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表征

    作者:(英)斯图尔特.霍尔

    《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研究(即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等)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均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 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

    作者:梁治平 编

    法律文化:方法還是其他(代序)/梁治平 增訂版前言 前言 致謝 法律的文化解釋/梁治平 地方性知識: 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美]克利福德.吉爾茲 鄧正來 譯 批判性比較:重新思考比較法/[德]根特.弗蘭肯伯格 賀衛方 王文娟 譯 法律哲學和社會哲學的世界立場/ [美]格雷.多西 關於法文化概念的若干思考/[美]亞伯拉罕.艾德爾 伊麗莎白.弗羅爾 天人之間:漢代的契約與國家/[美]宋格文 李明德 譯 知識產權還是思想控制:對中國古代法的文化透視/[美]安守廉 法辨/梁治平 禮法文化/梁治平 本書作者簡介 出版後記
  • 华夏美学(插图珍藏本)

    作者:李泽厚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讨论中华传统美学的专著。本书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华夏文化强调理欲交融的非酒神型特征,从内部描述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为我们从新的角度阅读中国美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两种文化

    作者:C.P.斯诺(英)

    这是本世纪中的一部名著。著名科学家和作家C.P.斯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日益分化,形成两种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分化给人类带来损失,作者为此提出警告,并呼吁两者的合作。
  • 汉化佛教与佛寺

    作者:白化文

    《汉化佛教与佛寺》讲述了:“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 塔木德

    作者:塔尔莱特·赫里姆

    《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大约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特别是犹太人,几乎每人都有一本。从生到死一直研读,迄今为止内容仍在不断增加。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塔木德》,他们在遭受杀戮与迫害之时,唯有《塔木德》是他们不灭的灵魂。《塔木德》是犹太人生命的一部分。与其说犹太人用生命保护了他们的法典,使它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倒不如说《塔木德》给犹太人指明了方向。使他们能够战胜厄运,得以生存发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犹太人把《塔木德》视为最可贵的圣物。把它当作生活的慰藉和心灵的避难所。犹太人在颠沛流离的历史中,总结出了一整套伟大的商业法则,是我们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智慧与处世圣经》挖掘辉煌的希伯莱文化遗产,诠释睿智的《塔木德》圣典精华,遵循历史的轨迹,将犹太民族悠久的经商传统与处世之道奉献给读者。
  • 失败的国家

    作者:[美]诺姆·乔姆斯基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和政论家乔姆斯基2006年的一本新作。 作为全球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声称有权对世界上任何“失败的国家”实施干预、制裁甚至入侵,有权重塑和改造其他国家。但作者指出,美国本身就具有那些所谓“失败的国家”的特征,美国的民主制度正处于严重危机之中,美国政府对本国人民和世界的威胁日趋严重,而它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动已经把世界置于核战和环境灾难的边缘。本书介绍了美国外交和国内政策的最新发展;美国占领伊拉克的严重后果及其引发的全球性质疑和反对浪潮;华盛顿政府藐视《联合国宪章》、《日内瓦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则所带来的恶劣影响;美国的选举制度的弊端已经使之逐步沦落为实现真正民主和有效政治方案的障碍乃至威胁。 这部乔姆斯基发聋振聩的新作,保持了他的政论作品一贯的尖锐性和批判性,对我们了解美国政府的现行政策、国际关系的最新格局,以及为多方位地思考民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和独到的视角。 乔姆斯基的作品是理性和激情的混合体。他述说的是我们不愿听,也不愿记住的东西,然而,如果文明要延续下去,这些却是我们必须知道和不能遗忘的东西。——马库斯·G·拉斯金
  • 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作者:森下典子

    茶人共同的推薦,讓人一讀再讀、簡單與美的心靈讀本。 以禪境般的現代語彙, 呵護季節人心的五感直觀, 煉製專注於當下的茶精神。 一個年輕人,懵懂地探入千年茶道, 從不解、排斥到薰染、奉行,漸漸玩味出無盡的茶幸福。 森下典子筆下25年的茶生活,正是茶道真味, 行止規矩,卻暗合自然, 雖似輕描淡寫,卻如茶味上心,飄香不絕! 也許你以為茶道傳統老舊,但藝術家知道它有多現代。 也許你想在茶道裡探究大道理,但它就是不要你想太多。 也許你以為茶道刻意搞得很複雜,然而它要追求的正是簡單。 也許你以為茶道儀式刻板僵化,但它其實教你呵護季節人心的絲毫變化。 讀完茶人25年的習茶日誌,你會知道,茶道原來是這樣。 這是一本絕版多年的好書,傳奇般地讓許多人在網路、舊書肆裡搜尋。 日本作家森下典子,輕鬆流暢地記錄習茶25年所帶來的幸福, 是讓人一讀再讀、簡單與美的心靈讀本。 李曙韻(人澹如菊茶書院創立人) 祝曉梅(茶名宗梅,東吳大學推廣部日本裡千家茶道專任講師) 解致璋(清香齋主持人) ──茶人一致推薦
  •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印会河 编

    《中医基础理论》中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中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 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劳伦斯・哈里森,塞缪尔・亨廷顿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谁并阐述了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回答了文化价值是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的。由埃通加・曼格尔在书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文化是制度之母”可以说是本书点晴之笔。 本书所探讨的,是这种主观意义上的文化如何影响到各个社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方面取得进步或未能取得进步,其成败有多大,又是怎样形成的。因此,多数和论文是将文化聚焦为一个独立的或说明性的变量,即自变量。然而,如果说文化因素确实影响人类进步,有时又阻碍这一进步,那么,我们也就关心作为一个非独立因素即因变量的文化,这就是探讨莫伊尼汉指出的第二个真理:政治行动或其他行动如何能改变或消除文化对于进步的障碍?我们知道,经济发展会使文化改变,但这一道理无助于我们达到上述的目的,即消除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障碍。社会经受重大创伤之后也可能相应地改变其文化。德国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灾难经历,使这两个世界上最军国主义的国家变成了两个最和平主义的国家。同样,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在他的文章中指出,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走向经济改革、经济稳定和政治民主,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惨痛地经历过粗暴的军事独裁、战争失败以及超高通货膨胀。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一国的政治领导者能否促进文化变革,以取代灾难。在某些情况下政治领导者可以做到这一点,新加坡即是一例。正如本书中由西摩・马丁・利普塞特和加布里埃尔・萨曼・论兹合写的一章所强调指出的那样,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以及苦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低。
  •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

    作者:费尔丁.奥格本

    “社会的变迁主要是文化的变迁”是本书揭示的第一个问题。他在使用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是指与人的先天本质相对应的社会遗产。社会遗产包括两部分,即物质文化和制度与观念文化。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后,它就带有了自身的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几十万年来,正式文化的变迁才带动了社会的进化。他指出了文化变迁的四个因素: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
  • 东方启蒙

    作者:J.J.克拉克

    《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是“跨文化研究译丛”第三本,J.J.克拉克在《东方启蒙》中追溯了东方主义者的思想史研究,检讨这种研究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地位,反思了东西方之间的遭遇所引起的一些重要问题。尤其解析了东方思想曾在西方科学、伦理、宗教、神秘主义和哲学领域所激起的深刻反思,以及作为“他者”智慧,对西方现代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 何谓文化

    作者:余秋雨

    《何谓文化(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20年来对迷失的中国文明的心灵叩问。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何谓文化》一书中,作者在深邃的观察之后,用亲身经历和鲜活的感受来解读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分别从学理、生命、大地和古典四个层面来解析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精英界到公众心理,到底缺失了什么。所有篇章均为第一次公开出版。《何谓文化(便携本)》可谓是一次文明巡阅之后的思想结晶最有价值的。 第一部分《学理的回答》,系统化地论述了何谓文化,何谓中国文化的本性等等问题,针对社会心理的浮躁,和作家本人的深邃思索,用罕见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揭示了各阶层对文化本源的迷失,响亮提出文化重建的要义在于回到真善美。可谓发聋振聩。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以鲜活的笔触,追溯了对周恩来和那些已经离世的多位文化巨匠的往事,如谢晋、黄佐临、巴金等,因为他们几乎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本源。《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写他们是如何以敬畏之心对待传统,家国和人类精神穹庐的。这些文章,是余秋雨一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 第三部分《大地的回答》中,则是收录了余秋雨生命中撰写过的一些碑文。其中,还包括他为他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撰写的墓碑。 在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中,则是精选了四个最权威的经典文本(分别是《心经》《离骚》《赤壁赋》和《逍遥游》),将它们翻译成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之后还附印了一些余先生的书法真迹,弥足珍贵,以飨读者。
  • 增广贤文

    作者:白岭

    《增广贤文》的前身,是《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相传是由明朝中叶一位儒生编纂而成,但详情不得而知。其书名最早见于汤显祖的名剧《牡丹亭》。汤剧写作于明朝中后期的万历年间,《昔时贤文》的成名无疑应该在此之前,而其成书自然应该更早。
  • 文化的边缘

    作者:滕守尧

    本书力推中国传统中蕴含的“神性智慧”、其核心是“对话精神”,认为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也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的实质,因而是当前推动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自身进步的根本精神。此书的宗旨就是通过对中西哲学思想中对话精神的剖析归纳出“对话的原理”,进而将这种对话精神应用到精神文化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激发新的思维,完善人格,最终促动人类新生。本书落脚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有较高参考价值。
  • 各种“主义”

    作者:约翰·安德鲁斯

    你也许相当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撒切尔主义、多边主义。 可你熟悉多纳图主义、越山主义、萨德主义或光线主义吗?这类以(ism)结尾的词汇构成了英语中一支特殊的存在。 用一本书的容量写一类词语。本书作者上下一两千年,极尽搜罗之能事,为我们呈现了英语世界里最高大上的一类词汇 。 这本便携的口袋书,小巧精致,可以在碎片时间轻松阅读。依英文字母排序,四百多个条目,比字典解释长一些,又比百科全书短一些,令人充分了解意思的同时,又有盎然的阅读乐趣。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nyurl.com/n9afn36
  • 文化.传媒.全球化

    作者:刘康

    本书以当代中国与全球化的问题作为关注的核心。强调当代中国这个“主旋律”,记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变迁的感受。本书的编辑也按照以上的轨迹,以中国为主轴,分别从美学、文化研究、传媒、西方学术观察等几个方面,编选了近十年来零散在各方的文字,并以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起点,来思索中国20世纪百年来的现代化历史道路。在纷乱芜杂的历史资料中,企图以较为抽象而又不失历史根基的思路,来管窥那一段至今仍然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产。
  • 恭王府风水大观

    作者:张一指

    恭王府整体及局部,甚至每一处建筑及景观,所蕴含的风水意象,一次次令人震撼。揭示其风水意象的过程,犹如一次神奇的发现之旅。 风水学的意义,在于建筑本身。人的生命不过几十年而已,而经典的、合于风水学原理的建筑,其生命旺势则可达数百年乃至更久远。 恭王府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建筑、文化的遗产,它留给我们的对风水学的应用、阐释和验证,同样无比珍贵。 本书,是第一本全方位揭示王府风水格局的书,明清两代,北京有一百多座王府,恭王府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王府和珅、固伦公主、恭亲王奕訢,恭王府的历代主人,个个显赫之极。 风水是建筑的灵魂,在恭王府建筑格局中,对风水学原理的应用,对风水意象的表达和呈现,都做到了极致。本书是人人都能读懂的风水学著作。
  • On Ugliness

    作者:Umberto Eco

    In the mold of his acclaimed History of Beauty, renowned cultural critic Umberto Eco’s On Ugliness is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nstrous and the repellant in visual culture and the arts. What is the voyeuristic impulse behind our attraction to the gruesome and the horrible? Where does the magnetic appeal of the sordid and the scandalous come from? Is ugliness also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Eco’s encyclopedic knowledge and captivating storytelling skills combine in this ingenious study of the Ugly, revealing that what we often shield ourselves from and shun in everyday life is what we’re most attracted to subliminally. Topics range from Milton’s Satan to Goethe’s Mephistopheles; from witchcraft and medieval torture tactics to martyrs, hermits, and penitents; from lunar births and disemboweled corpses to mythic monsters and sideshow freaks; and from Decadentism and picturesque ugliness to the tacky, kitsch, and camp, and the aesthetics of excess and vice. With abundant examples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ranging from ancient Greek amphorae to Bosch, Brueghel, and Goya among others, and with quotations from the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of each age, this provocative discussion explores in-depth the concepts of evil, depravity, and darkness in art and literature.
  • 人类的内在限度

    作者:欧文・拉兹洛,黄觉,闵家胤

    本书是对著名的罗马俱乐部报告《增长的极限》所做的“反求诸己”式的推进,是研究和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文献,它对引导工业文明在全球迅速扩展的西方文化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思维方式和政治格局等做批判性的考察,并且讨论如何超越这些“内在限度”以避免发生灾变,保证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能继续下去。 本书是一部批判性地反思西方价值观、文化和政治的著作。 目前危及全人类的安全、粮食、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普遍性问题,根本在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正在逼近地球自然系统的某些外部极限,进而将引发全球性的灾变,过错不在地球,而在人类自己,具体而言,就是当今引导人类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西方文化中的某些基本观念。 推 荐 辞 奥莱利奥·佩切依 (罗马俱乐部创始人、意大利工业家) 本书有用且及时。希望大家都读一读。世事多变,我们的时代充满了对现在和将来的疑惑、期待和争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当前的潮流对今后有什么影响以及数十年之后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会是怎样,他们想要知道罗马俱乐部讨论的人类困境是否无法逾越,抑或技术乐观派们所预言的黄金时代是否指日可待。在本书中,他们会看到许许多多可供思考的观点和话题。 最近关于我们这颗星球的外部极限说法颇多,但现在看来,最重要的不是外部和环境的极限,而是内部和人类的限度。欧文·拉兹洛总说是我最早提出了这个观点。然而概念和语义上的混乱遮掩了这些内在限度的真面目,我也束手无策。现在,我要澄清这些混乱,倒不是想给读者一把钥匙,启迪他们的思想,帮助他们理解这本书,实在是拉兹洛的警告鼓舞了我。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我们这个有限的星球无疑有外部极限。地球为人类生命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但它本身的性质和空间也对这种发展提出了条件甚至限制。所有物种,包括我们人类,必须与其栖息之地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进化。有些物种,尤其是人类,确实能够改变自然环境使之符合他们的需要,然而可以肯定,这种改变不可能没有限制。 人类现阶段人口和经济前所未有地增长着,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的知识。世界人口每隔几十年就翻一番,而人类的胃口长得更快,搜刮资源的能力也同样迅速地增长着,惟有智慧和谨慎长进不大。结果,人类的居所正以骇人的速度变得贫乏恶劣,现在我们必须对地球的有形资产和供养生命的能力精打细算。 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人开采,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我们也没有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有多少复原力、承受力和再生力应付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说白了,我们现在根本无法估算地球的外部极限,也不知道人类不断的挺进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它们产生什么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不过,现在凭经验和推理就能确定的是,这些外部极限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消除,因为它们决定于人与自然的互利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决定于人有多少能力理解其归属以及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决定于直接和间接的人类行为。 内在限度的问题比外部极限重要,原因有二,这是其一。很显然,现在要靠人来保持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关系,或者更理想一些,在可能的时候在全球——我们必须不断树立全球范围的意识——稳固地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如果说环境恶化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类因此陷入穷途末路,这当然不是什么外因造成的,而是思想狭隘、自律不严的恶果。从现在起,人类既可以继续愚蠢地为难自然,也可以与自然和睦相处。总之,我们这类生命在这个星球上遇到的极限与我们自己的观念和立场这些内在限度息息相关。如果后者无力迎接新的挑战,它们终将使人类的外部极限缩得更小。 人类的内在限度之所以重要,还有另一个原因。它们是吞噬现代社会活力的压力与危机的根源,而现代社会——其系统的里里外外——迫切需要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如果说社会现在亟须而又达不到更高的组织层次和表现,那是因为其成员的进化,不论个体还是集体的进化,都落后于他们在其他各方面业已造成的——毫不夸张地说是把全球生活革命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人只是“半成品”,迟迟没有达到更完美的成熟。这是铁的事实,我们必须接受它。人口、粮食、教育、资源、能源、拥挤、通货膨胀、贫困、异化、好战、混乱、生态恶化、非正义等,新伤旧痕在目前的全球危机中增长,交织得面目全非,这都是由于人类在变化着的世界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感悟和责任心。他们——地球上的所有人、所有阶层和民族——囿于陈旧的文化界限,这种界限曾经对他们有利,可如今已成为危险的绊脚石,使他们无法与时代的现实共存,无法驾驭变化的机制。 因此,生活质量和生存问题以及全人类的命运,显然系于人类自身,而不在身外;它们就是人类当前的局限和缺点。但局限可以弥补,缺点可以改正。内在限度当然可以推得更远,因为人类还有尚未开发的潜力。 这种潜力是人类最宝贵、最普遍、最持久的资源,可是人们却对它视而不见,从不善待它,也不充分利用它。然而,万象——包括外部极限之起点——所系的内在限度可以通过开发调动人类本身的能力而推向远处:这是艰难之举,但并非不可实现,这一点值得反复强调。 话说到这里就该明白,我们也许应换一种参照。我们不该大谈限度,内部的也好,外部的也好,这是一个近乎屈服的消极概念,而应该关注能力——地球环境的能力,如果妥善管理,能够哺育众多人口,还有人类自身的能力,人应该逐渐懂得善用智慧的好处——这是创造和挑战。这是一个新领域。 读过本书,我们就能够领略这个新天地,并找到一条出路,使人类跨越门槛,进入前面一定有的更新的天地。 序 言 亚历山大·金 (罗马俱乐部主席)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说明人类迫切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对其星球的所作所为,以转变态度,改正行为,继续生存下去。罗马俱乐部扬名于世,主要因为它坚持物质发展有其极限,而且我们不久就将达到这个星球的外部极限。然而,1972年我们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引出许多争论时,我和奥莱利奥·佩切依(Aurelio Peccei)就指出,极限是真,但我们有可能永远走不到极限,因为“在它们前面有一系列的屏障——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最后,还有人性的”。那时,人们正围绕着那份报告争吵不休,我们的话自然是没人注意到的。 拉兹洛这本书道出了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这些内在限度——如何不断挤压着外部极限,这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假如这些压力因我们对大灾难的恐惧或是因人类智慧意外的大飞跃而有所减轻,我们便不会越过这些外部极限,日子也便能过得蒸蒸日上——如果我们学会利用那种无穷无尽、从外面不断输向地球的能源,即太阳能,那就更好了。拉兹洛谈到地球的种种限度,能源确是其中最根本的,有了大量廉价的能源,就能转化物质替代那些可能匮乏的材料。 地球的情况比欧文·拉兹洛刚提出“异端的反思”时更加恶化了。当代越来越多的主要问题,经济的也罢,政治的也罢,社会的或环境的也罢,已是全球性问题,不可能由某些国家单枪匹马地解决。然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160多个国家——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称自己有完全的独立主权——至今没有建立有效机制来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大气中不断积累的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连绵,这些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能说明以上局势。人类活动第一次严重威胁了自然,将要导致灾难。 各国政府容易掉以轻心,不去认真抵制这些危险倾向,因为我们对其中的复杂系统不甚了解,没有把握。“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地球表面不均匀升温,改变降水分布,以致改变现有农业分布,并且使海平面升高,果真如此,那我们很可能需要停止烧油烧煤。当然,现在看起来还不一定,所以目前没有哪个政府会采取这样的措施。但我们至少该有些起码的防范,那就是高度重视替代性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大家倾向于在问题发展成危机时,靠“技术性补救”找条出路,但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从科学发现到应用性研究和技术性开发,再到大规模生产,这个周期相当长。在世界上建起一个新的能源系统,也许至少要花40年。 我们基于技术的物质化文明有极脆弱之处,这只是一个例子,在《现代主义的悄然逝去》一章中有详尽的描述。社会现在着了魔,被物质利益、消费主义和毫无节制的技术迷住了,不顾后果,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社会和经济在经历着又一次激烈变革,其深度不亚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基础科学的新发现带来了先进技术,使我们得以进入“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这种进化使人类可以摆脱现有的沉重、肮脏、浪费和破坏自然的技术,使人人过上高质量、有尊严、有闲暇并且适度富裕的日子。然而,通往新社会的道路定有千难万险甚至大灾难。如果我们带着现在的结构和态度随波逐流,不动脑子地接受每一项新的技术手段,没有明智的社会准备,未来将是一片黑暗。要顺利走过这段路,政府和全体人民都必须了解可能出现的危险、希望和选择。本书正是为这个目的所尽的一份微薄之力;这很重要,大家都应该来读一读。 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U Thant),一位有识之士,在1969年离职之前曾说:“我不想危言耸听,但我的结论是,联合国成员也许只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里,我们要停止旷日持久的争吵,建立全球范围的合作以控制军备竞赛,改善人类环境,消除人口爆炸,为发展的努力提供所需要的推动力。如果十年内不能形成这样的合作,我说的那些问题恐怕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如今,不止十年,近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全球性的合作依然遥遥无期。当年吴丹在时间上也许过于悲观了,但是那些原则依然有效。我们现在还有能力控制局面吗? 外部极限即使还很遥远,人们已经真切地看到了。欧文·拉兹洛又揭示了人类和社会行为的内在限度。我们或许该看看最内部的限度了——个人的动机和抱负的限度,上升到国家,这些就是导致社会明显缺乏理性有时甚至是自我毁灭的行为的原因。也许欧文·拉兹洛将来会研究人性本身的限度和局限。 古代哲学家基本上是凭直观或推断对事物的本性做出评论,而后人的科研探索往往是对他们模糊表述过的观念提供实质性的证明。证实原子的存在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而随后搞清楚的原子微观结构又立即使我们想到它同宇宙的宏观世界是相似的。 现在,社会系统学基础研究和考察的发现表明,另外两则古老观念似乎又获得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则是“天上如同人间”,另一则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仅仅是因为人类的无知才使我们看不清世界在本质上的完整性”。 在这本重要的抱负不凡的书中,欧文·拉兹洛试图不单单是在类比的基础上,而且在非平衡态热力学及其分叉(bifurcation)概念的最新发现的基础上,在复杂系统变化动力学的其他成就的基础上,统一知识,并把宇宙中的存在和行星上的存在真正统一起来。他把自己的论题集中在进化过程的广义概念上,因为除其他方面之外,这种进化过程在宇宙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系统中已是明白不过的了。他强有力地论证了广义进化综合理论(grandevolutionary synthesis),提供了完成这一博大精深理论的方式。这种综合依据的是这样一个判断:不管进化过程可能显得多么杂乱无章,但是它服从在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中都同样有效的一些普遍规律。拉兹洛强调,一种新范式正在从许多科学领域中涌现出来,从而导致以变化、非决定论和非平衡的新模式取代较早出现的基于机械决定论和静态平衡引力的那些陈旧观念。我们最近在I.普里高津及其合作者的著作中看到,这些新观念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生物系统,远远超出了这些观念所导出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欧文·拉兹洛把这种应用及有关方式概括为一种广义进化综合理论。他坚信,新方式实质上是乐观主义的。他认为,进化不是命运,而是机遇。我们不可能预见进化的途径,但是可以掌握进化的进程。 这些观念在间断性社会变化方面的应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人类事务带有大间断性的情势下,拉兹洛命名为“突变分叉”(catastrophic bifurcation),我称之为大转变(Grand Transition)。它已然由同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紊乱结合在一起的革命性技术的蓬勃发展所产生。它具体表现为世界人口爆炸、传统价值沦丧、全世界社会不稳定、遍布各地的失业和就业性质的改变、各种问题的全球化和现有建制、政治系统和意识形态的逐渐陈腐以及其他一系列现象。这样转变将导致在全世界出现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是更好还是更糟,则取决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掌握这种转变的能力。 因此,发展掌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手段显然是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需要之一,因为在未来的年代里这种手段将在管理工作中起支配作用。本书并不自命把所有问题都解答清楚了,但它确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将大大增进要指导我们渡过这一转变的那些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讨论掌握社会变化的那部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向全球社会的转变不会在简单的联邦主义的词汇中出现,而应被看做一个会聚的过程。这种会聚过程基于共同的切身利益和集体的自力更生。在这种会聚体当中,各国为了得到实在的益处同意实际上放弃国家主权的一些成分,但在法律上并没有否定国家的主权,即依然保留着国家的名义。 罗马俱乐部的思考集中体现在“有世界意义的困难问题”这个概念上。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以及相应的人类的活动构成了互相关联和互相影响的头绪混乱的一团。因而,若要试图对一个实际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我们就必须预期并确认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对这个困难问题所有其他相关部分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个观念同时也是本书的思想。我们热烈欢迎这本书,并把它看成是罗马俱乐部“贡献于理解具有世界意义的困难问题”的系列报告增加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