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人与物

    作者:[意]罗伯托·埃斯波西托

    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身体如何改变这种关系?本书中,作者认为,从身体出发,而不是从物或人出发,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考虑两者的地位。

    从一开始,我们的文明就建立在严格、明确的人与物的区别之上,建立在人对物的工具性支配之上。这种对立源于古罗马,并延续至整个现代社会。在我们当下的全球市场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人与物的矛盾。尽管这一区别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明确和必要的,但在法律、经济和技术实践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观点的逆转:某些类别的人正在被事物同化,而某些类型的事物则呈现出个人特征。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存在着一条从这一悖论中解脱出来的路径,这条路径由建立在身体上的新观点构成。无论是人还是物,身体都成为重新思考支配我们哲学、法律和政治词汇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

  • 我在深夜书写太阳

    作者:【法】鲍里斯·西瑞尼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总是充满了创伤和压力,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被遗弃,有些是后天加诸的——比如灾难,毁弃了本该平淡却美好的人生。在《我在深夜书写太阳》中,鲍里斯•西瑞尼克分析了让•热内、罗曼•加里、路易•阿尔都塞等标志性“另类”文人的创伤经历与创作实践,进而论证:为了走出一个人的围城,需要进行“复原”实践,即有意识的情感虚构与记忆升华(尤其是想象与写作),以此修葺破碎的自我,拥抱灿烂千阳。

  • 批评与意识形态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激进和理论家之一。他对不女人花文化和社会诙谐而尖刻的抨击广为人知。在这部开拓性文学理论著述的新版本中,伊格尔顿力求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之间建立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关系。

    纵览雷蒙?威廉斯、列宁、托洛茨基、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卢卡奇和萨特的主要著作,伊格尔顿对传统文学批评进入了细致入微的评论,同时对意识形态做出引人入胜的理论阐释。

    伊格尔顿利用这一视角,提供了对经典作家精彩的分析,其中包括: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约瑟夫·康拉德、亨利?詹姆斯、艾略特、叶芝、乔伊斯、劳伦斯。

    内容简介

    《批评与意识形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学家伊格尔顿的代表作。这本完成于伊格尔顿青年时期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西方文化界的一批学人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新变化,努力寻找“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更加具体的唯物主义形式复苏”的理论方案。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针对以雷蒙?威廉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美学批评中所遗留的人本主义与唯心主义,以后结构主义理论形态的批评精神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需要在艺术的“物质实践”层面明确文学文本得以生产的活动“结构”,而批评就是分析这些文本生产结构的历史表述。书中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以生产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为核心,在一般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本六个范畴上建构起一套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强调从既定的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语境中展现文学文本创作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小说六讲

    作者:王安忆

    ◆从知青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复旦大学的创意写作课堂互动,王安忆结合自身经验,以讲故事的方式带出阅读与写作的机要。

    ◆从儿童文学、类型小说到张爱玲和《红楼梦》,透过王安忆的叙述和拆解,不仅能拓宽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认识,也能从中窥见作者的创作理念。

    ◆讲解深入浅出,例子生动丰富,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专业写作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与启发。

    《小说六讲》整理自王安忆的六堂公开课讲稿。对写作的兴趣从什么地方源起?如何建设一个小说的世界?为什么要关注类型小说?怎样才称得上一本好小说?小说写作能不能教与学?作为小说家和教育者,王安忆在课堂上坦诚分享自己的经验,带领读者探寻小说与生活之间的通道,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

    王安忆了不起的是,几乎每年对自己都有拓展。我惊讶于她的生活积累能力,似乎有层出不穷、用之不竭的素材,它们变成小说娓娓道来,细节丰满、亲切。——朱伟

    王安忆能非常娴熟地拆解小说的机理,包括时间空间、也包括小说中涉及的产业发展规律,并将之复述出来。在校园中,王安忆叙述自己的发现,也启迪学生去发现。这些发现,都为叙述提供了新的可能。——张怡微

  • 莎士比亚

    作者:[法] 勒内•基拉尔

    【编辑推荐】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勒内·基拉尔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 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最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最糟糕的仇敌。男人最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第一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最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勒内·基拉尔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在世界范围内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汗牛充栋,而勒内·基拉尔以其独创的摹仿欲望理论,对莎士比亚几乎所有的戏剧和诗歌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基拉尔来说,人们对客体的欲望不是因为它们的内在价值,而是因为它们被别人所渴望,我们只是在仿效或摹仿他们的欲望,他视这种“摹仿欲望”为人类状况的基础之一。在这部开创性力作中,基拉尔分析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等多部作品,向我们揭示莎士比亚早已发现摹仿欲望这一人类冲突的根源,并深入剖析莎士比亚如何痴迷于摹仿,如何以他自己的词汇表达摹仿欲望并在多部戏剧中对“摹仿欲望”下定义,以及如何在处理欲望的过程中变得日益老练、含蓄和复杂,进而以一生的作品透彻地阐释了人类欲望的本质。

  • 中国叙事

    作者:浦安迪

    ★ 12位知名汉学家的集大成之作

    ★ 致力于中国传统叙事脉络之发现和比照

    ★ 深入探寻中国小说的诞生与兴起

    ★ 首次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由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教授浦安迪(AndrewH. Plaks)主编,召集了高友工、芮效卫、欧阳桢、何谷理等(包括他本人)十二位欧美代表性的汉学家,系统考察了中国从《左传》、六朝志怪,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的叙事作品,用叙事学中的各种概念、理论、视角来考察与剖析中国叙事文学的结构特点、视角特点与深层的中国审美精神与宇宙观的内在联系,读来既令人时时有豁然之感,也令人深觉文学研究的乐趣所在。浦安迪同时也意在为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建立一种属于中国小说美学的叙事方法论。

    ------------------------------------------------

    名人推荐

    浦安迪:

    公认的最为优秀的汉学家。——钱钟书

    一位罕逢的博通中华文化的学者,尤其他能以汉语文撰写高层次的学术论著,窃以为这是一个奇迹。——周汝昌

    韩南:

    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第一人。——王德威

    夏志清: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钱钟书

  • 文学体验三十讲

    作者:苗炜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文学体验三十讲》

    ※※※※※※※※※※※※※※※※※※※※※※※※※※※※※※

    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是像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

    ★ 三十个文学之夜,一剂心灵解药,一本书读懂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

    ★ 跟随作家苗炜的阅读体验,经历文学世界里的多样人生,理解人心的混沌和复杂

    ★ 李敬泽、毛尖、王小峰等诚挚推荐

    ★ 让你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接受和欣赏“异己”;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有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叙述;反对套话,提高对情绪化表达和陈词滥调的警惕;在面对较难领悟的高级文化时,不庸俗、不抗拒;打开生活的多重面向,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

    文学体验三十讲,是一个体验者的讲。他和你我一样,孤独着、生活着、阅读着。通过文学,我们学习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李敬泽(作家、文学评论家)

    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王小峰(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 文学体验三十讲

    作者:苗炜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

    ——《文学体验三十讲》

    ※※※※※※※※※※※※※※※※※※※※※※※※※※※※※※

    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

    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是像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

    ★ 三十个文学之夜,一剂心灵解药,一本书读懂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

    ★ 跟随作家苗炜的阅读体验,经历文学世界里的多样人生,理解人心的混沌和复杂

    ★ 李敬泽、毛尖、王小峰等诚挚推荐

    ★ 让你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会接受和欣赏“异己”;摆脱简单化的思维模式,有耐心去理解更复杂的叙述;反对套话,提高对情绪化表达和陈词滥调的警惕;在面对较难领悟的高级文化时,不庸俗、不抗拒;打开生活的多重面向,拥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

    文学体验三十讲,是一个体验者的讲。他和你我一样,孤独着、生活着、阅读着。通过文学,我们学习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

    ——李敬泽(作家、文学评论家)

    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王小峰(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 浮世本来多聚散

    作者:蔡丹君

    张爱玲的散文《天才梦》中写道: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的遗老遗少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花滚落下来。

    大唐盛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盛及衰,辉煌气象烟消云散。唐朝的诗人,亲历世事沧桑,风云突变,聚散离 合,起跌浮沉,诸多极致的人生滋味,体会得尤为深刻。

    这本小书并不是研究唐诗的学术著作,也不是诗歌赏析或诗评,而是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把唐诗纳入诗人的一生际遇,纳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诗人的故事中寻根溯源,探寻他究竟是以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来对抗生命的无常。

    孤独是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但又不尽相同。李白的孤独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杜甫的孤独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刘禹锡的孤独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李商隐的孤独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孤独,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常态,美学的本质,就是孤独。

    编辑推荐

    1、读一首好诗,就像完成了一次历史的穿越。本书以孤独为线索,以唐代21位代表诗人的故事为引子,串起一部快意恩仇的大唐简史。不仅带我们重新拾起唐诗,品味诗情画意之美,同时还借古人之幽思,探讨孤独的深层含义,也是对人生终级意义的哲学追问。读者还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唐朝的历史风云变幻,唐代的政治文化制度,唐朝人的诗意生活。

    2、我们不只是在读诗,而是一点点找回自己内在的生命元素。全书147篇诗文的沉浸式讲解,用诗意之美,抵抗人生荒凉。

    3、装帧古典诗意浪漫典雅,四色印刷,书中精选数十幅展现唐诗意境的山水人物名画,古韵悠然,清丽雅致,准确传达出孤独又浪漫的诗情画意。

    4、名家推荐:

    唐诗的辞采风华,情韵思力,唐人的洒脱豪迈,至诚用情,都写在了这本书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嘉宾康震

    丹君在此书中对唐诗的解读,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唐诗内在深刻动人的精神力量,也能欣赏到大唐繁荣、昌明的盛世图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晓勤

    唐诗对孤独有着异常丰富的吟咏。空谷幽人,天涯孤旅,痛饮狂歌的寂寞,知音何在的惘然,唐人有多少深情,就有多少孤独。丹君深察学理,妙悟诗心,对唐诗中的孤独做了全景勾勒,读来回味深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宁

    孤独感,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也是唐诗的深沉旋律。丹君为我们勾勒出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境遇,描摹他们孤独的心曲,领会他们在各自孤独处境中的幽情别绪。曾经或即将与孤独邂逅的读者们,一定可以在这里找到人生体验的同路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制副教授李鹏飞

  • 文学为什么重要

    作者:罗伯特·伊戈尔斯通

    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试图就“文学”提出一个有效的定义,但每一次定义都会创造更多的例外。任何关于文学的一般定义都经不起推敲,但当我们看到一个特定的例子时,我们可以说'是的,这就是文学'。换句话说,对“文学”的定义是主观的,是可以解释的,它可以成为讨论的起点,但不会有一个定论。

    埃格尔斯通称文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 "活对话",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在这个时代,这种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提供了一种无法被科技进步淘汰因而愈发显得宝贵的技能。

  • 心理学与文学

    作者:荣格

  • 诗论

    作者:朱光潜

    《诗论》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除序外,全书共十章,并附录一篇《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1948年3月,正中书局出版了《诗论》的“增订版”,增收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及《陶渊明》共三章。八十年代后,又相继出现“三联版”、“全集版”等多个版本。 朱光潜先生以他有关古今中外诗歌的丰富知识,在《诗论》中分析了诗的起源、诗的境界,诗与音乐、散文、美术的关系,并对我国诗歌的节奏、韵律、格律等问题作了详尽的探讨。其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全面阐述了新的诗歌美学理念,在中国现代诗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次编校工作,以1943年初版为底本,前十章及附录在此本基础上稍加校订,除若干明显的印刷错误及必要的错漏订正外,一仍其旧;后三章则以2005上海古籍本为参校本,进行加工整理,特此说明。
  • 从柏拉图到巴特

    作者:[澳] 理查德•哈兰德(Richard

    本书评介了自柏拉图到罗兰•巴特的重要文艺思潮发展阶段,以及这些阶段中的重要思想家,内容包括理论家的著述提要、理论流派的划分和各个时期理论发展的情况等,还结合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
  • 全球化与纠结

    作者:【印度】霍米·巴巴

    ★ 哈佛英文系“大牛”、极富“卡里斯玛”(charisma)魅力的批判知识分子霍米巴巴教授文艺评论精选集 ★ “另一个国度”10副“无国界艺术家”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构建起一场优雅而疯狂的伊斯兰当代艺术图景,带领人们逃离恐怖主义时代对伊斯兰艺术的刻板想像。 ★ “塑造法农”传记式呈现为阿伦特“论暴力”所抨击、为萨特所赞美的法农及其代表作——《全世界受苦的人》 ————————————————————————————————————— 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非洲裔美国本土世界主义者、社会学家W.E.B.杜•波依斯,“无国界艺术家”,诗人艾德里安娜•里奇,著名的反殖民斗士、法国作家弗朗兹•法农,……在本辑读本收录的四篇文章中,分别涉及霍米•巴巴对上述这些在全球化时代拥有“混杂”身份认同的知名学者、群体及其作品的剖析,集中展现了霍米•巴巴所擅长的全球化及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批评。 在“本土世界主义”的概念之下,霍米•巴巴反思和质疑全球化时代通行的普世主义和流行观念,探讨国族、社群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自身、理解世界历史与地理。 ————————————————————————————————————— 霍米•巴巴或许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印度学者。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涉及后殖民研究、文化理论、文学与艺术批评等广阔的领域;作为后殖民理论“三剑客”之一,霍米•巴巴推动了全球化批判、后殖民话语、文化认同、杂糅、第三世界批评、翻译理论、族群研究等诸多前沿问题的探索。 ——高士明
  •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作者:M. M. Bakhtin

    These essays reveal Mikhail Bakhtin (1895-1975)—known in the West largely through his studies of Rabelais and Dostoevsky—as a philosopher of language, a cultural historian, and a major theoretician of the novel.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presents, in superb English translation, four selections from Voprosy literatury i estetiki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esthetics), published in Moscow in 1975. The volume also contains a lengthy introduction to Bakhtin and his thought and a glossary of terminology. Bakhtin uses the category "novel" in a highly idiosyncratic way, claiming for it vastly larger territory than has been traditionally accepted. For him, the novel is not so much a genre as it is a force, "novelness," which he discusses in "From the Prehistory of Novelistic Discourse." Two essays, "Epic and Novel" and "Forms of Time and of the Chronotope in the Novel," deal with literary history in Bakhtin's own unorthodox way. In the final essay, he discusses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in general, which he sees as stratified, constantly changing systems of subgenres, dialects, and fragmented "languages" in battle with one another.
  • 审美现代性批判

    作者:周宪

  • 符号学简史

    作者:安娜·埃诺

    这本《符号学简史》,介绍的是法国符号学研究,尤其是“巴黎符号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译者愿意借这本简史的出版,扼要介绍一下符号学在法国的研究状况,以有助于读者对书中相关内容的理解。
  • 后现代叙事理论

    作者:马克.柯里

    叙事学是关于叙事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在整个20世纪,它都以不同形式与我们相伴随,到现在,它已成为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最具体、最连贯和最确切的专门学头号之一。它作为研究叙事形式和叙事结构的科学崭露头角,继而以研究叙事的方法独领风骚,曾压制历史研究方法达数十年之久。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却遇到了麻烦,多年以来,从历史主义的营垒里不断发出反对的声音,近20年里,后结构主义者又不停地对其科学化的走向和权威性发起了进攻,于是人们开始宣布叙事已经寿终正寝。
  • 接受反应文论

    作者:金元浦

  • 现代主义

    作者:布雷德伯里,麦克法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