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过时的人(第一、二卷)
本书是20世纪最为经典的哲学和社会批判著作之一。作为20世纪著名的犹太哲学家,京特·安德斯与别的学院派哲学家不同,他把哲学的视角转入对社会现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领域是“否定的人类学”、“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其表述方式是从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主要技术现象出发来进行反思,如“电视”、“航天”、“化妆品”、“核武器”、“计算机”等等。哲学界也因此将他称为现代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的奠基人。本书就是他的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否定的人类学”:主要讨论人的历史结构衍变,人和世界的本体论关系,“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认同。提出人的自我认同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前提是人无法摆脱对自由的追求,对创造世界、科学、艺术、技术和历史必然性的定式。“批判技术哲学”:人的“普洛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蕴涵了作为人的自我成为机器的羞愧。这种羞愧是技术发展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的落差所引起的。这种落差产生“过时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术革命中开始以一种过时的存在方式显现,人生产的产品逐步废除人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技术如何替代人成为历史的主体。人类不再具备控制机器所内含的结构性权力,在失控的技术面前,人类在劳动方式上、精神上和心灵上都将失去其本质意义。人类由于个体性、生命性在机器面前显得无能,个体和生命无法与完美的机器相媲美。“媒体批判哲学”:电视观众失去判断力,电视的力量在于使人获得主观的客观性,在非现场中经历现场,从部分中获得虚幻整体。影视本体论的双重性语义:图像和事件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产生幻象。电视的实质是:依赖性地消费已被他人决定了的判断。电视作为“大众隐居机”制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特征。京特·安德斯还在《过时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学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革命”和“生物遗传”革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衍变,但其本质并没有产生变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现象学批判仍然有着它深邃的思想内涵。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我这书于民国十年秋间出版后,不久便有几处颇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时曾为自序一篇特致声明。其后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处某处晓得有错误,而是觉悟得根本有一种不对。于是在十五年春间即函请商务印书馆停版不印。所以近两三年来外间久已觅不到此书了。 这书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所以其中关于儒家的说明自属重要;而后来别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为多。总说起来,大概不外两个根本点:一是当时所根据以解释儒家思想的心理学见解错误;一是当时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或云方法错误。 大凡是一个伦理学派或一个伦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据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学。所有他在伦理学上的思想主张无非从他对于人类心理抱如是见解而来。而我在此书中谈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现在心理学的话为之解释。自今看去,却大半都错了。盖当时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实未曾认得清,便杂取滥引现在一般的心理学作依据,而不以为非;殊不知其适为根本不相容的两样东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学,彼此脉路各异,亦殊不可并为一谈;则又错误中的错误了。十二年以后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评现在的心理学,而阐明儒家的人类心理观,不能谈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积渐有悟,乃一面将这书停版,一面拟写成《人心与人生》一书;欲待《人心与人生》出版再将这书复版。因为这书所病非是零星差误,要改订直无从下手,只能两书同时出版,以后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点根本不对的,所谓解释儒家的话没有方法,其觉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当时所怀抱‘格物’的解释亦同许多前人一样,以自己预有的一点意思装入‘格物’一名词之下……”便是。大凡一种为人崇奉的古书,类如宗教中的经典或有其同等权威者,其注解训释都是歧异纷乱不过。不惟是种种不同,直是互相违反,茫无凭准。这一面由古人不可复起,古时社会一切事实背影不复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语所指,均不易确定;或且中经作伪篡乱,错简讹夺,一切文字上待考证校订处,益滋纷淆;而一面由后人各就己意发挥,漫无方法准则,有意地或无意地附会牵和,委曲失真。仿佛听说有人考过《大学》格物的解释古今有几百种不同。试问若此,我们将何从置信?所以除史实上文字上应亟作考证校理功夫外,最要紧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随意讲,而试着谋一个讲解的方法以为准则。庶几不致于无从置信的几百种说外又添多一种;而糊涂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觉在这本书中所为儒家的讲说没有方法,实无以别于前人。因有《孔学绎旨》之作,期望着有点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间为北大哲学系讲过一个大概。所有这书中讲的不妥处亦是预备以新作来救正。 却不谓十五年以来,心思之用又别有在,两种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结成的《中国民族之前途》一书,却将次写定出版。是书观察中国民族之前途以中国人与西洋人之不同为主眼,而所谓中西之不同,全本乎这本书人生态度不同之说,所以两书可算相衔接的。因此,这本书现在有复版的必要。我尝于自己所见甚的,不免自赞自许的时候,有两句话说:“百世以俟,不易吾言。”这本书中关于东西文化的核论与推测有其不可毁灭之点,纵有许多错误、偏颇、缺失,而大端已立,后之人可资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谓根本不对的,其实亦自经过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无谓。不过《人心与人生》《孔学绎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叙明年来悔悟改作之意,俾读者知所注意而有别择;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内容新义,未获在这里向读者请教。实是有歉于衷! -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是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李泽厚最新的谈话录,围绕他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哲学观点以及中外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等主题,深入、严肃又饶有趣味,以九个话题为纲领,全面回顾李泽厚的思想起源、学术脉络和著作背景,充分梳理了他的学术创建和独特个性。附录所收三篇已在国内重要媒体发表的访谈,各有侧重,丰富了《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谈话录》的交流层面。 -
医学是科学吗?
每个人都有求医的体验,都有关于医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探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深深地肢解了,真理与真谛、正确与正义发生了冲撞,于是,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与批判。 医学究竟是什么?成为医学“当代性”追问的精神母题。本书就是对这一精神母题进行深入剖析和理性叩问,内容包括医学的本质、健康的内涵、新医学模式的烛照以及医学如何理解痛苦与苦难、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医生如何把握人道与人性、技术与艺术的张力,从而,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与现代医学职业生活之间续接上一条鲜活的精神脐带。该书内容大部分直面医学的当代话题和当下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此外,该书对话体的叙述形式也增加了阅读与思想的乐趣。 -
世界上的语言
尽管世界上有五千多种语言,人类还是保持了相当的凝聚力。我们只有把语言当成一种经济商品,才能明白为何某些语言如此受人青睐。在日益加速的语言集中进程里,具有有效交流价值的语言已经是可数的了。社会学家艾布拉姆·德·斯旺向我们描写了一种语言获得核心地位的过程。这是一部先锋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引发争议的作品…… 《世界上的语言》是关于研究世界语言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世界上的语言》的研究范畴和方法、语言作为“超超集体物品”、文本作为国际交换中的商品、印度语言政策的嬗变、荷兰语的消失、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语言政策、种族隔离制度下的语言体系等内容。 《世界上的语言》以整个世界为研究范畴,比较了五个不同的语群,综合运用了经济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及社会学中的概念。 ------- 目录 序 第一章 全球语言系统 1.1 全球语言系统:语言“星系” 1.2 语言系统的世界历史地图 1.3 当前语言系统中的超中心语群 1.4 本书的研究范畴和方法 1.5 本书的思路 第二章 语群的政治经济学 2.1 语言作为“超超集体物品” 2.2 语言的交际潜能:Q值 第三章 语言、文化与不平等的文市交换 3.1 文本作为国际交换中的商品 3.2 文化交换中的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 3.3 单语现象、多语现象和杂语共生现象 3.4 讨论 第四章 印度: 印地语与英语之争 4.1 印度语群的特征 4.2 国家形成、民族建构和语言统一 4.3 印度语言政策的嬗变 4.4 讨论 第五章 印尼语的胜利 5.1 甘地的梦想 5.2 马来语的崛起 5.3 荷兰语的消失 5.4 爪哇语的弃用 5.5 讨论 第六章 非洲: 殖民语言的顽强存留 6.1 “2×3”的比较模式 6.2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三个法语语群 6.3 撒哈拉沙漠以南以英语为中心的三个语群 第七章 南非: 旧语言体系的残存 7.1 种族隔离制度下的语言体系 7.2 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语言政策 7.3 语群的变动 7.4 讨论 第八章 欧盟:使用的语种越多,英语就使用得越多 8.1 欧洲民间(1):各国的语言统一进程 8.2 欧洲民间(2):欧盟诸语的Q值 8.3 欧盟机构(1):公共层次 8.4 欧盟机构(2):行政机构 8.5 讨论 第九章 结语与思考 9.1 结语 9.2 思考 原文注释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 -
男性气概
男性气概,主要见于男性,恶男与绅士均可具备,亦常与偏激、无理性和野心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性别中立社会”不喜欢这种东西,却又无法摆脱它。本书被称为首部研究男性气概的专著,博采科学、文学和哲学论述,考察了男性气概的多种层面,从粗鲁到暴虐,从骄傲自大到老谋深算,兼及它在不同的历史名人身上的表现,以至女权主义运动对它的重新诠释。 -
社交的人
《社交的人》主要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回顾了人类的社交历史,剖析并阐述了人的社会行为现象,并论及社交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讲述了人如何由社交性动物转变成社会性动物的过程,对西美尔、赫伊津哈和科林伍德等人的社交理论、游戏理论和艺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人类存在的理论,即社交理论。其中,作者围绕着夸富宴理论、剧场国家论和自我理论等展开论述,提出了一些可能引起广泛议论的问题,即有关个人主义的成立,对“无记名投票”制度的批判,关于爱国心起源的都市论,等等。第三部分,也就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社交的可能性,建议我们的世界应当由组织社会向社交社会转移,即从社会向社交转移。而使之成为现实,则需要“身体化”,也就是“再文化化”。 《社交的人》可以和西美尔、赫伊津哈和科林伍德等人的优秀作品相媲美,甚至超越了后者--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三浦雅士。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发表过的有关哲学诸问题的旧作,另一部是新作《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虽是以往观点的再次重申,但依作者所言,是“圆心未动,扩而充之”,更加充实和丰满,提供了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视角、问题。 -
穷通宝鉴
《穷通宝鉴》,此书是明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拦江网》加以整理、归纳而成。该书以阴阳五行为经、月令为纬,辅以寒暖调候,以官为首、以财为次。《穷通宝鉴》在命理学界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被称为“子平之模范”,其根本原因在于:八字共有约五十二万种变化,而学命的人一直想找到一种简捷的方法可以概括所有的命例,而《穷通宝鉴》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如“某日干生于某月,干透或支藏某某物,即为富贵或贫贱”,就像是一部命学字典,只要按图索骥,既省时又省力。由于该书是根据实际操作中总结而来的,所以肯定有相当的应验性,但若以此为标准,则就大大地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渊海子平》提出“命要活看”这个非常重要的论命原则,因为八字搭配变化万千,所以论命一定要灵活。而《穷通宝鉴》的方法则是死法,书中很多论述都是很片面的,稍有基础的命学者都会对书中的内容提出很多疑问:“某日干生于某月,真要干透或支藏某某物,才能成为富贵吗?难道没有其它的变化和格局吗?”如果把此书作为学习格局、用神的入门指导,就很容易走歪了。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穷通宝鉴》在讲述命局层次高低上是很有启发性的,如“寒木向阳,丙胜于丁”、“水滋甲木,癸优于壬”等等的细分。 -
爱,诫
这是一本以电影作为案例,来讨论现代人两性关系的书。它首先是一本爱之书,其次才是电影书。作者从每个典型案例中挑出不同的点,然后从心理、伦理、社会等角度切入,话题涵盖了情爱、性爱和婚姻。电影中的虚构,与当下的现实,在书中得以融会。 -
遇见苏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
我们都在练习,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 我们总是忍不住疑惑:这一生要怎样度过,才不算浪费? 在人生的路上,究竟要往何处去?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人生是一所学校,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老师。 他教的不是心灵鸡汤,而是我们人生真正要懂的事。 这是一本帮助你以新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的书。 上一堂既美好又重要的哲学课吧。翻开它,就是享受人生。 ★亚马逊哲学类第1名; ★风靡英伦,畅销全球19个国家; ★《卫报》排行榜畅销图书; ★《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图书;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贝小戎倾力翻译,感动推荐。 ----------------------------------------------------------------------------------------------------------- 《遇见苏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这本书源自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认识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一句话,一个人,一段触及灵魂的旅程……一堂让人生不再迷茫的哲学课。 20岁的时候,埃文斯一度沉湎于毒品,刷爆信用卡,将生活弄得一团糟。大学毕业后,他的精神崩溃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砸毁一台机器一样,眼看就要毁掉自己的人生…… 但遇到以苏格拉底哲学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之后,他变了。苏格拉底成为他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庆幸遇到的老师,苏格拉底哲学循序渐进地挽救了他濒临崩溃的生活。他领悟到,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是学院里被传授的学问。 他探访那些被哲学拯救了的人们,越战老兵、海豹突击队员、阿波罗号的宇航员、回归自然的山居隐士、拉斯维加斯的魔术师、纽约皇后区的帮派分子、重新发现哲学价值的哲学教授……每个人都被哲学改变,哲学挽救了他们的生活。 于是,他写下了这本书。他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伊壁鸠鲁等12位伟大的古代哲人聚在一起,设计成梦想中的人生学校,让他们向我们传授现代教育缺失的内容:如何调整情绪,如何享受当下,如何应对人生的不幸,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何面对生死…… 最好的励志,不只是关心个人,而是扩展我们的心灵,把我们跟社会、科学、文化和宇宙联系在一起。在这本书里,你看不到哲学理论,而是会看到情绪健康、人生信念、生涯规划、面对死亡、改变世界等现实的生活问题。 读过这本书,或许,哲学也能改变你的人生。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著名英剧演员 亚德里安•埃德蒙松(Adrian Edmondson) 我非常喜欢《遇见苏格拉底,我的人生睡醒了》。我可是古典哲学的死忠粉,这本书将古典哲学运用得严谨而又完美。 ——英国新锐魔术师 达伦•布朗(Derren Brown) 如果今年我们只想读一本书,我觉得应该就是这本了。 ——《心理月刊》主编 苏西•格里夫斯(Suzy Greaves) 精彩好读,致力于将哲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英国宗教领袖 乔纳森•萨克斯(Jonathan Sacks) 这本书彰显了,现代心理学和古代哲人的思考是一致的。文字优美,极为好看。 ——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 理查德•莱亚德(Richard Layard) 见解深刻,坦诚而又不失幽默。 ——《心理月刊》(Psychologies)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观察家》(The Observer) 引人深思……证明了哲学并不只存在于一本正经的课堂上。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哲学并非思想的推理判断,而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更关乎我们如何过上美好的生活。 ——《泰晤士报》(The Times)年度最佳图书 -
童年的消逝
内容简介: 《童年的消逝》初版于1982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童年”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 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童年”诞生了。 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 波兹曼同时指出,在成人和儿童共同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政治、商业、教育等最终蜕变成幼稚和肤浅的弱智文化,人类的文化精神逐渐枯萎。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和儿童的界限逐渐模糊 ◎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这本书读起来也很有趣。 ——维克托•纳瓦斯基(Victor Navasky,美国著名学者)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 ——《出版人周刊》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
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
《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塑造了一个大学毕业后到大城市闯荡与奋斗的女孩,她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曾经憧憬着外面的世界,满怀希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坚守。然而,现实是那么残酷,你引以为豪的东西,在别人眼中,也许一文不值。你的原则,被人家嗤之以鼻。慢慢地,你或许会被同化。但你并不快乐。失去了梦想和追求,你变得不再是原本的你。 《你简单,世界就对你简单》通过一系列的场景片段,将女孩的生活、情感和职场经历在读者眼前一一展现,唯美的铅笔画彩稿色调,触动心弦,让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对于追求梦想的执着信念,感悟人生。 书中倡导的“简单做人,专注梦想”之理念来自于百度公司创始人、CEO李彦宏。期待年轻的读者们从“简单可依赖”的价值观和处世原则中获得实现梦想的力量。 -
The Information Diet
According to Google's Chairman Eric Schmidt, we create more information every two days than we did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up to 2003. How can you cope with information overload? This insightful book makes a compelling case that information overload doesn't actually exist—the real problem is information overconsumption. Just as junk food can lead to obesity, junk information can lead to a new form of ignorance. The Information Die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consuming information in a healthy way, by showing you what to look for, what to avoid, and how to be selective. In the process, author Clay Johnson explains the role information has played throughout history, and why following his prescribed diet is essential 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 With this book, you’ll lea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uthority, and information since the dawn of the first major information-technology boom How people react to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cognitive science and neuroscience findings How the new, information-abundant society is suffering consequences What constitutes a healthy information diet and how you can get started -
How to Talk to Girls
在线阅读本书 Are you smart enough to take over a girl's heart? Leave it to a nine-year-old to get down to the basics about how to win victory with a girl. How to talk to girls is for boys of all ages—from eight to eighty—and the girls they like. So read this book and then you're ready. Good luck! Tips: Comb your hair and don't wear sweats Control your hyperness (cut down on the sugar if you have to) Don't act desperate -
閱讀的女人危險
無論在任何時代,閱讀中的女性都是令藝術家著迷的創作主題。但是女性要等待好幾百年以後,才獲准隨心所欲讀書。不過一旦她們發現閱讀能夠提供機會,用思想、想像力和知識的無限天地來取代家中的狹隘空間,她們從此就變成了一種威脅。 以閱讀中的婦女為主題之圖畫具有獨特的美感、優雅及表現力。本書以簡潔的文字說明了她們為何閱讀,以及沉浸於何種讀物之中。我們彷彿於漫遊之際同時獲得了有關藝術家、畫中天地和整個時代的資訊。 斯提凡.博爾曼以簡明扼要的文字,對緊張刺激的婦女閱讀史進行探討。所涵蓋的時間從中世紀一直延伸到現代,並以十九和二十世紀做為重點。全書精選的繪畫、插圖和照片均附有說明短文。 -
神话考古
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极其丰富,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考古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对中国古代神话的起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作者从普遍存在於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中的图腾崇拜现像、祭祀和岁时观测活动入手,探讨了远古时代东西南北中方位的测定及其分配为四方、四季、年、岁、月等神话的内容,抓住了古代神话创作的一根主线,力图合理地解释中国古代神话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和科学内容,揭示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本书内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天文学、教学、气像学、民俗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强的研究叁考价值。 -
文化
《文化:社会学的视野》试图为方兴未艾的文化研究提供一种社会学视角,涉及文化制度结构、历史与遗产、文化的社会生产与传播、文化效果、文化意义与社会行动等理论问题,同时也涵盖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当代文化现象,是一本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概论性著作。 -
宗教史中的笑
本书考察的是神话、宗教仪式和西方宗教节日中的笑的历史。作者认为人类把笑作为一种体验世界、划分类型和价值判断的工具。但是,笑也是超越语言的,它同时也具有神圣性。美索布达米亚的众神之首阿努,犹太人的耶和华,希腊人的狄俄尼索斯,诺斯替教的救世主以及近代的耶稣无一不是发笑的神。作者在书中考察了具有肉身的人类的笑和神灵的精神上的发笑之间的关系。是对宗教史考察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合理结合。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