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理论

  • 論晚期風格

    作者: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

    本書是薩依德在去世前仍然念茲在茲、與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英雄所見略同的最後代表作。 人不免要老、要離世,即使懷抱深刻的偉大藝術家亦不免此一命運。然而,面對此一無法違抗的命運,人生漸次接近終點,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將產生什麼樣的轉向? 偉大的藝術家在他們的人生漸近尾聲之際,他們的作品如何生出一種新的語法,這個新語法,薩依德稱之為「晚期風格」。 人生的晚期階段,肉體頹圮崩壞,準備開始面對最終之境。歲月與疾厄如何作用在人的身上,特別是如何作用在一名藝術家身上,死亡對於他們的生命又將提出什麼形式的叩問,這就是這本書討論的焦點。 薩依德認為莎士比亞與威爾第的晚年作品呈現了一種祥和與睿智的氣味。 但他在《論晚期風格》這本書中考察了貝多芬、湯瑪斯.曼、理查.史特勞斯、惹內和莫扎特的晚年作品,指出他們的特質迥異於那種超脫世俗的靜穆。 他們的晚期風格,不僅不是和諧與解決,而是冥頑與難解,更是未解決的矛盾,在他們的晚年作品中並非表現得成熟與圓融,反而表現得更孤僻,更不守常規,展現了精神上的自我放逐,一種刻意不具建設性的、逆行的創造。 直至薩依德去世前,他都還處於寫作這本書的過程,因此它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也是薩依德在撒手人寰前念茲在茲的一本著作。 本書是薩依德在其人生最終階段最重要的學術與生命關懷,這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勾勒了一條全然不合世俗的晚期風格論述。 與薩依德同於一九三五年出生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就說,薩依德晚年思考的這項主題,他在自己未察覺的狀態下就寫進了自己的小說中,而將其解讀出來的,則是艾德華.薩依德!
  • 从形式回到历史

    作者:周小仪

    《从形式回到历史:20世纪西方文论与学科体制探讨》不同于一般的文论史和教材类著作,它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本书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一、提出在中国流行的普遍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是现代性认同的产物,而文学作为转喻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能指。 二、从上述现代性认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等学科的意识形态性。 三、吸收詹明信有关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在文学研究中倡导从形式回到历史的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吸收拉康和齐泽克等人的思想,划分出三种主体性;并运用“剩余快感”理论解释了“典型情感”和作者概念。 五、从全球化角度考察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中国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补充。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
  • 后革命的转移

    作者:南帆

    本书以王蒙、张贤亮、北村、韩少功、《受活》、《白鹿原》等一批作家、作品为个案,考察了一个世纪以来革命话语之中的文学。从阶级的范畴到市场、现代性、全球化,作者描述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变迁,勾勒出文学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到新启蒙话语、后革命的话语的演变线索。全书将对理论的借重与作家、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的线索梳理融为一体。
  • 殖民与后殖民文学

    作者:[英]艾勒克·博埃默著

  • 叙事学

    作者:胡亚敏

    叙事学是在高潮迭起的文学批评中涌现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叙事学》为“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中的一本,从叙述、故事、阅读这三方面阐述了叙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问题。值得一提的是,“阅读”一章,将形式批评与意义阐释结合起来,强调文本的未完成性和可交流性,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而这种从文本向读者的转移实际上是走出结构主义城堡的初步。此外,书中对情节完整性的诘问和提出的“过程论”人物理论等也是变革和拓展经典叙事学的尝试。
  • 先驱者的形象

    作者:王富仁

    《先驱者的形象》作者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在鲁迅、郭沫若、曹禺等这些广为人们钻研、涉猎并取得一系列不同于前人的新颖见解,第一次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丰富了世界文学。书中的许多文章如《鲁迅:先驱者的形象》《郁达夫: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徐志摩:性灵身处的妙悟》《蒋光慈:暴风雨的歌者》等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独特贡献。
  • 作家创意手册

    作者:杰克•赫弗伦

    本书涵盖写作的几个步骤,涉及如何准备、找到创意和故事、找到适合的形式、完成作品,帮助读者激发充满创意的作家生活。书中给出了非常多的建议,富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是一本很经典的写作指导书。
  • 影响的剖析

    作者:[美] 哈罗德·布鲁姆

  •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

    作者:[美]尼娜/宋庆文/温哲仙

    本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希望将其放在20世纪末的语境中进行再定位。在陀氏宠大的思想资源中截取与女性问题相关联的要素,越过“女性主义”的视界,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讨论女性及其现代定位,同时涉及到性别的社会角色、性、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主义的退却,男性在变局状态下的内在紧张等话题。   本书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妇女形象,根据他所涉及的妇女遭强暴、遭男性虐待的事实以及他对“女性”的建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展开探讨。虽然这一探讨陀思妥夫斯基的角度是“女性主义者”的角度,但实际上“妇女问题”并未被归入更大的架构中。本书不想把女性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给作家,而是要借助陀思妥耶夫斯基来扩大女性主义的话语。
  • 现代英国小说

    作者:布拉德伯里

    本书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对1878至2001年间的英国小说进行的综合性评论和研究。它就像一个过滤器,精心拣选出这一百多年间的重要小说家及其作品。探讨了小说承载的社会与道德关怀以及其所蕴含的种种艺术潜力和可能性。作者在1993年初版的基础上,于此修订版中对1945年以降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改写和补充,增添了新的章节,将小说研究带到了世纪之交,带入了新的千年。
  • 巴赫金文论选

    作者:M.巴赫金

  • 批评的剖析

    作者:诺思罗普.弗莱(加拿大)

  • 美国诗与中国梦

    作者:钟玲

    东方主义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数百年来,神秘的东方,不论是中东还是远东,都曾引起无数欧洲学者及艺术家的玄奇想像、浪漫遐思;掩映在东方主义之下的,则是东西交汇过程中,种种政教文化的冲突与误解。20世纪以来,东方主义由盛而衰,终于成为后殖民时代议论的标靶。 《美国诗与中国梦》不谈东方主义论述时兴的政治层面,而由文化层面切入,专注于中美诗学及美学的一段交流因缘。“西学东渐”一向是我们考察现代文化史的定论,但与此同时,却有数辈美国诗人,为中国诗词歌赋的视野及格律着迷不已,由此造成的影响与误读,却产生了无数文学的奇花异果。在欧美现代主义的风潮中,中国诗歌竟扮演了吃重的角色,著名诗人庞德及威廉斯都曾浸润其中,而且各领风骚。 本书作者专治中西诗学,又是知名诗人及小说创作者,所见所思,极有不同。全书细论中国诗歌从韵律、格式、意象、主题到传承等方面给予美国诗人的多样启发,同时兼顾此一中国风对西方现代文艺想像的新刺激。本书举证繁多,论证细密,其所开发的中西对话课题,为迩来东方主义评论,又开发一新的向度。
  • 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

    作者:D. 佛克马,E. 蚁布斯

    佛克马,博士,1931年生于荷兰,现在是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飨V饕饔蠰iteratuer Doctrine in China and Soviet Influne,Literary History,Modernism,and Postmodernism,Issues in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与汉斯·伯顿斯合编
  • 倾斜的文学场

    作者:邵燕君

    《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借助法国学者布迪厄有关“文学场”的理论,以翔实的材料和扎实的个案研究对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型过程进行具体勘察,在廓清中国当代“文学场”纷繁现状的同时,也对在“市场原则”的挤压下,“文学自主原则”受到削弱的倾向进行了深入剖析。
  • 文学概论

    作者:杨春时

    《文学概论》继承了1980年以来文学理论变革的学术成果,并吸收现代文艺学的合理内容,从多学科的视野中来观察文学现象和建构文学理论体系。特别要强调的是,《文学概论》突出了美学特色,注重从美学角度考察文学现象,揭示文学的审美本质。书中力图克服传统文学理论的本质主义倾向,希望建立多层面的文学本质观,从而更合理地阐释各种文学形态的性质。
  •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作者:蒋寅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诗学若干基本概念和命题的研究,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资料的运用都基于作者多年研究诗歌史和诗学文献的积累。其中有些问题,迄今为止很少有人涉及;有些虽被谈得很多,但作者提出问题的角度和结论仍能自出新意,成一家之言。初版问世后,学界多有征引、发挥,有些篇章曾引起讨论和商榷。这次再版,新增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境·境界·意境》、《以高行卑》两篇,并对原先各篇作了不同程度的充实和修订,但未改动最初的分析和结论,以保留原有的学术面貌。
  • 语言乌托邦

    作者:王一川

    编辑推荐:20世纪西方美学,新潮迭起,流派纷呈,形态各异,成就斐然,该从何种合适途径去加以认识呢?本书独辟蹊经,方法新颖,在哲学“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对20世纪西文语言论美学作了开拓性的,全面、系统而深入的探究。作者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发现“逻各斯”的原始“语言”与“理性”两义,由此阐释西方美学从以“理性”为中心的认识论到以“语言”为中心语言论的重大转向,从而为把握20世纪语言论美学及其“语言乌
  • 为凤凰找寻栖所

    作者:王家新

    本书的关键词是“词语”与“精神”,致力于追问、探求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从“词语”到“精神”的过程及境遇。将理论探讨、史的梳理和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现代性和全球性视野下,勾勒出数代诗人走过的历程。其思路、探讨领域及方法,带有作者独到的诗学眼光和精神印迹。 -------------------------------------------- 目录 奥尔甫斯仍在歌唱——“现代性”与“英雄的一面” 在诗歌的目睹下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 隐藏或保密了什么——与北岛商榷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 是什么在我们身上痛苦 为凤凰找寻栖所——象征主义诗歌及“纯诗”理论与中国新诗 “大地的转变者”——德国的“诗性”传统与中国现当代诗人 以文学的历史之舌讲话——《荒原》的写作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伽利略测量但丁的地狱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试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 徐志摩与哈代——兼谈“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穆旦与“去中国化”诗学问题 为了那“永久的无名”——纪念诗人冯至诞辰100周年 当代诗歌的几种阅读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在中国学术论坛的访谈 回答四十个问题(节选) 回答普美子的二十三个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