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导演
-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插图第4版)
全球畅销的导演必备手册 一本最值得阅读的经典 全球畅销的经典教程 一本最值得依靠的导演手册 无论对于想实现一个小小电影梦的爱好者,还是已经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导演,本书都是一部全面而易于理解的指南。它详细介绍了编、导、摄、美、录各部门职能、合作重点及运作原则,帮助导演规划职业生涯,涵盖了在整个电影创作过程中必须了解的导演方法、拍摄技术、创作思维和判断标准,在逐项分解之后揭示如何使剧组这样一个分工明确的庞大拍摄团队精诚合作,顺利完成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 本书强调低成本数字制作技术,帮助创作者在有限的预算下保证最好的创造力和专业性。作者非常重视从实践中磨练技能,因此提供了大量需要实际操作的有效评估和练习。这些都能够帮助创作者去发展可信的、有吸引力的故事。自出版以来,本书已经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受益,使他们得以实现自己的艺术想象、制作出扎实的好电影。 从我的观点看,市面上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书。 像以前的版本一样,迈克尔·拉毕格在《导演创作完全手册》中继续提供了关于导演技术完整的、全面的综览,事实上它无所不包,从创意到预算,从选角到剪辑。 —— Eric Swelstad,洛杉矶河谷学院媒体艺术系主任 迈克尔·拉毕格的这本书是黄金标准。他将目光放在导演工作的艺术性上,而不仅仅是技巧,这让他成为这类书作者中的佼佼者。拉毕格的品味、学识和洞见在这一版里有更精细的体现。不论对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都是必备的,而且读起来会很有趣。 —— Jared Rappaport,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影视艺术系主任 这是我向自己的学生推荐的唯一一本电影创作类综述书籍。 —— Jeremy Kagan,南加州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教授,圣丹斯协会艺术指导 《导演创作完全手册》的第4版,仍与以往一样鲜活与切题。拉毕格为电影导演技艺设计出了清晰、出色的实用方法,它同时能够提高个人的创作表达能力。通过一丝不苟地探索戏剧性、制作技法、制作工序以及艺术观点,拉毕格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抓住一个剧本的核心,并从中发展出一部电影,并使之反映出导演的核心。 ——Mick Hurbis-Cherrier,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电影学教授,电影制作者。 一本导演工作的综合指南,特别强调了这门手艺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于那些打算开始制作自己第一部短片或长片的创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使他们不会学习每样东西都异常艰难。 ——《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
欲望电影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我喜欢把影院想象为凶手和孤独者最好的藏身所。我也愿意把银幕看成预示未来的一面镜子。”阿尔莫多瓦这位集编剧、导演于一身的西班牙影坛奇才,在过去二十年中成为欧洲影坛最活跃的力量。本书以访谈的形式对他的电影创作历程做了一次深刻的总结。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世界知名导演,他执导的《欲望法则》、《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斗牛士》、《高跟鞋》等均获国际大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奖。《对她说》获欧洲电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金球最佳外语片奖等。阿尔莫多瓦先后荣获西班牙国家电影奖,拉曼恰卡斯蒂利亚奖章,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勋章等。在本书中,作者以访谈的形式对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创作历程做了一次深刻的总结。 《欲望电影:阿尔莫多瓦谈电影》一书用访谈的形式深刻展现了这位导演对电影的痴迷,他的从影经历,他对自己每部影片的构思及如何运用电影手段来处理各种镜头。该书还展示了他发自内心的创作激情,他的直言不讳,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我国电影工作者和一些电影爱好者对阿尔莫多瓦的作品并不陌生,因为在举办过的几届西班牙电影展中都放映了他的影片,各种电影杂志也陆续刊登过对他影片的评介,不少人对他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他毫不隐讳自己贫寒的出身和坎坷的经历;也不隐瞒在自己的作品中“抄袭”过他喜爱的好莱坞影片的片段。“当在我的影片中出现别人的影片片断时,这并不是对其尊崇,而是一种剽窃。我偷了它,让它融入到我写的故事中,因而出现了一种海中的方式。而尊崇终究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一些影片为我所用是为了解释人物。我把自己看过的影片变为我的经验,因此,也成为我作品中人物的经验。”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主要作品目录: 《佩比、路西、邦及其他不起眼的姑娘》(1980) 《激情迷宫》(1982) 《黑暗笼罩》(1983)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 《斗牛士》(1985-1986) 《欲望的法律》(1986) 《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1987) 《绑住我》(1989) 《高跟鞋》(1991) 《基卡》(1993) 《我的秘密之花》(1995) 《颤抖的肉体》(又译《活色生香》)(1997)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 《对她说》(2002) 《不良教育》(2004) 《回归》(2006) -
眼之愉悦
《眼之愉悦》将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论文、电影评论,以及艺术主题的随笔整理结集,见证了特吕弗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从事的写作活动。为电影爱好者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的创作和思维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资料。 在法国大导演中,大概要数弗朗索瓦·特吕弗撰写的电影评论数量最多了:20世纪50年代,他作为影评人和笔战者撰写影评,当上导演以后,他又以随笔家的身份为朋友的书写序,或者重新评论他最喜爱的导演。他在电影作家与电影导演的双重身份间来回游走,如鱼得水。 20世纪80年代初,他计划出一本新的影评集,作为《我生命中的电影》(1975年)一书的续篇。这本《眼之愉悦》精选了特吕弗在其电影生涯的各个阶段创作的大量作品:从早期发表在《艺术》和《电影手册》上的影评(其中包括1954年发表的那篇著名的《法国电影的某种趋势》),到晚期对拍摄电影的经验总结。 -
不准调头
本书选择救赎作为总引线,从十位电影大师处挖掘了人性中极具普遍意义的十个“救赎母题”,试图从大师储量丰富的油矿里,集中地引发一次精神经井喷。 它融合了大师情感的经历与体验,人格的形成与演变,思想的传承与呼应,艺术的勾连与探索,以及对其相关作品及其心里动因的解读。 这是一本试图触摸大师灵魂中痛苦的烈焰,并从中取暖的书,也是借助于大师,对人性及个体伦理的一次扫描,而书中的十个母题,便是开启大师电影的十把钥匙。 -
电影导演方法
本书从零开始,讲述了基本概念和系统的方法学,包括在银幕上充分发挥剧本最大戏剧潜力的系统方法学,以及明晰的把剧本转化为电影的方法学,其视角在导演书籍中独树一帜。在剧本蓝图的基础上,本书引导读者使用具体技巧来分析剧本中的元素,并把这些元素转化成视觉故事。书中包含了阐明这些技巧所需的剧本实例。 本书对三部故事片进行了深入分析,让读者有机会看到并明白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戏剧性元素。同时本书引领我们几乎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研究希区柯克的《美人计》、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和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中的戏剧结构和叙事者声音,并分析了其他11部故事片的风格和戏剧结构。 -
导演电影
本书的资料收集自美国电影研究所的高级电影研究中心, 汇集了所有曾经在美国电影研究所工作过的75位导演的评述,并且这些材料都不曾因为评论的需要而改动和挑选,以尽可能广泛地发掘电影工作的所有概况、描绘出“什么是导演的工作”的全部含义,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论述制作电影过程的书籍. 本书是美国电影大学的经典教材及经典资料集,一直是使用于多所美国一流的电影大学之中,在美国再版二十余次。 简要目录 第一章 谁是导演? 第二章 剧本——一位导演的本钱 第三章 组织军团 第四章 训练士兵——排练 第五章 第一法则——拍摄技法 第六章 在片厂 第七章 指挥演员 第八章 视觉效果和摄影技巧 第九章 电影剪辑 -
波兰斯基回忆录
人们对波兰斯基有太多不准确的评价、太多的误会、太多的中伤和诽谤,以至于那些不认识他的人对他的人格产生了一种完全错误的印象。许多女人被他的不良名声所吸引,特别是有不少女人在沙伦死后千方百计要与他相识。当她们发现他不是她们希望的那种人时,很多人便会大失所望。本书写于1984年,是波兰斯基本人撰写的唯一一部传记。 -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受访对象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详细讲述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访谈文字如朋友间促膝交谈,真实洒脱而无矫饰,或睿智或诙谐,读者可于问答间翻开一幕幕光影,得窥著名电影人作品背后的喜怒哀愁,在回忆中拼接出一段段光阴,咀嚼摄影镜头之外的时代变迁。 -
法斯宾德论电影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幢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法斯宾德论电影》中收集的文章即是通往这幢房子,进而登堂入室的甬道。本书收入了法斯宾德两本极富个人色彩的文集:以访谈为主的《幻想的无政府主义》,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及以随笔和札记为主的《电影解放心智》。 这些文章作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二年间,经编者四处搜寻编辑成书,其中有些甚至是首次公诸于世的手稿。有人称法斯宾德的电影是一本极个人化的日记,这些访谈则又加上了注解。他总是会拨冗接受“审讯”,深知如何俯身瓦解对谈战略,扭转情势;有时又摇身一变成了访问者。一种快速而直接反应其感受的工作美学鲜明可见。而在随笔和札记中所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位非常精准反映其工作的自由开放,构成了这些文章的魅力,除了谈论电影,还谈爱,工作,欲望,依赖,压迫以及未能实现的梦想。 当影院的灯光暗下来时,梦开始了……而这位自称浪漫的无政府主义者却不断向观众挑衅,以电影解放了人们的心智。 -
光影言语
《光影言语》是美国当代新秀学者白睿文对当代两岸三地二十位华语电影要人的深入访谈—— 大陆:谢晋、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张元、王小帅、贾樟柯、李杨 台湾:侯孝贤—朱天文、杨德昌、吴念真、李安、蔡明亮、张作骥 香港:许鞍华、关锦鹏、陈果、陈可辛、陈耀成。 这部访谈录,以探究各位华语电影工作者的重要作品为主,关注他们的成长岁月和美学追求,兼及艺术、商业和政治之间复杂交缠的关系,并展望全球化大背景下华语片的未来。在作者的精心准备的提问中,“第五代”、“第六代”、“台湾新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些华语电影“最好的时光”,如草蛇灰线,浮现在更宽广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之上。这本集子为当代华语电影世界最杰出的一些导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资料。 -
场面调度
本书是全球畅销书《电影镜头设计》作者的第二部经典电影教材,在前作基础上进一步图文并茂地深入剖析了各种调度演员与摄影机的技巧,是一部涵盖了各种戏剧性场景和不同摄影风格的场面调度方案“兵法大全”。书中介绍的各种调度案例囊括了狭窄受限空间、开阔空间与人物众多的聚会场景。这些案 例不仅紧密围绕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故事的戏剧性要素,还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现场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分析案例的时候,作者追溯了摄影棚时代经典的调度风格,也列举出当下实景拍摄中新式的调度手法,分析了各自的使用背景和利弊,帮助导演,尤其是初入门的新手们,更好地培养出一种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判断什么是最佳方案的意识。 书中特别设置了与场面调度相关的导演、美术设计师、摄影师、道具师等好莱坞业内人士的深度访谈,并在新版本中专门增加了“剧本拆析”一章,针对性地讲解构思场面调度方案的整个规划过程。为了弥补技术方面的需要,还增补了数字技术一章,介绍如何使用最先进的数字化的电影技术完成场面调度设计。 ----------------------------------------------------- 这不是一部只供阅读的书籍,它需要随之练习,随之调研,随之思考。——谢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本书给导演最为巧妙和核心的工作——调度演员和摄影机,提供了可贵的建议与帮助。我极为推荐。——朱迪斯•韦斯顿(Judith Weston),畅销书《指导演员》、《电影导演的直觉》作者 书中的例图给电影拍摄工作以及真实场景状况提供了传说中的调度指南,极大地丰富了这本用笔写就的参考说明手册,使书中展现的各种调度方案能够从纸上谈兵进入到实际操作之中。——Anezka Sebek,新学院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动画与广播设计专业教授 要领会拍电影的微妙之处与电影摄影工作遭遇的挑战有以下值得推荐的方法:重复看大量的影片;去读好的电影学校;阅读史蒂文•卡茨的《电影镜头设计》与《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在这本书的访谈录中,艾伦•达维奥、拉尔夫•辛格尔顿、约翰•塞尔斯这些出色的电影人以他们深刻的见解平衡了本书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无论是对抱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还是已经有一定造诣的创作者,这都是一本极为可靠的工作手册。——John McIntosh,纽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美学专业教授 作为少数谨慎的大部头著作之一,本书得体地避开了市场炒作的流俗之作,在坚实的技艺与方法论基础上标绘了场面调度的“航线”。——Scott Billups,电影制作者,《数字化的电影制作》作者 电影初学者们可能马上就能学会并对类似“场面调度”的术语展开讨论,然而却对这些词汇没有具体概念。在这本书中,卡茨给读者指出了最实际的要点,他非常成功地拆解了导演在片场编排调度演员与摄影机的这项令人胆怯的工作任务。重要导演、制片主任等等电影人的访谈给本书增添了关键的教学范例。——Dan Ochinva,Millimeter杂志 只有那么几位作者或几本书能够抵达“必读”的地位,史蒂文•卡茨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对任何一位有追求的导演而言这本书都是一部卓越的教程,内容清晰明了,具有可操作性,充满了智慧。要理解并运用电影的场面调度技巧,本书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指南。——Sam L Grogg,美国电影艺术学院前院长 -
像导演一样思考
多位普利策奖得主联袂推荐 写给所有导演的实用创作手册 从内部情节到外部结构的剧场思维模式解读 从第一次读本到最终开演的全流程实践指导 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导演 你应该像导演一样创作一部戏 如果你只是喜欢看戏 你也可以带着“导演范儿”欣赏一部戏 ----------------------------------------------- 本书是一部戏剧导演实用手册 ,详细总结了戏剧制作各个方面的技巧手法,从第一次读本开始,包含剧本阅读研究、诠释情节、结构分析、过程设计、角色选派和排练过程等环节,直至最终开演。作者布鲁姆拥有近二十年的舞台导演及教学经验,他认为,所有成功的导演不但会关注一出戏的内在——每个角色的内在生命,也关注这出戏的外在元素和结构。在这本迷人的、容易理解的手册中,戏剧阐释的艺术和与演员合作的技巧被融会到一个独特的、统一的方法中。 本书写给各个经验水平的戏剧导演,甚至电影导演也可以从某些章节收获灵感,对戏剧感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亦能从这本小小的书册中了解戏剧的制作美学,提高观剧品剧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 《像导演一样思考》填补了戏剧导演实用手册的空白。这是一本机智而流畅的书,一定能成为学生和新手导演无价的指南。 ——唐诺德·马奎里斯,2000年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我非常喜欢迈克尔·布鲁姆的《像导演一样思考》。对导演的偏好就像对腌鲱鱼的喜好,喜欢的人喜欢的不得了。我相信这本书能为那些喜欢它的人带来相当不错的观点。 ——大卫·马梅,1984年普利策戏剧奖得主 -
导演功课
“电影馆”出版的本意而言,是为了拓出一个关于电影、电影史、电影作者、电影理论的对话场域,我想,这也是我对“中转”这一系列的期待。多元化的时代与独白的文化结构,间或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悖谬之一。凭借电影,我们重返20世纪,尝试理解和探寻新世纪别样的世界与多元的表达,多种可能的生活与多个维度的生命。
大卫·马梅,生于美国这加哥,是美国当代声誉卓著的剧作家,曾获纽约戏剧评论人奖,1984年其剧作《 -
她们说
导演水平高低,不在是男是女,而在情怀, 26个国际奖项,10个中国女导演的知性追寻。 赵静用两年时间对话十位女导演,她们是:宁瀛、徐静蕾、李玉、唐晓白、马俪文、尹丽川、郭小橹、姚树华、李虹、姜丽芬。 在《她们说》中,10位影像风格截然不同的女导演讲述了她们的从影之路,其中有她们的理智与情感,也有她们的傲慢与偏见,甚至有她们的梦想与冒险。她们靠自己单薄的身体和敏锐的心灵开辟出了独特的影像风景线。 -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介绍了出生在1961-1970年的中国先锋电影人章明、姜文、张元、王超、路学长、王小帅、娄华等人的简要生平和他们的导演艺术。 -
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裔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令人惊艳,充盈着道义的追问,揭示了掩藏在日常生活平静面纱下的一幕幕活剧。 本书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专著,作者是基氏的至交,她以鲜活的材料和独到的评述,全面评述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生涯,着力审视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作品主题、风格、道德上的一致性,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位电影大师。 -
北野武完全手册
《北野武完全手册》结合图片介绍了日本电影导演北野武的生平,以及他创作导演的影片《凶暴的男人》、《奏鸣曲》、《坏孩子的天空》、《火花》等。 -
大卫.林奇
《大卫·林奇》内容简介:《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 《大卫·林奇》是《映像馆》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导演大卫·林奇的生平事迹,并以其作品进行评价。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1975年11月2日,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PaoloPasolini)伤痕累累的尸体在罗马郊外的海滨被人发现。他的生命结束于一次夜晚的寻欢,结束在一名17岁男妓的乱棒下。他的死留下诸多疑点,迄今仍是神秘的谜团,有人猜测这是有计划的政治暗杀,有人哀叹这是一场艺术的殉难,文化的仪式。帕索里尼曾希望自己的尸体上混合着白色的精液与殷红的鲜血,竟然一语成谶。而此时,距离他完成电影《萨罗:索多玛120天》(以下称《萨罗》)仅仅数周,那部渗透着彻骨绝望的冰冷影片,似乎是他给世界留下的黑色遗嘱,这巧合中传递的死亡讯息令人毛骨悚然。 但还有谁比帕索里尼更适于将萨德的这部千古奇书搬上银幕呢?《萨罗》的副标题是"浪荡子帮",萨德和帕索里尼就是各自时代"浪荡子"的标本。他们都倡导身体革命瓦解所谓文明价值观,任由欲望奔流、释放情色想象的放浪不羁行为难以见容于社会,萨德被指控对多名女子猥亵、虐待,前后遭监禁28载,帕索里尼则因为其作品内容伤风败俗被起诉达33次。他们是世俗的背叛者,是魔鬼的异教徒。 但是,经历了二战的历史性地震、在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思想中浸染过的帕索里尼毕竟不同于大革命时代的没落贵族萨德。他的人生、他的个性充满了矛盾对立:父亲是法西斯军官,母亲却是坚定的反纳粹者;他在1947年加入共产党,两年之后因同性恋身份被开除,但他终生以左翼自居并深受葛兰西影响;他认为生活的神圣特质并不存在于任何宗教之中,而是存在于生命本身,他选择和所有的宗教断绝关系,他那种神圣与亵渎并置以创造诗意的颠覆性美学招致教会的谴责乃至监禁,然而《马太福音》却为他赢得了梵蒂冈的奖章。本质上他是流氓无产阶级之子,常年与强盗、小偷、妓女等社会边缘人相伴。他诅咒消费主义和工业制度,向往农业文明下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感性世界,究其一生,他都在寻找一种在现代社会中失落的纯真。所以,他用方言写诗,用小说记录社会底层的贫民生活,用影像重现古老的原始神话。 作为诗人、剧作家、理论家、先锋小说家、色情期刊专栏作家,电影对于帕索里尼只是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他在处女作《乞丐》中就高声宣布:"审判日来了!",而到最后一部作品《萨罗》直书地狱图景,14年电影之旅犹如一条毁灭之路,《萨罗》之前"生命三部曲"中洋溢的享乐主义与对欲望的热烈讴歌似乎只是回光返照中一曲最后的挽歌。 由《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和《阿拉伯之夜》组成的"生命三部曲"重返情欲奔放、生命力张扬的前工业社会,活色生香的性爱描写、嬉皮笑脸的幽默风格与通俗易懂的故事令影片创造了帕索里尼始料未及的高票房。商业成功却促使他认识到这种表现形式并没有引发本能解放与身体革命,反倒迎合了大众对肉体的剥削性消费。于是他公开表示对这种类型的弃绝:“就算我想继续拍这种电影我也无能为力,因为现在我如此憎恶新一代意大利青年的身体和性器官。”他哀叹着年轻人中人性的缺失,哀叹着人类学意义上的“人”已然不存在。 《萨罗》就是一次彻底的翻转。他摒除了“生命三部曲”中性欲的快乐,赤裸裸地呈现无政府主义的性暴力对身体的残酷迫害。编剧塞奇奥·西提甚至建议应该将那种对牺牲者——亦即意大利青年——无力被动性的仇恨带到影片中。他采用最恶心的方式表达了对消费哲学的刻骨敌视,消费者产生粪便,又吃下/消费自己的粪便,于是人的身体变成自我封闭的系统,工业机器上的一环,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生产/消费的都不过是垃圾。 帕索里尼把影片的背景设置在意大利法西斯统治末期暗无天日的萨罗共和国,从而在消费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性暴力之间寻找内在一致性。对于他,这一改写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弟弟正是在附近的山区参加游击队而牺牲,他本人也曾在那边被法西斯逮捕。作为意大利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章,纳粹在萨罗统治期间,7万人惨遭杀害,4万人被截肢,无数妇女、少年被强奸或鸡奸。影片中有贵族、司法、神权等组成的统治阶级,有士兵组成的暴力机关,有严格的法律,甚至还有被统治者的告密揭发,宛如一个微型国家。城堡内几何学式的布景设计,追求整齐对称,象征着权力制度的森严。法西斯政治与影片中的性政治有相同的权力结构,都是将人类身体对象化后无节制地滥施权力。摄影机固定地记录城堡中发生的所有骇人事件,犹如不动声色的注视,纪录片式风格令影像内容更加让人不安。摄影机对暴行总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者让其发生在画面之外,让观众发挥想象力比直接展示更可怕。当影片结尾的大屠杀用距离感和无声音强化效果时,画面的刺激性达到了触目惊心的顶峰。 这不只是一篇回溯法西斯时代的历史批判论文,帕索里尼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每位观众。吉尔·德勒兹认为“在《萨罗》中,不存在外面的世界”。影片把观众完全囚禁在封闭世界中,死亡是惟一可能的反抗形式和逃脱途径。观众只能与四位施暴者认同,观众的目光与他们的视线牢牢绑定,或者由他们在画面中出场与观众一起注视着被施暴的身体,或者通过他们的主观镜头直接代表观众的凝视。这种策略坚决破坏观看快感的产生,当观众无法通过他们自己的眼睛观看从而攫取愉悦,仅仅被强迫见证恶行。观众可以观看,却不能享受这种观看——与影片中的受虐者处于相似的境遇中,他们可以有性行为,却不能享受性爱。正如罗兰·巴特所指出,帕索里尼采用了施虐狂策略把攻击矛头对准了观众。以萨德之名,在帕索里尼的无情逼视下,我们无处藏身。我们,也是那兽性狂欢中的一分子。 由此《萨罗》也显示了高度自反性,它如此深刻地反省了电影叙事中的权力关系。帕索里尼通过“生命三部曲”发现了零散故事的交织关系衍生力量,而萨德小说复杂又极其秩序化的结构正具有这种令他痴迷的形式美感。但他最终从叙事美学上升到叙事政治学,片中的妓女用叙述故事来激发性欲,类比着电影导演对于叙事的迷恋。掌握了叙事权力的人可以成为施虐者,令观众接受酷刑,乃电影叙事机制的暴政性。 或许这亦是萨德与帕索里尼的不同。萨德小说的核心是快感,残忍暴行和死亡愿望作为性快感的组成部分出现,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声称建立在理智之上的恶行“是真正的精神享乐,它点燃了所有的激情”。而帕索里尼的电影则主要关于权力、死亡和堕落,他排斥快感。对于他来说,这已经不是标准意义上的虐恋,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虐恋是性爱游戏,并不涉及造成身体伤害的暴力。显然,《萨罗》中的施虐早就超出了虐恋的范畴。在帕索里尼看来,这是一场权力的纵容与暴力的专政。在电影中,一切都与权力密切相关,至于快感在影片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生产,一种是自慰,而更多的时候是掌权者实现惩罚、虐待、折磨的过程中,这些掌权者都是性无能者或者至少无法通过直接的途径获得性快感。 帕索里尼不似萨德般决绝地离经叛道,他给影片留下了一个暧昧的结尾:两位士兵随着收音机曼妙的旋律跳起舞,轻松地谈到自己的女友,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这一刻如此平静而温暖。你可以将它视作帕索里尼内心深处一丝悲悯的不忍,给了我们一线生机和希望;你也可以把它看成帕索里尼最后凄凉的叹息,历史惨烈的一页被翻过,刽子手身上血迹未干,生活的齿轮又开始转动,如同资本主义工业机器还在不停运转,罪恶被悄悄掩埋,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帕索里尼说:“真正的残酷来自事物本身,是生活的本质使人恐怖。”萨德在他的体内,一如卡尔维诺所言:“萨德在我们体内。” -
十年一覺電影夢
《十年一覺電影夢》記錄了這十年來,李安的電影夢如何從夢逐步實現。李安拍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他的藝術思維;李安在電影背後與電影之外所想、所為的點點滴滴,則盡現於《十年一覺電影夢》中。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