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西方哲学史

    作者:G•希尔贝克,N•伊耶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作者G.希尔贝克、N·伊耶是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有深厚造诣,并以跨越大西洋两岸哲学传统而著称的当代北欧哲学家。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现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啥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其风格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初版于1972年,以后基本上每四年修订一次,最近一个修订本出版于2000年。除了挪威国内两个语种之外,该书已被译成德语、英语、俄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乌兹别克语等多个语种,该书的韩语版、土耳其语版和塔吉克语版也即将问世。其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的使用价值已经得到了数十年时间和近十个语种的检验。
  • 过台湾

    作者:林那北

    《过台湾》内容简介:四百年前,明末郑芝龙抵达台湾。四百年后,1945年台湾光复。 四百年间,两岸多少历史纠葛、多少历史渊源,让文字与图片深深记录这片情浓于血的历史真情。 这是一部全景的两岸交流的壮丽史诗,一部的独具深度两岸交流的真实历史记录!本书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人口迁移、经贸交通、屯垦种植、人文历史等方面,探寻两岸历史与现实关联。
  • 被扭曲的櫻花

    作者:大貫惠美子

    殉難特攻隊員手札: 我知道特攻方式的犧牲毫無價值,所以在被指名為特攻隊員時,我的心裡一沉。長官叫我們寫遺書,說要展覽在教育參考館中。但是,遺書中不能寫出自己心裡的話,所以不管寫什麼都是騙人的。吐露真心的話反而是禁忌──信太正道 我不會逃避犧牲,也不是不願捨棄自己。但是我不願意在這個過程中喪失自己。這是我無法接受的。殉教或是犧牲,都位在自覺的頂端。如果犧牲只是自我喪失的最終極結果,那麼它有什麼意義呢?──林尹夫 在京都車站,還有下一站、下下一站,都有凱旋歸來的遺骨。 盒子的純白令人心痛。 再會了,在靖國神社前,再會吧…… 臨上戰場的時候,我應該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這句話吧。──中尾武德 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副鎮靜、冷淡的樣子。那只是表面。 就在現在,到現在才……我真正的,對過去感到慌亂不堪。 我掙扎地在最後一個月的生命中,挖掘出毫無掩飾的自己。 對我來說,好像我自己已經不存在了。──和田稔 市造先走一步,到天國去了。我能夠進入天國嗎?母親,請為我祈禱吧。如果不能夠和母親前去同一個地方,我一定會感到難以忍受。──林市造 誕生、凋零、重生、瘋狂與死亡 櫻花披上美麗的外衣 悄悄越過理智的防線,無人驚覺。 正因櫻花如此美麗,深受日本國民珍愛 軍國主義才得以利用它來召喚死亡 大貫惠美子是美國著名學府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人類學系教授,長期關注日本文化的歷史變遷,特別著眼於日常的、生活的、行動的象徵意義。這些研究一方面指向日本的神話、儀禮、世界觀,一方面涉及具有持續性、歷史性的概念結構──大貫惠美子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並不侷限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上,而是將它們放在長時段的文化脈絡下思考,這種研究方法和取徑充分展現於本書中。 在日常的、生活的象徵意義之延長線上,櫻花的美學價值,以及日本極權主義政權,兩者之間的關係是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一書的主要課題。本書作為文化人類學研究,以具有千年歷史的日本傳統文化象徵─櫻花─為主題,論述櫻花豐富而多元的象徵意義歷經封建時代、明治維新、帝國擴張、太平洋戰爭等等時期不斷質變的過程,以及近代日本政府在這段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大貫惠美子嘗試釐清櫻花之象徵意義的演變過程,考察極權政治如何藉由賦予象徵及美化象徵,讓國民接受統治政策。本書一方面探問政治的國族主義──「為天皇即國家而犧牲」的意識型態,如何滲透到國家「臣民」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則深入剖析神風特攻隊員──被普遍認知為執行、實踐這種意識型態的代表者,是否真心相信以天皇為中心的意識型態?答案如果是否定的,為何隊員們在「思想上」即便不支持,卻在「行動上」再生產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意識型態? 在這樣的問題意識下,大貫惠美子在本書中指出,並非只論及明治時代「由上而下」的思想灌輸,以及「由下而上」的抵抗或接受,而是拉出一條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將櫻花象徵意義的演變、天皇制國家的形成,以及特攻隊學徒兵的思想歷程,放在傳統與現代、對西洋文明之吸收與拒斥的錯綜複雜過程中反覆思辨。櫻花的象徵意義、天皇制意識型態、神風特攻隊,是貫穿全書的三個重要關鍵,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大貫惠美子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挖掘出大量神風特攻隊員的私人史料,包含日記、手札、書信等,以此建構出日本政府如何在二次大戰時期利用櫻花符碼影響國民意識,以及國民接收到這套宣傳符碼後的反應。
  • 欲求之物: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

    作者:[英] 福蒂

    本书追溯和分析了1750年以来产品设计的历史,配有两百多幅图片说明,以历史实例展示设计如何反映和改变社会文化,以及现代消费社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书中强调不应只着眼于设计师个人的行为,而要从更广阔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认识设计的过程。这是设计领域的一本必读书,也是关于我们社会的一部耐人寻味的记录。
  • 莎士比亚与书

    作者:[美]戴维•斯科特•卡斯顿

    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我们邂逅莎士比亚的种种物质形式,以非同寻常的广度和优雅探讨了莎士比亚早期出版者的动机和活动,以及存在于18世纪的一种古怪的分裂症:一方面,莎士比亚在戏台上被疯狂地修正,以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另一方面,学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确立和恢复莎士比亚戏剧的“真实”文本,以及电子媒介向新一代读者展示莎士比亚的激动人心的可能性。
  • 民族与文化

    作者:钱穆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民族与文化(新校本)》以"民族"和"文化"为主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叙述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形成、融凝、前途,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和特征。同时,《钱穆先生著作系列:民族与文化(新校本)》作者钱穆在对中西方文化作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能够不断相互生发和完成,绵亘几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原因,以及我们所应有的民族信心和文化信心。
  • 人的宗教(珍藏版)

    作者:(美国)休斯顿•史密斯

    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这部被称为“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书”,其特点在于史密斯尝试用个人的亲身体验,以说故事、讲历史与哲学思辨的方式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传达给大众,环绕宗教所引发的价值深入地挖掘人性的奥秘。书中的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生动流畅、通情达理,这也是其畅销、长销的最大秘密所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宗教》总销量超过200万册。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本书内容的重点既不是宗教史,也不是对宗教作全盘或平衡的论述,更不是比较宗教之优劣,而是环绕着宗教所引发的“价值”,“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这种价值,就是促使人性趋于完美的力量。 本书内容实为知识分子所必备者,但愿我的导读能促使更多的人一探究竟,共品智慧传统所广施的喜悦。 ——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
  • 极客古登堡

    作者:[美]杰夫·贾维斯(Jeff Jarvi

    谁是最早的改变了世界的技术型创业家?是Google的拉里和谢尔盖吗?不是;是史蒂夫·乔布斯吗?也不是。要找到这个最早树立起典范的人,我们需要追寻到15世纪的德国,找到他——约翰内斯·古登堡。 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古登堡可能是世界上的第一位科技创业者。他的企业与现在硅谷 的初创企业惊人地相似。他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他也在混乱的环境中经营自己的业务。与后来的创业者一样,他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本书中,作者杰夫·贾维斯将从创业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故事。
  • 伊朗文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作者:[伊朗]扎比胡拉•萨法

    关于阿拉伯、伊朗两大民族文化交流的关系问题,两个民族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意见。本书通过对伊朗历史发展的回顾与叙述,通过对伊朗文化学术的剖析,探讨了阿拉伯和伊朗两大民族的文化关系,阐明的伊朗文化对于伊斯兰文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认为正是伊朗人把处于原始状态的阿拉伯人带到文明的生活中去的。
  • 对称的历史

    作者:[美]伊恩·斯图尔特

    《对称的历史》中,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讲述了对称理论如何变成现代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的历史,讲述这些以及一些偶然出现的天才的故事。讲述了对称理论从巴比伦到21世纪的历史。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历史,投身于对称研究的数学家反映了对称神奇魅力和无穷奥妙。我们会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骗子、学者和赌徒卡达诺怎样窃取了三次方程的解法。我们会发现加洛瓦这位革命青年以通过发现群理论,从而以一己之力复兴了数学,而他在21岁时死于一场为一个女人进行的决斗,之前没发表过任何作品。也许最让人揪心的是汉密尔顿,他把那些意义重大的发现刻在他与精神错乱的酒鬼的比赛用的桥牌上。 《对称的历史》用小说的笔调讲述科学史,用故事演绎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而其对一些天才数学家故事的讲述有扣人心弦的力量。同时作者从数学出发,旁涉审美的基本概念,让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同一舞台上精彩演出,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科学史著作。
  • 水气火土

    作者:英]丽贝卡·鲁普

    古希腊人把水、气、火、土当成世界万物之源,本书以四大元素为开端,实际上叙述了自然界的演变,特别是地球的演变,也涉及人类文明进化历史,包括了全部物质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扼要内容。本书虽以元素为中心论题,但原材料取自各种不同语言的典籍,还有各种传说、雕刻、绘画和歌曲,使叙述中包含着丰富有趣的故事和智慧,适合有一定科学知识基础并热爱自然的读者。
  • 日本巫女史

    作者:中山 太郎

    膨大な文献史料、口碑、伝承を横断し、古代から近代までの巫女の歴史を明らかにする。「常民」の民俗学を逸脱し、「非常民」の民俗学を樹立する試み。日本民俗学史に屹立する異形の一書! 図版多数。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对何谓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阐释,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内部结构脱节与断裂问题,指出,资本主义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目录:1978年版前言;初版序;初版说明;导论:领域的断裂;第一部分 现代性的双重羁绊(1,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2,文化话语的断裂;3,60年代文化情绪;4,走向伟大复兴:后工业时代的宗教和文化);第二部分 政治的困境(导语:从文化到政治;5,动荡的美国;6,公共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1996年版后记;人名译名对照表
  • 古亚洲文明百科全书

    作者:【新西兰】查尔斯·F.W.海厄姆,王毅

    本书是全面记述古代亚洲(除了西亚)文明历史的辞书体著作,从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和威海一直到日本与朝鲜,从斯里兰卡(以前的锡兰)到东南亚群岛,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扶南、真腊,以及持续到15世纪的吴哥国。全书从长篇引言开始,然后是按字母顺序从A到Z的大约900个条目,详细介绍了包括考古遗址、农业和经济发展、人物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贸易、战争和其他主题的内容,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补充中国图书市场有关这方面的读物的匮乏。 插图与地图目录 引言 正文词条A-Z 年表 索引
  • 欲望的想像

    作者:王儒年

    近二十年来,知识分子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这一热点开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第二次“五四”新启蒙运动。在新启蒙运动中,启蒙知识分子们认为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文化转型。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在这种林毓生所说的“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思想模式的主导下,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分外突出。因为思想文化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承担着向大众启蒙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知识分子自身又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而伴随着“文化热”,同时出现了一波“知识分子热”。 从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知识分子研究围绕着两个向度进行:一是按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划分,分析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性转型过程中,其文化选择以及内在的思想文化冲突;二是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社会角色,研究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的社会身份,重点考察知识分子在转型时代的政治命运,是如何丧失和重建独立人格的。这两个研究取向,这十多年来,无论从宏观分析,还是个案积累上,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虽然不能说不再有什么东西可以发掘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自身的极限。更重要的是,支撑其研究取向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预设,比如传统/现代二分模式、“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模式等,到199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了相当普遍的置疑。这表明,如果知识分子研究缺乏新的问题意识,还是继续停留在原先的论域中,这一热点课题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无法产生原创性突破。 在新世纪已经来临的今天,知识分子研究必须被纳入到一个重新问题化的框架之中,开辟新的研究论域。事实上,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从学术史的角度,更加细致地研究知识分子如何继承中国的学术传统,建构现代知识体系和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或者从社会史的领域,研究明清以来士绅阶级自身的内部变化。可以这样说,199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研究开始呈现出一种学科化、多元化的趋势。
  • 死刑的文化史

    作者:赖德尔著

    内容提要: 据西村克彦的日译本编译:本书阐述了死刑的产生和发展,介绍了古代的死刑以及近代的处刑方法,论及残虐暴政的非人道行径,进行了保留或废除死刑的讨论。
  • 法国文化遗产之旅

    作者:范毅舜

    圣米歇尔修道院、巴黎的塞纳河两岸、枫丹白露宫、里昂旧城区、卡尔卡松古城堡……作者从法国的瑰宝之林精心挑选10处,娓娓讲解它们的故事,思考关于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生命等重大议题,使读者跟随作者的镜头和文字,参访法国的瑰宝,同时也借镜于法国,帮助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化,思考我们自己的来处和归途。
  • 美国文化简史

    作者:施袁喜 编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是如何崛起的?是什么样的传统、信仰和思想支撑了这种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整个美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危机、冲突与改革,美国的知识界又进行了怎样的争论、批判、思考与探索?美国人民到底是怎样的人民?美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作者力图回答的问题。本书以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开篇,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调全景式地描述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大转折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媒体、道德、法律和政治发展,总结了那个时期产生,并迄今依然发挥影响力的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建筑文化等方面的思想,最后落脚在20世纪的美国人和美国精神。 本书立意远大,思想深邃,文笔简洁流畅。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今天中国的现实也极具启发性。 本书从美国精神的历史渊源开始讲起,探讨了美国转折年代的文学与新闻学,进化哲学与实用主义,宿命论与非理性崇拜,宗教思想的确立及其实践,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美国法律和历史学的流变,以及建筑文化的历史兴衰。最后落脚在20世纪的美国人和美国精神。作者博览群书,文字简洁流畅,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全书立志远大,思想深邃,对思考和认识今天的美国现实,以及中国的现实极具启发性。
  • 西方文化中的音乐简史

    作者:(美)马克·伊万·邦兹

    本书是目前西方音乐史书籍中最全面、最具时代性的著作之一。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深入探究了音乐和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涉及的历史时期跨距之大(从公元前50000年到2l世纪初)、知识面之广(几乎涉及人类知识的各个层面)、信息量之巨(包括不少罕见的原始资料),在同类著作中确属罕见。 作者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精心选取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从乐曲本身、相关词曲作者、创作年代以及创作理念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引人入胜地讲述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使读者得以对音乐的本质、音乐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音乐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和演进有全面的了解。 富于质疑精神的读者会发现,本书中的一些原始资料所披露的事实与当前流行的一些说法多有相左之处,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恰恰是激发读者生发出新的思维和观念的源泉。 本书还节选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乐谱,并在正文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研究性的探讨。“经典论述”、“要点关注”、摊曲家简介”等精彩栏目活泼生动,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 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

    作者:[美] 萨利·贝恩斯

    1963年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时刻,就在这一年前后,在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出现了以先锋派表演为中心的大量艺术现象,而正是这些现象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源头或者基础。贝恩斯讨论了这些现象本身,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后现代主义所关注的那些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