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结构语义学

    作者:(法)A.J.格雷马斯

    《结构语义学》系作者在法国亨利·普安卡雷学院讲授“结构语义学”的讲稿,1966年初版,成为法国百年来第一部语义学专著。此书提出了一系列符号学方法论新概念,建立了文本的叙事和话语研究,被视为符号学法国学派奠作,也一直是语义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著作。
  • 境生象外

    作者:韩林德

    境生象外 ――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 我读过本书部分章节 深感持论平实而严谨, 言必有据。 其中强调提出“意境”与“意象”的区分 通过“律历融通”等论点, 全面阐释了华夏艺术 各部类的音乐性特征, 具体论证了以阴阳五行为本体, 以时间性与生命交会为实质的 华夏美学精神, 发前人所未发, 是一本有心得有新见的好书。 ――一李泽厚 国内不乏完备周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 本书作者立意不同, 突出“意境”这一核心范畴, 深入探索其来源与演变, 将它归结于中华民族独特的 宇宙意识――从易学、气论、阴阳五行说 到儒道释传统。 进行抽丝剥茧的论说, 根基扎实, 凸现了中外审美特征的差异, 自成一家之言。 ――赵一凡
  • 神话思维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

  • 人文困惑与反思

    作者:盛宁

    本书系近年来国内学界有关后现代主义争论问题的一部专门评述。鉴于课题涉及西方人文学术的改造与发展前景,又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它的范围广、难度大,不易作出定论。但作者知难而进,把握重点,切实而中肯地加以评述与分析,对于国内读者确有引导解惑之功,也是一项填补空白之举。
  • 可能世界叙事学

    作者:张新军

    可能世界理论,是近年学界的新鲜事物,进入了许多学科,在符号叙述学中特别有用。一般文科学者觉得此理论逻辑复杂,令人困惑。张新军这本著作清晰地介绍此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创造性地应用于新闻、文学、网络、游戏等常见的文化活动中,体大虑周,视野开阔,令人耳目一新。 ——赵毅衡
  • 存在主义文论

    作者:李钧

  • 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

    作者:王岳川

    纯粹的文艺理论家退隐和大哲学家关注诗学,是二十世纪西方学术界的一大特点。本书以独到的眼光、翔实的资料,对本世纪西方哲性诗学作了较为准确的总体把握,深刻地揭示了以下各流派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生命哲学与哲性诗学、现象学还原与本体论美学、分析心理学及其诗学模式、虚无境遇与存在诗学、解释学哲学与文本透视、接受理论与多元意义召唤、权力话语与解构策略、后现代危机中的哲性诗学、新历史视域中的文化诗学、后殖民话语与文化政治诗学、文化研究与边缘诗学精神。适用于广大美学、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 现代性的困境

    作者:[美]劳伦斯·E.卡洪

    作者在书中借助于心理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理论以及历史学家的理论,审慎地得出主体性和自恋的观念。论证的结果是通过对笛卡尔和康德以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进行一丝不苟的分析得来的。作者有至于创造一种非主体主义的自然主义形式的文化。劳伦斯•E.卡洪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著有《公民社会》、《哲学的终结》等。
  • 符号学原理

    作者:[法] 罗兰·巴尔特

  • 悲剧

    作者:索伦·克尔凯郭尔

    悲剧的精神是一种正视人生苦难、反抗命运的捉弄、争取人生的自由的伟大而崇高的精神。悲剧是当代西方哲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共同的热门话题。本书精选、翻译了现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艺术家和作家的论文共九篇。这些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悲剧的实质,对富于悲剧精神的人的品格以及悲剧艺术的特征等重要问题作了详尽论述,对现代世界的悲剧性的社会现象作了深刻剖析,对各个时期的悲剧杰作作了精辟分析。本书作为西方悲剧理论的精华荟萃,对悲剧研究者和广大爱好者来说,不失为一本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参考书。
  • 先锋派理论

    作者:(德)比格尔

    《先锋派理论》作者首先阐释了批判科学的概念,说明批判科学要反观科学本身,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什么社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由此转到对先锋派理论的讨论上来,指出审美范畴不是永恒的,而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先锋派则是对这些范畴的批判。书中专门讨论了艺术自律问题。自律使艺术离开现实生活,而先锋派艺术则使艺术回到现实。最后,作者讨论了介入或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生活与艺术相互干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体制问题。本书是西方探讨先锋派理论影响最大的专著之一。 “就其对先锋派所作的准确而带有历史性思考的界定而言,比格尔《先锋派理论》一书的价值是怎么会计也不过分的”。
  • 文学行动

    作者:(法)雅克.德里达

  • 论语言的起源

    作者:J.G.赫尔德

    编辑推荐:本书作者赫尔德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人类语言的起源,论述精辟、理论、理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语言研究学习参考书。
  • 多义的记忆

    作者:(法)德里达

    根据巴黎伽利略出版社1988年版译出
  • 死亡美学

    作者:颜翔林

    本书分为五个逻辑相承的部分。导论部分,简述思想文化对于生存与毁灭这一永恒精神主题的沉思。价值论部分,对生死命题予以价值论的沉思,并结合艺术文本加以分析。本体论部分。阐释东西方富有代表性的生存哲学及其死亡意识。对生与死予以生存论的领会。创造论部分,援引丰富的艺术史现象论述死亡意象及其表现方式。欣赏论部分,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角度分析欣赏者对于死亡意象的艺术欣赏和审美发现。 本书从美学、文化哲学、神话学、解释学等世界对人类精神现象学的最高命题——生与死予以本体论、生存论、价值论的诗意运思,进而进入生存与毁灭和艺术的美学探究,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文化史、艺术史的丰富资料,提出一系列富有审美发现意义的见解。
  • 精神镜像

    作者:柯林伍德

    本书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哲学家柯林伍德的一部早期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对艺术、宗教、科学、历史、哲学等精神领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勾勒出一幅知识地图,借以传达其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即艺术、宗教等不同形式的精神探索正是人类心灵对其自身的认知,展现出柯林伍德的博学多才。本书为国内首译,对于完整深入地理解柯林伍德的思想不可或缺。
  • 说不可说之神秘

    作者:孙周兴

    本书深入追踪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特别对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作了一种类似于 “体系化”的清理和重构,借此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语言与存在”, 并揭示海氏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思想努力的深层意蕴。 本书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着眼于思想“转向”问题,本书对海德格尔的基本存在论作了批判性讨论 (第一章)。作者认为,前期海氏的基本存在论还不足以构成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彻 底反叛。凭借与世界源始合一的“此在”,基本存在论不但反不了形而上学的“主 体”,而且自身还有沦为“彻底的唯我论”的危险;从此在的“虚无结构”(时间 性)出发来破解“超越”之谜,仍难免失足于形而上学的泥潭。基本存在论依然囿 于“现代主义”哲学范畴内,停留在哲学的“后唯心主义阶段”。就语言问题而言, 前期海氏提出一种生存论存在论的语言观,固然有着明显的反逻辑主义的思想倾向, 但从中也还透露出其前期思想的内在局限性。 二、本书第二章专题论述了海德格尔的早期希腊之思以及海氏的“存在历史” 观。作者认为,“转向”中的海德格尔先行“返回步伐”,即返回到早期希腊思想。 海氏借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存在历史”观,在他看来,早期希腊思想乃是“存在 历史”的“第一开端”,之后就是思想隐失的形而上学时代;而形而上学在现时代 已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思想的“另一开端”正在启发之中。根本的“转向”乃是“ 存在历史”的“转向”。“转向”实即“返回”。在思想之“开端”处才有原初的 存在之思--阿那克西曼德的“用”(Chreon)、赫拉克得物的“逻各斯”(Logos)和 巴门尼德的“命运”(Moira)等。开端性的存在思想借“基本词语”道出自身-- “涌现”(Physis)、“解蔽”(Aletheia)和“聚集”(Logos)等。在“返回步伐”中, 海德格尔也形成了他独特的词源学语言分析方法,,并初步构成 了其“语言--存 在”思想的大体轮廓。 三、本书根据思想的实情,大体上把海德格尔30-40年代关于艺术和诗的沉思 归纳为Aletheia之论(第三章),把海德格尔50年代关于物和词的思考归纳为Logos 之论(第四章)。作者认为,海德格尔是借Aletheia(解蔽)和Logos(聚集)来思 存在本身的“显-隐”或“澄明-遮蔽”之两重性。Aletheia和Logos标征着存在本 身的一体运作,但两者各有所重,Aletheia重于“隐->显”,Logos重于“显-> 隐”。海氏之论诗和艺术就是一种开端性的“解蔽”。海氏之论物与词,实即思存在 本身的“聚集”(隐、合),思“一切是一”。海氏的Aletheia之思和Logos之思充 分突出了“语言”主题,存在之“显-隐”二重性也是语言之“显-隐”二重性。 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既是Aletheia即“解蔽”之发生,又是Logos即“遮蔽”(聚 集)之运作。 四、本书第五章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中心词语Ereignis(大道)和Sage( 道说)作了尝试性的译解和专门的讨论,借此挑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的目标和 宗旨。本文认为,“大道”是后期海氏超越形而上学及其概念方式的运思努力的 集中体现。“大道”的非形而上学特性在于:“大道”高于“有”、“无”,集 Aletheis和Logos 于一体;“大道”是不可说的神秘的“隐匿”,是一个非中心 的“遮蔽中心”;“大道”居有人,人在“大道”中应合“道说”。而所谓“道 说”,乃是海德格尔在非形而上学意义上所思的语言,它是“大道”的运行和展 开,是寂然无声的神秘的“大音”。人应合于“道说”才有“人言”。本真的“ 人言”有两种方式--诗与思。诗是解蔽、创造,思是聚集、保护,两者分别应 合于“道说”(“大道之说”)的“两重性”,亦即“Aletheia-Logos”之“两 重性”。 五、通过具体的诠证研究,本书力图指明,后期海德格尔的“大道”明显有 汉语思想中的“道”的一些烙印。汉语的“道”、“道说”和“道路”等含义被 海德格尔采纳在Ereignis中了。“大道”即“道说”(Sage),即“道路”( Weg )。作者认为,海德格尔在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艰苦努力中,体会到了 东方思想的一些魅力,但并不见得就乞灵于东方思想了;毋宁说,海氏的思想已 经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在“语言-思想”的维面上开启出一道世界性的眼光。 六、本书对后期海德格尔的语文思想作了具体的分析和系统的探讨,揭示出 海氏的神秘的语言之思的底蕴及其思想渊源。本书认为,“两重性”或“亲密的 区分”乃是后期海氏思想的奥秘所在。“解蔽-聚集”,“澄明-遮蔽”,“在 场-不在场”,“人言-道说”,“可说-不可说”,都表现为一种神秘的“二 重性”(Zwiefalt)。“两重性”实即“大道”(存在)本身,也是“道说”( 语言)本身。人归属于“两重性”,应合于“二重性”。“诗”和“思”在神秘 的“两重性”界面上实现着“道说-人言”即“不可说-可说”的“生成转换”。 因此,“二重性”说是语言发生之源。而诗人和思者的天命,即在 于突入这一 “二重性”的转换界面:说不可说之神秘。 说不可说之神秘--此乃后期海德格尔的玄奥运思的宏旨要义,亦标征着海 德格尔重解人类语言(文化)生成之谜的不懈努力。
  • 谁是罗兰·巴特

    作者:汪民安

    《谁是罗兰·巴特》是一部重印之书。同第一版相比,它惟一的变化是书名——从1999年初版的《罗兰·巴特》改为现在的《谁是罗兰·巴特》。当初它被列入了一套丛书,现在,它从那套曾使它受益的丛书中解脱出来,它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重返它最初的语境——无论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语境,还是作为智识生活的语境。罗兰·巴特的著述是不朽之书。通常是,一本评论不朽之书的书往往是速朽之书。除了少数的不朽之书外,大部分书籍总有它固定的存活年龄,有的作者都力图延长它的生命。作者的《谁是罗兰·巴特》,如同大多数速朽之书一样,在初版之后,很快就如预料中的那样消失了,它被淹没得无影无踪。今天,它能够幸运地再生,并且能够重新的拥挤不堪的书店中挤占一个位置,这既让作者充满了喜悦,也让作者充满了感激--这份喜悦毋庸置疑;一旦《谁是罗兰·巴特》(不论《谁是罗兰·巴特》幼稚与否)的年轮得以意外地增加,它的作者就会如同它当年初版时那样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份感激要送给所有成就了作者的喜悦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