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现代性的困境

    作者:[美]劳伦斯·E.卡洪

    作者在书中借助于心理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辩证理论以及历史学家的理论,审慎地得出主体性和自恋的观念。论证的结果是通过对笛卡尔和康德以及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进行一丝不苟的分析得来的。作者有至于创造一种非主体主义的自然主义形式的文化。劳伦斯•E.卡洪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助理教授。著有《公民社会》、《哲学的终结》等。
  • 保守主义

    作者:[美国] 杰里·马勒

    作者编选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保守主义思想家最重要的文献,并对每篇选文作了导读,提供了原始文献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思想简介。通过系统梳理保守主义思想的历史语境和发展脉络,阐释了保守主义是有一时一地之特殊性的意识形态,而非普遍主义的思想范式;同时通过选编原始文献展 现了英、法、德、美等国保守主义思想框架。
  • 被困的普罗米修斯

    作者:诺曼·列维特

    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它在当代社会中获得了崇高的地位。但事实上,科学家仅仅是社会中人数很少的一部分。科学对其成员的选择是很苛刻的,而且科学家都要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由此普遍获得科学洞见的能力。这超出了大众(非科学家)所能理解和掌握的水平。 在尝试参与、理解和接受科学的努力失败之后,非科学家发现,科学是让人困窘的。由此,科学周围的文化形成了对科学的极其复杂的态度:一方面是对科学的希望,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担心;一方面是对科学的景仰,一方面却是深深的无助和嫉恨。这带来多方面的后果。例如,这种情绪在后现代主义者和“科学元勘”(Science Study)这一新的学术领域那里,发展成试图消解科学权威的努力。他们认为,所有的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作者对诸如此类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认为科学“是可靠的、持久的、远远超过任何社会习俗系统所能提供的保证”。 作者认为,尽管科学是形成我们当代社会物质生活的首要力量,但却是极为不适地镶嵌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母体之中。政治、法律,高级与低级的文化、金融、商业、宗教——实际上所有的组织都受到科学的滋养,然而这些文化中没有一个对科学世界观有着深刻的理解或同情。科学陷入周围文化的围困和抵制之中。 作者以“最大忠诚”,从文化、数学、目的论、技术、种族、教育健康、法律、新闻等十几个方面,“展开了对这种境况的分析”。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作者:梁漱溟

    本书初版于1922年,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全书共五章,主要包括了本体论、认识论、文化观、历史观和伦理学思想五个部分内容。作者将西方的非理性注意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对东西文化加以比较,极富开创性和启发性。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鼎焕,毕生致力于中国儒家文化的复兴和著述研究,主要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 听南怀瑾讲禅

    作者:梁素娟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徒),佛教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济世观’,南怀瑾可说是密教准提法在台湾香港的重要推动力。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易经杂说’、‘庄子諵哗’、‘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等 身处凡尘俗世,聆听怀瑾妙语,回转众生百态,摘得方外禅心。 当下无贪便是禅,当下无嗔便是禅,当下无痴便是禅,无下无疑便是禅。 禅不是释放,禅不是能量,禅不是冲动;禅只是无奇,禅只是看破,禅只是放下。 南怀瑾先生指出,在自然天地之间,禅机妙意无处不在。一粒沙尘中包涵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无论行云流水,无论永恒宇宙,禅无处不在,获得禅心的唯一妙境,唯有“平常”二字。 禅是一盏指路明灯,禅语、禅思、禅事、禅诗,无不蕴涵人生的最高智慧,它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强化内心的力量。让人闪久闭的心门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博览群书,实地修为,身体力行,讲法布施。以其学贯中丁之识,涵盖儒释道三家所长,融会诸子百家之观,站在生命本身及国学的顶端,发别家所未发,讲别家所未讲,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地将禅理转化为满天花雨,洒向红尘众生。望读者沙滩拾贝,觅得珍珠,领悟奥妙,不胜喜悦。
  • Biography of Nietzsche

    作者:Shao Jiaji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德国哲学大师,现代哲学开山鼻祖,同时还是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作曲家、思想家和诗人,其著作对于哲学、宗教、世俗、文化和科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尼采的哲学更像是神话。他通过对信仰、希望和宗教的生动描绘,揭示了困扰人类的诸多谜题,从而为人类建立起全新的价值观。可以说,尼采对世界充满了爱恋,对人类充满了关怀,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人性返璞归真。这令他将生命力和意志力视为自然界唯一的真实物质,从而为欧洲古典哲学开辟了全新的研究和发展视角,为全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书以尼采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对其历经的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铺展,重点解析尼采创作各部著作的心路历程。例如,其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跨越了其人生的各个阶段,简直成了他的生命写照。值得一提的是,尼采的哲学并非解释和证明各种观点,而是对人事做出各种预言和启发,他抛弃了复杂枯燥的逻辑推理,加入了丰富而神奇的想象力。
  • 中国人性论史

    作者:徐复观

    单说一个“性”字,只训信性字的字义,这是语言学上的问题。我所要叙述的“人性论史”,是叙述在中国文化史中,各家各派,对人的生命的根源、道德的根源的基本看法,这是思想史上的问题。若不先把语言学的观点和思想史的观点,稍加厘清,则在讨论中便无法避免木需要的混乱。 几十年来,中国有些治思想史的人,主张采用“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的方法”。其根据系来自西方少数人以为“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的一偏之论,以与我国乾嘉学派本流相结托。关于哲学与语言的关系,亦即是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乃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
  • 审美资本主义

    作者:奥利维耶•阿苏利

    在工业国家,个人品味与消费行为密不可分。享乐的工业化使奢侈品高于必需品,感性高于理性,诱惑高于判断。然而,品味并非资本主义开发的新领域。 早在欧洲的封建时代,宫廷贵族们就已发展出一种以闲逸和品味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好的品味作为彰显与提升其高贵身份的标准。宫廷朝臣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是否就是自由主义最早的先声?如果说品味的基本价值是所谓经济意义上的非生产力,那么,工业生产如何能够将品味转化成消费增长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在于使美观、愉悦等非必需的产物转变成可以衡量、可以交换并能够覆盖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本书证明,审美资本主义的博弈超出了纯粹感官享受的范畴,审美之战已经成为工业文明社会里经济战争的核心。
  • 从神创到虚拟

    作者:(英国)凯文·奥顿奈尔著、宋作艳等译

    人类的大脑是封闭的,里面的思想充满神秘。而人类之所以成其为人类,只因我们有智慧。语言和发达的大脑,我们会思考。不同时代里人们的不同思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是有力的工具,它的历史需要澄澈地思考。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史前遗迹到赛博空间,讲述了从古至今人类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涉及哲学、宗教、伦理学和精神领域,用一种世界性的、互动的、整体的眼光重新看待每一个历史阶段人们的精神特征。
  • 后现代的状况

    作者:[美]戴维·哈维

    《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是西文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
  • 味觉

    作者:(美)卡罗琳・考斯梅尔

    本书通过追踪西方趣味哲学的理论渊源,从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种角度探讨了味觉与趣味、即食物与文化的关系。作者从感官等级制开始,逐一介绍了趣味哲学、味觉科学。味觉的文化意义、味觉与视觉的关系,以及味觉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由于作者即有理论的分析,又有科学的观察,还有具体艺术作品的佐证,使得这本书既能给人以理论的启示,又不失其阅读的乐趣。
  • 酷儿理论

    作者:(美)葛尔・罗宾

    酷儿理论不是指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酷儿理论是对社会性别身份与性欲之间关系的严重挑战。它的前身是各种与同性恋有关的理论;它的哲学背景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理论;它的终极目标是圆满解决性别和性倾向的问题,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
  • 论人

    作者:[德]恩斯特·卡西尔

    作者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论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人类文化哲学的体系。该书一经问世,立即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非常大。 《论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 庄子现代版

    作者:流沙河

    《庄子现代版》: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宋国有小职员姓庄名周著《庄子》书,行文诡谲,立意玄奥。越两千三百年以迄今,原版《庄子》变得非常难啃。为读者写一部《庄子现代版》,拖古 人到现代来讲话,留原版给专家去研究,便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本书共有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仅有六万五千余字。内篇有《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等,外篇有《骈拇》、《在宥》、《天道》、《天运》等以及杂篇有《庚桑楚》、《寓言》、《天下》等内容。本书为你阐述了庄子的一些独特见解,帮助你悟道明德。
  • 关于电视

    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

    《关于电视(精)》系布尔迪厄在法兰西公学院讲授的两堂电视公开教学课的内容,该课脉络清晰,对学界所取得的有关电视的研究成果做了综合评介。课一剖析了影响电视的隐形媒介审查行为的内部机制,揭露了电视形象与电视话语这些假象背后的某些运作秘密。课二揭示了统治新闻场域的电视如何通过引入收视率逻辑,即对商业需求的蛊惑性服从逻辑,深刻地改变了不同场域的运作,这些场域不仅包括艺术、文学、哲学和政治场域,甚至包括法律和科学场域。
  • 李泽厚美学概论

    作者:刘再复

    李泽厚的美学富有原创性与体系性的品格,是拥有哲学—历史纵深的追根溯源的“男人美学”,而不是尼采所嘲讽的局限于艺术鉴赏的“女人美学”。书中揭示了李泽厚美学的双向架构:向外打通马克思与康德而创造了人类学主体实践美学,向内打通儒、道、屈、禅而创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双璧——《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本书还收入了作者与李泽厚的系列对话以及李泽厚本人从未发表过的自问自答录。
  • 禅的体验

    作者:圣严法师

    《禅的体验: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教你身心康宁的禅修之道》包括禅宗的历史、禅修的具体方法、禅修的开示和指导三部分,是圣严法师指导禅修的重要著作。圣严法师从禅宗的历史源流对禅宗做了清晰准确的介绍,不仅有印度的禅法,还有中国达摩、六祖、马祖、临济、赵州等人的法门及宋后流行的看话头、参公案、默照禅等。 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圣严法师介绍了大小乘通用的调身、调息、调心的各种法门,对如何开悟及悟境做了指导,对禅修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指出了纠正的方法,很适合初学。通过这些方法,最高可以进入无的境界,其次可以得定,获得身心的轻安,至少可以强健身体。
  • 看听读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书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作者看过许多画,听过许多音乐,读过许多书,由此作者从人种学家的视角,讲述南美印第安人通过神话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的故事,来阐明美学判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绘画内容、技法、色彩的美学意蕴,并以具体的曲调和歌唱为例,阐释音调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及表现力;同时分析了卢梭、狄德罗作品中所阐发的美学原理,即美在于感受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明了话语与音乐、声音与颜色的关系,等等。总之,作者凭借其自身看、听、读的若干艺术作品,在其宏大的结构人类学的视域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如模仿、表现与再现、激情,以及“美”的定义。因此,对美学、艺术理论、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都有相当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学术价值。
  • 协调与超越

    作者:赵林

    本书立足于中西文化比较的理论视角,从中国神话分析入手,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伦理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探讨了唯伦理性思维方式对于中国哲学、宗教、法律、科学技术、经济思想和政治生活的深刻影响,并简要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时的基本应战方式。全书思路清晰,内容广博,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心之作。
  • 理心之间

    作者:高全喜

    《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所呈现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思想学说,不如说是朱陆二人的精神仪范:一个强调虚心以致敬,致敬在认知,一个强调明心见性,收拾精神;一个是虔敬为学的智者,一个是雄姿英发的哲人。两种学问,两种风仪,恰好构成了中国儒学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