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下)

    作者:罗志田主编

    全书内容共六个部分,开篇的“引论”之后是分为四编的专题研究,最后以“20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编年”为结束。近代史学的几次重要变过其实皆与当时某种社会政治言说有密切关联,“引论”即首先致意于晚清的政一治概念与史学论述的关系。第二编接着“引论”考察民国史学中的新派及其批评者,从治学取向、研究风格、史料观、历史解释、史学与时代的关系等层面剖析新旧史学的异同。这一编的时间下限和内容大体止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故第三编即分阶段系统论述20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并兼及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新思考。第四编转换视角。从历史教育与史学发展的关系探讨20世纪前30年史学学科的确立及分科专门化的走向。带综述性的第五编全面考察了整个世纪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特别侧重于专科化与跨学科的倾向。最后的“史学编年”尽量网罗 20世纪主要的史家及其史学论著,读者同时也可从重要学术机构和刊物的始末及历次学术论争中大致看到整个世纪史学发展演化的趋势和轨迹。
  • 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

    作者:(美)桑迪著

    作者从利科尔、弗洛伊德、黑格尔和荣格的著作以及象征人类学著作中吸收了一些观点并加以综合,认为礼仪式食人俗根据人对生命力和死亡的理解,表达了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体论结构,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控制那种被认为是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生命力。食人俗在某一文化中存在与否,源于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基本态度,并与物质世界的实在性结合在一起。本书不仅在食人俗以及由食人现象所决定的一般人类问题的理解上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而且在通常的人类学分析上也提出了一些相当中肯的理论观点。
  • 中国知识分子论

    作者:余英时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 儒家"君子"的理想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论文化超越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实证与诠释 "吾尊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 昔日京华

    作者:朱偰

    朱偰(1907—1968) 字伯商。朱希祖长子。民国18年(1929)考取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21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授课之余,对南京的名胜古迹进行研究,亲自摄影和测量。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写《金陵古迹图考》,并在1000余幅画片中,精选320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图一考,文图并茂。接着又写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等专著。29年后,任财政部专卖事业局局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去越南接受日本投降。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这期间著有《南京的名胜古迹》、《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对侵略斗争史略》、《郑和》、《玄奘西游记》等。1957年,因批评拆毁南京城墙一事,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遭迫害,1968年7月含冤辞世。1978年12月平反昭雪。著作详见本志《著作目录》篇。   作者父亲的话是对的,事实终于证明了那段历史的错误。人们又重新记起了他,报刊上也不时有回忆或纪念他的文章。感谢那些一直在关心父亲著作出版情况的前辈和同辈,正是他们的关心和呼吁,父亲的书得以陆续再版或重新出版。此次重版,取名《昔日京》,汇集父亲有关北京宫阙的三种论著。
  • 巴黎青楼

    作者:劳尔﹒阿德勒

    本书内容:她们等修天黑。有的蹲在屋子里,打扮成婴儿模样或者披着透明的薄绸,有的站在红色门牌号码灯照亮的百叶窗后面,或者埋在客厅的沙发里,她们耐心等候。夜晚将是长的。蹬着高帮短XUAN(革化),露出开口很低的脸褡,涂红了嘴唇,描黑了眼圈,她们来到街上,迈着既淫荡又快乐的步子,走到市中心。她们寻找亮点,热闹的咖啡馆,正在营业的餐馆。她们略微提起裙子,抛掷媚眼。偶尔她们叫住行人,用娇滴滴的声音谈起金钱和爱情。……
  • 貓大屠殺

    作者:Robert Darnton

    從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不見經傳的雜文隨筆、或中產階級所記錄的城市現況,作者追源溯本,挖掘18世紀法國農村戰爭、瘟疫、飢荒、集體死嬰等殘酷景象所襯托出來的荒原寓言;或資本時代下,受虐工人如何透過集體的性煽動、燒貓的狂歡儀式、完成一場準工運暴力。全書充滿博學的知識與文化的審慎推想,鉤沉出法國人集體的心靈史脈。過程引人入勝、結果發人深省。
  • 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

    作者:(美)哈里斯

    本书介绍了人类口味上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印度人不吃牛肉,以色列人不吃猪肉,欧美人不吃昆虫,亚洲人难消化牛奶、黄油和奶油?当代人类学家,诸多文化之谜的破解者向世界人首次讲述“吃”与“思”的故事。
  •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作者:江晓原

    本书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作出了批判性探讨。
  • 鬼神的魔力

    作者:王景琳

    天上有没有天堂,有没有神?地下有没有地狱,有没有鬼?人世与天堂、地狱,人与鬼神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汉民族,至少是古代的汉民族,会有非常肯定的答案:天上有天堂,那儿是神的世界,没有忧愁,没有苦难,有的只是道之不尽的幸福;地下有地狱,那儿是鬼的世界,那里阴风森森,没有阳光,没有温暖,有的是刀山火海和鬼受刑罚时的凄厉号叫以及种种说不出来的恐惧。 而人,则生活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一只手由神牵着,一只手由鬼拉着,一只脚踏着登上天堂的台阶,一只脚踩着进入地狱的门槛。在人的生命结束以后,不是上天堂去过美好的生活,就是下地狱去受无穷无尽、重过人世间千百倍的苦难。 生活在天上的神、地下的阎王与鬼,都有着超人的威力,不仅掌管着天堂地狱,而且还掌管着人的命运和世间大大小小的事情,直接干预着人的生活,国家的兴衰、帝王的宝座、人的生老病死、事业的成功失败、生儿育女、旱涝、丰收……等等。 人们既然相信鬼神主宰着人的命运,也就自然尽力地去侍奉鬼神。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道教鬼神,还是外来的佛教鬼神,只要是鬼神,古代汉民族似乎是一概不加怀疑地信仰、崇拜。人们为鬼神盖起了殿堂庙宇,塑起了神像鬼像,将鬼神从地下天上请到人间来,跪在它们的脚下祈祷,希望自己活着不受罪,死后升天堂。 然而,鬼神的魔力再大,天堂再美好,地狱再恐怖,这类虚幻的想像不过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以及对异己力量崇拜和畏惧的反映。不管人们的想像力多么丰富,如何盼望着去做神仙,如何敬畏鬼神、侍奉鬼神,也仍然跳不出人世生活的这个圈子,以世俗生活的经验去对待鬼神、供奉鬼神,赋予鬼神以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的形象。这,就是古代汉民族信仰鬼神、对待鬼神的特有方式。 当人们沉迷于鬼神的魔力圈内,这种信仰鬼神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所体现的汉民族的传统心理,似乎是那样神秘莫测。而当人们从鬼神的魔力圈内跳出来,冷静地、理智地把它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审视的时候,鬼神的魔力和汉民族鬼神信仰的传统心理,就都变得清晰起来了。看起来,这一切很像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导演的一幕幕戏剧。
  • 仕女

    作者:佘惠敏

    仕女,这个词代表的是我国古代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也是历代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中国画中还有专门的“仕女画”类别,历代画家合并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来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国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温雅不俗的文房清供,与天理人情棋书画相伴,点缀着历代文人墨客的悠闲生活。 因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仕女大都是平面形象,真正的古代仕女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很难知晓。 本书的前半部分就试图通过历代史料中泄露的点点滴滴,去还原仕女生活的本来面目,后半部分则展示了历史上几位著名仕女的生平——她们曾经有过的才华和梦想、快乐和幸福、压抑和挣扎,以及她们身上那种,在男性证实的世界里也无法被埋没的光彩。
  • 巴黎城市史

    作者:【英】科林·琼斯

    《巴黎城市史》主要内容:英国沃里克大学历史学教授科林·琼斯撰写的《巴黎城市史》是众多巴黎史著中很有特色的一本。《巴黎城市史》涉猎的巴黎历史范围相当广博,从总统到乞丐,从新兴大都市区到红灯区,从起源到当今,从日常生活中的咖啡店到国家大事中的市政厅,从巴黎人的外表装束到内心 世界等,无所不包。当你通读《巴黎城市史》之后,整个巴黎乃至整个法国都映入了你的眼帘。 《巴黎城市史》既是对巴黎城市历史的回顾和描述,也是对法国历史的揭示和阐明。 《巴黎城市史》从巴黎最早的卢特提亚写起,一直到21世纪初期,对巴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全面而又细致的描写和论述。同时,在巴黎历史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还把法国历史融入其中。从巴黎和法国的政治变迁到生活变化,从城市建筑的改造到艺术地位的确立,从巴黎和法国对外交往与交流到巴黎和法国在国际世界中地位的改变,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表述了自己对这些变化的定位和看法。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观点并没有什么偏激,而是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评价了巴黎历史。例如,作者在书中认为:“巴黎成为民众暴力、血腥屠杀和政治恐怖之都。”“作为文明和启蒙观念的源泉,巴黎现在变成了一个蕴藏着政治恐怖的潘多拉魔盒。”法国l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段既伟大又残酷、既英勇又卑鄙的历史”。这些看法丝毫没有政治偏见。 《巴黎城市史》既有对法国历史上精英人物的阐释,也有对法国历史中黎民百姓的描写。
  • 死亡简史

    作者:李书崇

    死亡简史,ISBN:9787541127502,作者:李书崇 著
  • 菊与刀

    作者:[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曾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等20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
  • 陈布雷集

    作者:陈布雷

    《陈布雷集》主要内容包括:翻云覆雨之政局,滦州独立感言,战机动矣,汤蛰仙进退两难,保卫治安之不容缓,述梦,蒙人要求独立之非计,知人难,告张绍曾,靳内阁总辞职,翻云覆雨之政局,海军其终使国人失望乎,借债还债之理财政策等等。
  • 街邊有檔報紙檔

    作者:莊玉惜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 离异与回归

    作者:章开沅

    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聚讼未决。全盘西化派与国粹派往往各执一端,认为传统文化与近代化水火不相容,要么全盘接受,要么拒之门外。本书则另辟蹊径,从文化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了“离异”与“回归”的命题。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在其近代转型过程中都存在离异与回归的现象,只不过在东方,离异更多地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模仿、学习与趋近;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避免被外来文明同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种离异与回归都是不可避免的,尺度在于:“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 中华文化史

    作者: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第3版)》以宏大的构思、新颖的理论、丰富的内容和严谨而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化生成机制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上编从地理背景、经济土壤、社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成机制,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下编勾画了自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段内中华文化自发生到一统、多元、隆盛、内省、融合、陈暮开新、烂熟式微、蜕变新生的发展历程,多描述而又不乏精辟议论的概括。 《中华文化史(第3版)》既可作为文化史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
  • 日本文化通史

    作者:叶渭渠

    《日本文化通史》首先详细论述日本国民在岛国的自然风土和生活实践中,自主生成的宗教、文学艺术和学术的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精神。同时简明地叙说了这些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历史的有机联系。其次,从比较的视角出发,论述日本千余年与中国交往和融合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近代百余年与西方交流、调适西方文化的新鲜经验。最后,作者指出在日本历史上曾出现过全盘“汉风化”和全盘“洋风化”的思潮,但日本最终分别以“和魂汉才”、 “和魂洋才”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指导思想,构建起“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以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 南京路

    作者:李天纲

    《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流畅简洁的文笔描述了中国上海南京路的历史文化变迁。南京路作为上海的一条主要商业街,号称“中华第一街”,近代以降,五口通商,从开埠到改革开放,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南京路无论从文化,还是从商业,都是百年来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剧烈变迁的见证。《南京路: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分十一部分:一,“到上海去”;二,从江南来;三,维多利亚风;四,“中国问题”;五,都市传奇:哈同的例子;六,尘世浮华:“消费主义”之蛊;七,“新生活——新文化”;八,市民社会;九,战争;十,“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再全球化”。全书并有一百多幅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南京路的发展变化。 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西面的纽约”。南京路号称“中华第一街”,它出现在上海,从属中国,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在地方、民族和全球三个层面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作者以“全球主义”的眼光,深入浅出,精彩讲述上海南京路从近代开埠到改革开放,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发展变迁,生动展示南京路的辛酸和荣光,地狱和天堂,失落与理想……南京路,是上海社会的独特经验,具有“本土色彩”,同时也代表了“东方全球主义”的诞生。
  • 中国菜肴史

    作者:邱庞同

    《中国菜肴史》是2000年交稿,2001年出版的,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 去年,青岛出版社编审郭东明先生和我商谈修订《中国面点史》的时候提出,能否将《中国菜肴史》也同时修订一下,主要是压缩一下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