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建筑设计
-
新建筑入门
摧毁自然的快感和罪恶感一直困扰着人类,而所有的建筑家都背负着同样的矛盾书写着建筑史,这个悖论是建筑界永恒的课题。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家隈研吾对建筑的深层思考,以及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十世纪末建筑狂潮的背后,其实是一次难以抗拒的、对建筑体系的自身否定,甚至意图推翻建筑体系的时代运动。到底我们要拯救的建筑是什么?从古典主义发展到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演变受到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建筑要处理哪些相互对立的关系?建筑的未来是什么? -
如何欣赏建筑
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为例,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这些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又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是一部具有典范性的建筑美学普及读本。作者以个人多年经验及阅历,将认为值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建筑物,用一种导览的口气,陈示在大家面前,让读者们可以多认识些建筑,进而欣赏建筑的美。 -
设计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建筑与写作是两条永远平行但并不互相解释的线索,全部含义都指向:通过某种建造房子的活动,一个人如何实现自觉,从自觉其所说的语言开始。内容包括“八盏灯”、“顶层画廊”、“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等建筑设计作品。 -
纯的杂
《纯的杂:有关建筑》是一本完全的由杂七杂八的文字汇集而成的杂烩,是近十年作者曹晓昕在不同场合发表的各类杂文杂感的一个合集。《纯的杂:有关建筑》虽是杂烩,但最终谈论只涉及建筑设计这一件事,这一点上《纯的杂:有关建筑》是纯的。 -
王受之讲述建筑的故事
写在前面|王受之: 其实,我这辈子都在讲设计的故事,只不过以前老在讲台上讲,很少通过书的方式和大家讲。现在就想和大家通过这本薄薄的书来讲故事。如果大家每天读一两页,也就是每天听我讲一个故事,说不定一年下来,也知道好多新的事情呢。每天读书一两页.要花多少时间呢?读得快的人大约就是四五分钟的样子,读得比较仔细、比较慢的人最多也不过10分钟,如果能够在565天都坚持这个习惯,那一年就扎久实实地读?一本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总有些所得的。我自己现在还能记得住的大部分重要的故事和常识,都是在16岁到30岁之间读的,当时有点囫囵吞枣.没有人指导,乱读。其实,一个17岁的毛孩子当时哪里能够理解吉朋的《罗马的兴衰》,或阿拉贡的《共产党S》,即便当时比较流行的玛雅可夫斯基的构成主义诗也并不懂得如何欣赏,尤其量能够记住拜伦、济慈,布朗特、霍桑、高尔斯华绥的一些皮毛。但不管懂不懂,只是喜欢读,经年累月,即使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做工,无论多累,还能坚持每天看上个把小时。当时并没有什么计划(其实,也轮不到我能有什么计划,除了毛选,新华书店卖的书可真不多),到得了手的书都读。没有想到,那些零零星星读的东西,居然有些就入了脑,现在还有印象。与美国同事聊天的时候,大凡涉及这些方面,还能够应答。当年不经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有关苏联、东欧的文化知识,使我在这些方面的常识上要比不少同事了解得还多一些。谈到肖斯塔科维奇、贝拉巴托克的音乐时,可以说出个道道,在谈肖洛霍夫、昆德拉的时候,也不至于太白痴。就是在我自己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比较容易把经典著作的一些精华提炼出来运用,每到这种时候,我真是感谢自己当年那股读书的劲头,也相信积少成多、每日读书的作用。年轻的时候,我的确有股牛劲儿,决心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做个有文化的人,自己定下指标,要按时完成。我在1963年考上当时叫做武汉师范学院附中的高中部,现在改名为湖北大学附中了。以我自己的感受,读大学附中有两个独特的好处,一是每年都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来当老师,年龄比我们这些高中生大不了多少。他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兴奋点,对我们来说,的确是鼓励和刺激;第二就是大学图书馆常常将那些藏书册数比较多的书拿些到附中图书馆来,因此我们学校的图书就比一般中学图书馆来得丰富,特别是文史哲方面的书。 -
从神话到童话
《从神话到童话》内容:建筑设计是一种既复杂而又难以描述的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力求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则是长期内在于建筑学之中的核心问题,这需要较为宽阔的理论视野以及锐利的操作技巧。在现实的世界中,建筑师如何感知他的工作环境,如何形成他的内在策略,如何应对临场问题,以得出带有明确主体意识的操作结果?《从神话到童话》通过9个建筑、室内、装置的作品案例以及若干篇小短文,并通过“神话与童话”这一话题的隐喻说明,系统性地介绍青年建筑师童明在其建筑实践中所采取的观点、方法,以及他在思想方面的发展历程。适合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建筑师及建筑理论研究者阅读及收藏。 -
旅行从客房开始(纪念版)
酒店,就是在陌生的城市买下让人安心的时间和空间。 日本知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浦一也在常年世界旅行中,逐渐养成了一个奇特的习惯:用纸笔把不同旅店的平面图描绘下来。虽然每次都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但是作者觉得,对于他而言,探险就是对客房进行测量及描绘,如此不但能区别于雷同的旅行照片,而且还能在看到图纸的一刹那勾起旅行中的诸多回忆。 《旅行从客房开始》包含作者几十年去过的多个酒店的实测图,每张图都配有作者感性而又带有敏锐、细腻艺术感受的散文。 《旅行从客房开始》,大师出手,从旅馆房间的各处细节,可以窥见设计者的巧思,甚至该国的民族性、历史等,不但可神游各国旅馆,也可当作选择下榻旅馆的参考,更是建筑或空间设计的简易读本。 读完《旅行从客房开始》,你就能游遍世界,体会近70家设计酒店的细腻感觉。 -
空间的界限
《空间的界限》是作者从事建筑研究20多年的成果积累,书中从空间角度对建筑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内容涉及广泛。作者比较了东西方在空间模式观念上,在基本空间图式及原型空间的选择上的种种差异,阐述了自己对园林、传统建筑、聚落和当代建筑艺术的理解,同时涉及有关建筑与音乐、建筑与数字、建筑与电影艺术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讨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与古人心中的宇宙模式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颐和园的设计布局当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如何将音乐凝固为建筑?密斯的巴塞罗那馆可以怎样“解构”?艺术与革命之间应当如何选择?中国未来的城市将走向何方?作者将建筑的“界限”逐一撕裂,展现出多彩别样的“空间” -
将建筑进行到底
本书以职场指南穿插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了“建筑界的杜拉拉”——罗小姐,从懵懂的建筑系小女生,成长为职业女建筑师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职场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历经了各种磨练。在诙谐幽默的嬉笑怒骂中,她以对建筑不渝的热爱和不变的信念,执着勇敢地面对从业路上的种种艰难与辛酸,十年磨砺,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蓝天。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从学生期、龙套期、磨砺期、走向成熟期四个时期讲述青年建筑师的成长历程。同时贯穿职场小指南、女建筑师从业路、情爱小故事等篇章,来指引青年建筑师如何冲出职场与生活的迷雾,走向真实有力的自己。 本书读者目标人群:在懵懂中好奇的建筑新人,在挣扎中幸福的青年建筑师,默默关注青年人成长的建筑界老前辈。内容惊心动魄,请谨慎阅读。 -
反造型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最新的一部著作,以他最著名的几个项目(日向邸、水玻璃、龟老山、森林舞台、村井美术馆、莲屋)为架构,本书以最广阔的视域和最深入的探索,发掘并展现了隈研吾建筑设计背后的思维脉络和观念底蕴。作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代表,隈研吾那些关于“将建筑隐去”、“让建筑同自然相连”的实践探索为人们熟知,当他的作品遍布全球特别是近年来充斥于中国各大城市成为地标时,我们更应该了解这位以“负”为“胜”的建筑大师在创作中的理念总结和思路发展,它将成为我们立足全球视野发扬本土建筑特质的良好借鉴。 《反造型》反的是立柱、台基、割裂、突显、以图像观看主导的建筑体验和传播方式……隈研吾在本书中提供了一种审视建筑的新思路。如果柯布西耶式的建筑是方向性、目的明确的“波”,那么是否存在另一种暧昧、扩散性的“粒子”?借着为布鲁诺·陶特正名,他试图打破造型体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从对新材料的可能性、建筑与自然的关联性等角度,在探索多元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仍主张艺术作品的概念系生活情境的“具现”(concretization)。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其生活情境是富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目的则在于”保存”并传达意义。总之,早期著作的目的在于以具体的建筑观点来认识建筑,目前我仍以为这种目的是最重要的事。今天许多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一些人在谈论建筑时东拉西扯所造成的。因此我将反映出建筑的信念:我并不同意风土的或纪念性的建筑是一种奢侈品,或是某种“感动大众”的东西(如拉普普(A.Rapoport)所言)。建筑没有什么不同的”种类”,只有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藉以满足人生在实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
与古为新
目录 总序:传承与超越——冯纪忠的现代之路 总论 论方塔园规划 一、规划背景 二、整体布局 三、塔院广场 四、水岸 五、北门 六、甬道 七、东门 八、堑道 九、垂花门和长廊 十、楠木厅 十一、赏竹亭 十二、石础 十三、石砌 十四、植物 十五、旷与奥 论何陋轩设计 一、与古为新 二、总体构思 三、时空转换 四、意动 五、台基 六、竹构 七、屋顶 八、方墙 九、弧墙 十、色彩 十一、修旧如故 附录一 在松江方塔园规划方案讨论会上的发言 方塔园规划 致程绪珂同志函 何陋轩答客问 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 附录二 方塔园的一段往事 新的途径 富有创意的“方塔园”规划 孤独而庄严的方塔 冯纪忠先生 方塔园与维也纳 “冯纪忠和方塔园”展的缘起 冯纪忠的“与古为新” 解读方塔园 回想方塔园 从“花港茶室”到“方塔园”设计 冯先生规划方塔园 方塔园随笔 方塔园·恩师·我 导师轶事 走进方塔园 冬日何陋轩 后记 -
美国建筑画选
《美国建筑画选(马克笔的魅力)》是美国著名建筑师R·麦加里和G·马德森合著。全书分马克笔渲染基础、图解建筑与室内要素、创造有活力的个人风格、参考资料四部分。书中详述了用马克笔作快速设计的全过程,分析了各阶段必须注意的绘画要点,着重介绍了马克笔绘画技法和诀窍。书中附有大量精彩实例,既可供欣赏,又可供临摹,读者可以据此迅速提高马克笔作画技巧。书中每个部分还插有著名艺术家的述评,对各种技法和作品作了概要的解析。对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建筑学师生而言,《美国建筑画选(马克笔的魅力)》无疑是一本极为实用的常备参考书 -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是建筑设计基础语汇的经典入门书,初版三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众多建筑专业师生、设计师皆从《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中获得重要启发与设计灵感。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和设计作品,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这本经典的图解参考书有助于学生和执业建筑师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建成环境中检验秩序化的形式和空间。程大锦利用其个性鲜明的精美图画,展示了建筑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已穿越时空和文化界限。通过浏览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3版)》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建成环境,促进更深层次地解读建筑。经过再次修订的第三版,对交通、光线、景观和基地环境等章节进行了扩展,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环境要素、建筑规范方面的新观点以及有关形式、空间和秩序的当代实例。中文版的编译也根据最新的英文版本多次进行了修改,忠实体现了原书的图文特色。除了更新部分文字内容和增添插图,新版本还附有一张配套的光盘,通过程大锦教授创作的三维模型和动画,书中阐释的建筑观念更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
安藤忠雄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安藤忠雄的作品,包括他从成名以来到现在的一些代表作以及他最新的一些作品。 书中所用的图纸和资料都由安藤忠雄事务所一手提供,内容专业、资料齐全。安藤及其作品的独特与优秀已无需多言,本书既是一本了解安藤作品的作品集,也是一本学习安藤建筑设计的教科书。它将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第一手资料翔实地介绍安藤作品的专业书籍。 -
从速写到设计
《从速写到设计:建筑师图解思考的学习与实践》是一本关于建筑设计方法与表现方法的图书。结合作者建筑教学与实际工程的经验,重点阐释了建筑师如何提高手绘能力,观察能力,如何通过手绘方法收集素材,增长知识;如何借助手绘技巧在实际工作中辅助思维,提高效率。 -
El Croquis N. 134/135
SUMMARY Delirious and more& iii theory and practice Cortés, Juan Antonio A conversation and a dictionary Rem Koolhaas ASCOT RESIDENCE BEIJING BOOKS BUILDING BEIJING PRESERVATION STUDY SOUTERRAIN, THE HAGUE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DEE & CHARLES WYLY THEATRE MERCATI GENERALI HAFENCITY HAMBURG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S PROJECT CBD - BEIJING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PENANG TROPICAL CITY SHINJYUKU VERTICAL CAMPUS CASA DA MUSICA PRADA LONDON SIGHVATSSON HOUSE VINCENT GALLO APARTMEN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OF ART NEW JEDDAH INTERNATIONAL AIRPORT MILLSTEIN HALL, CORNELL UNIVERSITY ZECHE ZOLLVEREIN -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中的12个住宅形象各异,但作者读出太师以不变应万变的从容,变的是外观设计。不变的是原型,即多米诺和MONOL原型。接着分别对每所住宅进行详细剖析,从建筑用地、周边环境到创作灵感、设计思路、内部结构、空间特征,可以体会至各个空间的有机结合。尾声之际,又对勒·柯布西耶与现代建筑的关系做了分析。 -
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Case Studies 1945 to 1990
Once again, new interpretations are presented of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architecture of the period. Work by lesser-known architects, whose influence and role have been overlooked by conventional histories of the subject, is discussed. The case study structure allows each example to be discussed and used as a springboard to explore different theoretical approaches. Filled with beautiful photographs, plans and architect's drawings, this is a clear and accessible discussion on a period of architecture that engages many questions still under debate in architecture today. The second instalment of this unique commentary on modern architecture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a fresh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post-war architecture.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case studies provide an accessible and inspiring source of information.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