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文化的重要作用

    作者:劳伦斯・哈里森,塞缪尔・亨廷顿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等几个方面人手探讨文化问题。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亨廷顿和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员哈里森,召集世界多方专家学者,在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上,探讨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联系?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民族问题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呢?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将有助于我们在诸多文化问题上的理解与探讨。
  •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

    作者: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不知您是否意识到,也许您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 “五谷杂粮”有哪五谷?“六亲不认”是哪六亲?“株连九族”都包括谁? 为什么买“东西”不说买“南北”?为什么“败北”不说“败南”?为什么说话算数叫“一言九鼎”,换成“六鼎”“七鼎”行不行?……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里找到答案。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在典籍里,更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除了经典常识、制度法律、教育科技,传统的民生礼俗、戏曲曲艺、体育娱乐……也是本书要介绍的内容。 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专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假如您是学生,您可以把它当做课业之余的休息和消闲读物。 假如您身在职场、工作繁忙,它“压缩饼干式”的编排方式,或许能成为您了解传统文化的捷径。 假如您退休在家,您会发现这样的阅读健康有益,滋养心灵……
  • 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集(精装)

    作者:辽宁省博物馆 编

    2009年辽宁省博物馆为了庆祝建馆60周年,已于2009年11月06日至2010年03月05日举办《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展品以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缂丝、刺绣精品为主,同时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部分代表性作品。 为更好的配合此次展览,辽宁省博物馆随展出版了一系列的图册书籍。其中这本精装《华彩若英——中国古代缂丝刺绣精品集》以超低的价位来普及中国织绣艺术,更是难能可贵。这本大16开限量精装画册共收宋——清代缂丝40件,刺绣25件的图片,图片质量上乘,共261页,性价比非常高,收藏价值也很大。
  • 小玩意

    作者:[美] 加里·克罗斯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而玩具就是他们的工具。 玩具向年轻一辈传递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和期望,也向父母诉说着年轻人寻求的认可和自由。玩具在唤醒成年人童年记忆的同时,其日益商业化的影响,又使人不无焦虑。 本书以19世纪末美国现代玩具业的兴起为起点,讲述了美国孩童在过去百年来所玩过的种种玩具。这些各色各样的小玩意,向我们诉说着20世纪美国人丰富的童年生活、多变的育儿观念,以及日益勃兴的现代消费社会史。
  • 性文化史纲

    作者:李书崇

    《性文化史纲》作者在书中专谈性文化的现象。性问题是人类最古老的第二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人类的起源问题)。早在史前时代,人类就为此问题而抢劫,而打斗,而杀戮,而堕落,而作恶多端了。性问题之存在,之发展,之愈演愈烈,之遥遥无尽期,使人不得不猜想,我们的始祖不是上帝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而是上帝同魔鬼合作的一场恶作剧。性问题本来就够严重了,又被那些伪君子死死地捂起来,以致溃烂流脓,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敞开问题,严肃面对的时候了。
  • 陶说

    作者:朱琰

    《陶说》内容简介:草野编氓,目不睹先生礼器法物,而瓦盆上缶,无人不资为饮食之用。此书流传,天下之乐闻其说者广矣,岂特补古人未备已哉?桐川此书,谓之为陶人之职场可也,谓之为本朝之良史可也。后之视今,因器以知政,固不独为博雅君子讨论之资矣。
  • 早期中国“人”的观念

    作者:[美] D.J.孟旦

    《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内容简介: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数千年等级制度历史的文明,对于人的观念会包含“平等”的成分吗?作者聚焦于先秦时代中国思想家对“人性”的看法。作者区分出成年人和孩童两个阶段。作为成年人,在评价意义上人与人由于德性有高低,所以不可能获得平等的对待;但在人之初,所有人都具有人类普遍的特质,从描述意义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同样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论道家和儒家都分享这一共同前提。 由于这一观念,直接产生了中国主流思想对于教育和楷模的高度重视。因为人天生是平等的,所以通过教育和树立楷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就理想人格。这一观念在先秦之后成为中国人建构社会和社会控制的重要内因。
  •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作者:陈明远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全新增修版)》一书出版后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关注,被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作为重要参考资料。近年,陈先生陆续收集到新的资料并发现书中还存在不足,此次出版是对以往版本进行全面修正的基础上,又增加四分之一篇幅的全新版本。《文化人的经济生活(全新增修版)》为我们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人的生活细节、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提供最全面、最翔实的史料,“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比当下,我们可以读出更多。
  • 漫话神话

    作者:李元馥

    讲述世界神话里神和英雄的传奇故事! 神话蕴含着对自然的解析、集体的创建、宗教的开辟! “神话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也曾有人说,如果不了解圣经和神话,就不能弄清楚西方文化。神话是以多方位的形式扎根在我们生活里的重要支柱。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流传着自己的神话,人们通过神话中所传达的风俗和内涵来发掘人与人之间同根同源的血脉。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形式自由、不受伦理和道德约束的神话是怎样发展宗教和文化的吧。” 了解了神话,你将以更多重的视角观察世界!六千年的人类文明在东西方神话的封壳里沉淀出溢彩流光。无论是韩国、中国、日本、印度神话保留的民俗,还是埃及、波斯、希腊、罗马、北欧神话犹存的喧嚣,都带着厚重的历史使命悉数降临。“神话”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智慧的精粹,它集成了道德文化、宗教信仰、思维开创等诸多人类财富。形象丰满的英雄和神灵抛开虚拟的枷锁,成为了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神话”是一部典籍、是一项文学、更是精神的饕餮。
  • 中国古代珠子

    作者:朱晓丽(博士),书童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珠子》作者花费近10年时间,著文25万字,收集图片300多幅,展示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珠史。《中国古代珠子》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古代珠史的研究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社会阶级和科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在经济效益方面,收藏和研究古代珠子近十年很风靡,许多省市都成立了古代珠子收藏协会和专业网站,拥有一百多万人的古珠收藏族群。因此,《中国古代珠子》将成为古珠收藏必读的工具书。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珠子》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古代珠史! 《中国古代珠子》研究、收藏古珠子必读的工具书!
  • 中国人的性格

    作者:史密斯

    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中,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性格。史密斯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0多种性格特征,有褒有贬,而且很容易看到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如“一干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读者看中国人的性格,也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中国人的性格。正是雅瑟·亨·史密斯的孜孜以求,他的著作就像一面镜子,引起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深深的思考:我们中国人到底具有怎样的性格。
  • 奇异的国度

    作者:孟德卫

    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策是由利玛窦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本书以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略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耶稣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本书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作者:白谦慎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

    作者:侯艳兴

    《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带着这三个问题,在社会性别理论的指导下,解构传统的“压迫一一解放”的妇女史观,力图揭示近代上海社会转型背景之下女性自杀的社会性别意义。透过《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可以观察到,女性自杀具有复杂的面向,一方面,女性自杀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结果;另一方面,女性自杀并不总是受压迫的结果,因为两性都受到了社会性别权力的规训。在社会性别机制中,自杀既可以是权力的结果,亦可以是权力运作的体现。 中国女性整体受压迫吗?女性自杀是不足受压迫致死,或者以死反抗呢?女性是不是受男性压迫,女性自杀是不是受男性压迫致死的结果?
  • 油画艺术的秘密语言

    作者:[英]莎拉凯尔-戈蒙

    伟大的艺术家在想象的世界里创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但是它们瑰丽的色彩常常让当代读者迷惑不解。那些迷人的图画讲述了什么故事?谁是他们要表现的人物?在门外汉眼里,画面背后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莎拉·凯尔一戈蒙撰写的这部美术史引导我们去认识这些关键性的人物.去了解构成西方美术作品的主题、事件、象征等要素。这本书收入75幅世界名画,还包含了比这些画更多的细节。这些作品的时间跨度有7个世纪,囊括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杰作。 莎拉凯尔-戈蒙编著的《油画艺术的秘密语言》按主题分为五章:古典的神话和传说.圣经故事与基督的生平,圣人与神迹,历史、文学与艺术,象征和寓言。每一章前半部分都是最著名的西方美术作品。每一幅作品都保持了原作的色彩,并且配之以说明性的文字,对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与象征做了深刻的分析。第二部分对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进一步挖掘,对于关键性的人物则另辟专栏,互相参照,以“花絮”的形式做了详细介绍。 《油画艺术的秘密语言》诚为美术爱好者、去美术馆看画的人以及学习美术史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它以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对作品的主题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而使这些西方绘画更具欣赏价值。
  • 国民阅读经典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书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养成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 在紫禁城

    作者:赵广超,陈汉威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及赵广超一贯的视觉语言与解读方式,介绍了故宫各个建筑的名称、功能、历史和建筑特点,及其在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的作用。 ◎ 《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 紫禁城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明清宫廷典章制度及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由何鸿毅家族基金赞助,北京故宫博物院支持,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制作的《我的家在紫禁城》是为一套专为儿童、青少年及公众设计的书籍。该系列丛书之主创人员由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创立人赵广超先生及其工作室年轻成员担纲,同时更邀得创作人谢立文先生共同策划及撰写、麦家碧小姐担任美术指导以及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负责装帧工作。书籍以轻松活泼的手法,带领读者进入紫禁城的世界,介绍它的起源、视觉文化、建筑特色、人物与历史等。 本系列还包括《一起建前朝 一起看后宫》、《幸福的碗》、《中国建筑•自然组曲》、《皇帝先生您好吗?》、《小动物起宫殿》、《在紫禁城》。
  • 南北看

    作者:唐鲁孙

    “连阔如说《东汉》,在他们说书界也是一绝,说起姚期、马武、岑彭、杜懋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形容战马奔跑,简直就像千军万马排山倒海而来,大家都叫他跑马连,就凭他那份精气神儿,人人都得伸大拇指头。” 本书收录唐鲁孙所写关于民俗掌故、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宫廷秘闻的文章二十四篇,介绍了唐鲁孙记忆中老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有趣事物和口耳相传的野史逸闻,这些内容如今已很难见到或听说,从而使得本书的记载显得尤为珍贵。 ◎ 编辑推荐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 被遗忘的真迹

    作者:徐小虎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 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 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来对于书画时代风格的混乱认知状态,通过这一套方法学,将能够透析与解决各种真假画问题背后的实际状况。 此书除了追求真相的理性研究外,作者对于假画横行的现状,更大力倡导一个实际且包容的角度,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并不是一门如何地深邃、神秘、无法理解的学问,相反,只要具备不带任何成见的一双眼,拋下任何既定诠释与包袱的开放态度,直接面对作品,透过作品直接与其创作精神面对面,那么我们所接触与感受到的,当不只是单纯的笔墨与二分法的真假问题,获得更多的,将是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宇宙观。
  • 我的老北京印象

    作者:[荷兰]爱伦·凯特林(Ellen Cat

    民国时期,荷兰驻华大使的夫人爱伦·凯特林(Ellen Catleen)女士拍摄影了大量老北京的风光、民俗照片。她遴选部分照片,配以适量文字,并由奥地利籍著名犹太漫画家费里德里希·希夫(F.H.Schiff)绘制滑稽漫画,编成一册结合优秀摄影作品和风趣漫画的旧京图集,于1 934年在上海出版。书中通过虚构人物皮姆先生(Mr.Pim)及导游吴先生(Mr.Wu)的游览,再现了当时祥和、安静的北京城及北京人的生活。 试读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1948299/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