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茶道
-
茶和禅
首先,将进入这个三昧境地作为第一个体验,由此悟解深刻的禅意,进而真正地体悟茶味,达到“茶禅同一味”的境界,领会“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一边坐在仅有四张半榻榻米的茶室里,一边贪图坐在深山幽谷的心情,倾听釜中那不断的沸腾声,从中感受松风的妙音,心驰神往于大自然之中,将“小我”扩展为“大我”,开辟出天地一如的奇妙境界。这就是茶道“三昧法悦”的境界,和禅相融一体的意义也在于此。 -
喝茶是修行
寻找身心灵平静的方式有很多,如修行、冥想、朝圣、隐居等。很显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些方式是很难有条件施行的。所以,人们需要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来使身心成长和平静。本书作者提出:喝茶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 不过,在万事纷繁且节奏紧凑的当今世界,那种古茶大师住在山腰的小屋里、从野生茶树上采制新鲜茶叶的生活,看起来早已恍若梦境了。但本书旨在告诉现代读者,你其实并不需要山腰的小屋或是连续数日无尽的冥想,而只需与你钟爱的茶相处片刻,就能将平静带入到你的日常生活中,其效果与世外隐修所得相差无几。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但无为海──著名的茶专家和作家,在本书中向现代的读者切实地展示了通过饮茶而身心双修的简单方式。其要点在于如何在饮茶中找到通向内心平静之径,一种释放自我、体验幸福生活的绝佳秘方。在你开始饮茶之前,你应该了解些什么?饮之时,应该品味些什么?饮之后,又应该回味些什么?关于茶的一切:文化、历史、品格、功用,都化合在这一过程之中,最终,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地饮茶悟道,获得身心灵的平静与喜乐,而勿需将其看作是一场庄严甚至苦逼的宗教仪式。 -
无风荷动
一本清茶、一本好书,让神情安静,寻得好心情。本书以作者对各类中国茶的品饮体验为前提,在一篇篇短小精炼的茶道日记中,将古今茶事、诗事、画事、佛事融于一杯杯香味氤氲的清茶中,让读者在种种日常感悟中见证真正的茶道精神。 -
中国茶艺全程学习指南-从茶技到茶艺
作者遵循选茶、择水、配具、冲泡、晶饮、感悟这一茶艺程序,系统讲述了茶艺的种种,从初级到高级,从形式到内容,从技巧到文化,从茶艺到茶道,从模仿到创造,深入浅出,细细道来,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本书是值得茶艺从业人员、茶艺爱好者、茶文化爱好者、茶馆经营者学习、借鉴、品赏、收藏的图书。 -
茶味的初相
本书是李曙韵茶事美学首部曲,作者用茶人的第三只眼看茶、看人、看世界。从器物层面:茶席的设计,壶、碗、盅、杯、水方、茶巾、茶匙、茶帖、茶布包,茶之花,乃至茶汤本身;从技术的层面:如何行茶、如何分茶、如何碗泡、如何传杯、如何清壶;从人的层面:茶友、茶书院的同学们,设计各种茶具、茶器的陶艺家们,最后到茶人的养成……《茶味的初相》完全还原台版风貌,在制作过程中辗转寻觅,力求在现有条件下做到做好,甚至可以说与台版各擅胜场,完全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本书采用高档特种纸,全彩印刷,提供了悦目赏心的视觉享受,用书之“色”表现茶之“味”,用书之“形”承载茶之“道”。让您同时得到阅读和欣赏艺术品的双重享受。本书封面精选自内文插图,为一片岁月浸染的丝瓜络垫毡。广东文史馆研究员、潮汕方言专家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说:“茶垫如盘而小,径约三寸,用以置冲罐、承滚汤。式样夏日宜浅,冬日宜深;深则可容多汤,俾勿易冷。茶垫之底,托以垫毡,以丝瓜络为之,不生他味;毡毯旧布,剪成圆形,稍有不合矣。”小小的茶垫,古朴的色调来自茶汤,来自时光,反映的是茶人对茶的一份玩心、一份从容、一份耐心。 -
千利休:无言的前卫
怀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在路上搜寻无用之物的作者,蓦然与四百年前开创茶道的大宗师千利休不期而遇。于是绕开茶道史的繁文缛节,走进茶道发生之初的鲜活现场。无言与饶舌,草庵与金屋,大陆中心的价值体系与新的美学价值的革命性发明。小到极致的茶室,原来也是以小见大的思想运动的实验室。 -
吃茶一水间
《吃茶一水间》内容简介:24席最精美的茶席、24节气里最贴心的饮茶建议、68辑最详赡的瀹茶记录、72款茶的因缘遇合;一瓯在手,得来清寂与安顿,一期一会,莫失莫忘只今朝。 -
茶席
懂得品茗是一种品味!从茶器的选用,到摆放茶席而成就的高雅情调,丰富了现代人们味觉飨宴之外的精神情调。人们聚在一起品茗创造了仪轨,扩张品茗在社会与空间的范围,从达官贵人到平凡百姓,无论是品的简约潇洒,或以隆重华丽厚实的外显,都得用心品,才知茶在无边。 茶席的魅力从何而生?作者借用密宗图像之一的「曼荼罗」,意为圆轮具足;将茶、茶器聚集,意图使茶席达到美学境地。本书作者带您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到现代,窥看历代茶席风华,聚集每个时代品茗特质和茶器魅力,成为现代人习茶、布置茶席的美感地带,并在茶席的穿透愉悦中,建构你我随心所欲的茶席。本书共有十个章节,每一章再用多个小标题点示精髓,加上丰富图版对应,当带给喜爱品茗的读者从身、心、灵,以及视觉上多种层次体会「茶道」的美妙感受。 茶席的吸引力从何而生?明白茶席曼荼罗的基本图像就知晓:一次茶席想要表达的指涉程度为何?或在图像上、用器上创造华丽或优雅沉敛,或用方便善巧单壶孤杯陈列俭朴的茶席,或以瑰丽满席的茶壶、杯、托…茶器加上花器的幻化,来满足艳丽的丰盛。 取自茶器各体的审美趣味在哪儿获得?洞悉历代品茗风格和制茶之法,深入探索茶器形制釉色的结构,都将连动着茶人内化的底蕴,其实看似无形却有形,关连了整个茶席美感位置。布置茶席,因茶人之品味、茶客之需要而异。茶席布置产生的图像就如显现审美趣味,煞是短暂的剎那,如何化成永恒的心灵脚注?进行茶席曼荼罗先得了解如依密宗所规定仪则,如《大日经》所绘胎藏界曼荼罗;然,茶席的仪则可为初入门者得到依寻,但这非学习真意不可道,就如中国无茶道之名,却已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都已出现一套流传的「事实茶道」,直至20世纪才以「茶艺」之名,约定出品茗时由置茶、泡茶、注水、倒茶的仪则,但却都难现茶席曼荼罗。 事实茶道?或以中国茶道茶艺为名,但却又难和应用「曼荼罗」的观想、仪则等内容,模拟在茶席的外相表现,藉此对照出内化的心灵境界,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茶席曼荼罗的因缘,透过精心安排,用轮圆具足的具体茶席来摄众至尽:茶席是现实的坛城,宛若掌握品茶之宜与不宜;茶席曼荼罗的场域由单席的创造仪轨,以致扩充事实茶道的归纳,才足以筑出各式各样的茶席曼荼罗,或在室内的清供雅集,或在户外与自然山川的结合…,其实每一次茶席都可由内心随类赋形、挥洒自如的。 -
用心学泡茶
本书主要从最基本的一道茶的冲泡和品鉴入手,教读者掌握一道茶的冲泡技巧和品鉴知识,并具体分析作为一位茶人是如何达到提升自身冲泡与品鉴能力的。 -
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以“文化名家话茶缘”为主线,精选了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等众多名家谈茶的名章佳作七十余篇。智者在氤氲的茶香中,拥有了诗一般的情怀,他们不仅是风雅的饮茶人,也是生活的感悟者。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文章如铁观音,韵味隽永;萧乾、汪曾祺、钟敬文、贾平凹、余秋雨、董桥、张承志的文章似绿茶,意蕴袅袅。一壶天地小如瓜,智者在其中看到的是闲适优雅的生活情怀;我们读到的是清苦幽香之外的红尘人间。一盏香茶,柔软时光,经由这本书流到我们的手中,于珠玑文字中,我们品到了散发着茶香的岁月。 -
茶味的麤相
★ 作者李曙韻為國內知名茶人,「人澹如菊茶書院」創立人,第十屆台北文化獎得主! ★ 淡江大學曾昭旭教授、九壺堂詹勳華專文推薦! ★ 吳美雲(漢聲雜誌社社長)、周功鑫(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渝(紫藤廬創辦人)、陳文茜(媒體評論)、陳郁秀(財團法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村棋(廣播節目主持人)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聯名推薦! 有個古老的傳說:「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一直以來「茶」便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飲品之一,從最早的藥用、食用、祭祀用,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至今,「茶」已完全融入生活之中。從過去茶行賣茶到現在茶流派競相舉辦小型聚會,結合藝術之流創造出屬於台灣茶的新文化,成為一門顯學。 本書以豐富多元的圖片,加上精辟簡潔的文字解說,完整呈現茶道之美學,解開茶人之迷惑,並將「茶席」帶入生活設計之領域,為台灣茶界注入嶄新的活力。 作者李曙韻老師創辦「人澹如菊茶書院」,是目前台灣唯一在兩廳院及故宮舉辦過大型茶會之團體,如曾昭旭老師、嚴長壽先生、知名廣播主持人鄭村祺…等等皆為座上嘉賓,在茶界亦頗受好評。 日本小說家北方謙三曾讚美過利休是透過敘述與「茶」周圍的物件來表達執著之「美」,讓讀者更加印象深刻。而人澹如菊茶書院的李曙韻老師更是茶界美學的代表,其融和了茶藝之趣、茶儀之美,並與花藝結合帶領大家進入茶美學之空間,讓現代人在煩擾的生活中多一份安定,多一份穩重;也期待茶美學能在台灣落地深根並為台灣茶文化開創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
煮泉小品
《煮泉小品》是一本冷门书,作者田艺蘅博学善文,乃依当时散型茶之风行,归纳了许多前人之意见,著述本书专论茶水的品质,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水、江水、井水、绪谈等十章。 -
茶经述评
这本书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第一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
茶经译注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大概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茶经》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全书共十篇,在《一之源》、《二之具》等前六篇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及鉴别方法、制造饼茶的器具、煎茶与饮茶的器具、煎茶的方法、茶的饮用方法等内容。在《七之事》中,主要收集了大量陆羽之前的茶史资料;《八之出》中,主要介绍了唐代茶业的主要产地,并分级品评。这都为后人研究唐代茶业的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资料。《茶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对中国乃至世界茶史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译注,以陶氏影宋《百川学海》本《茶经》为底本,并校以多种版本,以求详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本书还收录了宋代蔡襄的《茶录》和宋代《品茶要录》,一并解释、翻译,希望读者能够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和饮茶习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
茶之書
作者在旅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用英文寫下這本以「茶道」為主題的書,希望能將日本文化正式介紹到西方世界,藉此引起共鳴。即使雙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卻都對「喝茶」非常講究:方式不同,重視喝茶的流程和儀式卻相同。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茶道的精神、流派、茶與禪的關係、茶室的擺設、最後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美學鑑賞。主客在茶室共飲一杯,一期一會,隱含了大和民族執著的特質,將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堅持,灌注在這一碗茶中。 目錄 寫於五南文庫發刊之際 不信春風喚不回 導讀 周瑜 一碗人情,百年茶點 蔡珠兒 高岡倉松照天心 李長聲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第二章 茶的飲法沿革 第三章 道與禪 第四章 茶室 第五章 藝術鑑賞 第六章 花 第七章 茶人風範 -
茶道的開始 《茶經》
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 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茶經》,分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十章,而十章中的其中五章是關於茶業的宏觀記述。 導讀者鄭培凱教授認為陸羽的《茶經》佔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茶文化經典。它不是單純只講喝茶的一本書,而是中華文化在飲茶這個領域的開山祖師,是飲茶從物質生活到精神境界的提升與飛躍。鄭教授強調的是,陸羽對茶的論述與總結,為茶的物質性帶來了「非物質文化」的文明提升,飲茶有了文化傳統,成了文化傳承。而這個傳承一直都有發展,一千多年來枝葉蔓延,在不同的土地上發展成茂密的森林。 鄭教授從神農的傳說開始談起,再對照《茶經》的內容並旁徵博引各種考古和古籍資料,細述歷代茶人在製茶、泡茶、喝茶、茶儀的演變。從審美觀照的角度來看,鄭教授認為《茶經》有四個方面值得注意:一、審美感覺的整體性與統一性,具體講的是茶碗,由此延伸到其他茶具、茶儀、飲茶環境;二、擇水與用火,講究「活水」與「活火」;三、本色,強調茶有本色,茶有真香,不假外求;四、「茶性儉」,講求質樸,強調儉樸之美,發展出簡約哲學,把形而下的飲茶行為提升到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此後的茶道演變,無論是宋代宮廷與士大夫的點茶鬥茶,寺院茶儀的持修空靈,明清文人的清雅茶聚,日本茶會的和敬清寂,都因陸羽的開示,而得以開創自成體系的飲茶天地。 -
吃茶养生记
从名古屋乘新干线西行两个小时,就到了冈山市。冈山古代属吉备国,公元1141年4月,《吃茶养生记》的作者、日本茶道史上被尊为茶祖的荣西禅师就诞生在今冈山市郊的吉备津。荣西(1141—1215),又号千光、明庵,俗姓贺阳氏,幼名千寿丸。其父贺阳秀重是吉备津宫(今吉备津神社)的神官。荣西幼年的时候,跟从父亲诵读佛教的俱舍颂,到了十四岁(1154年)便在比睿山(今京都市东北)延历寺出家,号为荣西。延历寺是日本天台宗的总本山,创始人最澄大师(767—822)曾在中国留学,学习天台宗、密教、禅宗等佛教思想和戒律。最澄之后的慈觉大师(园仁,794—864)、智证大师(园珍,814—891)等也都曾在中国留学。他们回国以后带来了新的学风以及活跃的学术空气。但是唐朝末年,日本停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陷于中断状态。所以到了荣西在延历寺出家的时候,日本佛教的发展也因为没有新的思想传人而处于停滞状态,教学僵化,徒具形式。目睹这种状况,荣西从21岁起便决心到中国去留学。经过数年准备,1168年4月,28岁的荣西从博多(今福冈市)乘商船出发,踏上留学之路。一星期后,抵达中国的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此时中国已进入南宋时代。荣西先后访问了广慧寺、天台山、万年寺、阿育王寺,于9月回国,携回了《天台新章疏》60卷。 -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论述中国文化在日本茶道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针对“日本茶原生说”论述了唐以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介绍了隋唐、晚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中日茶文化交流;中国径山茶礼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物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日本足利将军府的中国文物收藏及书院茶道的兴衰;中国功夫茶对日本的影响。 -
茶禅一味
作为文化的茶道,其综合性极强,涉及到宗教、哲学、美学、美术、书法、历史、建筑、工艺、中日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谓茶道文化,在日本也是缺乏整理的,本书是一个比较全面以图文为主的文化性读物。 靳飞,别署两京盛世闲人,北京出身,少年开始写作,十年前举家移住东家,幸得未抛旧业。著有散文随笔集《风月无边》、《樱雪盛世》、《北京记忆》、《煮酒烧红叶》等,论者以为是“一个严格的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扶桑客 -
The Book of Tea
Zen and the art of tea-the classic book about the Japanese tea ceremony that is as much a guide to life. Ritualized, romantic, and historically rich, the tea ceremony is the creation of something beautiful out of the everyday.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to be read aloud at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s famous salon, "The Book of Tea" presents 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 in a teacup. It explores Asian culture through the history and aestheticism-or "teaism"-of the tea ceremony and also suggests a deep connection between beauty and war, and between flowers and social mores. In its formality,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celebration of beauty and harmony, the tea ceremony encapsulates the Japanese view of life-in fact, the art of life.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