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日常生活

  • 唐朝人的日常生活

    作者:于赓哲

    这是一本关于唐朝人生活细节的全景式记录。通过对史料的抽丝剥茧的分析,还原唐代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大唐饮食、大唐语言、大唐文化等等。

    书中详细描绘了唐代从宫廷贵族到士农工商各阶层的生活细节;呈现了城市生活和郊野生活的差异,是一本实用的“唐朝生活指南”。

  • 流动的丰盈

    作者:徐前进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飞鸟和池鱼

    作者:张惠雯

    张惠雯是当下一位难得的短篇小说作家,创作耐心细致,极具个人风格。《飞鸟和池鱼》收录了作者2018年至今的最新创作,包括《飞鸟和池鱼》《良夜》《临渊》《涟漪》《关于南京的回忆》《天使》等共十篇。这本小说集可视为作者大洋彼岸回望故乡的独特叙事文本,写的都是地道的、纯粹的中国故事,而且大多数是故乡县城的故事,基本都包含着“还乡”的主题:主人公或从外国回到故乡,或从外地回到故乡,或从“现在”回到一个记忆中有着特殊意义的地点,回到记忆中的童年场景,抑或感受一种离开故乡之后的命运,等等,贯穿始终的是归来者面对故乡的复杂情绪,同时为读者展现了中国式县城的现实生存图景。

  • 洗涤衣物ABC

    作者:池田书店编辑部

    《洗涤衣物ABC》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实用小窍门,和您分享怎样能既不损伤衣物又让衣物整洁如新。既能使衣物快速干燥又不产生褶皱,既能把衣物整齐收纳又能快速取出等妙招。同时,还提供了衣物分类洗涤与保养、快速修补、熨烫心爱之物的小知识,让您从此不会再为洗衣服、烫衣服而苦恼,就连昂贵的衣物也可以自己搞定,让衣物的洗涤和收纳成为您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成为真正睿智的洗衣达人!有了洗衣机后。洗衣服似乎不再是一件麻烦事了,只需轻轻地按一下洗衣机按钮,便可以轻松搞定!但真的是这样吗?褪色、起毛、缩水、起皱……遇到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
  • 这也能想到?——巧妙解答无厘头问题

    作者:Lawrence Weinstein,J

    如果有人问你:人体细胞数量与天空繁星数量比哪个多?1摩尔猫的质量有多大?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我们的领空?面对这些无厘头问题,你恐怕会手足无措,毫无头绪。让我来告诉你怎样开启估算的魔力,巧妙解答这些问题。 不管你是好学上进的应聘者,还是对开拓思路很有兴趣的“小博士”,这本书都能投你所好,提高你的分析、思考和快速估算的能力。书中提供的分析思路很有创意,定能让你跳出思维的局限,学到其他书本没有讲到的诀窍。
  • 上海七情六欲

    作者:王唯铭

    《上海七情六欲:1965-2005一个狩猎者的城市记忆》截取了上海历史上丰富多元、瞬间万变的半世纪,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及主导这一方式的"社会动力"出发,深入地记取上海主流人群与非主流人群的基本生活情状,揭示出当生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其背后灵魂的激烈碰撞与震荡,从而给定一座城市和城市人的真实历史影像。自有租界始,上海就一直骚动着,世界上似乎没有一个城市被如此密集地定义与描述。160年来,诠释她的文字体量之大,据说足够覆盖一个等量的城市。但上海有自己的意志。王唯铭笔下的上海:好像一直在寻找着什么,一种超越一切的寻找。看上去都是七情六欲的追求,事实上却很少有人注意,”纵欲”的表层下,骨子里却是这个城市对“现代性”的苦苦追求。
  • 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

    作者:衣俊卿

    日常生活批判是20世纪兴起的文化哲学领域。它同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并列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批判理论。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许茨、海德格尔、列菲伏尔、卢卡奇、赫勒、科西克等人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日常生活批判问题。这些理论对我们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理论范式、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上与我们有很大差异。例如,胡塞尔所关心的是通过回归前科学的和前逻辑的生活世界而重建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海德格尔和列化;而我们面对的则是如何消解自在自发的传统日常生活世界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文化阻滞力。因此,我提出要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构建中国的日常生活理论范式和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的实践模式。
  • 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

    作者:本·海默尔

    本书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尔·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 日常生活

    作者:[匈] 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是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0年在匈牙利第一次发表,迄今已出版意大利文版、西班牙文版、德文版、塞尔维亚文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卢卡奇曾亲自为《日常生活》的匈牙利文版作序。《日常生活》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它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社会的民主化和人道化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赫勒继承了卢卡奇《审美特性》中关于日常生活世界和艺术、科学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强调微观层次上的改变,即日常生活的人道化的重要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谈到日常生活批判的宗旨时指出:“日常生活如何能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是《日常生活》的实际争端。《日常生活》提供的答案表达了这样的信念,社会变革无法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得以实现,进而,人的态度上的改变无论好坏都是所有变革的内在组成部分。”
  • 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

    作者:約翰·史都瑞

    文化消費是日常生活的重要活動之一:訴說了我們是怎樣的人,或者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消費可以產生並保持特定的生活風格;在失落的時後,可以給我們安慰,也可以作為功成名就的象徵;為我們的夢想提供素材,維繫社會差異和社會區分。對大多數人來說,消費就是文化的實踐。 本書以文化研究的後學科觀點來探討文化消費。提出一張文化消費的地圖,匯集各種相關的理論和研究,包括文學研究和哲學的接受理論,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媒體研究與社會學的媒體觀眾研究。 本書探討文化消費的歷史研究,簡述理論觀點,評論民俗誌的重要論著,綜覽近年來有關後現代主義、消費和認同的辯論。本書的最後一章,則以批判的角度,重新評估消費在文化研究持續不斷的發展中,所佔有的地位。 第一章 從歷史看消費 第二章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操弄 第三章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溝通 第四章 閱讀作為一種生產 第五章 文化消費:本文 第六章 日常生活脈絡中的文化消費 第七章 文化消費、後現代與認同 第八章 葛蘭西學派的文化研究、流行文化與文化消費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作者:劉紀蕙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
  •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作者:Michel de Certeau

    In this incisive book, Michel de Certeau considers the uses to which social representation and modes of social behavior are put by individuals and groups, describing the tactics available to the common man for reclaiming his own autonomy from the all-pervasive forces of commerc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exploring the public meaning of ingeniously defended private meanings, de Certeau draws brilliantly on an immens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to speak of an apposite use of imaginative literature.
  • 宗教与日常生活

    作者:(英) 斯蒂芬·亨特

    《宗教与日常生活》:在《宗教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史蒂芬•亨特向读者介绍了宗教社会学领域最新的理论进展和实证发现。在这本内容全面翔实、研究深入透彻的著作中,亨特以他渊博的学识为读者勾勒出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现状的轮廓,包括:全球性宗教冲突和宗教多元化、宗教膜拜团体和教派性质的变化、宗教信仰和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代文化和消费主义对宗教信仰实践的冲击和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亨特试图同时从社会学和历史学两个维度上找到当代宗教的定位,据此来呈现和展示各种全球性现实状况,他运用最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考察了宗教在个体和日常生活层面的活力并提出要用功能论的视角来取代实体论的宗教定义,从而抛弃了宗教信仰中“那些干巴巴的组织层面”,把宗教“嵌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实践中,巧妙地解决了“世俗化”命题面临的尴尬困境。
  • 文化与日常生活

    作者:戴维·英格利斯(David Inglis

    在《文化与日常生活》这本书中,戴维·英格利斯巧妙地把追溯文化的起源作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在“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政治割裂造成的矛盾张力中展开剖析。从更为宽泛的角度上说,《文化与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对文化实践和艺术形式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学术著作——其内容从诗歌到毕加索、从马克思主义到MTV、再从美学到美国化和帝国主义。由此,正如英格利斯强有力地论证的那样,“文化”在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成为一部宽泛意义上特别的社会学思想史,同时也是对社会生活全貌的概括性总结。 作者通俗易懂地阐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学所赋予文化的各种主要定义,从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就此,《文化与日常生活》把那些形塑我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同时又被日常社会生活所形塑的各种文化模式娴熟地糅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 日常生活

    作者:[匈牙利] 阿格妮丝·赫勒

    《日常生活》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兴起的生活世界理论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是迄今所见有关日常生活的比较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专著。《日常生活》代表着赫勒早年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理论出发所开展的社会批判。赫勒扬弃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从微观结构上探索日常生活在人道的、民主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上得以改变的途径,提出了“人类需要论”和“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想。
  •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

    作者:米歇尔·德塞托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讲述了:技术人员的理性能够对事物和人进行最佳的组织,赋予它们各自的位置、角色以及消费产品。但是普通人悄悄地逃脱了这一组织。他们运用实践的艺术、巧妙的计谋和抵制的策略来创造日常生活。借助于抵制的策略,他们改变万物及法则,以自己的方式将空间和使用重新占为已有。花招与捷径、施展计谋的方式、猎人的诀窍、变幻不定、叙述和新词、数以千计的发明实践向有能力发现它们的人们证明了寻常人并非盲目顺从,并非消极被动;相反,他们在使用既定产品的过程中,在野外的自由中实现了分离。野外的自由,每个人通过它尽可能地去感受社会的秩序和万物的力量. 十年前,米歇尔.德。塞托率先重建了实践的艺术中不知名的谋略,构建了消费社会的艺术。他具有开拓性的分析迅速普及,启发了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米歇尔·德·塞托,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被福柯称为“那一代最出色、最有才气的人”。《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是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代表作,为他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和持久的声誉。
  •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

    作者:朱彤

    我们需要一种日常生活的心理学来解释生活中发生的难以理解的事,比如:为什么有的人痴迷买彩票?为什么会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为什么恋人相处会看不到对方的缺点?为什么我们购物或是消费时总是受广告的影响等等,只要你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其实事事充满戏剧化,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心理学。 了解人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你研究了解自己周围各种人的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复杂的人事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与家庭环境,既理解别人,又让别人理解自己,与同事、亲友和大众和谐相处,互相体谅、彼此帮助。   本书力图不拘泥于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奥秘,而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了一些重要而有意味的问题,作了一些介绍和说明,使读者对心理学中涉及日常生活的概念能够有一个比较粗略的了解。
  • 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

    作者:胡曉真,王鴻泰

    本書以生活為主題,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與規範」、「生活與知識」、「生活與文化」四個子題,代表四個不同層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全書各章嘗試由生活層面切入,力圖進入歷史情境,貼近現實世界,別開生面地營造具有活潑生命力的社會圖像。本書在內容上頗具多元性,作者的學科訓練及處理題材,更包含史學、文學、藝術史,而論述層次上也幅度甚廣,於物質、社會、精神的各個層面都有所觸及。
  • 日常生活的革命

    作者:[法] 鲁尔·瓦纳格姆

    本书是法国著名学者、境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瓦纳格姆论日常生活的一部名著。“日常生活的革命”绝对超越了词语本身,因为这一绝对免疫于同化的理由。它抓住了我们所有人(甚至是我们中最愚蠢的人)都意识到但却无能为力的生活的主要问题:一种挥之不去的空虚感,一个应该是“有”的“无”。这是瓦纳格姆的魔力所在。他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他正当地指控我们长时间地忽略了社会秩序及其所引起的疏离,他鼓动我们猛烈地反叛,快乐地自杀;首先是要集体革命,来终结所有的孤独与倦怠。瓦纳格姆不仅是一位政治革命者,他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投身于词语与行动的人。根本说来,他是他自己,对我们来说,这足以完全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瓦纳格姆不需要跟随者,不需要偶像崇拜,他希望每个人真正去要他们想要的东西,在这本热情洋溢的著作中,他引用了大段大段的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主将的言论。
  •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

    作者:朱鸿召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