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築

  • 设计学院的故事

    作者:唐克扬

    5所世界著名设计学府: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库珀联盟、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5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学习设计到底是追随时尚还是思想成长的历程?设计到底能不能教?教什么,又如何教?关注这些问题的“设计教育论”并不等同于设计学理论。本书的编者邀请了毕业于5所不同美国设计学院和科系的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从设计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人学学科对于设计过程的促进,景观设计中的地图学方法,新媒体设计的输入—输出,以及新技术应用于建造环境和设计变革等方面,讨论了设计教育的意义,并附有大量的项目绘图和全流程阐述。 “学生气”恰恰是这本书切题的地方。本书不是一本设计求学的观光指南,我们希望带领我们的读者领略“设计”的兴味,也能使他们体会到“设计教育”对于设计本身, 对于文化养成,乃至对于设计师个人生活的一般意义。
  • 台灣廢墟迷走

    作者:姚瑞中

    本書為試圖集結台灣廢墟頹之美的攝影/文字書,也回頭反省台灣「自我廢墟化」的歷程;根據作者親身體驗,以遊記方式從百餘處廢墟照片中抽樣出關於廢墟的故事。廢墟之所以成為廢墟,它不止是一處被人們遺棄之地,透過這些被人們漠視的場域,我們都在學習如何遺忘,並遠離永不復返的悲慘回憶;而這一切都指向對完美世界的嚮往,但完美世界也意謂著世界的結束與毀滅,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也宣示了存在意義的終結與消失;時空在廢墟靜止,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奠基於失落的幻覺、一處無人跡的美好他方! 作者簡介 姚瑞中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理論組畢業,曾代表台灣參加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及許多國際大展,也曾從事過小劇場、電影、電視、電台、攝影、美術史教學、藝術評論及策展等工作,平常周休八日,沒事幹時喜好到處閒晃、看書、聽音樂及拍照。曾與友人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1998年非文學類金鼎獎),另著有《台灣裝置藝術(1991-2001)》(木馬文化,2002/10)及《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Since 1999》(遠流藝術館,2003/6)。目前為專業藝術家、藝術評論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並於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兼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打開建築家的門

    作者:中村好文

    是建築,是樂活,是記憶 是建築家給自己的情書 23種建築類型 ╳ 23座親手打造的家 = 當代建築家的23道住居風景 村上春樹、伊丹十三的家屋設計師 著名建築散文作家――――中村好文 親訪世界各地的建築家自宅 一覽23位建築家的自宅設計×建築哲學×生活美學 當你在誘惑之下,游移到後方時,會發現有兩座不同朝向的樓梯靜候著你,似乎在挑釁問著:「你決定要往哪個方向了嗎?」 建築是最好的抽象思考對象和其思考結果。 建築如其人。 建築作品不僅反映建築師的思想以及對建築的態度,更多少反映了建築師本身的性格和人品。 而自宅更會顯著鮮明地將建築師的思想、信念、經驗、憧憬、氣度、美學、堅持、熟慮、人生觀……,展露無遺。 從細節中可窺見心思縝密的建築品味。每個細節都有其道理。 不是建築工學,而是為一般生活打造快樂。 這是一封封建築形式的「情書」。 ◎建自宅×築生活 本書篇章原載於日本《INAX REPORT》雜誌,作者中村好文造訪在建築領域各有專擅的新生代建築師和已備受讚譽的建築家的宅邸,包括日本著名建築家山本理顯。 透過作者與這些建築家之間如親暱友人般的風趣對話,以及大量極精采的照片、設計圖和手繪建築圖,讓我們一窺建築家如何思考他們的建築、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家屋,而在築造自宅的過程中,他們的住居哲學和生活美學展露無遺。 作者中村好文兼為建築家、散文作家、繪圖家,勤於著作,出版多部暢銷建築散文作品,致力於以親民方式介紹實際生活與建築之間的關係,專業背景加上樸實文風,使本書不同於一般建築設計書籍,本身也是一本提供如何提升心靈層面和實踐生活美學的樂活書。 書中造訪的每一位建築家各有其獨特的建築哲學和美學思考,都代表一種建築類型和風格,造訪23位建築家,也一覽當代建築的風貌。 ◎建築家和他們的建築×家 阿部勤 手感住宅:在牆壁開口部微妙地錯開或重疊的精心設計之下,打造出錯視畫般的空間效果 神家昭雄 古民家再生:在現代建築當中,如何評價民宅式語彙呢?……集合所有優點,就能夠更添魅力嗎? 大谷弘明 文化住宅:遮擋光線直射的微暗室內,流瀉出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音樂似乎從積層之間緩緩釋出 吉良森子 建築修復:身處一間房間時可看見另一間房間,就像舞台鏡框,具有舞台效果的趣味 古谷誠章 在地取材:「異形狀空間」打造出清楚、強力的主軸框架……一則「居住傳承的家的記憶」 上遠野徹 鋼骨造建築:耐候鋼的鏽色和紅磚的肌理……對話和生活聲響的合奏…… 納谷學․納谷新 個性住宅:每一側的寬度都不同,賦予不同性格;隨著生活的變化,自然產生各種不同的使用方式 田中玄 無類住宅:房間的各個角落滿溢著陽光,緩緩流動的時間和空氣……打造沒有表裡的健康住宅 小林武 機能住宅:內外清水混凝土建物的酷寒炎熱超乎想像,設計者毫無保留地陳述著建物的實情,以及實際生活的體驗 松野勉․相澤久美 都市型住宅:以建築為根基,集合散播各種人、事、資訊……不局限於地域或社區,希望能夠連結全世界 小玉祐一郎 被動式住宅:以獨自的創意工夫……具備著「科學精神」,更嚴密地進行建築的實驗 尼爾•葉培•韓森 Nils Jeppe Hansen 海上住宅:刻意採取「無為」,保留「原貌」……室內殘存著渡輪時代的機油味,微微道出曾是機房的歷史 木下道郎 極簡住宅:住宅應該是一種「容器」……外觀深具建築師的設計風格,卻毫無炫耀的驕氣 山本理顯 有機建築:外牆覆蓋著銀色不鏽鋼網……鋼管形成的窗框閃耀透明玻璃的光彩,H型鋼柱撐起的拱棚輕盈地高聳於空中 佐藤重德 生活住宅:歷經千辛萬苦才建造完成的住宅,以沉穩的表情融合在街景當中……建築創意溫和寬大地包容著住宅中的生活 林昌二․林雅子 一住宅一世界:以溫暖的心處理生活上的大小細節,才會發現住宅的趣味。一間住宅當中其實存在著全世界 織田憲嗣 椅子的家:從椅子的觀點思考住宅……室內不僅像是一間家具博物館,也像是一所美麗的日用品博物館 泉幸甫 素材派:異樣感常常容易破壞居家的溫馨氣氛,矛盾尋找不顯眼之處安身,形成一種「密道」的氛圍 渡邊泰男 歷史建物改建:考量周圍的歷史環境,在已定的形狀和容積及嚴格的法規之下找尋對策,才能激發建築師的挑戰意念 永山盛孝 風土建築:屋外空間和屋內空間交錯搭配得天衣無縫,打造出空間的變化、光影交織的絕佳效果……透過建築,巧妙地控制強大的大自然力量 木下庸子 集合住宅:「分居」實踐了「新的居住方式」……住居像是寄宿家庭、宿舍等「暫時住家」,追求輕便容易移動 赤坂真一郎 盒子住宅:建築用地位於陡坡上……一路向下的心情轉變,都是為了展現一片風景所營造的前戲 坂本一成 建築詩學:不堅持幾何學或自己的美學意識,包容或應該說是享受「模糊不清」……「精粹就會無趣」 中村好文◎著 蔡青雯◎譯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施植明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陳瑞憲 三石建築主持人 曾光宗 中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謝宗哲 亞洲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 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龔書章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業主與建築師永遠有一種緊張的關係,服務業主或服膺藝術是兩難的抉擇,甚或是無法平衡的衝突。只有業主與建築師合而為一,才有可能化需求為藝術。這事表現在自宅設計尤然。中村先生這本《打開建築家的門》就是最能呈現建築哲學的探究,建築師為自己營造的家,能不傾其所有?書中每一作品完全反映出創作者對自然、生活的哲學。――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建築家的家就像波赫士的歧路花園般地折疊了所有空間在時間裡的完美折騰,透露出建築種種曼陀羅符碼隱喻或萬花筒寫輪眼忍術等級的既前衞又後設的設計一如這時代煉金術的不可思議召喚。――顏忠賢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 就是愛住木設計的家 550個木手感生活空間設計提案

    作者:漂亮家居編輯部

    Wood ~ 住在木空間裡,做森林的夢 I love wood!溫暖的木空間,身體會感覺得到: 鼻—淺淺淡淡的木香氣,清新的、自然的,彷彿回歸山林的舒適氣息,是家的味道。 眼—層層的紋理變化與天然木色,獨一無二、充滿生命活力,讓家看起來更富變化。 觸—溫潤的、暖暖的、涼涼的觸感,木頭的平衡與調節特質,讓家散發了舒服溫度。 您是否也期待,用自然的原木素材打造一個家?透過木頭材質,賦予空間一份溫暖舒適,藉由質樸、可塑性高的木質地,創造「家」的美感。讓住家,就像住在森林裡一樣清爽美好。 《就愛住木空間》一書,首先透過20個住宅實例,介紹木材質於家空間中的設計與應用,包括木天花、木地坪、木壁面、木門窗、木質收納展示與區隔界定…,各種「木」於「空間元素」的創意設計,描繪出令人嚮往的木生活空間場景。 書中並放大解析各個關鍵性的「設計細節」,例如木作設計必須特別注意的木紋肌理(花色)、木頭的染色配色、拼貼接合手法、鑲嵌鏤空、邊角處理等細節。完整的設計元素與概念之後,內文進一步提供木材質「傢俬佈置」搭配靈感。 閱讀本書,可以滿足對木空間生活的想望、學習木材質設計技巧與搭配美學,並有嚴選好店的實用資訊,不論是現成木製品的傢具傢飾店,或是要訂做專屬個人風格的木作,甚至是木作教室、木料賣店與擅長木空間的設計師等,資訊豐富完整,讓木質空間從設計、學習到實踐,變得更為簡單。
  • 遊:一種建築的說書術,或是五回城市的奧德賽

    作者:顏忠賢

    此書企圖構成一個建築創作與理論互動的龐大網絡,一個難以單獨存在語言和圖像系統,它的意義同時散落在其關於歷史典故、文學、電影、以及設計等領域層層繭結的書寫意涵之中。 作者毫不隱匿地將文字與空間、現實實踐與虛構想像、還有作品內蘊的意符與意旨等不同創作層次的矛盾與緊張關係一再挑起,並在書裡嘗試進出於東方/西方、前衛/傳統、理論/創作種種交互指涉的糾葛中......,從而,致使讀者隨其奧德塞埋身潛入各種書寫的領域,既詭異瑰麗又嚴謹說理地找尋出越界的快感與多面向複合創作的可能出路。
  • 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

    作者:藍麗娟

    安藤忠雄授權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書,既是解讀大師設計精神的入門書,也是導覽大師建築作品的工具書。 天下雜誌特別取得安藤忠雄獨家授權,完整呈現旅程的安藤忠雄「建築參訪團」精華。 一趟看似知性,其實感動不斷的旅程。 除非親自前往,沒有其他方法… 1965年,23歲的大阪青年安藤忠雄帶著打工攢下的旅費,從日本橫濱港搭船到俄羅斯,再轉接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一路南下巴黎。千里迢迢,只為尋訪建築大師柯比意的足跡,一睹大師風采。 2005年,享譽國際的安藤忠雄暫時擱下繁忙的事務所工作,從滿檔的邀訪行程中抽身,為台灣學生籌辦4天3夜的「安藤忠雄建築參訪團」。不厭其煩,只為滿足年輕人親炙大師作品的渴求。今年已是第四度舉辦。(從一張張青澀卻熱烈的臉龐,安藤忠雄彷彿看見了40年前的自己) 全程由安藤忠雄建築事務所一手規劃、導覽,行程囊括安藤先生在日本的代表作品:水御堂、淡路島夢舞台、地中美術館、兵庫縣立美術館等,安藤先生也親自和參與的年輕人談理想、創意與人生。 由於名額有限,向隅者眾,天下雜誌特別取得安藤忠雄獨家授權,隨團全程報導採訪,完整呈現旅程的所有精華。安藤先生特別提供數十張精采照片,並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暢談設計理念。 安藤忠雄授權出版的第一本中文書《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既是解析大師設計精髓的入門書,也是導覽大師建築作品的工具書。精采內容包括:安藤忠雄的戰鬥人生、解析大師的三大獨門祕密、九大代表作品完整介紹、愛地球、熱情、永不放棄──安藤忠雄專訪、搭地鐵遊關西看安藤。 建築界的詩人──安藤忠雄 空間裡氤氳著詩情,建築中隱含著哲學 1941年出身大阪下町的安藤忠雄,沒有受過正規的建築教育,僅在高中畢業後,參加過短期的美術設計研習班。為了對建築、設計有更多的認識,安藤忠雄靠著拳擊賽及打工掙來的錢,在日本開放國外旅遊之初,隻身前往美國、歐洲、亞洲、非洲等地旅行,觀察各地的建築。同時,利用餘暇苦讀,自學有成。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76年,建造完成的大阪住吉長屋榮獲日本「建築學會賞」。1990年代以後,開始投入大型公共建築、美術館等計劃。1995年,安藤忠雄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師承盧斯(A. Loos)、萊特(F. L. Wright)、柯比意(Le Corbusier)等人,擅長以混凝土、木頭、水、光等自然元素來營造空間,強調「人、建築與環境」間的關係,巧妙融合日本傳統禪風與現代極簡主義,發展出「安藤式」的空間語言。作品散布世界各地、獲獎無數,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建築師」。 代表作品 1976年:日本大阪-住吉長屋 1983年:日本神戶-六甲集合住宅 1988年:日本北海道-水之教會 1989年:日本大阪-光之教會 1991年:日本兵庫縣-本福寺水御堂 1992年:西班牙-世界博覽會日本館 1992年:日本香川縣-直島當代美術館 1993年:德國-Vitra Seminar House 1994年:日本京都-陶板名畫之庭、日本大阪-飛鳥博物館 1996年:日本京都-大山崎山莊美術館 2000年:日本淡路市-淡路夢舞台、美國-普立茲美術館 2001年:義大利-亞曼尼劇場、日本大阪-司馬遼太郎紀念館、狹山池博物館、JR線環球市車站 2002年:美國德州-Fort Worth 現代美術館、日本兵庫縣-縣立美術館 2004年:日本東京-東京美術館、日本香川縣-地中美術館 2006年:日本東京-表參道之丘、香港-赤柱市政大樓 ■本書目錄 第一篇 總論:安藤忠雄簡介、作品特色 第二篇 安藤忠雄建築介紹 第三篇 安藤忠雄演講內容 第四篇 附錄:安藤建築旅遊地圖 ■精采內文試閱: 【淡路夢舞台Awaji-Yumebutai】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aspx?ARTICLE_ID=20080409114113203
  • 印度以下,風景以上。

    作者:船橋彰

    一段改變生命航向的旅程── 如果一生只能出走一次,我還是會毅然地選擇「印度」。 印度論壇上曾流傳著一句打趣的話:「只有被印度選上的人,才有機會踏上印度。」許多人,都將「印度」視為一生必去的聖地,就連被歐巴馬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創新者」之一的賈伯斯、以《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躍身為國際暢銷作家的伊莉莎白.吉兒伯特,以及改編電影的女主角──茱莉亞羅勃茲都是印度迷。而知名作家澤木耕太郎,不僅選擇了印度作為他長途巴士旅遊的起點,更因印度帶給他的深刻體驗,進而完成了被譽為背包客聖經的《深夜特急》。 也許很多人會好奇,「印度」這個國家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能讓去過的旅人終身難忘,甚至成為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捩點;究竟那個印象中髒髒的、臭臭的、貧窮的、繽紛中帶點灰暗的「印度」要怎麼走,才能體會到最深刻的感動,汲取到最菁萃的靈動? 真實精神旅行達人──船橋彰這本新作要告訴你,其實印度從來不是你所以為的那樣。她有千年古今貫串,東西文明交融的街道巷弄、宮殿、廟宇及民居;她有性格可愛又可惡、天生就如頂尖模特兒般上相的上億居民;她有繽紛耀眼的文化與能舞動全身細胞的音樂;以及幫助旅人擺脫灰暗塵囂、重拾生活熱情的神祕魔力。 無論你是為了擺脫生活瑣事與焦躁,想出國散心卻阮囊羞澀;抑或單純想找個純淨之地淨化身心靈,到印度,你都能得到滿意的解答。 ◎人,是旅途中最美的風景,特別是印度人…… 背包前輩常告誡新手,若遇到印度人主動搭訕絕對沒有好事。嘴巴上關心你,心底卻在打你口袋裡頭鈔票的主意。前輩諄諄教誨縱然沒錯,但若因此而總拒人於千里之外,或是成天提心吊膽,那麼旅途就少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尤其是在印度。 印度人在鏡頭前總能擺出生動的表情和動作,那股天真流露的氣息,讓每張照片有了絕佳的模特兒,彷彿在印度只要會按快門的,都可以成為人像攝影師。印度人喜歡跟旅人搭話聊天,也許因為貧窮沒法越洋旅行,卻能因為交流神遊收集各國風景而大感滿足。 僅管騙術大觀裡標注的印度人足以讓你氣得牙癢癢,有時不免吃了印度生意人的悶虧,但旅途上總是好人比壞人多,雖然說在印度凡事小心,但切勿鑽牛角尖才能讓旅途保持愉快。畢竟到印度來,誰不拉肚子、不受騙?這些都是道地的印度體驗,就像泰姬陵一樣經典。 ◎印度、英國、科比意 許多人也許知道印度有個泰姬陵,有粉紅、藍、白、金四色城市,但可能鮮少有人知道,印度有濃濃的英國殖民建築,還有一座由現代建築大師科比意畫的城市──香地葛(Chandigarh)。 無論你是建築相關科系的學生,還是對於建築設計有濃厚興趣的旅人,到印度除了走傳統推薦行程,不妨到香地葛來走趟「科比意朝聖之旅」。你會發現除了整齊街廓,每個建築、廣場、學校,小至公車亭,都有濃濃的科比意影子。隨機的垂直水平窗格分割,與柱脫開的混凝土陽台矮牆。不論是否為科比意所設計,這些準則都已寫入這座城市的風格中。有些甚至融入了印度在地風格,一個作品中同時可看科比意的手法,也垂掛著印度歌舞似的跳躍思考。 科比意、仿造的科比意、印度式的科比意,整個城市,就好比一張大師親筆繪製的藍圖,而你,就是跳躍於藍圖上的幸福旅人。 ◎謝謝印度,許我們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在世界各地翻找,恐怕也難以找到有幾個國家有印度這般肚量,可以將土地分享給其他國家。 印度的達蘭薩拉自一九五九年起便是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咖啡店、餐廳、街頭到處都是喇嘛的身影,就如同一般市井生活,只不過市民都穿了紅色制服。而鄰近的曼娜里雖是外國旅人不熟悉的地點,卻是印度人心中的度假聖地,甚至被稱為「印度小瑞士」,許多藏人移民都居住在這裡。 流亡的藏人生活在印度、祈禱在印度,沒有雄偉的建築、沒有寬闊的廣場、沒有細膩的彩繪,這些都遺留在青康藏高原,帶得走的只有自由的精神寶藏以及依舊成列轉動的轉經筒。而隨風飄揚的五色旗與高掛天際的「THANK YOU INDIA 50 YEARS」旗幟,則是為印度獻上的最誠摯感謝與祝福。 ◎享受吧!印度奶茶與Thali 看過《貧民百萬富翁》電影的你,千萬別被那瓶生水蒙混的礦泉水嚇到,而錯過了品嚐印度道地料理的機會。 先從印度奶茶「CHAI」試起,保證讓你從胃暖到心坎裡。再試著從習慣的炒飯、炒麵進步到Chicken Biryani,把飲料從可樂換成Falooda,用湯匙吃的米飯改成用手抓的Chapati;從熟悉的麥香雞堡改吃道地香料味的Mutton Masala,當Thali成為點菜時的萬用辭彙,明白Momo Café的Mutton Momo原來是西藏羊肉餃子時,印度飲食文化的豐沛生命力,也將源源不絕地流進到你的身體裡。 【佳評如潮】 ◎「我喜歡讀建築人寫的文章,因為他們總能夠在小到一棟建築、大到一座城市的環境中,讀出比一般旅人更多的空間感受;而如果這位建築人的文字又能富有詩意、寫出旅行中細微的觀察與人間的體會,就更難能可貴。船橋彰筆下的印度,就是這麼一個具有詩般魅力的靈性空間,將喧囂、豐富、多彩、味覺,鎖在圓熟的文字中。」──工頭堅(資深部落客、國際領隊、雄獅主題旅遊經理) ◎「倦勤上班族的出走,說出你我的心聲。精彩的攝影,平緩質樸的書寫,不喧囂也不平凡,原來旅途即是生活。」──阮慶岳(作家‧建築師) ◎「好久好久以前我曾走過這段經典路線:加爾各達到孟買,但在那個年紀還不懂得記下。這本書細心描繪的旅途風景,又帶我重回一遭如許奇妙國度」──張子午(旅人作家) ◎「每一句都寫到旅人的靈魂裡!!如果你自認擁有旅人魂,那你肯定會愛上這本書。」──買買氏(《棄業日記》作者) ◎「這書中照片的種種風景,有著一雙充滿靈光的眼瞼;而書中文字的謎樣印度,永遠帶著似近若遠的凝視。讀這本書,就像在賈樟柯的電影中,看到如記錄片的詩意,更讓人遊走在如Italo Calvino「看不見的城市」的想像之間。」──龔書章(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旅。建築的走法

    作者:槻橋修

    九位知名日本建築師原廣司、石山修武、山本里顯、小嶋一浩、曾我部昌史、西澤大良、妹島和世、西澤立衛、松原弘典等人的建築旅行,由同樣身為建築師的槻橋修等人,透過採訪紀錄的方式,分別以「第一次的海外旅行、旅行的類型、紀錄方法、在旅行地遇到的意外、今後想要前往的地方與推薦的場所」等五個主題,談論自己的旅行經驗。 這些風景在每個建築師的訪談中,和當時的插畫、素描、照片裡,都到處滲出自己的個性所傳達的各自的建築觀,就算是交錯前往了相同的地點,仍形成了不同的風景。而這些建築師作為旅行者時,往往把談話帶往建築論述方向的思想擴散,也讓我們透過這些風景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創作活動,可以說這書告訴我們旅行本身就是建築家都終將抵達的「叫做建築的這個旅程」的軌跡。藉由對話的方式進入參與形塑這些建築師的過程,經歷一場又一場的小旅行,追隨通往建築的這些勇者的旅行步伐學習建築!
  • 中國的建築與文化

    作者:漢寶德

    建築是技術、藝術與人生的總合。建築物雖然是實質的,但它所能暗示或揭示的,卻包括了生活的全部。因為它不但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技術與科學水準,那個時代的精神,當時的審美觀念,而且忠實的記錄了當時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建築是生活的舞台。人生離不開建築,大部分具有精神價值的物品都以某種形態連結在建築上。古代的器物,包括藝術品,如果沒有建築空間的架構為基礎,都顯不出其文化上的光輝,就淪為美麗的骨董。 中國建築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生的建築。中國建築是以人為主的,是沒有理論的人本建築。簡單的說,中國文化在這方面一直保有其原始的、純樸的精神,把建築看成一種工具,一種象徵。 中國人從來沒有認真的要改造建築,造成式樣的改變,卻也不受建築傳統的過分約束,常適度的予以修改。因此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就順著中國文化的漸變而漸變。它忠實的反映了中國人的過去;知識分子怎樣在世界上求心靈的安頓,統冶階級怎樣展示其權力的象徵。殷商巨賈如何追求生活的逸樂,都能表現在簡單而幾近原始的建築空間結構上,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蹟。
  • 图说民居

    作者:王其钧

    【内容简介】中国民居是中国古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旧时的官式建筑总是从民居建筑中吸收养分,民居建筑的某些构造方式一旦被官式建筑所采用,就反过来限制民居继续使用。但民居又在新的方面继续发展,譬如民居的雕刻装饰,就明显优于官式建筑。研究民居,不仅对于人们了解中国传统的营造方法大有裨益,而且对于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也大有帮助。作者调查民居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包括香港和台湾。此书运用大量的说明图画来解释和说明一些典型的传统民居和村落,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实用和有趣味的图书。 【读者对象】广大读者。 【目录】 一、历史看民居; 二、因地制宜的宅居; 三、民族聚落的典型; 四、不越雷池的堡垒。 附录。 后记。
  • 圖說西洋建築史

    作者:陣內秀信,太記祐一,中島智章,星 和彥,

    ★7位日本建築史家合力編撰,一本獨一無二的嶄新西洋建築史 ★5段時序,再現追溯建築史的樂趣 ★75個有趣主題,盡覽經典建築、建築樣式與建築故事 ★500多幅珍貴圖版,圖文並茂、易懂易讀,重現建築之美 本書是日本非常著名的權威西洋建築史。從史前時代人類首批建築誕生,到希臘羅馬時代百花齊放,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西洋建築流派演進,書中都以嚴謹的介紹,搭配豐富的建築圖和結構圖來解說。 本書分為五章,每章設定十五項主題,每項主題各以跨頁的兩頁內容構成。各章開頭先解說提綱,說明各時代的主要潮流。其他主題的選定較自由隨興,嘗試編入既有書籍中闕如的新觀點,或精采生動的有趣話題。 書中豐富的建築知識和圖畫史料,如城市圖、建築圖、庭園圖等,讓我們循著建築的軌跡,一窺輝煌時期的光華和氛圍:追求永恆的建築「金字塔」,盡現希臘建築之美的「神廟」,風景中的建築「庭園」;王權的建築,市民的建築;水都威尼斯的生活空間,比薩的塔狀住宅,安達魯西亞的迷宮城市,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從貴族到世俗的咖啡館和歌劇院,反映異國趣味的溫室,向高處挑戰的尖塔;建築的文法「柱式」,建築的美學,專業工匠的設計技法,建築師的角色變遷;矯飾主義,人文主義,風景如畫主義……。建築是居所,也是歷史的軌跡。 七位日本建築史家帶領我們漫遊建築之旅,遍覽引人入勝的建築故事、開創新局的建築大師、精密的建築工法,是一本充滿樂趣、不可多得的西洋建築史入門。
  • 建築名詞:張永和的作文本

    作者:張永和

    作為華人建築世界裡,最是觀瞻動見的張永和,藉著這本跨越二十餘年的文字書寫紀錄,讓我們有機會找到梳理他允文允武生涯過程時,一個重要眺看的平台位置點。……張永和此刻的位置點,有其隱性卻強大的重要性,他在本書中的陳述與宣示,都可能對未來中國的城市與建築,乃至於社會文化發展,開啟出他全面的影響。而張永和以寬廣的文化與社會性角度來思考建築,也同時讓我們可以再次透過微觀的建築,觀看到更大層次的宏觀現代性問題。──〈遊園不驚夢〉,阮慶岳 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及教授的建築師張永和,為當刻中國火紅的新銳專業學者及建築教育家。本書收錄其1980年代至今陸續發表的三十餘篇文章,全書依文章撰寫時間先後作編輯,架出讀者得以循序捲軸閱讀的縱深可能,也隱約描繪出作者的思考與關注點,隨著時空變異轉化的拓痕與輪廓。同時這些充滿個人意趣的文章即使脫離了建築的線索,仍能提供讀者閱讀上的愉悅。在建築初始的概念設計中,文本構成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所以這些文章也占了本書最主要比重;其他文章則包括對某些建築學問題的討論,如空間、城市等。
  • 鐵道建築散步

    作者:李清志

    「我相信斗篷、貓頭鷹、鐵道以及蒸汽火車頭,都是具有魔法的神奇事物。哈利波特便是到第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十一點的火車,才到得了魔法學校......」如果你不相信鐵道具有魔法,看完本書就會相信了。本書精彩介紹日本、歐洲等地極具特色的火車、電車,以及鐵道沿途代表性建築;每一條鐵道、每一個車站、每一種火車,都有令你驚豔之處,都能為你的世界開啟一道通往夢想的窗。 作者本身是位建築學者,又酷愛旅行和攝影,因此在這本以「鐵道」旅遊為主題的書中,時時可見傑出建築、設計的精彩解說和圖片,以及令人驚豔的藝術美。 北海道極具科幻味的先進列車「特級北斗」、長崎如賓士房車般豪華的「海鷗號」、滑鐵盧車站令人目眩神迷的月台頂棚、倫敦有著玻璃天窗的朱庇利地鐵......,每一站都有令人欣喜的邂逅。同時,作者偶而會將該景點有關的電影、文學作品中的情節帶入,閱讀的視覺和想像空間都十分豐富。是令人賞心悅目的「散步文學」寫作。 ◎tone是一個以「大眾的藝術書」為主旨的新書系。以感性取代理性、以美感經驗取代知識傳遞。有作者的直觀感受和看法,是輕鬆的、有人味的。藝術並非存在於博物館的殿堂上,而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 日式建築的形式

    作者:西和夫,穗積和夫

    春暖花開、綠油夏日、秋夜賞月和冬雪靄靄,日本的四季變幻之美,可謂是上天的最佳贈禮。 白浪滔滔的海洋、堅毅屹立的高山,還有寬廣平野之綠地,雖然只是一塊狹長形的土地,卻被如此多樣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包圍。 由於豐厚自然環境的福被,也獲得了「木材」此種建築材料,包括檜木、杉木、櫸樹和松樹等。同時,日本建築型式也由此而生。 受到四季的恩惠,歷史先祖們也從多樣的氣候與風土之中,摸索、探尋出最適合生活的方式。居住於日本的人們,開始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建築構造。像寺院神社、居住房屋、諸侯城堡、或文化茶室等等,基於愛惜木材的心情、挑戰木材極緻,和深入了解木材後,再讓這個空間成型。當然,可運用的材料,除了木頭之外,還包括了土、石、鐵、紙、琉璃等。 創造者就是這些工匠。木匠、伐木工、水泥匠和鑄造工等等。經由這每一雙專業的手,一路開創而出日本的建築史。 建築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說,就是跟隨著人類的腳步逐漸生成。在這麼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各式各樣的建築也應運而生。本書以圖說的方式,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這些美麗的日本建築的歷史。因而企畫編輯出這一系列的作品。 本書中,我們將經由長遠、多樣發展後的日本建築歷史,區分為四個主題來介紹:祭祀(神與佛的空間)、居住(住宅和都市)、戰事(城堡和城區)、游藝(數寄屋的空間)。這四種建築看似不同,且各自推演出各樣多變的發展,但他們卻是同出於一源的。同時,也在互相影響之下,激盪出更新的創意與構思。 書中插圖的說明,則以線條圖為主軸。雖稱不上是展現怡人風景的畫作,不過這也是為了正確表達出建築上的圖法,而設計出的統一風格的表現畫法。
  • 朗讀違章

    作者:阮慶岳/策畫,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

    都市夾縫空間中的人情與氣息-- 當代亞洲都市裡的隱匿秩序,來自日常最自然需求的紋理 「違章建築」是從都市夾縫中長出來的庶民生活體現,它是人民的建築,勾勒出底層常民真實生活的紋理;它也是與人民站在一起的一百種方式,是從人的身體與生活出發的延伸。它是非法的小革命,是暫時的、游擊式的,卻萌生處處從不曾休止。它是都市底層生命力的成就具型。 由阮慶岳策展、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的「朗讀違章:王澍×謝英俊建築展」,由王澍、謝英俊兩位建築師分別在城中藝術區的屋頂與後巷,以可快速拆卸組裝的木構與利用常見的鋼管鷹架,各設計了〈亦方亦圓〉、〈後巷桃花源〉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在時間縱深上延續了兩位建築師持續以來的設計哲學,在空間的幅度上也不只呼應台北、台灣城市的違章現象,也呼應了隱藏在亞洲都市中的生活秩序。 本書不只收錄展覽紀錄,而是從展覽作為核心出發,耙梳兩位建築師的代表作品與哲學,並邀請Marco Casangrade、褚瑞基、顏忠賢、巫祈麟、吳介禎等五位建築師與建築評論人與作品對話,試圖在展覽結束之後,透過書籍的形式持續激盪出從「違章」出發的能量,在這本書中,我們從朗讀違章做為起點,進而閱讀違章,閱讀一種自下而上的空間生產∕伸展哲學。 因此書中另以小冊收錄由建築師王澍在中國美術學院的研究生汪凝、李墨針對台北違章的進行空間、物質性及環境關係等三個層面做成「違章三法」分類研究,為閱讀都市中的違章提供了清晰的理路取徑。 兩位參展建築師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2011年甫獲頒以人道主義關懷著稱的美國Curry Stone設計獎。從台灣九二一震災開始投入災區家屋重建,參與包含中國大陸四川大地震、台灣八八水災等,長期致力於自然災後的重建工作。相比於蓋豪宅,他關心的始終是「70%人類的居所問題」。 中國建築師王澍,曾獲2010年度德國謝林建築實踐大獎;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作品〈衰朽的穹隆〉獲特別榮譽獎。他將工作室取名為「業餘工作室」,認為「建築設計只應該是一種業餘活動,生活永遠比設計更加重要」。
  • 日本古城建築圖典

    作者:三浦正幸

    三百八十張照片、一百六十張重現古城建築結構的分析圖,告訴你為什麼城牆外面要築壕溝、古時候是怎麼把把石牆堆砌起來的、天守是什麼、城門有哪些種類、城與外圍、武家、民家建築的位置關係……。從古城牆的建築史就可以了解日本的建築工法、文化與歷史,最豐富的知識讓你對古城耳目一新。
  • 聚落的100則啟示

    作者:原廣司

    ★日本都市建築三大建築家 原廣司 首本中文版個人著作 「歷史沒那麼簡單」,我們永遠可以在聚落中找到新的智慧,誕生新的見解與辭彙。 「聚落聲音的翻譯者」日本建築大師原廣司 獨創的空間設計論 1970年代,現代建築告一段落。在應該提出下一步的新建築主張時,建築家開始思考︰也許可以引用歷史的範例。 先鋒者選擇最艱難的道路,原廣司帶著他的建築團隊,深入世界各角落的聚落,希望憑藉聚落的力量,找出解答。他以26年的時光,淬煉出100則聚落啟示:建築學、空間學、哲學、美學、幾何學、天體運行……人類總是試圖用知性來解讀歷史積攢的智慧,「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 建於嚴苛自然中的聚落、具戲劇性空間效果的聚落、一沙一世界的聚落、永遠等待新解釋的聚落……原廣司試圖拼湊出建築的過去與未來的藍圖,思考通行於萬物的空間哲理。 他說︰「世界,便是人類對自然的解釋。」「研究,是所有設計者的設計手段與資料的來源。」 我們看到一位叩問歷史,思考各種建築可能性的建築家。原廣司的精神不僅影響了隈研吾、山本理顯、小(山鳥)一浩等眾多出身「原研究室」的新一代建築大師,也讓關於聚落的文字跨出聚落,超越了建築範疇,啟發了小說,也影響了時代。 「世界的聚落調查」至今約有40年,仍以無數種變形形貌刺激著人類的想像力。 共同幻想創造了所有聚落與都市〈共同幻想〉 神聖與庸俗、私有與公有、新生與古老……必須掌握空間的各種傾向!〈各種傾向〉 牆是爭執的原因,也是逃離爭執的手段。由此可知,牆反映了自然。〈牆〉 屋頂,整治了所有混亂。〈屋頂〉 天空賦予建築無窮變化,有時則相反,建築賦予天空不同的形貌。〈天空〉 宏大的構想有賴於雄偉的裝置。雄偉的裝置則有賴於微小的細節。空有構想而無細節,就只是乏味的聚落。〈宏大的構想〉 由遠處望,要融入周圍環境;從近處看,要特立出眾。〈由遠,由近〉 「年輕時,我曾經提問:『建築能做些什麼?』只要是建築家,就必須帶著作品,對此提出答案。希望本書能夠憑借聚落的力量,成為解答之一。」 本書特色 1987年,原廣司首次發表「聚落給空間設計的100則啟示」,刊載於《建築文化》雜誌。 隔年,東大同窗、小說家大江健三郎依其中20則「啟示」寫成了《為了新的文學》,NHK電視台亦以此內容製作了系列節目。 建築家原廣司的「聚落的啟示」在日本掀起熱烈討論。
  • 不只中國木建築

    作者:趙廣超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 the逼city

    作者:陳翠兒, 陳麗喬,,蔡宏興, 吳啟聰

    高密度生活是香港的文化特色,誘人的不單是百多年來香港催生了的形形式式高密度建築,還有香港人在擁擠空間內如何有機地在建築和生活上,作出活潑多姿的回應本書結集了幾位對這文化現象有獨特見解的建築師探討香港高密度生活的種種文化現象.
  • 和式住居哲學

    作者:中山繁信,稻葉和也

    人的一生可以說是在一個個如“容器”般的空間中,及往來於個個空間中渡過的。是否你也曾思索是怎樣的空間呈裝了你以及你的生命呢?一般人們大概只會在異國旅途中發現“看不慣”的各式建築時,才會有一番新體悟吧! 但從時間的縱軸來看,今日的住宅與周遭環境劇烈地變化,尤其近數十年來。 而就拿以木造住宅為主的日本,是否更加鮮明強烈嗎?! 早期日本住宅並無如此劇烈的變化。古代日式住宅形式,與其他文明一般,都在自然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下,不斷累積創意與功法,吸收外來文化元素,緩慢變動而定型。 然而,現代化後隨著工業蓬勃發展,日本人也引進了西式型態的住宅,對於住宅的看法也產生有了大幅度的變化。而今則仍呈現兩者並存且交融的發展模式。 無論哪個時代,住宅充分地反映該社會的現念與現象。就這個意義而言,住宅堪稱是該文化結晶。 然而住宅絕不只是生活的容器。當房屋變成安居的場所,就可讓心靈安頓,人們進而會它們付出情感,並於其中創意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學、音樂、繪畫與雕刻等所有藝術,幾乎都是在豐富精神活動與生活之中的產物。 房子的居住者,建造者以及這些人所構成的社會,當一切都調整到最平衡的狀態時了,好的住宅建築因而誕生….住宅成為一種文化的重要表徵。 但住宅概念仍不斷地拓展中,而我們又將如何看待未來的住宅?透過了解日本人住宅的歷史,讓我們思考我們今日的住宅乃至未來需要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