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馬路學

    作者:Vanderbilt, Tom

    是馬路消息,也是馬路知識 不只是交通問題,更是人性問題 不管是走路的或開車的 保自己的命,也保別人的命 我們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別人好,男人肯定也比女人會開車。在步行時,我們認為汽車總是橫衝直撞;而當坐上駕駛座,又覺得行人走路不看路。我們要求提升汽車的安全性能,只為追求更快的速度,而越安全的車,卻越容易引發危險的駕駛行為。在路上,我們依賴不完美的人類計算能力,來分辨危險和安全的事物。我們總覺得大卡車上全都是危險駕駛,小客車的我們卻又在他們附近以更不安全的方式行車。我們認為無標誌圓環比十字路口來得危險,或是越高速的道路越危險,雖然事實正好相反。我們認為人行道適合騎乘自行車或機車,即使你不僅容易撞到行人,更容易被大車撞。我們不讓小孩走路上學,雖然開車出門其實更加危險。我們改用免手持式手機,但又花上更多時間接聽電話,並在車內做其他同樣危險的事。即使一眼望去路上空無人車,我們仍在紅燈前停車,之後卻沿途超速趕路。我們認為休旅車比較安全,卻又以危險的方式駕駛這些車輛。我們緊緊跟隨前方車輛,剝奪了任何緩衝空間,但又盲目地相信前方車輛永遠不會緊急煞車……這些都是「馬路學」,在馬路的世界,你得隨時預期超出預期的事。世界因交通而形成,瞭解人性,比你瞭解車子更為迫切而重要。 「道路憤怒」是不是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利益?大多數車禍是不是發生在晴朗且乾燥的日子裡?我們是不是常誤以為其他車道上的車速比較快?你能不能依據一個國家的貪腐程度,推論該國民眾的駕駛行為?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你現在是不是感到非常驚訝?但范德比爾特在這本探索交通現象的書中,還提出了更多有趣的問題。 藉由詳盡的研究,以及和各國交通專家與官員的深入訪談,本書深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交通活動,並以各種複雜的物理,心理和科技因素,闡釋交通系統的運作方式、駕駛人的行車模式,以及這些事物中的人性面向。范德比爾特討論了令人們誤認為自己擁有優越駕駛技術的各種知覺限制和認知機制。他說明了為什麼行人保護措施常會引發更多車禍。他指出了看似危險而混亂的無號誌圓環,除了具備提升道路安全的功用之外,還可紓解過度擁擠的車流。他發現了哪些人比較容易對哪些人鳴按喇叭,以及這些現象的原因。他解釋了塞車的形成原因,梳理了人們追求交通安全的意外後果,甚至統整了駕駛人在停車場上最常犯的各種錯誤。 汽車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不論我們是不是將它視為自由的象徵,或是雜亂市郊的病徵,我們駕駛的汽車和我們的行車模式,都能被用來定義我們的社會角色。正如范德比爾特所示,人類的駕駛行為,是解析人類心靈運作和人際關係互動的最佳稜鏡。從根本上而言,本書關切的焦點,不只是人類的駕駛行為,更是這隱藏這些行為之後的人性。本書將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和周遭世界的方式,說不定還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駕駛人。誰知道呢?
  • 女性特质

    作者:苏珊·布朗米勒

    女性特质是什么?女性何以与男性相区别?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女性永远都是被设计来取悦于男人,以突出男性的阳刚、力量和权力的。三寸金莲的纤纤细步,其精妙就在于反衬男性的健步如飞;用束腰带束起杨柳小腰,为的就是让女子看起来弱不禁风;冗长而累赘的圈环裙和窄底裙,还有拖地长裙,其设计的目的无非是把女人的双腿包裹起来,使之行走不便;各种增白霜使不同肤色的女性看上去成了“月光美人”,相形之下,男人看上去更阳刚……在这个世界里,强权的美是建立在对柔弱无力的赞美上!
  • 色彩的文化

    作者:(德)海勒

    针对有关情感和特征的200个概念,爱娃·海勒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不记名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红色、粉红色代表爱情,金色、红色代表幸福,黄色代表嫉妒,黑色、银色代表优雅。   本书讲述理论性的教义,它主要展示了每种色彩在其典型性意义中的众多效果。了解这效果,就可以自如地应用各种色彩,使它们反映出人们所要求的意义。爱娃·海勒还提供了有关色彩效果的背景材料,解释了性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绿色象征萌芽的爱情而褐色象征隐秘的爱情。为什么黑色、红色、金色是男人的颜色,而白色、蓝色、银色代表女人的颜色,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看这本书时,人们会不时惊异于各种色彩及其效果之间闻所未闻的关联。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如此众多关于颜色的联想出自口头用语,比如:为什么喝醉的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把毒药和绿色联系在一起?本书囊括了我们视为具有独立心理效果的全部色彩,其中包括褐色、橙色、灰色、粉红色、紫色等混合色以及金色和银色。
  • 第九区·避难所

    作者:腾云智库,译言

    前言——必须为游戏正名 (节选) 文/刘晋锋 去年的冬天,在三里屯一家咖啡馆见到了白广大,胖胖地携着一股寒气从外面走进来,灰不溜秋的棉袄裹在身上,撑得要绷开。 在他来之前,我们已经见了几个做游戏的行家,共同特征都是极度的聪明——这是一个在中国被故意忽略的事实。人们不愿意去相信,游戏作为一个囊括全部学科知识的人类新创造,同时又是商业发达的行业,必然是会吸纳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其中。游戏行业在中国发展迅速,玩家人数达到了 4.4 亿。目前,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已是中国的腾讯。但是在被训规的人眼中,游戏是丧志者为了逃避人生的玩物,至于“做游戏”,那是一个正经职业吗?对社会有贡献吗? 白广大随意地点了杯咖啡,加入我们的聊天。很多时候他都是这样随便地对付生活,但也会不定期设定一个美食主题,满世界寻找最佳餐厅。对于游戏,他也是如此,一边做一个杂食动物,一边认真地去玩一些好游戏,游戏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个窗口,他能够透过它去研究政治、历史、文化、艺术、心理学...... 《辐射》是白广大这些年最五体投地的作品,他为这个游戏投入了 1 万个小时。人生几何?一个人活到 80 岁,总共不过 70 万个小时,而光是睡眠时间就要占去 33% 左右。我们知道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叫“一万小时法则”:一万个小时专心致志的练习能培养出一个专家。本期的封面文章是白广大撰写的《辐射》避难所详考。愿你能看出他的深情。 …… 去年冬天最冷的那几天,我向白广大催稿,他回复说:“我正在火车上,到处讨债呢。”现实中,他开了一家小广告公司。“能讨得到吗?”后来我又见到他,“果然一分钱也没有讨到。”他呵呵一乐,糙脸上不恰当地露出两个酒窝。 我想像那一个画面:一个活到中年的东北男人,白天坐火车去讨一些无望收回的债务,被一个个小县城的小企业主各种敷衍;夜晚他则掌握着全宇宙的命运,只有他能够拯救世界。
  • 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

    作者:迈克尔·托马塞洛

    也许我们经常问自己,在所有的动物物种中,是什么使人类如此特殊?这个问题并不缺乏答案,其中包括:因为我们人类能创造语言、数学、工具、艺术、音乐和幽默等,而这些能力又都是其他动物缺乏的。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人类有这些能力,而动物却没有?作者认为,在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在600万年前分手的。因此,人类认知中,可以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有,如感知、记忆和范畴化等,另一部分就是上述那些人类独有的部分。正是这些独有的部分把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这些独有的部分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在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手之后,或许发生了某些基因事件和自然选择事件,使人类具有了把自己的同类成员认同为像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动者,最终能把他们理解为像自己一样的、有心智的行动者。这种新的对他人的理解方式彻底改变了所有社会互动的本质,包括社会学习。因此,进化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开始在历史上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向前辈学习各种事物,包括某些物质性或符号性的人造物品,其中当然有工具和语言等,从而人类就以这些自己独有的认知技能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开了。
  •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修订版)

    作者:翟学伟

    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的人情、面子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和分析。作者指出中国社会的运作最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关系",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人情、面子与权力运作等。关系,不单是研究中国社会问题的工具,乃是所有普通中国人自己明白的生活手段;同样,关系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趋之如骛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都常识般地知道:关系是可以取代制度的;那些压根儿就不知道或不懂社会学的人都能意识到:他的生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他需要建立起他的人脉。作者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尤其对"事实再现的文学路径"、"在中国官僚作风与技术的背后"及"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等几篇论文做了较大的改动;去掉了原书的最后一篇,"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以及于2010年春季在北大一篇讲演记录《社会系统、关系运作与权力结构》,则因为它基本上可以反映作者这几年的研究取向和思考理路。
  • 语言、演化与大脑

    作者:王士元

    本书为《语言学论丛》的专辑。该书是王士元教授在北京大学“语言与大脑”系列讲座整理而成。本书从达尔文的演化论开始讲起,从灵长类到智人,从语言的演化到词汇的演化,从黑猩猩的语言到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从语言学的发展到儿童的语言习得,从研究大脑的几种方法到声调与大脑、类别、音乐的关系……王士元教授带您走入语言和大脑神秘关系之旅。
  • 文化社会心理学

    作者:[美] 赵志裕,康萤仪

    《文化社会心理学》内容简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彼此联系在一起。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过程都包括文化,但文化的心理后果能否被科学地加以研究?女p何在不使文化具体化、不强化文化刻板印象的前提下描述文化差异?文化与心智互相构成,但以何种方式进行?人类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参与如何改变心智,而心智又如何处理和应用文化?文化如何变成了一种资源,帮助人们追求他们珍视的目标?文化如何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驾驭不同文化,又如何协调多元文化认同? 《文化社会心理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证据整合为一套连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文化社会心理学》语言通俗,叙述生动,引领读者畅享知识之旅,纵览心理学、人类学和同源学科领域中引人入胜的研究文献。
  • 中国人的性格

    作者:李亦园,杨国枢

    《中国人的性格》以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为主,辅以量化的方法论,剖析中国人的理想性格及今昔差异,个人与社会、家族之互动关系,从儿童养育,仪式行为,价值观变迁看性格的塑造。《中国人的性格》能直探本心,完整生动地突显中国人的性格,帮助读者拓展视野、认识自己。
  • 文明:乌托邦与悲剧

    作者:[英] 乔治·弗兰克尔

    跟着本书,我们走人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方文明的历史中。尽管所有的民族都有文化和文明,但是对于西方文明而言,重要的是其民主的理念、一神论的理念以及对于理性诉求的强调。这些特点一方面形成了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丰富多样的观点,使人类俯首臣服于神圣的权威,促使人类自由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另外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群中大部分人的被压迫以及匮乏窘困的处境,并且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战争和流血牺牲。 没有人能够否认西方文明的影响,没有人能够否认它对人类所承担的责任,但是如果西方世界要充分履行这些责任,它必须首先克服自身存在的那些由来已久而且多数都是深藏在潜意识世界里的矛盾,这些矛盾在肆意地嘲弄着西方文明的道德和理性的雄心壮志。要消除这些矛盾,首先要理解它们。这本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

    作者:彭凯平,王伊兰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不同文化之间不仅仅有着语言和风俗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还有着文化心理的差异。《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即从文化与心理的角度,诠释文化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载体和环境,对跨文化沟通的情境、过程、风格及结果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实用的跨文化沟通技能,《跨文化沟通心理学》从心理学研究出发,细述跨文化沟通的语言障碍、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文化心理障碍的心理学基础,并阐述如何理解他人、影响他人、说服他人,学会沟通中的对话艺术,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以及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解决和谈判的艺术。
  •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作者:Joshua Foer

    Foer's unlikely journey from chronically forgetful science journalist to U.S. Memory Champion frames a revelatory exploration of the vast, hidden impact of memory on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On average, people squander forty days annually compensating for things they've forgotten. Joshua Foer used to be one of those people. But after a year of memory training,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finals of the U.S. Memory Championship. Even more important, Foer found a vital truth we too often forget: In every way that matters, we are the sum of our memories.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draws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a surprising cultural history of memory, and venerable tricks of the mentalist's trade to transform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membering. Under the tutelage of top "mental athletes," he learns ancient techniques once employed by Cicero to memorize his speeches and by Medieval scholars to memorize entire books. Using methods that have been largely forgotten, Foer discovers that we can all dramatically improve our memories. Immersing himself obsessively in a quirky subculture of competitive memorizers, Foer learns to apply techniques that call on imagination as much as determination-showing that memorization can be anything but rote. From the PAO system, which converts numbers into lurid images, to the memory palace, in which memories are stored in the rooms of imaginary structures, Foer's experience shows that the World Memory Championships are less a test of memory than of perseverance and creativity. Foer takes his inquiry well beyond the arena of mental athletes-across the country and deep into his own mind. In San Diego, he meets an affable old man with one of the most severe case of amnesia on record, where he learns that memory is at once more elusive and more reliable than we might think. In Salt Lake City, he swaps secrets with a savant who claims to have memorized more than nine thousand books. At a high school in the South Bronx, he finds a history teacher using twenty- five-hundred-year-old memory techniques to give his students an edge in the state Regents exam. At a time when electronic devices have all but rendered our individual memories obsolete, Foer's bid to resurrect the forgotten art of remembering becomes an urgent quest. Moonwalking with Einstein brings Joshua Foer to the apex of the U.S. Memory Championship and readers to a profound appreciation of a gift we all possess but that too often slips our minds.
  • 海蒂性学报告

    作者:雪儿·海蒂

    《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修订版)》中系统地批判了男性中心的性文化模式,深入地探讨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性革命”的实质,她认为所谓的“性革命”源出于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性压抑的反动,它使人摆脱了性的罪恶感和压抑感,观念上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但并未赋予女人真正的自由和选择权而是把她们置于一种更易受到伤害的位置,把她们从私有财产变成了更易得到的公共财产。在《海蒂性学报告:男人篇(修订版)》的男人篇中,作者也报告了许多男人对“性革命”的不满,他们认为“让性和情感分离”,说明性革命是“不人道”的,造成了“对男人的压力”。作者认为,真正的性革命是对男性中心性文化模式的革命。男女应该有平等的权利,相互理解,互相交流,相互信赖,共同分享性的欢乐。
  • 中国人的心理

    作者:杨国枢

    本书是中国学者近年来以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人的心理进行探讨和分析的研究成果。针对中国人特有而重要的心理与行为现象,本书文章涉及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孝道、人情、关系、缘分、面子、报恩、送礼行为、计策行为、民间信仰及对心理卫生的观念等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全面探讨了处于现代化转型期中的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变化。这是一本中国学者研究中国本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著作。
  • The Blank Slate

    作者:Steven Pinker

    In The Blank Slate , Steven Pinker,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on language and the mind, explores the idea of human nature and its moral,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colorings. With characteristic wit, lucidity, and insight, Pinker argues that the dogma that the mind has no innate traits-a doctrine held by many intellectuals during the past century-denies our common humanity and our individual preferences, replaces objective analyses of social problems with feel-good slogans, and distorts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violence, parenting, and the arts. Injecting calm and rationality into debates that are notorious for ax-grinding and mud-slinging, Pinke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an honest acknowledgment of human nature based on science and common sense.
  • 开车经济学

    作者:[美]汤姆·范德比尔特

    荣登亚马逊书店畅销书榜首 《纽约时报》、《纽约客》、《商业周刊》、《金融时报》隆重推荐 关于交通的“歌德巴赫猜想” 一次对坐在方向盘后的人们的心理的全面体察,充满乐趣、启迪和奇思妙想。如果让我给这个交通糟糕的国家提些建议,那就是要求每位司机在拿驾照前,都必须读这本书。 ——《纽约时报》 为什么一名绅士到了车上就变成了“失控的恶魔”? 为什么在路上不能总做谦谦君子? 是女人使得塞车更严重吗? 人们在停车场找车位时,常犯的愚蠢错误是什么? 从纽约、北京、新德里到哥本哈根,全球的公路上都充斥着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手推车这些形形色色的交通工具。在汽车发明120多年后,来自美国的鬼才汤姆·范德比尔特驾车跑遍世界,和全球的汽车专家、交通官员讨论那些令人愉快却也常让人气愤的交通问题:人类的行车秩序竟然不如一群蚂蚁!我们的爱车竟然能够决定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面积!为了行人的安全,一个减速的标志牌是没多大用处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路边放置一个衣服穿得很少的女模特! 你相信鬼才的这些奇谈怪论吗? 不信?不信的话,您不妨先把爱车停在车库里,泡上一杯咖啡,听着《我的S.U.V.保险杠》,随手翻开这本书,来看看汤姆·范德比尔特是怎样让路上的那些烦心事,都化在笑谈中吧! 名家推荐: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道路上那些反直觉的事实,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会这样。 《商业周刊》 本书抽丝剥茧地分析了人类复杂的交通行为,其详实程度令人惊异。 《纽约客》 交通是一个发达的社会最应该统筹规划的项目······范德比尔特先生精于此道,他在每一页都列举了系列可观的事实。 《金融时报》 一本融合了交通行为和交通心理的伟大著作。那些关于交通拥堵的文字,读来妙趣横生,任何一位每天都要在路上耗去超过19分钟的人,都应该花点时间读读这本书。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的作者 汤姆·范德比尔特让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每天都忧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限于高速公路上的事,还有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你是开车还是选择公共交通——这本书都值得你读。 詹姆士·索罗维基 《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作者 这不是一本驾驶教科书,而是一面给所有人的镜子:一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别人以及如何更安全更快乐生活的魔镜。 刘思伽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 作者简介: 汤姆·范德比尔特(Tom Vanderbilt)居住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自由作家、新闻记者,擅长于以新锐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长期为《纽约时报》、《连线》等媒体撰写有关设计、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文章,曾出版畅销书《生还的城市》(Survival City)。 目录: 目 录 序 给所有司机的一面镜子 刘思伽 前言 为什么我后来插队?(为什么你也这么做?) 第一章 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 交通如何作用于我们的大脑? 闭嘴,我听不清你说话:非实名制,攻击行为,以及驾车时的交流问题 你盯着我看什么?眼神交流,模式化思想以及路上的人际交往 排队等候,遵守交通规则:为什么其他车道速度更快? 附:现在,揭开后来插队的秘密 第二章 为什么你车开得不像你想的那么好? 如果驾驶如此简单,对于机器人来说为什么那么困难?是什么教学机器教会了我们驾驶? 我的车开得如何?可我怎么知道?为什么缺少了反馈信息,我们在路上就发挥不好? 第三章 在路上,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如何背叛了我们? 在路上,我们要专心:为什么专心关注道路这么困难? 实际上,道路上的事物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我们驾车时,眼睛如何欺骗你? 第四章 为什么蚂蚁不会遭遇交通堵塞(而人类会): 通过合作应对堵塞问题 见识世上最棒的通勤者:我们可以从蚂蚁、蝗虫和蟋蟀那里学习什么? 在洛杉矶以上帝自居 慢车道变快时,少数人如何战胜多数:车流以及人性 第五章 为什么比起男司机,女司机更能造成交通堵塞 (交通中的其他奥秘) 这些人都是谁?关于交通心理学 停车问题:为什么我们停车的效率不高,这如何造成了交通拥挤? 第六章 为什么道路增多,车辆也会随之越多 (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自私的出行者 用米老鼠的办法来解决几个交通问题 第七章 危险的道路变安全之后 高速路上的难题:司机如何适应他们面前的道路 交通标志带来的麻烦——摆脱这些麻烦如何给大家带来益处 对道路宽恕还是纵容?交通工程的致命缺陷 第八章 交通如何诠释世界:关于驾驶的地方特色 “离合器要好用,喇叭质量要好,也祝你好运”:跳进德里的交通漩涡 纽约人乱穿马路(为什么哥本哈根的人就不这样?):从文化角度看交通 危险:前方有“腐败现象”——疯狂驾车的私下告密者 第九章 弗莱德,蒙大拿乡下一个离了婚的喝着啤酒的医生,他正开着一辆小型货车,为什么你不能和他在一起乘车:在路上做什么冒险,为何如此? 下意识的恐惧感:我们如何误解道路的风险 去还是留?为什么道路风险如此复杂 后记 驾驶经验 致谢 1、交通是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不管你是否喜欢开车的速度还是讨厌路上的塞车。 2、我们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出行方式。而作者能够触类旁通,通过人类和蚂蚁出行的比较,讽刺了自作聪明、自以为理性的人类。 3、作者以新锐独到的眼光看待交通行为,读起来妙趣横生。 4、亚马逊畅销书,可以说是《魔鬼经济学》在汽车上的翻版,而这一本思维开阔、语言犀利的《开车经济学》完全有实力超过《魔鬼经济学》。
  • 房间里的大象

    作者:[美] 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英语谚语“房间里的大象”指某种巨大到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而事实上如此巨大的大象常常被集体忽略。关于集体沉默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是《皇帝的新衣》,众目睽睽下的真相只有一个孩子敢说出来。为何集体沉默这个怪相能将所有的人压迫这么久,我们又该如何勇敢地指出“国王的裸露”,将“房间 里的大象”牵到光明之处……泽鲁巴维尔将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深度指引我们思考的方向。 ★刘瑜重点推荐——本书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崔卫平、谢泳、熊培云联袂推荐阅读。 ★本书是社会文化领域内,关于集体沉默的第一本完整研究著作。 房间里的大象:英语谚语,大象被用来比拟某种巨大、因而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房间里的大象则表明,尽管人们无法否认该事实确凿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依然刻意回避,故作不知。 本书从 “房间里的大象”入手,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作者将之称为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
  • 红书

    作者:[瑞士] 荣格,C.G. Jung

    《红书》拉丁文书名“Liber Novus”意为“新书”,是心理学家荣格的私密之作,记录了作者早期的个人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其手稿曾被誉为精神分析学史上最重要的未出版著作和“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荣格亲笔绘制了堪称艺术品的精美图画,即使不了解他学术思想的人也会赞 叹其视觉魅力。作者生前拒绝出版这部尚未完成的作品,逝世近半个 世纪才得见天日,此前全世界仅二十余人见过原书。 1913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开始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荣格身陷中年危机,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一些梦和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同时着手幻象内容的写作,形成私密之作《红书》。《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此书的出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理解荣格著作的窗口。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这本书:“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红书》中文版卷一、卷二由林子钧据德文版译出,附录由张涛译自英文版。荣格原手稿宽293毫米,高390毫米,有两卷:卷一共7张,13页有内容;卷二有封面,正文首页无编号,第2至189页均有手写编号,跋2页。本书中,205幅手稿图片按顺序与中文对应,有图画的内容整页呈现,无图画的手稿以小图插入,部分手绘图在章末或附录中原尺寸再现。部分文字内容来自誊录稿,无对应手稿插图。文中括注与脚注均为编者所加。
  • 人情与面子

    作者:黄光国

    本书作者运用最新的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框架;详细讨论了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二体面、绐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中国人日常使用的交际术语,并以之深入剖析中国人的社交心理,阐明了支配中国官场运作和人际关系的“潜规则”。
  • Give and Take

    作者:Adam M. Grant Ph.D.

    An innovative, groundbreaking book that will captivate readers of Malcolm Gladwell, Daniel Pink, The Power of Habit, and Quiet For generations, we have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 drivers of success: passion, hard work, talent, and luck. But today, success is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how we interact with others. It turns out that at work, most people operate as either takers, matchers, or givers. Whereas takers strive to get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others and matchers aim to trade evenly, givers are the rare breed of people who contribute to others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Using his own pioneering research as Wharton's youngest tenured professor, Grant (author of 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 shows that these styles have a surprising impact on success. Although some givers get exploited and burn out, the rest achieve extraordinary results across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Combining cutting-edge evidence with captivating stories, this landmark book shows how one of America's best networkers developed his connections, why the creative genius behind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hows in television history toiled for years in anonymity, how a basketball executive responsible for multiple draft busts transformed his franchise into a winner, and how we could have anticipated Enron's demise four years before the company collapsed-without ever looking at a single number. Praised by bestselling authors such as Dan Pink, Tony Hsieh, Dan Ariely, Susan Cain, Dan Gilbert, Gretchen Rubin, Bob Sutton, David Allen, Robert Cialdini, and Seth Godin-as well as senior leaders from Google, McKinsey, Merck, Estee Lauder, Nike, and NASA-Give and Take highlights what effective networking, collaboration, influence, negotiation, and leadership skills have in common. This landmark book opens up an approach to success that has the power to transform not just individuals and groups, but entire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