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利瑪竇中文著譯集

    作者:朱維錚 主編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内容简介:利玛窦不是第一位进入中国大陆的欧洲耶稣会的传教士,却是第一批入华耶稣会士中间最具历史影响的杰出人物。从一五八二年八月初抵澳门,到一六一。年五月病逝北京,利玛宝的足迹,由南海之滨而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而入明京、叩帝阍,所谓自边缘至中心,在大明帝国活动了二十七年九个月;先后创建过耶稣会住院四所,受洗的中国基督徒逾两千名,结交的帝国士绅显贵达数百人。虽说这以前基督教曾两度入华,但通称天主教的罗马公教从此在中国生根,累经明末清初多次“教难”而没有绝种,那不能不首先归功于或归咎于利玛窦。
  • 笑的历史

    作者:安格斯·特鲁贝尔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从代表最高感悟的佛祖拈花微笑到人们看到电视新闻时的冷笑,微笑的含义就五花八门。但是不管微笑是怎样的——礼貌、虚伪、放肆、友善、邪恶、粗野或彬彬有礼,不管是嘲弄还是愤怒,都源自人类共有的心理机能。微笑与人类的各种基本体验相关:快乐、爱、性、虔诚和堕落。作者以自己的博学、睿智和魅力,记录了微笑的艺术,并探讨了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微笑?怎样微笑时髦、怎样不时髦?谁最先发明了笑脸?为什么英语说cheese,丹麦语用appelsin,芬兰语用muikku,韩语用kim chi 表示微笑呢?为什么蒙娜丽莎莫测高深的微笑仍然让我们感到好奇? 读本书将是一次诙谐而渊博的知识旅行。
  • 反经

    作者:赵蕤

    史有《资治通鉴》,人所共知。但许多人不知道,唐宋以来,有两本书历来作为领导者政治教育必修的参考书:一本是被历代君臣推崇的从正面讲谋略的《资治通鉴》;而另一本即不为人熟知的《反经》。 它的整体框架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交错纵横,蔚然成章,加上译注者深厚的古今汉语功底,使《反经》行文有如流水、通俗易懂。它集政治学、谋略学、人才学、社会学为一体,以振聋发聩的商论和令人警策的历史教训,为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谋略武器并展现了无限生机!
  • 一八九零年代的美国

    作者:LARZER ZIFF

    《1890年代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岁月》是一部写得较为出色的文学史,作者拉泽尔齐夫对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成熟的那一代作家所发展和未曾发展的东西极感兴趣,因此他的研究范围灵活地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
  • 神塔夕照

    作者:陈显泗

  • 样板戏的风风雨雨

    作者:戴嘉枋

    本书主要包括章节:从京剧现代戏到“样板戏”,八个“样板戏”的风雨历程,宠辱交加的“样板团”,江青的第二拨“样板戏”,曲终人散“样板戏”风云人物今安在。
  • 一双鞋走遍天涯

    作者:劳丽・罗勒

  • 人的宗教(修订版)

    作者:休斯顿·史密斯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教、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代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 本书根据作者1991年再版的版本翻译完成。这一全新版本溶入了作者近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增加了新的面向,如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加强各宗教 的内在层面分析等 。并在藏传佛教、苏非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 方面作了重点补述,且有崭新的一章论及原初宗教——美、澳、非洲原住民的宗教传统。
  • 种族主义源流

    作者:[法] 皮埃尔-安德烈·塔吉耶夫

    必须区分两种种族主义的观点,普遍性观点是将种族主义缩小为一种差别论,引导到按照一个标准进行识别,即否定人类的同一性。差别论种族主义要求将种族注意缩小为一种可以从一个标准认识的普遍主义,即否认文化的、种族的特殊性或是根除群体特征性的意愿。
  • 西方文化史鉴

    作者:叶胜年

    《西方文化史鉴》围绕西方文化这根主线,旁及有关时期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勾勒出一个全方位的西方文化坐标体系。《西方文化史鉴》材料翔实,取材适中,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可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也即所谓的古典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的很多东西,诸如办学制度、议事方式、公民机构、精神追求乃至科学文化的重视都可以归结到古典文化时期的影响。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方式、讲究实效的精神、对人本观念的尊崇以及喜欢研究自然的习性似乎都离不开古典主义的熏陶。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除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民主议事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外,在哲学、文学、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影响都有所显现。 《西方文化史鉴》系统介绍了西方文化,包括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中世纪哥特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涉及西方文化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发展时期、运动和流派乃至社会思潮、宗教演变、哲学派别及其他方面成就。
  • 毕加索时代的蒙马特高地

    作者:(法)让-保尔・克莱斯佩勒

    土鲁斯-劳特累克曾用画笔描述过的充满惊险与激情的蒙马特,在毕加索生活的十几年间,成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中心。蒙马特从拥有农场和露天咖啡馆的小村庄,摇身变成繁忙而别致的文化熔炉,聚集着布拉克和德兰、莫迪里亚尼、马克斯・雅科布和阿波里奈尔等大师。在这个被圣心教堂俯视、并受巴黎的各种潮流影响的风景如画的村庄里,进行着当今时代最具魅力的艺术探索,毕加索的参与,更是增添了它的迷人光彩。
  • 紫禁城风水

    作者:王子林

    《紫禁城风水》是故宫博物院王子林先生多年故宫风水理论研究成果的结晶,同时也是第一本研究紫禁城风水的专著。此次再版,作者对原书体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增减了部分内容,把近几年风水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融入该书中,进一步完善了紫禁城风水理论体系。 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对紫禁城的龙脉、龙穴、中轴、山水融合等进行了清晰深刻的分析;就紫禁城的前朝、后庭甚至宇宙结构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更以整个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风水格局及明皇陵的风水原理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同时对比中西方建筑理念和风格的不同,揭示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暗含的民族精神。 纵观全文,作者完全摆脱了古代风水学中一部分封建迷信思想的桎梏,去糟粕存精华,把紫禁城这个过去中国心脏之地所蕴含的风水内涵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紫禁城所显现的风水格局既是儒家“天地有大德曰生”思想在现实世界的物化反映,又是居住其间的施政者想要“效法天道,爱民为体,推行仁政”这一宏观政治理想的含蓄表达。 全书以新颖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人文内涵、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为其主要特点。通过大量成系统、有条理的论证,如“抽丝剥茧”一般的对紫禁城风水格局中大大小小的谜题一一进行解答,把数百年来不为世人所知的紫禁城建筑结构中复杂的人文精神揭示出来。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们进一步了解风水文化、了解紫禁城的绝佳参考资料。一经出版必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 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

    作者:马克斯·韦伯

    宗教展现了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和永久的面向,而宗教社会学则试图解释人们身边这一现实存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尤其在比较宗教社会学方面的学术水准,其奠基地位举世公认! “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名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也是他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心血结晶。相对于韦伯其他针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宗教社会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他分析了近代西方文明“理性化”的现象、神义论与世界诸大宗教担纲者的“心态”、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等等问题。换言之,《宗教与世界》实乃理解韦伯之宗教社会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读本。
  • 闲雅与浮华

    作者:宋立中

    《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主要涉及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分别从婚姻礼俗与社会变迁、消费服务与消费文化、休闲生活与雅俗冲突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界较少关注的明清时期婚礼消费、节日消费、娱乐消费、时尚消费、妇女游风、鲜花鉴赏、休闲文化,以及传统服务业,如游船业、旅馆业、娱乐业等内容。作者运用消费经济学、消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民俗学以及旅游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资料翔实,论述充分,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史学界对江南社会若干问题的深层次探讨,拓展了明清江南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 数学那些事儿

    作者:William Dunham

    本书是一本短文集,每篇短文论述一个特定的数学主题,介绍了数学世界的伟大定理、难题、争论以及诸多不解之谜。在清晰和机智的描述中,作者带领你跨越五千年的历史,探索不同的主题,从最早的算术文献到近代的无穷级数难题以及无理数的怪异特征。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数学大师的生活轶事,例如浮夸不逊的伯特兰•罗素、聪明好斗的伯努利兄弟以及天才索菲亚•柯瓦列夫斯卡娅等,数学家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本书被美国出版商协会评为1994年的最佳数学书,适合拥有代数和几何基础知识的所有读者阅读。品味历史,品味人物,品味科学之美,必将给你带来完美的体验。
  • 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

    作者:杨雨蕾

    《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一书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杨雨蕾最新著作。全书通过古代中国“华夷观”的文化视角,探寻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初,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轨迹,及其文化关系的变动,以期在文化的传播和容受、观念的坚持和变迁,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的讨论中探寻明清中韩朝贡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并由此分析这种朝贡关系背后的文化因素。《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以朝鲜使臣的入华行纪,即明朝的“朝天录”和清朝的“燕行录”,为文献基础,并参照《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大清会典》、《朝鲜王朝实录》等官修正史,在文献资料的运用上,可称周详备至。
  • 建筑的历史

    作者:苏珊娜·帕尔奇

    《建筑的历史》一书由德国著名学者苏珊娜·帕尔奇(Susanna Partsch)于1999年出版。《建筑的历史》深入浅出,以简练的文字和大量的彩色照片与插图,展示了人类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历史及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和风格,勾勒出一幅建筑历史发展的全程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古遗迹图片、房屋构造图、地图等珍贵资料,既可以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入门读物,也为研究西方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大量极富参考价值的史实资料,是一本文质兼美,集建筑学、建筑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于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读物,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与鉴赏价值。
  • 这才是台湾

    作者:《天下》编辑

    《这才是台湾》全面介绍了台湾319个乡镇级单位的风土人情,同时,全书插图千余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台湾的细致之处。同时,针对各个乡镇的情况,书中还罗列了这个乡镇的主要数据,如人口情况、地理情况等,并包括当地的主要特产和名胜。若干内容不仅对于大陆读者都是第一次了解, 甚至对于台湾当地人,也有很多新鲜之处。 本书特色在于,分镜头地逐一推进和介绍319个乡镇,提供读者一个贴近、完整、全面地认识了解台湾生活的机会,带领着读者一窥台湾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地理景点、乡镇特色与传奇故事。 就目前来说,集中介绍台湾的书并不多,很多都是单纯的历史性读物,或者一些拼凑的旅游指南之类。相对本书来说,尤显肤浅。可以说,这是大陆第一本全面详尽介绍台湾的图书。因此,《这才是台湾》既具有旅游参考价值,可以作为台湾游的指南,同时,更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台湾,看到台湾的细致之处。
  • 林西莉古琴的故事

    作者:林西莉

    热销书《汉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又一经典著作! 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你几乎不认识的乐器, 一段在日常生活中你几乎没听过的乐音, 一页几乎快被人遗忘的文化史, 却是刻印在我们三千年文化基因上的古老传统。 在催毁一切传统的文革前夕,一位只身从瑞典远赴北京学习汉语的年轻女生,一个踉跄就这样闯进了古琴如谜般潜伏在历史的时光隧道,古琴,成为她诠释中华文化的另一把钥匙…… 一九六○年代,中国大跃进失败,文化革命正酝酿,为了学习中文,林西莉在这变动时期远从瑞典赴北京大学学习中文。为了更深入中华文化核心,她一个踉跄就这样闯进了三千年历史之久的古琴文化,并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史上唯一的一位学员,跟随王迪习琴,也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大师指点。林西莉这段人生经历,不只使她结识了许多当时的知识菁英、认识中国古代智者的思想,更深化了她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也让她更能体会汉字书法、水墨画等艺术之美。 就像我们今日听到古琴时的声音一样,林西莉当时也震撼于那“让整个房间共鸣的奇妙声音”。古琴虽然音量小,但其构造却能发出持久深沉的乐音,声声撼动心弦。自古以来,古琴都被视为面对自我的“一面心灵镜子”,是一种自我抒发而非娱乐大众的乐器,是自我和大自然沟通的媒介。 古琴修身养性的特徵,已深深渗入我们的各种文化当中。虽然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见古琴的身影,也不闻古琴的乐声,对它似乎很陌生,然而它的影响却是深远乃至于习以为常了。在我们的成语和文学中,处处都有著古琴的影子。《史记》即记载“琴音调而天下治”,当权者的个性即能完全从琴声中洞察。我们也会用“对牛弹琴”来形容跟一个不讲道理的说话。由于古琴所奏出的是个人的内在世界,也才有“伯牙摔琴”感谢知音相知相惜的典故。原来在我们记忆的深层,古琴的影子真是处处可见。 古琴音乐音缓而沉,没有特定的演奏速度,端看弹琴者的心境,这是和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古琴因其蕴含的古老文化智慧,在二○○三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九七七年,NASA透过旅行者一号和二号向外太空生物播送各民族音乐,其中一首即管平湖所弹奏的古琴曲“流水”。 以一位传承古琴文化的西方人观点出发,和一般研究古琴的取向不同,林西莉以浅显易懂的笔调叙说古琴的方方面面。从古琴的鉴赏、制做,到古琴在古代文献以及中华艺术中的地位,乃至当今古琴音乐的新趋势,林西莉林都做了生动且全面的介绍。本书原瑞典文版已长时阐联畅销榜,并荣获重要的奥古斯特非小说类奖。林西莉本人更积极推广古琴的演出,让更多人欣赏到古琴的魅力。
  •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作者:陈来

    本书的副标题为《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它指示出,春秋时代的思想观念研究为本书的主题;但须说明,这里关于春秋思想史的研究是限定在孔子以前,并以孔子和早期儒家以及其他早期思想学派的出现为其归结。 另外,一般思想史研究以人物和历史发展为线索,而本书则依照问题为线索;这是因为,虽然春秋时代的思想相当活跃,但思想家的思想多属片段,少有系统,不便于以一般思想史的叙述方式来呈现。 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的第二部。关于《古代宗教与伦理》,张光直先生曾赞为“以哲学家的写法作古史的研究”,本书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如此。不过,虽然陈来出身于哲学训练,本书研究的时代又是哲学发生的前夜,但本书的着眼点并不像西方的前哲学研究,去专注于自然哲学的一些早期观念的发展;而是以中国固有的子学意识去观照这个时代的思想文化。 因此,本书并不是春秋文化的全面研究,而是从思想史家的立场,把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作为诸子学发生的思想史前史来研究。在这种研究之中,陈来一方面从文化哲学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春秋时代的文化观念与西周文化的连续性,看它如何把西周的礼乐文化加以展开;一方面又把它作为诸子时代的背景和先导,看它怎样为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本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无论在总体线索还是在部分分析上,都提出了新的、具有创见的论点,为春秋思想研究开辟了新的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