对于想对表面上分为意义研究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这门学科最新状况进行全面把握的学生来说,是一本理想的教材。它分为四篇,每一篇包括三章。每章都为研习者提供了有帮助的学习要点、自测思考题和重要的阅读材料。 《认知科学哲学导论》对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出色的审视,真正为新一代心理学学生引入了“心灵的科学”。它既是学习认知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各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读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人工智能、心灵哲学和语言学等其他领域的学生有用的辅助读物。
  •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

    作者:徐英瑾

    达尔文主义可以分为新、旧两种。旧达尔文主义(或“经典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不仅包含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代表的生物学思想,而且还包括以斯宾塞和赫胥黎的相关著述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与之相比较,所谓的“新达尔文主义”的实质,是以细胞科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为内容,以达尔文的演化论为框架,完成生物学各个门类知识的大综合。和新达尔文主义相关的哲学问题有: 形而上学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真的能够对物种的分化做出一种有力的说明吗?怎么看待已经被现代分子生物学武装起来的智慧设计学说对于演化论的挑战? 语义学问题:自然选择叙述方式所包含的目的论结构,是否在语义上包含了某种不可被消除的“内涵性”?如果这种内涵性无法被消除的话,我们如何将自然选择学说镶嵌到一个由纯粹的因果说明所构成的自然主义解释系统中去? 应用性或方法论问题:目前的新达尔文主义发展状况,允许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主义”化?心理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达尔文化?哲学的诸分支(如知识论和伦理学)呢? 本书将致力于对上面这些问题给予一番挂一漏万的考察。
  • 心灵的再发现

    作者:约翰.R.塞尔

    本书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作者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本书还对意识、意向性、背景能力等概念进行了分析,为认知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 证明与反驳

    作者:(英)伊姆雷·拉卡托斯

    《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是匈牙利裔英国籍著名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一部探索数学史上新的发现产生过程的经典著作。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用5年时间收集的两个典型的数学案例,以及《证明与反驳:数学发现的逻辑》的编者添加的拉卡托斯1961年在剑桥大学所撰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拉卡托斯是以对话体的形式进行写作的,他虚构了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讨论正多面体欧拉公式V-E+F=2的猜想与发现、证明和反驳的全过程,形象地展现了数学史上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的真实的历史图景,以此来挑战和批判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认为数学等同于形式公理的抽象、把数学哲学与数学史割裂开来的形式主义数学史观。此篇光辉论著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数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以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情境逻辑来代替形式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抽象教条。正如拉卡托斯所说,非形式、准经验的数学的发展,并不只靠逐步增加的毋庸置疑的定理的数目,而是靠以思辨与批评、证明与反驳之逻辑对最初猜想的持续不断的改进。
  • 有意识的心灵

    作者:大卫·J·查默斯

    意识是什么?大脑物理过程如何能够产生自我意识的心智,产生爱与恨的深刻情感,产生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渴望?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激烈争论的焦点。查默斯在论证科学的还原理论不能解释意识的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研究的二元论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意识必须被理解为不可还原的实体(类似于事件、空间和质量这样的物理性质),这种实体在一个基本的层面上存在。《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还详细阐述了任何附载信息的系统都是有意识的观点。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行文严谨,立意深远。作者通过遍历当代意识科学的各个分支,从而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遥远而深邃的心灵哲学之旅。而遍布全书的新颖的思想实验极大增强了查默斯思想的说服力。
  • 信息崇拜

    作者:[美] 西奥多·罗斯

    我确实想指出,计算机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更进一步讲,我认为这些舆论是我们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意散布的,他们利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确实令人怀疑。如果要使计算机不致于被滥用,就必须对这些人鼓吹的关于计算机能力的动人前景提出质疑。(摘自前言)
  •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

    作者:M. R. Bennett,P. M.

    《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既是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工作的批判,又可作为学生或研究人员的概念手册。在这部引发争论的著作中。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一位杰出的神经科学家扼要地说明了处于认知神经科学核心的各种概念问题。 作者从科学和哲学的广博视角,对当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诸多理论中遇到的概念难题作了全面的批判性述评,其中包括布莱克奠尔(Blakemore)、克里克(Crick)、达马西奥(Damasio)、埃德尔曼(Edelman)、加扎尼加(Gazzaniga)、坎德尔(Kandel)、科斯林(Kosslyn)、勒杜(LeDoux)、彭罗斯(Penrose)和魏斯克兰茨(Weiskrantz)等人的理论。作者指出,关于心脑关系的概念混淆影响了神经科学家所开展的研究的可理解性,包括他们要提的问题、对结果的描述和解释以及他们得出的结论。
  • 心、脑与科学

    作者:(美)塞尔

    本书是初稿系约翰·塞尔在1984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里思学术系列广播讲座上的演讲稿,经修改后以《心、脑与科学》书名于当年出版、被西方哲学评论家誉为“比他以往任何著作都更广,更深地表述了他的心的哲学观点”。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及语言哲学往往拘泥于命题,语词的研究,而忽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塞尔将语言哲学的观点用于研究心身问题,使语言哲学也开始回归传统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且,其研究方法富于当代语言哲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