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丹纳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 (1854)、《英国文学史》(1864一1869)、《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1858、1865、1894);在哲学方面有《19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1857)、《论智力》(1870);在历史方面有《现代法兰西的渊源》12卷 (187l~1893);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1871—1893)及《艺术哲学》(1865一1869)。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完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的渊源》的其他各卷。 -
生生之美
方东美先生的家学传统、思想要旨以及人格操守皆从儒家,而其生活的陶冶与自由之精神游于道家艺术之境,对华严哲学圆融广大之领悟又透出对苍生宇宙的无限同情,他的哲学是将生命、宇宙和美感圆融相契的广大和谐的全体。方先生尝被称作“诗哲”,他的诗作确为“大雅不作”,此其一;他的哲学论文和讲义文字奇美奔放,引人回味,此其二;他用诗人的情怀去看人生,用诗的意境去解释世界,此其三。这本美学集子汇编了方先生最重要的哲学及美学著作,以期读者既可承一代硕儒之闳博哲思,又得感其铮铮君子的胸襟气象。 -
黄昏后的契机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构想这个世界的独特方式。我们身处的是一个“后学”的时代。后现代思潮,不仅革新了理论家的大脑,也深刻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时至今日,何谓后现代,却仍然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问题。 本书作者回溯后现代的源起,剖析关键思想家,力图呈现后现代的精神实质。 -
文化哲学十五讲
《文化哲学十五讲》讲述了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到各重社会活动和历史运动,都显示出明确无误的文化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一部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灭灭的历史,用斯宾格勒的话说,是“一群伟大文化组成的戏剧”。离开活生生的文化,无论“人类”还是“历史”都会成为空洞的字眼。 -
华夏美学
华夏美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它的悠久历史根源在于非酒神型的礼乐传统之中,它的一些基本观点、范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它所包含的矛盾,早已蕴涵在这个传统根源里。从而,如何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等的关系,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成为华夏美学的重心所在。 作者渐次论述远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庄生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美学和文艺、以至伦理政治等,都是建基于一种心理主义上,这种心理主义不是某种经验科学的对象,而是以情感为本体的哲学命题。这个本体,不是上帝,不是道德,不是理智,而是情理相融的人性心理。它既“超越”,又内在;既是感性的,又超感性,是为审美的形上学。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美学三书》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新的订正,插图的选配侧重中西比较,以凸显华夏美的非酒神型特征。 -
人文讲习录
《人文讲习录:中国哲学的会通》作者牟宗三先生有感于大学教育分门别类,专以知识为务,而于生命性情、精神志趣、文化理念等反相隔阂不通,乃假台湾师范大学为讲坛,定期举行持续开放的师友讲习,名曰人文友会。《人文讲习录:中国哲学的会通》所辑录整理者,就是当年之讲录。 牟先生认识,中国人治学问须克服西方的“学问模型”——生命与理性的对立,而根本关键是对于生命的正视,由此悟入中国圣哲所开出的真实学问:哲学应当在这种学问的认识上重新调整,文学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培养其灵魂,历史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转换提高其心灵。 -
易经杂说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为最详。内容包括: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 -
熊十力论学书札
本书简介: 该书系选编熊十力生前未及结集和散落的书信、文章而成,其对于认识熊十力的学问,特别是晚年的思想、境况及相关的人事,极具价值。 ———————————————————— 丛书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一生著述丰富,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除了以《新唯识论》为代表的阐发自己融摄儒释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以外,还包括早期的佛学著作、书信语录集、政治历史哲学、思想学术史方面的著作。熊先生生前陆续出版的著作单行本系列即命名为“十力丛书”。 此次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熊先生著作系列,仍沿用“十力丛书”的旧名,以示为完成熊先生的夙愿。本次出版由熊先生的再传弟子、著名学者罗义俊先生担任学术指导,在此前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点校。并且得到了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先生还为丛书作了总序。此次出版分三批全面推出了熊著单行本,07-08年已分两批共出版了十种,此次为最后一批四本(如下,其中标有星号的是文景出品),自此,“十力丛书”出齐。 第一批包括: 《佛家名相通释》* 《韩非子评论 与友人论张江陵》*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初续》 《存斋随笔》 第二批包括: 《唯识学概论 因明大疏删注》* 《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摧惑显宗记》* 《乾坤衍》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第三批包括: 《体用论》* 《熊十力论学书札》* 《读经示要》 《原儒》 -
艺术的去人性化
简介: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不仅仅是一位理论家,他还是一位将理论提升到艺术层面的思想家。因此,他的这部关于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文中闪烁的真知灼见,由奥尔特加用诚恳、谦逊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娓娓道来,没有故作高深的辗转呻吟,只显出了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入木三分的见识和眼力,以及客观、缜密的逻辑推理。文中清晰地梳理了现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潮,为读者指明了一条品味艺术实质之路,并对现代人类的境况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时至今日,“艺术的去人性化”仍是现代艺术批评史上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源头。 导读: (奥尔特加)是尼采以后最伟大的作家…… ——阿尔贝·加缪 新艺术将观众分为两个群体:懂的人和不懂的人,也就是说艺术家和非艺术家。新艺术是艺术化的艺术。 ——奥尔特加·伊·加塞特 经由奥尔特加这么解释,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艺术总是充满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表现手法,为什么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总是不停地向我们传统的艺术理解力挑战。 ——周 宪 -
深层素食主义
本书将素食主义作了历史与哲学面向的深层分析,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等各种角度,面面俱到地证明“素食有理”,乃至达成“人们必须断绝肉食,不得已亦应极尽努力地减少肉食”的结论,并一一驳斥“维护肉食正当性”或“抨击素食正当性”的各种理论,其辨析犀利,立论严密完整,勘称是向所未见的“素食主义百科全书”或“素食主义教战手册”。 -
牟宗三先生全集(全33册)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8辑,33册,汇聚了当代哲学大师牟宗三先生全部学思历程的精心著述。约1239万字。这部古今罕见的大全集,是由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长期规划,《全集》编辑委员会历经6年时间,精心整理编校而成。 -
人论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回答一个总的问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下篇转入对人类世界本身的全面考察,确切地说,就是考察人怎样运用不同的符号创造各种文化。因此,其总标题是:人与文化。《人论》一书中力图论证的一个基本思想实际上就是: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时间的摆渡者
●作者尔维娅・阿加辛斯基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左派知识分子,她曾是当今最著名的思想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情人,她现在是法国总理的妻子。但首先,她是全法国女权运动的领袖,她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的哲学家; ●她对古往今来的大哲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波德莱尔、巴特、胡塞尔尤其是本雅明等关于时间的思考和观点进行了梳理、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于时间的独特理解; ●西尔维娅讨论了现代与怀旧、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历史、时间与绘画、时间与摄影、时间与技术、时间与政治等具有重大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对“时间”这一基本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
论好客
本书是由德里达应安娜•杜弗勒芒特尔邀请所做的关于好客问题的两个讲座组成的。德里达通过对柏拉图的对话录、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以及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的历史问题等话题的研究,探讨了“好客”的概念,认为真正的好客应该是一种无需任何提问,无需任何条件的绝对的好客。这种无条件的好客要求违抗所有的好客规则,无条件的好客超越了权利和义务,而好客本身又被权利和义务限定。于是,主人就成了客人的客人,客人反而成了主人的主人。另外,书中还收录有安娜•杜弗勒芒特尔的论文《论邀请》,对德里达的研究做出了评论。 -------------------- 目录 导读:“好客”和现代国家政治之间(杜小真) 译序:好客,不可被解构的正义(贾江鸿) 论邀请(安娜•杜弗勒芒特尔) 外人的问题:外人的来到(德里达) 不好客(德里达) -
现代性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
迂回与进入
前面,我已说明为什么我认为把意义的效果归于预先设定的范畴(通过政治―诗歌―哲学等领域;或通过手段:隐喻、引言、形象等)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别处,我指出,认为在书卷末尾设索引有实用价值的看法只是幻想。但是,既然我选择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事先设定航标我认为是有用的。此外,我们难道不能绘制中国的意义图表(就像17世纪时的那些女才子们笔下常出现的爱情国地图)吗?意义或感情的“微妙性”:二者随后将能够各自按自己的意愿从这些标界出发旅行。 第二章从策略上的种种差异出发讨论倾斜的问题:中国传统兵书推崇的奇攻与正规战中的方阵进攻是针锋相对的。随后,我又在经典著作中考察这个问题: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委婉的批评,或根据编年史书(《春秋》)所述,在外交场合引言赋诗产生的威力。我在第五章中,分析了人们何以能够通过行为的些微迹象感知到一种道德判断,这一章还提供了解读暗示的典例。到了第六章,这些则导致对间接的文化价值(政治的)的更具意识形态色彩的思考。因为中国的问题就在于此(至少像人们从竞技与政治广场中的希腊式的正面相对出发所感知到的):间接在中国的目的是妥协,由于检查造成的迂回变成为艺术的效果。 第七、八章又谈到了诗文评论,但却把评论引向更理论化的意义:我试图要弄明白为什么与希腊不同,中国没有设定一个作为表象的对象的世界;而沿顺出这样一种结果,为什么不是从表象性出发(象征性地活动)确立意义的前景(在希腊,神话的寓意化所发现的意义)。从迂回的种种形态出发,我要考虑它使人理解到什么(这两章是本书的中心,也是本书的绞合点)。第七章的开始是一条“隧道”,因为我必须在历史环链中澄清有关诗的间接的种种中国观念。而这在我看来是与希腊的一个根本不同所在:缺少另一种领域,或者说缺少另一个世界――精神的世界――形象会求助的世界。 从第九章起,我还是考察缺少另一种领域的问题,而这另一领域更准确地被设定为抽象化的和本质的领域。这一部分主要分析的是历来被视作精妙之语典范的《论语》。从《论语》出发,就引出了这样双重的对立:抑扬转调(孔夫子式的)与决断定义(苏格拉底式的)的对立,犹如整体与普遍的对立;同时还会提出这样的思想:既然孔子言论的迂回并不导向(“观念”领域的)他物,那这种迂回会在自身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它不断地――以一种指示的方式――阐明现实。因为,通过圣人的言论的多样变化,我不断地适应了事物的更新;我从侧面或从另一角度接近现实,常常对之进行调整。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种迂回同时也成为进入。 在读《论语》时,弟子觉悟的间接过程是相应于孔夫子的指示言论的,《孟子》的情况也是如此(第十一章)。《孟子》同样使人了解何为意在传播、而不是说服的言论,或可了解为什么圣人坚持要与哲学讨论保持距离。第十二章终于展开正面问题的讨论。关于难以形容的东西(绝对与无条件的“一”)的问题,似乎不再有两种解决方法:新道家思想家(注释老子的王弼)与新柏拉图主义者(他的同代人普洛提诺)相联系,中国和希腊互相对话。而我指出在中国由于缺少本体观点,否定的问题是如何被改造的(由此重新对“神秘主义”的普遍性进行质疑)。因为代表“道”的“绝对”特征的“大象”并不适合于类比的途径:除了自己的实在――个体的与具体的实在之外,大象不归结于其他任何实在,但是,它却向我们突出了一个既专一又有限的特征:个体与具体总趋向于把自己关闭在这个特征之中;“大象”并不通往某种实体,超过它之上,而是通过它使我们重归诸物的未被分化的基础,从而摆脱对它的任何误解偏见。 另一部古代道家的伟大著作(《庄子》)所达到的语言批评水平可能更准确地确定这种要求(第十三章):圣人之“明见”看不见其他东西,但在其中各种视点互相平衡并且任何排斥都自行消失。我们在此找到了理想的整体(与部分相对);这也像间接接近的功效――可能是无限多样化的。因为,在适应形势的摇摆中,“波动起伏”的言语从各个角度包围现实,经常贴合诸物的自发运动,并且让我们进入一个只不过是自然的“天”之中。 最后两章要指明,一种偏宠文章与其主题之间的“松懈”、“散漫”关系的文学艺术是如何在上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戏剧(西方室内剧)的例证又一次深化了中国传统与希腊传统的分歧,因为,中国评论家(金圣叹)并不对剧本用以表象的方式感兴趣,而是根据迂回而曲折的文人视角去读剧本。我主张用隐喻的距离的观念去确定中文文字的这种理想,并且在最后一章(有关杜甫的部分),为了说明,我举出诗与诗题之间的差距产生的不同效果:由于在二者之中引入了差距,使得诗的蕴意分散难以抓住,诗则变得意味深长。 读者可能在读过最后两章后才会开始被隐喻的种种魅力所吸引。然后,特别直接接触过中国哲学的读者将会受益于第九章到第十三章的哲学巡视,而对中国译码感兴趣的读者将会受益于贯穿第一章到第六章的最初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不管怎样,本书自始至终,航行方向不变:进行最远离逻各斯的航行,直至差异可能到达的地方去探险。 -
论怀疑者
《论怀疑者》属于哲学思想的自传性作品。基督信仰是生存经验的新生,是个体生存意味的根基之重设,因此,克尔凯郭尔的自传性叙述是基督教信仰论的重要文献。《论怀疑者》并未就怀疑与基督信仰的关系展开论述,这部自传性残篇提供的只是个体思想的历史痕迹,结论性的东西应在克尔凯郭尔的其他著作中去寻索。《哲学片断》正是这样的著作之一。它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克尔凯郭尔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自路德之后,基督思想史中唯信论的再一次重大推进,具有思想里程碑的意义。 -
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
乔治·巴塔耶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先驱,是当代法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他踏着尼采的足迹,对主体、知识、理性、功利性生产和基督教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批判,这一切明示了下一代天才知识分子——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克里斯蒂娃——的道路。巴塔耶令人眩晕的博学、神秘主义趣味和对语言表意的神经质般的拒绝,使他的文本像一道隐密的深渊,但却对各种理性和道德的僭越投上一层光亮。 -
和而不同
该书是进行中西哲学思维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对中国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思想的解读,令人赞叹地挖掘中国古代思想的现代性和现代价值,并且同实用主义、怀特海哲学的比较中得以印证和相互激发。 该书是2002年版本的全新修订版,增加了一半的新内容,主题也更为集中在儒家思想的研究之上,该书必定会再次引起整个汉语学界的热议。 -
大观念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活跃的哲学教育家就其精选的哲学命题所做的发人深省的论述,也可看成是一部哲学导论。本书改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教授为美国经典电视系列节目所作的讲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对话和互动。艾德勒的一大贡献是将西方文明的核心用103个大观念加以概括,并使之成为我们理解西方经典著作的钥匙。本书旨在教给大家如何思索并切实掌握这些大观念。 编辑推荐 大观念反映了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和连续性 每一个观念都是一独特的思想历险,每一个观念依然是一个未尽题旨 ◎艾德勒是“美国一流的哲学家”。 《时代》杂志 ◎艾德勒热衷于把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并作准确阐述。他以谈话方式,引浅显的英语散文和日常事例,来探讨最艰深的智力难题。如果像艾德勒所说,老师的工作是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本书堪当读者的良师。它既会唤起读者沉睡的才智,也会挑战读者活跃的思想。 克里斯?尼尔森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院长 ◎艾德勒的洞见再次掠过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云山雾罩的主张,对大观念在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持久价值提供了尽可能最清晰的描述。 密尔顿?J.罗森伯格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