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信出版社
-
救命饮食
这是一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20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这是一本真正能挽救你生命的书,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而导致饮食习惯发生巨变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加以关注! 在1983到1989年间,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 教授、陈君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和刘伯齐教授的共同主持下,在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关于膳食、生活方式与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坎贝尔父子写就了这本《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科学证据确凿无疑,研究结论令人震惊: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能显著增加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自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几率。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这些疾病都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进行控制和治疗。 坎贝尔教授认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坎贝尔博士发自良心建言:“死亡,是食物造成的!” 本书之前曾在吉林文史出版过,书名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至今销量超过十万,给很多国人带来了正确的饮食指导,并改变了以往不良的饮食习惯,堪称是一本足以救命的上佳读物。这次由中信重新翻译再版,并延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先生作了推荐,相信会为更多的国人带来更为健康的饮食观念。 -
设计心理学4
本书是唐纳德•A•诺曼继《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设计心理学2 :与复杂共处》和《设计心理学3 :情感化设计》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讲述了未来的产品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从“话唠”GPS系统到“坏脾气”的冰箱,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大胆预测了未来产品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未来产品设计的六大法则。本书可以启发到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设计,并揭示了在未来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坚持的方向和原则。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设计师阅读,同样也适合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有兴趣了解的非专业人士阅读。 -
压力测试
拯救美国经济的焦点人物——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反思整个金融危机始末! 在这本充满启迪的回忆录中,蒂莫西•盖特纳解释了美国如何成功渡过了其政治和金融系统的最终压力测试。 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主席和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财政部长,盖特纳帮助美国渡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繁荣到萧条到抢救再到复苏。在这部坦诚、吸引人、有历史价值的回忆录中,带领读者领略危机的台前幕后,解释他如何做出各种艰难抉择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定,用以修复一个破碎的金融体系,防止国家经济走向崩溃,避免了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但却失去了美国人民的支持。 《压力测试》揭示了盖特纳部长鲜为人知的一面。他讲述了早期作为一个年轻的财政部官员帮助应对199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然后描述了在华尔街繁荣破灭之前他所看到的一切,所做的事情和他错过的事情。他带领读者进入其间,从危机开始,到加剧。然后失控,讨论他在纽约联储和财政部期间最具争议的任期,包括拯救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破产时悲惨的周末,对AIG的救援和公司大量分红的愤怒,以及在奥巴马政府内部对他的广受批评但最终成功结束危机的计划所做的斗争,并将争取到在70多年来最全面的金融改革。 -
中国的逻辑
对于中国发展模式,如果你想颠覆西方传统观点,这本书你一定要读。如果你想获得对中国模式的突破性看法,这本书你也一定要读。 中国读者一般很难接触到西方学者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真实评述,而不用说是一位深入研究中国20多年的学者对中国发展思路和模式所做的精彩评述和推论。《中国的逻辑》一书将为你展现一个全新的透视中国模式的视角。从这本书中,你可以阅读到有别于中国学者的、独具西方特色的中国发展经。 -
读懂中国改革
《读懂中国改革》纵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评判改革成败得失;全面厘清中国改革逻辑,解读未来中国道路 十八大之后,尤其是三中全会以来,人人热议改革、争论热点,却未必明确这些改革热点包含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变局。而我们的前途,却取决于时下和未来的这些改革举措。为了更好地出发,我们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预测。 《读懂中国改革》汇聚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和精英学者,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周其仁、张维迎、郑永年、华生、陈志武、孙立平……聚焦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和新一轮的路径与战略,对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改革这一宏大话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从经济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改革的路线图到改革的突破点,从人口红利到利益逻辑,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到政府职能转变,在《读懂中国改革》一书中,各路学者各自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回顾改革,前瞻国是,对改革动力来自何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阻碍、如何有效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对未来改革道路进行展望、分析和设计,以期让民众读懂中国改革,成为大众把脉时局、改变命运的引路之作。,深入了解今日中国,把握未来走向。 -
巨富
当今,在市场和技术革新的冲击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财富拥有者。“富人”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警醒人心的是,社会最大的收入差距不存在于1%的富人和其余99%的人之间,而存在与最富的0.1%与1%之间——他们以飞速的资产扩张成为新一代全球超级富豪,将所谓的有钱人远远抛在身后。他们钟情于英国公立学校,毫不低调地干慈善事业,他们自身的重要理念是自创的而非衣钵而来。 作者深入追踪全世界富豪近20年,以原汁原味的采访资料为依据,深刻的全方位解析,为我们解密新镀金年代精英们的生活方式与吸金门道,为我们打开巨富的隐秘世界,窥探其中不为人知的规则。本书试图通过观察全球新贵来理解世界经济的变化形态:他们是谁、如何赚钱、如何思考,以及是如何同他人联系的。作者对“金砖四国”,特别是中国的新贵阶层与经济现状进行了揭秘与分析,既有指导性,又警醒人心。同时,本书也从政治和社会科技革命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顶级富豪阶层的崛起以及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
嚣张的特权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元不仅仅是美国的货币,而且也是世界的货币,全球的进口商、出口商、投资者以及各国政府和央行都在使用它。由于它承担的单一国际货币角色,美元成为美国的力量源泉,这是美国享有的“超级特权”。但如今,随着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美国预算赤字的无限扩大,持有美元已被视为亏本生意。美元会失去国际货币的地位吗?国际货币体系又将有什么变化? 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巴里•艾肯格林在书中讲述了美元崛起并成为国际货币的历程,并预测了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美元作为最重要的货币的未来前景。透过美元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作者揭示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书中同时展望了未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几种货币将起的作用,对未来国际货币的可能变化作了引人入胜的分析。在这个经济巨变的时代,曾经拥有霸权的美元,是否将辉煌不再?读完这本关于美元角色和地位的好书,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从现代资本与金融革命的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及世界社会政治与经济革命的漫长历史,重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中国千年兴衰的动因,并就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中国金融改革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 作者韩毓海用平实、生动甚至略带犀利的笔触,援引马克思著作中的精彩部分,充分解读了马克思对当今世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成功预测和判断。针对马克思的三部作品《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作者引导读者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解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货币、债务、道德、信用等,并反思马克思对上述问题的剖析有哪些现实指导意义,从而鞭策现代人要想看懂并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要回归马克思。 -
最后一役
● 千万级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欧美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二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本书为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全球历经50年畅销不衰,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最后一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世世代代的人都将会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James A. Michener,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写得真是太好了。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超级畅销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的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
我们忏悔
内容简介: 《我们忏悔》由秦晖、吴思等担任编委会成员,王克明、宋小明主编,精细选编了30多篇“文化大革命”亲历者、参与者的回忆和忏悔文章组成本书。这些“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参与者,通过个体性的记忆回顾,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直面曾经的罪错,向那些被伤害的人们低头致歉。 巴金曾说:“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这些“文革”的参与者、亲历者选择在垂暮之年站出来直面曾经的罪错,值得致敬。 2013年,开启了一场“将道歉公之于众”的个体忏悔接力;2014年,《我们忏悔》出版就是这场接力的继续。” ------------------------------------------------ 作者心声: 再不道歉就迟了…… 那时,我们迷信“语录”,崇拜教条;我们扫除“四旧”,轻侮人权;我们焚毁书籍,蔑视知识;我们破坏文物,亵渎文明。一个个“敌人”被打倒,编成了我们的光荣花环;一次次谎言和暴力,铺就了我们的革命途径。 父母悲恸于我们的划清界限,老师叹息于我们的揭发伤害,亲友伤惋于我们的回避疏远,同学强忍于我们的咄咄逼人!师长、父老被侮辱被损害时,我们没想过应该挺身保护;优秀文化被指为“封资修”时,我们没思考也不去怀疑。抄家虐待“走资派”时,揪斗侮辱“反革命”时,我们可能还去欣赏暴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时,反认他乡是故乡时,我们很少能去质疑荒唐…… 今天,我们“脱下面具,掏出良心”,我们要对曾被伤害的人们大声地说: 对不起!我们应该道歉,必须忏悔。 ------------------------------------------------------------ 编辑推荐: 1.“文革”参与者首次袒露心声,直面曾经的罪错,触碰一代人最痛的记忆;复归失落的人性,还原最真实的国家历史; 2. 超越“左右之争”,共同面对民族悲剧,52位知识精英倾力襄助,历时5年倾力打造; 3. 一场文革个人忏悔的接力——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几十家权威媒体跟踪报道。 ---------------------------------------------------------------- 评论: 不会忏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忏悔是忏悔者的自我救赎,是摆脱恶对自己良心的折磨。基督徒认为忏悔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非基督徒也要讲“天地良心”,同样有求得上苍(天理)宽恕,拯救自己良心的需要。所以忏悔不应该只是某种“文化”的特有现象,而应该是一种普世的人文精神。 但也正因为忏悔属于自我救赎,所以通常无法要求于他人。要求他人忏悔是一种不能滥用的道德压力。之所以不能滥用,第一是因为要求者自己是否具有提出这种要求的道德优势值得怀疑,如果没有,这种要求就流于虚伪;第二更重要的,是在真相不清的情况下就基于泛道德的理由要求人人忏悔,实际上反而可能会开脱真正作恶者的责任。 例如,德国战后对纳粹罪行真相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对主要战犯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在这样的基础上德国人再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忏悔,就的确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反省,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新生。但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在不追究战犯也不揭露真相的情况下要求一般德国民众人人忏悔,在“人人都是罪人”这种貌似深刻的状态下真正希特勒式的罪犯就可能逃脱正义的审判。我国目前关于“文革”的忏悔就具有这样的局限,不彻底揭开“文革”的真相,不追究“文革”的真正罪魁(“四人帮”虽有罪责,却谁都知道其并非真正罪魁),所谓“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说法就有混淆视听之嫌,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忏悔。也正因为这样,南非的图图大主教才提出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办法,即先有真相,再有忏悔,然后就有了真正的原谅、宽恕与和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对自己的罪错要真心忏悔,而对于他人的罪错,乃至一般意义上的罪错,我们首先应该要求真相。 ——秦晖 在极权体制下,我曾“忏悔”作为知识分子的“原罪”,接受了“改造”,扭曲并失去了自己: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教训。以后在反思和批判极权、后极权体制时,我又如鲁迅当年发现“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那样,发现自己和极权、后极权体制的纠缠。要批判、否定极权、后极权体制,就得批判和清理自己。从另一面看,我的“忏悔”其锋芒是首先指向极权、后极权体制的,是从更深的层面揭示其罪恶的。 因此,在极权体制依然存在,其罪恶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应该对历史的错误和罪恶负责的利益集团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否定的情况下,我并不赞成“全民忏悔”,那会混淆历史的责任。而且我认为,那样一段全民都参与的残酷的历史,普通的老百姓希望像一场噩梦一样将它彻底忘却,从记忆中驱除,是人之常情,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自己的“忏悔”个人化: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内在生命的需要,我愿意承担其中的痛苦;但绝不以此要求别人,绝不将自己的“忏悔”道德化。 ——钱理群 人类文明和生物进化都遵循这个公式:试探——或成或败——成则进,败则退,然后再试。文明成败,相当于物种兴亡。我们的总结和忏悔,乃是文明进化和个人进步的必要条件。缺乏这种能力的物种和文明及其个体,无法顺利转轨,一旦走错就会一错到底,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因此,无论对人对己,忏悔都是有利可图的美德,成本很低的美德,而且是进化史上很高级的美德。反过来也可以说,美德就是对人对己对文明对物种都大有好处的品质。 ——吴思 忏悔不是患得患失的后悔,它发自内心,基于良心良知良能。可是数十年来,无论高层提倡、社会示范和教育灌输都与此相悖。我们立足于斗,张扬悲情,从不自省,仿佛全世界都欠我们的。中华民族步履艰难,直至现今的全民族的道德滑坡都与此有关。 ——王学泰 如实地回忆以往的过错,并加以认真的检讨和诚恳的反思,是良知的体现。知耻近乎勇。国家建立这样的机制之前,先行一步的公民值得敬佩。 ——丁东 忏悔,是对自身的过错、罪孽以及人类的悖谬行为承担一份精神责任。这种精神责任应该由人类自己承担,而不应该推给神灵。人人都应该有忏悔意识。 ——摩罗 -
二战史诗三部曲
● 售出2000万册的全球超级畅销书,震撼36国读者心灵的史诗巨作; ● 全球媒体公认“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典范”“战争纪实的巅峰之作”; ● 真实!让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 ● 没有一个名字是炮灰。每一个战壕,每一座城市,都标示人类命运; ● 二 战三大战役全景展现细节还原,它将个人和世界都放在了命运运转不息的刀锋上! “二战史诗三部曲”包括《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是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亲历二战后历时近30年创作完成的史诗级巨著,通过二战期间的三场决定性战役,生动再现了那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 “二战史诗三部曲”英文版出版后即成为超级畅销书,在全球以近30种语言出版,销售累计超过2000万册,历经近50年畅销不衰,可谓经过时间检验的权威经典著作。更获得CNN、《时代》《生活》《卫报》《观察家》《纽约时报》等近100家全球媒体一致赞誉推荐,名列各大权威媒体评选的“最佳非虚构战争图书”和“最佳非虚构二战著作”榜单前10名。因此,有中国读者评论:不读“二战史诗三部曲”,就等于不了解二战! ----------------------------------------------------------------------------------------------------------- 第一卷《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内容简介: 这是决定世界命运的24小时。 1944年6月6日(D日),来自12个国家的15.6万名士兵、1.1万架飞机、7千艘海军舰艇,横渡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等待他们的是希特勒用拒马、地雷、碉堡、火炮阵地精心打造的“大西洋壁垒”。无论对盟军还是对纳粹德国,这都是“最长的一天”:残酷、血腥而艰难,战斗惨烈程度前所未有…… 诺曼底登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登陆作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点:盟军从西线反攻欧洲大陆,使得战争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最长的一天》正是 “关于诺曼底登陆不可超越的叙事史”。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励精图治,用10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进行了3000多场访问后,终于写成了这部旷世巨著。它真实记录了诺曼底登陆的策划内幕和激战过程,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钢铁火焰构成的战争奇观,写下了双方普通士兵作为个人所遭遇的史诗般的命运,所经历的痛苦、迷狂和兄弟情谊…… 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和以勇气改变命运的战争史诗。在这里,你能看到弱小个人面对黑暗和未知时的恐惧、慌张,能体会到命运的残忍、无常;而置身其间的人们,又如何鼓起勇气去坚持、去战斗,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胜利和荣耀。它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陪伴了千万读者度过生命中最为低沉和黯淡的时光。 即便是公开了大量的政府解密档案和相关人物回忆录的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关于诺曼底战役的最经典畅销的著作。因为,它讲述的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 -------------------------------------------------- 第二卷《遥远的桥:1944市场花园行动》内容简介: 蒙哥马利元帅说:它取得了90%的成功。 但每一场战役,只有两种可能,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为了在1944年底前结束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因连续胜利而踌躇满志的盟军决策层,动用5500余架运输机、2596架滑翔机、8000余架战斗及轰炸机,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空降部队和地面装甲部队的联合攻势,将3.5万空降兵投放到德军阵地后方,去攻占那座横跨莱茵河的阿纳姆大桥…… 这就是代号“市场花园行动”的阿纳姆战役。它是“二战”中最大胆而又最具想象力的作战行动,却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上所蒙受的唯一一次重大失败。盟军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人数高达诺曼底登陆的两倍。仅英国第一空降师10000名士兵当中,就有1400人阵亡,6000人被俘,只有2300人突围成功。 《遥远的桥》正是关于“市场花园行动”最权威的历史著作。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倾余生之力,历时7年,采访1200多人,从浩瀚如海的日记、信件、报告等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完整还原了这场最具戏剧性的战役从计划到失败的全过程。 这是惊心动魄的搏斗,这是让人的灵魂为之震颤的战争史诗。深入敌后、孤立无援的空降兵,所面对的残酷、绝望、悲痛,所表现出的悲怆英雄主义,通过瑞恩感人至深的文字得到淋漓尽致的书写。 这是战略的失败,这是执行的壮举,这是阿纳姆战役9个昼夜的历史。它将令人扼腕的悲惨败局,变成了后世永恒的记忆与教训。 这场伟大的战役不可能重演,而这本传世的经典也不可能重写。在远离战场硝烟的现代商业社会,《遥远的桥》依然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反复回味,受用终生的好书。 -------------------------------------------------- 第三卷《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内容简介: 这曾经是一段我们无法回顾的历史。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在德国首都东边不到38英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让人目瞪口呆的炮兵掩护炮火立即发射出来,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即将成为一座被炮火、妒火和欲火彻底焚毁的城市……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场战役,也是“二战”中最关键、最血腥的时刻之一,给柏林这座历史名城带来了毁灭性破坏。它不仅导致了纳粹这头利维坦式巨兽的垮台,也影响了未来几十年中国际政治局势的走向。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采访了2000多人,既有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英美将领,科涅夫、崔可夫等苏联元帅,也有戈特哈德•海因里齐等德国将军,当然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他搜集、研究了大量资料,并在冷战高峰期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未解密档案……最终,写出了这部“无一字无出处”的经典著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与他的另外两本书一样,瑞恩深入到军事和政治层面的内核,探讨了生存这个更为直接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赢得胜利在军事上更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最为不朽的著作之一”。 《最后一役》讲述的是平民和士兵的故事,是战争深渊中人的故事,是在残酷世界中人性黑暗和光辉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世世代代铭记。 ----------------------------------------------------------------------------------------------------------- 编辑推荐: ◎这不是军事史,而是人的故事。著名历史作家、战地记者瑞恩不仅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战争的研究者。二战后,他历时30年寻访幸存者,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运用独创的“新闻与历史写作”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最大规模全球冲突中的三场经典战役。全书读来,没有宏大的概念,没有抽象的脸谱,只有鲜活的人物和细节。打开这本书,你能看到隆美尔焦灼的神情,能闻到战场上浓浓硝烟味,能感受得到战斗中士兵的恐惧……太特么真实了。原来,这才是战争! ◎塑造历史格局意识的绝顶好书。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战争?最根本的就是为了重新回到那些转动历史的伟大时刻,看历史中的人们如何抉择。作者瑞恩以类似于小说的精彩笔法将你带回历史现场,还原巴顿、蒙哥马利、艾森豪威尔、崔可夫、隆美尔、海因里齐等20世纪最优秀政治军事将领在抉择时刻的人格选择。读过这本书,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将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妙哉,这就是对历史的洞悉吧。 ◎将战争深深嵌入你的生命经验之中的伟大著作。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惊心动魄的严酷搏斗。战争是悲剧,欣赏悲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二战史诗三部曲”书写在残酷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登陆诺曼底的士兵、投放到德军阵地的空降兵、城市废墟中的柏林市民……他们面对的未知、绝望和焦虑,他们经历的坚持、战斗和等待,都将嵌入到你的精神世界里,从此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战争史诗。“二战史诗三部曲”每本书都有一个主题(《最长的一天》是“勇气”,《遥远的桥》是“失败”,《最后一役》是“生存”),但关注的都是人的命运,确切地说,这是人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在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它让千万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鼓舞,陪伴他们度过生命中低沉黯淡的时光,迎来人生的转机;在欧美,它被父亲当作“成人礼图书”(grown-up book)送给年轻读者,希望其中的阳刚之美给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成长的心灵带去坚强。 ◎这是撼动世界的二战三大战役,这也是最适合改编成好莱坞超级大片的史诗巨著。事实上,三部曲其中就有两部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根据《最长的一天》拍摄的同名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而根据《遥远的桥》拍摄的同名电影则成为1977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囊括第3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多个奖项。 ◎中文版经科尼利厄斯•瑞恩版权继承人独家授权,由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倾力打造,使得这套断版多年的经典著作以全新面貌震撼上市。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最长的一天》所获评论 我敢肯定在五十年之后,诺曼底登陆的历史将极为倚重这本书。 ——约翰•托兰(John Toland,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第三帝国兴亡史》) 无论你读没读过有关诺曼底登陆的内容,无论你是否参与过这场战争,你都会像我一样,被这本讲述这段光荣与悲剧历史的书深深震撼。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D日亲历者、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作者穷十年之功,完成了这部20多万字极其真实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都让人訇然心动。 ——《时代》周刊(Time) 战争不是赤裸裸的死亡游戏,更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严酷的惊心动魄的搏斗,个人、世界就处在命运的紧要关头。其实,它是一部关于命运及其转折点的作品,一本不仅仅是军事爱好者必须读的书。 ——《生活》杂志(Life) 风格十分接近小说的战争史诗,至今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杰作。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 这部曲折动人的大师级作品,既是对那些死难者的生动纪念,也是一段扣人心弦、悬念丛生的惊险故事。 ——《芝加哥星期日论坛报》(Chicago Sunday Tribune) 真实!令人恐惧地展现出了战争的真正模样。诺曼底登陆是英国和美国历史上最伟大也是最无法避免的作战行动,而瑞恩的这本书则完全配得上它的主题。 ——《观察家报》(Observer) 《最长的一天》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备受评论和市场的宠爱。出版之后的几年内,这本书便被翻译成18种语言,销售达千万,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项。而且,它曾经引发过(新闻业)的革命。 ——《哥伦比亚新闻评论》(Th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瑞恩为完成这部1959年出版的作品,从美国 、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资料、将领日记以及对参与了作战的无数士兵和平民的访问中,收集了大量信息。本书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可靠记录,也是对经历过D日作战的人们的生动刻画。作为二战研究的最好资源之一,这本书对于任何学术和公共图书馆都是至关重要的。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 《遥远的桥》所获评论 在刻画人的勇气上,没有其他作品能像这本书一样活灵活现,令人肃然起敬,仿佛身临其境。 ——詹姆斯•加文中将(Lt. Gen. James Gavin,时任美军第82空降师师长) 一项无与伦比的历史和文学成就…… ——《卫报》(The Guardian) 以一种凝练有力的风格,瑞恩展现出了这场战争蕴含的经典悲剧的威严与美感。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战争的景象与声音,危险和冒险犯难,生与死的交织,栩栩呈现。作者以笔扫千军之力,使我们时而恐怖得透不过气来,时而又在轻叹中如释重负。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他的叙事节奏简洁明快,让人心潮澎湃。这场战役每一阶段的戏剧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场英勇顽强却最终失败的大规模空降作战,因为科尼利厄斯•瑞恩的这部杰作而被历史铭记。 ——《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 的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其他的战役得到过这么精彩的记录,这是一本让人震撼、令人着迷的书。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遥远的桥》是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杰作,这位《最长的一天》与《最后一役》的作者将他作为记者、叙事者与历史学家的伟大天分倾注到了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二战”研究权威网站World War II Database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这本书我读过了一遍又一遍,由它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但是当时正在写《遥远的桥》的瑞恩,竟然能一边与癌症搏斗,一边还能将二战最惨烈战役之一的市场花园行动写得情感四溢、高潮迭起,还是会让我感到惊叹不已。 ——美国著名新闻网站Examiner.com -------------------------------------------------- 《最后一役》所获评论 《最后一役》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世世代代的人都将会获益无穷。 ——詹姆斯•A•米切纳(James A. Michener,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 科尼利厄斯•瑞恩的《最后一役》写得真是太好了。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一部超级畅销巨著,讲述了终结欧洲战场战事的柏林战役。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科尼利厄斯•瑞恩掌握了大量资料,而且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他进一步提升了在上一本畅销书《最长的一天》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讲述了纳粹德国在1945年4月的最后三周的经历……瑞恩的这本书中,有美国指挥官在看到集中营后难以置信的惊诧,有希特勒藏身之地最后时刻发生的故事,还有无数进攻的士兵和柏林平民的遭遇。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史诗巨著。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历史上没有几场战役能比二战结束前的柏林会战更凶残、绝望、勇敢和骇人,也没有人能比瑞恩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书的每一页上都熠熠生辉地写满了反抗与勇气,以及冒着个人生命危险帮助他人的壮举。 ——亚马逊普通读者 在更为理性的今天,整个人类都应该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在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给后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而瑞恩的这部经典历史、不朽著作,使这份遗产从一个角度得以永远保留了下来。 ——王义国(《遥远的桥》《最后一役》译者) -
亚财政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历史,先有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继有洪振快先生的《亚财政》,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的潜心力作,从生动、有趣的案例着手,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勾勒出明清官吏从公务活动到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官场活动和官员心态纤毫必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蔽在社会表面之下的“财富暗流”——“亚财政”。 “亚财政”是官吏集团利用权力汲取和瓜分社会财富的集体腐败现象。权力参与社会财富分配,形成了这种官吏们私下发展出来的非正式财政制度。 “亚财政”亚生于国家正式财政,所起的作用却不亚于国家正式财政:它使民众在缴纳“明税”之外还要负担“暗税”,“明税”体现了官民博弈均衡,“暗税”的潜滋暗长最终会突破民众的税负能力,博弈均衡由此被打破,民变频发,社会崩溃,政权更替,实现新的博弈均衡——这正是中国历史独特的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历史幽暗而现实诡谲。“亚财政”犹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使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社会真实的运作逻辑。21世纪的中国,能不能克服历史的惯性,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宿命,这是现代中国面临的考验。通过对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洪振快先生从历史和财政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编辑推荐: 为什么当官如此吸引人?为什么某些人只需“盖章”就能换取巨额财富?为什么某些人打招呼就能将公共资产转化为“私有”?……这一切都源于“亚财政”——官吏集团以权力为核心,通过血缘、姻亲、熟人等关系组织起来的权力网络,按照权力大小,低调、直接或间接地分享权力带来的等级性特权和财富。 《亚财政:制度性腐败与中国历史弈局》追溯中国历史社会表面之下汹涌澎湃的“权力—财富”暗流,将官场、腐败、潜规则剖析通透,揭示出了权力与财富之间的隐秘关系。 ★《亚财政》是《炎黄春秋》执行主编洪振快先生历时八年的潜心力作,继吴思先生《潜规则》之后,又一部既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开创性历史著作。 ★《亚财政》讲通透了官场、腐败、潜规则,讲清楚了中国历史弈局的动态博弈,讲明白了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关键路径。不理解这三个方面,很难说我们真正“了解历史,了解中国”。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一定要读一读《亚财政》。 ★《亚财政》不仅是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更是了解社会现实的参考书。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关键,恰恰在于,搞清楚隐蔽在冠冕堂皇面目之下的实际利益格局。“亚财政”对历史的解读“皆中关窍”,宛如庖丁手中那把锐利的解剖刀,游刃有余,读出了史料后面隐藏的历史真相,读出了表象后面隐蔽的现实真义。 ★《亚财政》是一部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将“史事和叙事、历史本身和历史解读”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中国历史社会运作逻辑的深刻分析,很好地解答了,为什么中国历史存在周期性的“国家崩溃”。对于培养我们对历史传统、制度变迁、利益博弈、人性人心的洞察力,大有助益。 ★《亚财政》具有当下诸多通俗历史著作所无法比拟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通过各国现代转型的比较研究,探求中国社会转型的未来路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说过:“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人的观念和信念的改变。” 无疑,这是一本能够改变我们观念和信念的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亚财政》史料详实,考证严密,旁征博引,不失趣味,难得地兼具了可读性、思想性、学术性,《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吴思、复旦大学历史教授葛剑雄、天津财经大学财政教授李炜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邹东涛、浙江财经大学副教授丁骋骋等读后皆击节叹赏,鼎力推荐。 ★《亚财政》此次新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一章的内容,重写了新的序言,对近年来的最新思路和心得做了详细的交代,并添加了近两百幅珍贵的历史插图。 媒体评论: 专家推荐: “亚财政”这个概念,照亮了一种遮遮掩掩的财政体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分配的另一种故事。 ——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作者) 吴思先生的“潜规则”概念可以看作是一把解剖刀,它的提出,让人们对许多历史现象有了一个更锐利的观察和解释的视角。而现在,我们有了另外一把可能更为锐利的解剖刀,这就是洪振快先生在其《亚财政》一书中提出来的“亚财政”概念。 ——丁骋骋(浙江财政大学副教授) 本书以大量史料分析了明清时代“亚财政”这个十分突出而未被细致研究的非正式制度,把集体腐败的潜规则揭示得淋漓尽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注脚,认真研究历史上的“亚财政”现象,对当今中国的公共财政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邹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学者) 我一直以为,学习和研究历史之难,不在于史料难以收集,或难以理解,而在于如何通过史料的文字,读懂看不见的史料,理解史料背后的事实。尽管我们已经无法进入过去的社会,亲自发现或感受史料背后的事实,但通过认真的研究,还是可以复原出部分事实。这就是我重视《潜规则》的原因,也是我推荐《亚财政》的理由。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网友评论: 吴思是否真的已经把中国历史说透了呢?新近出版的一部著作不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且给出了吴思实际上并没有说透的充足理由。这部名为《亚财政》的新著,不仅提出了“立”的新见解,而且以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为基础,搭建了一个不同于吴思的中国历史解释框架,核心则是“亚财政”。 ——远弋(原载于《中国证券报》) 官员们的灰色收入,用现代话语说即“亚财政”。亚财政是一种财富流,按照职务的高低,官衔的大小,以及差事的肥瘦来决定流量。 ——飞机榄(原载于《信息时报》) 时至今日,“亚财政”现象并没有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是依旧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每年报考公务员的盛况,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夸张,屡禁不止的“过节送礼”,从这些怪象中,不难瞥见“亚财政”的影子。 ——网友 忘情风君 从名字上到内容上,《亚财政》都几乎是《潜规则》《血酬定律》的延续……但是不得不承认,《亚财政》对“非正式财政体系”和“历史博弈模型” 描述,依然有其深入与独到之处。 ——网友 生年不满百 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强悍,和作者自由撰稿人有关吧,史料也较详实,读的时候经常会笑起来,即使不把它当成一本历史或财政的书来看,消遣着看也不错。 ——网友 秋凉晓寒 关于史料,详实,旁征博引不失趣味。对于作者,认真,治学精神值得敬佩。至于意义,不大,贵国古今一向如此。 ——网友 Shawnhai 客观,甚至于达到近乎残酷的理性,才能用最适合的角度,看待过往的种种,以致理解今天的现象。本书对于鸦片战争起源的分析最得我心,所说的,很符合国情,看完了,忍不住默默点点头,就是这样的,中国就是这样的。 ——网友 joeycheuk “亚财政”阴暗面游戏规则也不是中国自产的,这颗种子全球都开过花,只是天朝独特的土壤环境意识形态非常适合它扎根生长。西方人希望通过个人的博弈一步到位,天朝则是形成集体博弈共赢而繁荣。中国人聪明啊。 绕回来说,和社会一样,历史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 ——网友 Stanley 我们也有几千年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谢谢作者提供了失败的经验。唯一的担心是这本书为官僚们提供了“亚财政”的创新手段。 ——网友 Wolfhawk 这本书以流畅的文笔和详实的史料,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清时期的历史画面,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别开生面的角度去读历史,这种读法,逻辑清晰简洁,非常有说服力,不像教科书那般牵强附会。书里揭示的“亚财政”的规则,其实一直仍在影响当代中国。读这本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政府和社会。 ——网友 dangdangro -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下册)
内容简介: 这是长达2000年的政治思想演化史,更是一段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伟大历程。这是集合42位思想家的畅销通史著作,更是一部培养现代公民政治意识的最佳读本。著名政治学者麦克里兰,历时10余载以“雄壮的头脑和丰沛的心灵”写出的史诗巨作。柴静、周濂、何帆、冯克利等盛赞推荐。 政治是众人之事,是演化中的文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努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宪制、宽容……并非抽象、空洞、表面化的概念,它们不但是思想,而且是人类历经数千年运用才智与勇气创造的伟大成果。 上起古希腊罗马时代,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再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的各种反动,终于共产主义在全球的式微……麦克里兰观阔溯源,追寻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一脉传统,精呈其发展与成形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方政治思想变迁演化的壮阔画卷。 从苏格拉底到马基雅维利,从霍布斯到马克思,麦克里兰将42位人类历史上“最睿智的心灵”置于故事的中心;他带领我们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位政治思想家的观念创造背后,那暖暖含光的灵魂血肉,以及智慧热情;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切“深埋于过去的心灵力量”与现代世界联系了起来,着重探寻这些思想先驱,如何为现代政治思想与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丰沛的学识和优雅的文笔,造就了这样一部精巧杰作。阅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们获得政治和道德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 无论你想思考政治还是参与政治,无论你想亲近政治还是远离政治,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都能带给你启发。 翻看它,一页一页读下去,你会开启一段精彩纷呈的思想旅程。 -------------------------------------------------------------------------------------------- 编辑推荐: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政治思想史入门读物,广受欧美大学师生和社会大众读者欢迎。阅读这本书,宛如漫步在不同时空层次之中,经历一次思想的大冒险。每一位希望享受思考乐趣的读者,都无法拒绝它的流畅文笔和明晰洞见。 本书为你—— ◎全面介绍从古希腊至20世纪晚期的政治思想演变; ◎重点讲述1500年之后现代政治思想和实践的兴衰; ◎用鲜活笔触再现42位重量级思想家的人生故事; ◎立足经典,以生动叙述带领读者直接和思想家交流; ◎强调鉴古知今,启发读者对今天的政治进行深入思考。 打开它,放胆接受一次观念的洗礼。 你准备好了吗? ------------------------------------------------------------------------ 媒体评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把政治史的吓人面目撕了个稀烂,他写的都是人的心灵史,要写到这个份上,写作者要有雄壮的头脑和丰沛的心灵,好的书是这样的,像六哥说“大雨滂沱”。 ——柴静(央视著名主持人) 生动活泼的文风、独具匠心的章法是本书较之同类著作最主要的两大特点。政治思想史原来可以这样写!这个收获着实意外! ——汪卫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麦克里兰这本西方政治思想史是专为入门者而写,铺陈理念于叙事之中而绝少学究气,使读政治思想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解脱。尤可称道者,彭淮栋先生乃台湾一代翻译名家,文笔洗炼而典雅,读之如饮甘饴。 ——冯克利(著名政治学学者、翻译家,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政治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概念,深入了解政治现象,并培养客观容忍的态度。 ——朱坚章(著名政治学及法学学者、教育家,台湾政治大学政治系教授) 欲彻底了解和评估政治上的重要大事的现象,必须基于对政治思想史的正确认识。一本良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国内读者迫切需要的。 ——吕亚力(著名政治学学者,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 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在英美出版界畅销,想必是因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故为学术界与文化界共同推崇。 本书首要特色在于文字通俗流畅,所有介绍几乎皆以交谈讨论方式进行,因此口语化程度高,极易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其次,作者比较着重近代及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在800页左右的原稿中,15世纪以后的部分占了600多页,约为全书五分之四强。在20世纪行将完全走入历史之际,此书乃是唯一反映这种时代感的政治思想史通论。最后,本书比前两部著作幸运的是,它找到一位出色的翻译者。彭淮栋先生在翻译工作上素有盛名,对此书之翻译显然投入甚多,故译文典雅流畅,可读性强。 ——江宜桦(台湾地区行政院院长、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希区柯克传
他的电影史前100年占据主导地位的人物,从影60年,导演了60多部电影,他是公认的惊悚、悬念大师,既追求梦想,又手段高明……希区柯克,一个电影史上永远不会磨灭的名字。 正如希区柯克最精彩的电影一样,希区柯克的一生也是一出环环相扣的戏剧,它的核心是爱情故事、黑色幽默和千钧一发的惊险:他是电影史上创造力最丰富、人们却知之甚少的人物,这本传记是对他最权威的描述。这位具有综合才能的电影大师,不断地堆动自己的艺术跨越既定的界限。这位满怀热忱的合作者,放肆地把演员叫做“牲口”,却又激发了加里·格兰特、詹姆斯·史都华、英格丽·褒曼和格蕾斯·凯莉的演艺活力。这位不知满足的挑唆者,用性和暴力兑成的鸡尾酒考验着观众的承受力。他酷爱音乐、推理小说和通俗剧,他为恋金发美女、美酒佳肴、谋杀的恐怖以及理想化的爱情;他是一个执著的浪漫主义者,一个喜欢恶作剧的人,一个窥淫癖,同时也是一个好丈夫,一个献身工作的人。相信任何一个喜爱希区柯克的影迷,都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每一部经典片孕育的过程;亲历《三十九级台阶》、《鸟》、《后窗》、《眩晕》、《美人计》和《精神病患者》等不朽名作的诞生过程;探知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重拾自己与电影亲密接触的难忘时刻。 -
20几岁决定一生收入的90%
20岁时,你在做些什么?为年轻的梦想而努力,还是已经脚踏实地为人生打拼? 你有没有想过,20岁对未来到底有什么影响? 日本首席人生设计师土井英司为你一语道破:20岁可以决定你未来收入的90%!只有在年轻时把应做的工作做好、做对、做透,未来才能顺风顺水。 你可能会说:我已经过了20岁,难道要重新活一遍吗? 人生不能重来,但20岁之后,还有30岁、35岁……只要你有心,把握“黄金时间”都还来得及! 本书分为“23岁前”、“开始工作~25岁”、“26~28岁”、“29~30岁”、“31~35岁”几大部分,无论你处在哪个年龄,都能轻松了解自己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
碧山08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以及碧山三方品牌联手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呈现有品位、有人文特色的品牌系列杂志书《碧山》。 《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每辑围绕一个专题,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离开农耕的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建设吗?这是隐藏在《碧山08:永续农耕》中的一个的问题。通过梳理农业面对永续问题的历史开端、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呈现了对于农耕永续可能性的探索。 -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灌输偏见与仇恨,并本可能追随父亲脚步的男孩,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并选择走上不一样的道路。1990年11月5日,扎克•易卜拉欣年仅7岁时,他的父亲埃尔-塞伊德•诺塞尔枪杀了犹太保卫同盟会的领袖。在狱中,诺赛尔参与策划了震惊世界的世贸中心爆炸案。在一段臭名昭著的视频录像中,本•拉登曾经号召世界要铭记“埃尔-塞伊德•诺塞尔”这个名字。 易卜拉欣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中度过了童年。在父亲锒铛入狱后,他和家人搬家二十余次,却始终在精神上受父亲罪行的困扰,并因此受他人的排挤与控诉。尽管思想极端的父亲试图将他的狂热信仰灌输到易卜拉欣的脑中,这个羞怯而笨拙的男孩却从未与仇恨产生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了解父亲恐怖主义行为的易卜拉欣,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 -
韦尔乔西方哲理系列绘本01:神圣的智慧
在浩如烟海的哲学典籍中,无数睿智的哲学家留下了宝贵的世界与人生智慧,予人启发。本书独辟蹊径,由画者韦尔乔以钢笔线条,诠释作者王玉北浓缩后的哲理和故事,以古朴雅致的独特风格、自由驰骋的精妙创意,解读西方古代哲学的激荡画卷。图文交相辉映,雅俗共赏,知识与艺术相得益彰。阅读本书,可欣赏机智洒脱、轻松灵动的线条,更可在艺术之美中,了解西方哲学的深刻精髓,获得心灵的启迪与超脱。 本书的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故事,以及寓言家和贤人的生平与名言警句。 -
生命的未来
DISCOVER杂志年度最佳好书 AMAZON.COM编辑评鉴年度好书 第二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金签奖 英国2002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科普佳作 我深信我们会做出明智的抉择。一个能拟想到上帝而且向往太空殖民的地球文明,一定也想得出办法来保护这个星球的完整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缤纷生命。 ——“最后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伊甸园由人进驻后,就变成了一座屠宰场。”本书中,最会讲故事、文采斐然的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将用真挚动人的文笔,讲述消无声息在世界各角落上演的物种灭绝故事,生命的多样性的富丽与骤然陨落构成鲜明对比。 美国南部海岸平原,象牙喙啄木鸟日渐凋零,归于静寂无声;哥斯达黎加的金蟾蜍,原是两栖类动物界的传奇,如今已消失了生存的踪迹;天性害羞、最难繁育的苏门答腊犀牛,不知不觉在骤然衰减……甚至,许多珍稀动植物距离灭绝仅需100个心跳。种种令人难过的细节,各式各样的物种消灭模式,无不说明正是人类的贪欲、无知与不经意,迫使着全球生物踏上最后的毁灭之路。 被灭绝的本是可被拯救的,威尔逊对生命的未来并未绝望。他坚信人类对自然的生命之爱,列举大量政府、民间组织与科技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勾勒出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以对生命的真挚热爱与极大敬意,完成这部面向大众的科普名作,出版后赢得公众与学术界的一片赞誉,NATURE杂志更是辟专栏倾情推荐,国际影响深远。 -
硅谷钢铁侠
◎全球首部埃隆•马斯克授权著作!了解埃隆•马斯克最全面、最真实、最经典读本 ◎创业者必读。首次披露马斯克如何建立和运营PayPal、特斯拉、Space X、Solar City等公司的细节。 ◎创新者必读。关于科技、梦想、创业、工作、团队、人生。马斯克首次公开创新的秘密。 ◎故事迷必读。硅谷最优秀科技作家阿什利•万斯历时将近4年,遍访300余人,写就记录马斯克传奇人生的经典著作。 ◎科幻迷必读。从科幻小说到火星探险,一部关于人类好奇心的伟大史诗。 ◎本书独家收录32张埃隆•马斯克成长、创业和婚姻生活的珍贵图片。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亚马逊年度商业图书,20余国版本全球热卖中。 ◎罗永浩、王小川、周鸿祎、张鹏、余晨、周航 撰文致敬 埃隆•马斯克是风格独具的梦想家,也是眼光独到、一再开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家。从PayPal,到特斯拉、Space X、太阳城,他的创业历程中遭遇了无数棘手的事件,但是每一次突破都令全球惊艳。无论钟情于什么领域,他都可以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44岁的马斯克已经涉足颠覆互联网、 金融、汽车、航空以及能源业。他近乎疯狂的对科技的专注,使他成为目前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和科技创业家。 硅谷资深科技记者阿什利•万斯与马斯克超过40个小时的深度对话,记录了他从粗放贫瘠的南非到国际商业世界顶峰的不凡之旅。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作者首次深入特斯拉、Space X等公司,采访了马斯克的伙伴、员工、家人、朋友超过300人,真实地讲述了马斯克在创立、运营他那些足够改变世界的公司(包括PayPal,特斯拉,Space X和太阳城)时发生的惊人故事。同时也揭示了企业家和创业者如何专注于创业本身,并同时管理多领域公司所需要的能力、方法和经验,以及如何在与许多竞争对手交手时不断推进企业创新的步伐。 埃隆•马斯克的人生经历,和无数改变世界的伟大实业家的经历一样,是那种可以被千百次地写进小说、搬上银幕后,每一次重看都依然激动人心的,属于全人类的传奇故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