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

    作者:张京媛 编

    《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汇集了西方8位著名有关新历史主义的12篇论文,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历史主义的总体面貌和多元化的理论特色。
  • 儿童文学小论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作者:周作人

    张一渠君是我在本省第五中学教书时候的同学。那时是民国二年至六年,六年春季我来北京,以后没有回去过,其时张君早已毕业出去了。十九年冬忽然接到张君来信,说现在上海创办儿童书局,专出儿童一切用书,叫我给他帮忙。这事是我很愿意做的,因为供给儿童读物是现今很切要的工作,我也曾想染指过的,但是教书的职业实在是忙似闲,口头答应了好久,手里老是没有成绩,老实说,实在还未起手。看看二十年便将完了,觉得这样迁延终不是事,便决心来先编一小册子聊以塞责,待过了年再计划别的工作。写信告诉张君,他也答应了,结果是这一册《儿童文学小论》。 这里边所收的共计十一篇。前四篇都是民国二三年所作,是用文言写的。《童话略论》与《研究》写成后没有地方发表,商务印书馆那时出有几册世界童话,我略加以批评,心想那边是未必要的,于是寄给中华书局的《中华教育界》,信里说明是奉送的,只希望他送报一年,大约定价是一块半大洋罢。过了若干天,原稿退回来了,说是不合用。恰巧北京教育部编纂处办一种月刊,便白送给他刊登了事,也就恕不续做了。后来县教育会要出刊物,由我编辑,写了两篇讲童话儿歌的论文,预备补白,不到一年又复改组,我的沉闷的文章不大适合,于是趁此收摊,沉默了有六七年。民国九年北京孔德学校找我讲演,才又来饶舌了一番,就是这第五篇《儿童的文学》。以下六篇都是十一二三年中所写,从这时候注意起儿童文学的人多起来了,专门研究的人也渐出现,比我这宗“三脚猫”的把戏要强得多,所以以后就不写下去了。今年《东方杂志》的友人来索稿,我写了几篇《苦茶随笔》,其中第六则是介绍安特路阑(Andrew Lang)的小文,题名《习俗与神话》,预计登在三月号的《东方》之后再收到这小册里去,不意上海变作,闸北毁于兵火,好几篇随笔都不存稿,也无从追录,只好就是这样算了。 我所写的这些文章里缺点很多,这理由是很简单明显的,要研究讨论儿童文学的问题,必须关于人类学民俗学儿童学等有相当的修养,而我于此差不多是一个白丁,乡土语称作白术的就是,怎么能行呢?两年前我曾介绍自己说,“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神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在真是缺少人工时才行,如各门已有了专攻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来,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是那么一回事,本没有什么结集的价值,夫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这个道理我未尝不知道。然而中国的事情有许多是出于意外的。这几篇文章虽然浅薄,但是根据人类学派的学说来看神话的意义,根据儿童心理学来讲童话的应用,这个方向总是不错的,在现今的儿童文学界还不无用处。中国是个奇怪的国度,主张不定,反覆循环,在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之后会有读经——把某派经典装进儿歌童谣里去的运动发生,这与私塾读《大学》《中庸》有什么区别。所以我相信这册小书即在现今也还有他的用处,我敢真诚地供献给真实地顾虑儿童的福利之父师们。这是我汇刊此书的主要目的,至于敝帚自珍,以及应酬张君索稿的雅意,那实在还是其次了。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周作人序于北平。
  • 诗话总龟(上、下册)

    作者:阮阅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诗话总龟(共2册)》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阮阅字宏休,自号散翁,亦号松菊道人,舒城人。元丰八年(一0八五)中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后来以户部郎官出为巢县知县。宣和中做郴州知州(依诗总序及郴江百咏序,始官为宣和二年,郴州志秩官表「知军」作政和七年「由朝散大夫任」),曾用七绝作郴江百咏(四库著录,实存九十二首)。因为擅长绝句,所以有阮绝句之称。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中奉大夫作袁州知州,致仕后定居宜春。明抄本「绍兴辛巳(一一六一)长至日散翁序」说「戊辰(一一四八)春余宦游闽川」,就阮阅生平、仕历观察,序文显系伪托。阮阅的著作有松菊集五卷(今佚),郴江百咏,诗总十卷(即诗话总龟之前身),巢令君阮户部词一卷(见皕宋楼藏书志),全宋词存词六首。正德本袁州志有重修郡城记无讼堂诗序及宣风道上题春波亭两首七绝。诗话总龟后集的阮户部诗,疑即阮阅,所引仅七绝一首。
  • 文学的哲学

    作者:古斯塔夫・缪勒

    《文学的哲学》是一部非常奇特的书。作者以哲学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方法,将欧洲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伊壁鸠鲁,和文学家,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海塞,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解析了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所代表的时代哲学思潮或文学思潮,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观点,指出:文学史上不断变化的文学风格都是潜在于一切文学里的哲学变化的结果。哲学家视其为哲学著作,文学家视其为文学史或文学理论著作,一本薄薄的小书竟能有这样大的容量,这本身就值得深思,值得研究。
  • 文学对抗哲学

    作者:埃德蒙森(英)

  • 诠释与过度诠释

    作者:艾柯,等

    《诠释与过度诠释》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作者:李壮鹰、李春青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叙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情况。全书以历史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时期分为八章。每章前设有“概述”,总论各个时期的历史语境和文学、文论的概况,然后分论该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论观点。编者在对文论史的叙述中,特别注意把文学观念置于总的文化系统中去考察,从而突出了古文论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适于大学文科中文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研究者、爱好者的参考。
  •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作者:Fredric Jameson

  • 小说坊八讲

    作者:张炜

    作者是一名作家,其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0 年3月至6月,受邀任香港浸会大学驻校作家,主持“小说坊”讲授小说写作(该大学每年聘一位作家任驻校作家,主讲小说坊,之前有陈映真、亚痃等五位作家受邀),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式和角度,紧密结合自身的写作经验,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为什么理解人性是写作者的基本能力?为什么他人的文字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作家创作的世界会拥有它自己的生命?五堂主讲,讲语言、故事,讲人物、主题,讲修改的每一个环节;三次班访,谈阅读体验,谈艺术技法,谈道德勇气和人生哲学。二十余课时的讲座,是作者对自己写作理念的系统论述,更是对当代写作教学的反思。
  • Professor Borges

    作者:Jorge Luis Borges

    Review “Picture this: You’re an Argentine teenager, sitting in a lecture hall on the first day of classes, ready to learn about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walks your kindly, elderly professor, and suddenly he starts speaking, about everything from The Dream of the Rood to Treasure Island, sometimes quoting entire paragraphs, without any notes whatsoever. He’s also blind (and has been for more than a decade). What would your reaction be?” (The Globe & Mail) “Readers will probably find Professor Borges more enthralling as a document of Borges himself than as a guide to English literature. Borges’s vast erudition is felt everywhere in these pages, and he is at his best when he digresses.” (Will Glovinsky - The Rumpus) “Borges’ delivery will engross you — he is an excellent storyteller.” (New York Daily News) Product Description In English at last, Borges’s erudite and entertaining lectures o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Beowulf to Oscar Wilde Writing for Harper’s Magazine, Edgardo Krebs describes Professor Borges:“A compilation of the twenty-five lectures Borges gave in 1966 at the 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 where he taught English literature. Starting with the Vikings’ kennings and Beowulf and ending with Stevenson and Oscar Wilde, the book traverses a landscape of ‘precursors,’cross-cultural borrowings, and genres of expression, all connected by Borges into a vast interpretive web. This is the most surprising and useful of Borges’s works to have appeared posthumously.” Borges takes us on a startling, idiosyncratic, fresh, and highly opinionated tour of English literature, weaving together countless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last three thousand years. Borges’s lectures — delivered extempore by a man of extraordinary erudition — bring the canon to remarkably vivid life. Now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se lectures are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and informative notes by the Borges scholars Martín Arias and Martín Hadis.
  • 故事与话语

    作者:(美)西摩·查特曼

    法国人凭其新发现的词源学热情创造了“叙事学”(narratologie)这一词语,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英美知识界颇怀疑于“一0logy”的大胆运用,也许不无道理。不过,名称问题不应与话题的合法性相混淆。尽管关于长篇小说、史诗、短篇小说、民间传说、寓言等具体文类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但从总体上讨论叙事学科的英语论著却极少。除体裁区别的分析以外,还有对于“叙事本质上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界定。文学批评家们太过倾向于单独地考虑文字媒介,尽管他们每天都通过电影、滑稽连环画、绘画、雕塑、舞剧与音乐来消费故事。在这些人工制品之间必定有某些亚层次是共同的,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睡美人》如何能被改编成电影、芭蕾舞剧或哑剧表演。 本书在有效综合俄国、法国、英美的符号学、语言学、叙事学等各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广义“叙事”(包括各种媒介的叙事,尤其是小说与电影两大媒介),对“故事”与“话语”两大范畴进行了严格区分和细密论证,从而廓清了一般叙事之结构。导论部分由“表达/内容”与“质料/形式”的纵横交叉,区分出“表达的形式与质料”和“内容的形式与质料”,进而厘定了“故事(内容)”与“话语(表达)”各自的涵盖领域。第二、第三两章是关于“故事”的具体展开,分别对“事件”与“实存”两方面加以论证。第四、第五两章则是关于“话语”的具体展开,对“非叙述”与“叙述者”的若干形式进行了精细区别和论证。结语部分给出了“叙事结构示意图”。该书在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其中的“叙事一交流情境示意图”与“叙事结构示意图”被频繁征引、讨论。它对于叙事学、小说理论、影视美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故事和讲故事

    作者:王安忆

    《故事和讲故事》汇集了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小说理论和小说批评。 《故事和讲故事》四辑四十篇文章,分别涉及作家自己的小说观念、对小说名著的解析、小说与城市、小说与妇女问题等论题,汇合起来,则可看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著名作家对于自己本业的体会和理解。
  • 科幻小说变形记

    作者:(加) 达科·苏恩文,Darko Suv

    《科幻小说变形记:科幻小说的诗学和文学类型史》的历史部分按年代编排,从莫尔到威尔斯,从莫尔上溯到至少中世纪及古代的一些同源相似的早期作品,再从威尔斯开始进行两个深入20世纪科幻小说领域的探访,探访的是那些即便不是按照年代,也是在逻辑上先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之前的用英语写成的科幻小说。
  • 眼光的交织

    作者:涂卫群

    诞生于不同文化的两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红楼梦》与《追寻逝去的时光》,构成两个完整世界,在它们之间潜在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类比思维,作者穿梭往来于二者间,试图挖掘并展示它们的一些重要共同点,以期在两部杰作间建立互相映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异等的多重关系,最终达到“同人于野”的大境界:在一个广阔背景上会通两部作品。为此她让两位小说家的眼光交织。交织,不同于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相“对”的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无论是对行、对视,还是对话,都往往涉及两个具有不同观点的主体,他们以把持住各自的独特性为重要原则。交织,则使发自不同个体的声音、视线投向同一个目标。同时,交织还暗含了第三者的到场,她所重视的是往来和拉近,并扮演着促成和建立融洽交流的角色。庄子有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本书的目标在于,在眼光的多方交织中,织成一幅莹润的图画;具体而言,在差异中展现共同的文学精神。两部小说“异”在语言文化,“同”在文学精神。用这个词语,作者指优秀文学作品所分享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对人的奥秘的热切的关注与探索,对爱与美的向往与表达,对文学与灵魂不朽互相依存的关系的强烈信念;它唤起对人生的残缺、有限与文学的境界之无限(至美至真)的感叹。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作者:[德]瓦尔特•本雅明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 由书而梦

    作者:(美)伊莱恩·斯卡利

    《由书而梦》,荣获2000年度杜鲁门·卡波特文学批评奖。本书探寻了诗人、作家们带领我们进行想象创造的神奇之路。从荷马至希尼,不论诗歌如何演进,历代作家总在指引我们的大脑进行构图。正如工丹青者知油彩,善谱曲者识八音,通雕塑者晓金石一样,语言艺匠们熟稔文学创造的唯一材料—— 深藏于人类大脑中的那些背光组织。伊莱恩·斯卡利综合运用文论、哲学及认知心理学的学问,揭示了作家为读者开辟生动世界的一系列重要原则。 * 专家推荐 “一次大胆的探索……一项关于想象的真正现象学揭秘……《由书而梦》将前无古人地影响着我们对小说和诗歌的阅读。” ——Kenneth Baker,(艺术批评家),《旧金山纪事报》 “【斯卡利】满怀雄心壮志,力求构建一整套文学认知理论……她的研究兴趣,一项美学上的巨大成功,使她跻身于一代宗师之列。” ——James Wood,《新共和杂志》 “她试图揭开大脑运作之谜,其角度常常让人们想起……笛卡尔和休谟。斯卡利是一位富有原创性的、跨学科的思想者。从著述的角度看,她仿佛同时陶醉于自然和语言世界。 ——《出版人周报》 “读完《由书而梦》,我感觉到意识天性中的最基本特征都被一一解剖出来,并展现在我的眼前。” ——Stephen M. Kosslyn(《图像与大脑》的作者) “几分痴人说梦,几分疯癫狂想,而贯穿始终的是清晰的阐析。” ——Robert Fagles(荷马《伊利亚特》的译者)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李欧梵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
  • 后现代转向

    作者:[美] 伊哈布·哈桑 (Ihab Has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作者:陈平原

    本书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

    作者:雅各布·卢特

    《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内容简介:跨媒介叙事是当前叙事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以叙事理论为利刃,横剖小说、电影两大叙事形态,为跨媒介叙事研究树立了一个典范。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理论导论,将叙事理论主要范畴下的基本概念一一阐释,每个范畴都从小说与电影两个领域中采撷了丰富的实例。第二部分是个案研究,专注于被认为改编潜力不大的现代主义作品,选取四部经典小说及其电影版,深入探讨了如何使小说作品中饶富意味的叙事适应视听媒介的特征,创造性地实现题材的跨媒介移植。《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对于叙事理论、电影美学、影视改编、文化批评、现代派研究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