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时髦的身体

    作者:(英)恩特维斯特尔

    本书考察了时尚和身体的关系,把关于时尚和衣着的各种文献和身体的社会学联系起来,指出前者忽略了身体,而后者则在研究中把时尚和衣着的问题边缘化了。作者指出要理解时尚和衣着就必须理解在特定文化中身体所被赋予的意味――因为时尚对之说话的是身体并且由身体带到几乎各个社会情境和场合中。在参考道格拉斯、福科、梅洛-庞蒂、戈夫曼和布尔迪厄等人著述的基础上,本书提供了关于身体、时尚和衣着之间的联系的洞见,提出了关于时尚和身体的“情境身体实践”的观点。
  • 文化的起源

    作者:马文·哈里斯

  • 涂鸦

    作者:孟瑾,方二

    涂鸦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城市中发现了涂鸦的足迹,而且我们了解到,很早以前的涂鸦就在各个地方存在着。 而且其中也存在着反叛的概念,对抗那些已经发展成熟的传统艺术机制。如今这一种新的产业正在成长:许多涂鸦艺术家正在建立自己的品牌,销售着代表这种生活方式的产品。 一种遍及世界的以城市墙壁为画布的原生艺术,它迅速扩张,渗透到流行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时尚、设计、音乐,甚至纯艺术领域,以及危险、诱惑、破坏规则的快感,对传统艺术机制的反叛,构成着涂鸦艺术的无穷魅力!
  • 潮汕老屋

    作者:林凯龙

    本书对潮汕民居建筑的始源及历史的演变、潮汕老寨府第的形制与格局、特殊的装饰工艺及它们对潮人的影响等,都做了严谨的考据和详尽的论述,间中还议论南北、旁及中外建筑艺术的比较,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读之甚快。
  • 战争的果实

    作者:[美]迈克尔·怀特

    《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讲述了:汽车如何从马拉的战车演进而来?是什么促使人类开发了语言和书写方法,以及加密解密技术?古代的烽火台怎样发展到互联网?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出海远航,铺设了跨洲的铁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如何使巫术转化成了21世纪的尖端医学?……《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速科技创新》通过历史上真实的战争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充满技术的当今世界是如何进化而来的。由于贪婪和攻击的本性,人类无可避免总会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毁灭,还有毁灭之后的浴火重生。对享受着科技成果的大多数人来说,世界仿佛因为战争而变得美好了……
  • 穿墙故事

    作者:沈祉杏

    柏林可以说是欧洲唯一一座将20世纪沧桑全都录的城市,世纪初的繁华、世纪中的战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现在她城市的肌理脉络中;作为统一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肩负着厘清德国过往与未来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却冰冷理性、代表着富强现代国家的分类指标,寻常的她散发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风华? 她有一种难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觉不到的独特调调,说不上是舒适悦人的,只能说她是有个性;就像德国电影《罗拉快跑》里的罗拉,染着怪异橘红色头发,长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虽高却不修长优雅,衣着既不时髦也不复古,个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坚强,总想一再改写历史。 本书以德文“Berlin”(柏林)、“Einheit”(统一)、“Raum”(空间)、“Leben”(生活)、“Internatinal”(国际)与“Nachdenken”(省思)分章,这些德文字所涵构的主题,与两德统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发展有着深切的关系。在这些德文字义涵指的主题下,挑选出统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设案例,案例的挑选标准以下列指针为准则:1. 所涉及的问题较具代表性;2. 在建筑上达到较为优秀的成绩。 柏林城市,无论是政治、战略、经济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欧洲城市中尚未发生过,可以预期所面临的高度困难;另外,第二次战后德国政府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国民族性的天生谨慎,在面临都市重建问题时,必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处理方式,因此可以预期,无论手法高低与成果如何,这些都将提供都市计划与建筑界许多宝贵的经验。
  • 粉丝文化读本

    作者:陶东风 编

    《粉丝文化读本》第一次系统地翻译介绍了西方粉丝文化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粉丝的定义、粉丝的消费特征、粉丝的文化政治等,具有学术前沿性和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粉丝群体及其文化身份、消费行为等正引起文化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消费群体。可以说,不深入了解粉丝就无法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状况。但是,到底什么是粉丝?粉丝的文化消费行为有什么特征?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粉丝及其消费行为的政治意义? 中国学术界对这些迫切而重要的理论问题的思考还刚刚起步,缺乏可资借鉴的概念和方法。
  • 漫画法国

    作者:李元馥

  • Ost trifft West 东西相遇

    作者:刘杨

    1,3 Milliarden Chinesen verstehen... Kaum ein Land zieht die Blicke der Weltöffentlichkeit so auf sich wie China. Hin- und her gerissen zwischen Faszination fürs Wirtschaftswachstum und Fragen nach Menschen- und Urheberechten, zwischen Beobachten der Olympiavorbereitungen und der Forderung »Free Tibet«, zwischen dem Kalkulieren mit günstigen Herstellungspreisen und der Frage von Kinderarbeit schaut Europa nach Osten. Und versteht dieses Land nur schwer. Business-Ratgeber über China boomen und lassen dennoch viele Fragen offen. Yang Liu ist 1976 in Peking geboren, kam mit 13 nach Deutschland und studierte in Großbritannien. Ihre Arbeiten werden in aller Welt gezeigt. Und prämiert. Die Weltbürgerin baut eine Ost-West-Brücke. Als Designerin tut sie das in Piktogrammen. In Ost trifft West haben diese Piktogramme genügend Klarheit, um Orientierung zu geben. Und lassen genügend Raum für eigene Gedanken, Interpretationen und die Neugier auf ein anderes Land. Mit einer anderen Kultur. Traditionen. Menschen. Bräuchen.
  • 欧洲摩登

    作者:辜振丰

    本书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为背景,探讨西方流行文化的源起,包括电影、装饰艺术、通信革命、现代舞、宝石、时髦儿(Dandy)、摩登女(Flapper)、咖啡厅文化、豪华邮轮、大饭店等,将诸多构成现代生活的元素娓娓道出;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装饰艺术的出现,则是那个摩登时代展现的美学革命。作者多年来精心收集的精采图片,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物”的本身,而是它们曾经有过的悠长身世,以及这些新玩意儿如何从炫耀自身地位与价值,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享受的历史。 作者重视事物细节,善于从看似琐碎之事下手,横切出广义的文化史面貌,成功地将严肃的理论与研究,发展成雅俗共赏的作品。
  • 纽约下城风格

    作者:庄卉家

    《纽约下城风格》记录了14位充满创意与胆识的纽约下城设计师的经验与见识,以及对时尚、对各种事物的观点。这些设计师不约而同地强调直觉和目标的重要性,而他们作品的独特性,在充满想象力和活力的纽约下城,更是抓住了人们的视线。纽约,一个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城市。无数艺术家、设计师、创意者居住在此,激发出这个城市最大的可能性。而纽约下城(do wntown)更是那此具有创意和胆识的设计师的聚集之地,这里的街道较狭窄、楼房较低矮、音乐较喧闹,但人们的心胸较宽广、衣服较炫酷、梦想较远大。下城风格主导着纽约的前卫和时尚,代表了活力、多元化和与众不同的自由。
  • 玻璃的世界

    作者:[英] 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

    本书是讨论玻璃如何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一部描述变化的书,特别描写了玻璃为何出现,以及人类对于玻璃的应用为何大力加速了文变化。人们研究历史时,容易把历史的焦点指认成创造历史的个人英雄的作用,这往往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困为变化其实产生于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综合活动。
  • 鸡尾酒品鉴大全

    作者:(日)YYT工作室|译者:卢永妮

    品味生活系列:鸡尾酒品鉴大全,ISBN:9787538153460,作者:(日)YYT工作室 编
  • 被展示的文化

    作者:[英]贝拉•迪克斯(Bella Dick

    英国的矿区如何复兴? 深圳的“世界之窗”展示了怎样的图景? 迪斯尼乐园和奥林匹克公园又满足了人们的何种欲望? 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 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 本书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
  •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作者:滕军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第七章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日本茶道的礼法。茶道的礼法是茶道作为文化形式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茶道礼法是怎样形成的呢?茶道的礼法来源於禅宗的“清规”——这是一个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
  • 地方

    作者:Tim Creswell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 ■本書目錄 圖目錄 叢書編輯序言 謝誌 一 導論:定義地方 空間與地方 地方與地景 地方做為一種認識方式 本書其餘章節 二 地方的系譜 區域地理學 發現地方:人文主義地理學 地方是家園? 基進人文地理學與地方政治 地方是「在世存有」vs. 地方是社會建構 地方、實踐與過程 地方、開放與變遷 地方的終結? 結論:地方的各種版本 三 解讀「全球地方感」 歷史脈絡 哈維論地方 全球地方感 超越反動與進步的地方感 結論 四 運用地方 創造地方 安適其位∕不得其所:地方錯置 結論 五 地方資源 地方的重要專書 地方的重要論文 導論性的地方著述 其他有關地方的專書和論文 地方的其他研究取向:生態學、規劃、建築 重要期刊 網路資源 學生研究計畫與作業 參考書目 索引
  • 用刀叉吃出高雅

    作者:陈弘美

    编辑推荐: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西餐礼仪全书 看点: l 文图结合,明白易懂; l 了解西餐礼仪和背后的文化。 内容介绍: 从踏进西餐厅的那一刻到用完餐离开,这短短几个小时里,会遇到千百种问题。 侍者带位时谁走在前面?怎么就座?坐下之后,手、脚怎么摆放?女士的包包放哪? 餐巾什么时候拿取、怎么使用? 如何召唤侍者?餐前酒怎么点?葡萄酒和菜肴怎么搭配、怎么喝、何时添酒? 柠檬怎么挤?洗指水怎么用?葡萄酒和奶酪怎么搭配? 本书从细节着手,全面讲解西餐用餐的礼仪。
  • America Alone

    作者:Mark Steyn

    In this, his first major book, Mark Steyn--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wittiest, columnist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takes on the great pois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anti-Americanism that fuels both Old Europe and radical Islam. America, Steyn argues, will have to stand alone. The world will be divided between America and the rest; and for our sake America had better win.
  • 路漫漫

    作者:智海,欧阳应霁

    个人,独立,在众声喧哗的今日,越见难能可贵,保持凌厉尖锐目光,出手如灵巧针炙师的飞针,狠重如拳击手的左勾右勾,下盘坚穏皆因有立场有态度,框架内外连环天地宽,一笔一画一呼一应,都是美的实践。──智海欧阳应霁 序 一直觉得香港独立漫画是香港文化最灵动的语言,她拒绝商业化的丈量,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由此成为心灵世界的倾诉者和社会文化的刺客。这本书里我们发现27个甜蜜的“孩童”,他们以别样的情怀把图像和文字细细研磨在一起。路漫漫,所以要漫漫品。——独立漫画人聂峻 香港是本土漫画的先锋,也是原创作品的重要产地。在那里,除了占据“主流”市场的漫画,还有一班独立漫画人在默默耕耘,展示出可喜的创作活力。他们如何走上独立创作的道路?如何发表自己第一部作品?他们的动力来自何处?本书编者以时间为线索,走访香港从80年代至今的老、中、青三代二十七位独立漫画人——荣念曾、曾子、一木、马龙、杜琛、阿平、草日、欧阳应霁、利志达、麦家碧、何家超、黎达达荣、刘莉莉、何家辉、林祥焜、国志鸣、二犬十一咪、John Ho、杨学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兴、梁以平、江康泉、Stella So,由漫画家自述创作历程和发表经验,并附有每个人的创作年表和推荐书目,既让读者分享创作人的苦乐,也反映出香港出版业生态及传媒的发展状况,更对内地创作人以及方兴未艾的动漫产业有着可贵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

    作者:[加]让-伯努瓦・纳多,朱莉・巴洛

    到底是什么使法国人如此与众不同? 从远处看,现代法国就像一个谜。《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向我们展示了这个谜的散片拼合成整体的模样。作者让-伯努瓦・纳多和朱莉・巴洛像一对人类学家那样靠近法国,他们利用铁闻趣事和所见所闻、历史和政治分析及思考揭开了法国民族特性之间的联系,对一个似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看法。 《六千万法国人不可能错》是一段旅程,走进了法国人的心灵、思想和灵魂。纳多和巴洛解读了法国人关于土地食品、隐私和语言的观念,他们将法国社会的经纬丝线纺织在一起――从中央集权和拿破仑法典到精英教育,甚至街头抗议――第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关于法国人的全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