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病夫、黃禍與睡獅

    作者:楊瑞松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系統性地了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複雜形成歷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 丰饶的苦难

    作者:索飒

    此书从纵横两个方面对拉美大陆进行了尽可能全面的描绘,所涉内容包括西方人的入侵和殖民、天主教中人道主义思潮的衍化、拉美思想的奠基和繁荣、主要政治事件和人物、本质的艺术和文学代表、作为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精神的拉美知识分子、民族的气质和性格,此外还有相关的地理环境、早期史、语言和文化基础、数据和文献,以上内容都力图交代清晰。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虽然是根据作者的判断选择过的,但更是概括的和确切的有益介绍。
  • 兴奋时代的欧洲

    作者:乔纳森·希尔

    两百年前的欧洲,戴假发、穿筒袜也是时尚。不过是男人的时尚。这是一个混沌与曙光交错、陈腐与机遇混杂,芜杂喧闹、良莠并陈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哲学王子”的帕拉塞尔苏斯在提炼可以点石成金的“第五元素”;那个时代,作医生可以一辈子研究医书,而不必给病人看病;威斯特乏利亚和约规定了各个国家可以选择自己的宗教,而敬虔运动却超越了国界,风靡一时;伟大的笛卡尔和洛克已经开创了新哲学的道路,但他们也都热忱地用他们的理论证明上帝的存在,然而信徒则愤怒于他们没有资格用理性仲裁信仰;牛顿、惠更斯、哈雷正在挖掘新科学的宝藏,同时也一并将中世纪的渣土放入囊中…… 同时,这也是一个对自己的时代特质有着清醒判断的时代,就像托马斯·潘恩所宣称的,他的时代叫“理性时代”。 无论人们对启蒙运动如何评价,至少这一点没有改变——它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给白己命名的时代。
  • 日本文明

    作者:S.N.艾森斯塔特

    本书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理论家之一S.N.艾森斯塔特教授的力作,书中对日本的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做了出色的综述。艾森斯塔特教授在大量浏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日本历史遗产及其对日本现代性经验的影响。他回避了结构主义或文化主义的方法之争,发展出一种系统严密、比较广泛的分析性研究框架。本书结构颇具新意,一方面强调日本文明的非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又对其在不断流逝的过去中重造共同体的能力施以重墨。
  • 中国文化读本

    作者:叶朗,朱良志

    本书抓住中国文化中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讲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显现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在读者面前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优雅大度,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 法老王朝

    作者:布赖恩·费根

    看过拂晓的古萨金字塔群,便可了解古埃及的成就为何仍令世人赞叹不已。埃及曾是一个由具有无上权力的神王所统治的帝国,社会结构复杂,繁荣超过3000年。埃及亘古不灭的魅力,充满异国情调的风采,在本书表露无遗。   书中可以见到卡纳兜、卢克索及帝上谷雄伟无比的古迹;可以从永恒的尼罗河畔肥沃的泛滥平原,看见图坦哈蒙、尼斐尔泰悌、拉美西斯、克娄巴特拉等众多名人的传奇事迹。除了大人物,也有无名小卒——从平凡的商人与农民,到建造出举世惊奇的建筑面得以不朽的31个王朝的法老。   《法老王朝》一书纵横历史3000余年,以精彩的图文描写这个创造出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无数世界奇观的古文化,重现拉美西斯、尼斐尔泰悌与图坦哈蒙等历史名人的传奇事迹。这部按年代顺序铺陈的丰富历史,从文明的肇始谈起,当时尼罗河泛滥平原出现星罗棋布的王国,继而探讨埃及的发迹,壮大成为帝国,以帝国之姿傲立世界舞台3000年,最后一蹶不振,为更年轻的民族所取代。   本书撼人的图片捕捉到帝王谷的富丽堂皇,也呈现出风格一致、于法鲜明且极具表现力的浮雕,刻画着法老、祭司和舞女;还可以看到数千年未变的三桅帆船静静航行住尼罗河上。布赖恩·费根撰写的文字除了生动描述埃及传奇人物、重要事件和辉煌成就以外,还从各个角度深入探索了这个高度组织化且具有文字的古代社会,这个社会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老王朝》文字优美动人,富知识性,穿插由照片引导的短文以及地图,使您阅读本书仿佛亲身经历·次充满冒险刺激的历史之旅。
  • The Story of Art

    作者:E.H. Gombrich

    Book Description New Format and Redesign of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Book "Gombrich (1909-2001) had a gift for clear, conversational language, a narrative approach, and an interest in pop culture--he even included mass media and cartoons in The Story of Art. The book, which receives high praise in the CAA report [a recent assessment of art history textbooks by 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is today the world's best selling art history textbook, with total sales of 8 million copies." -Art News, February 2006 E.H. Gombrich's warm, lively, opinionated--yet never patronizing--authorial voice brings history to life in a way that attracts both adults and young readers alike. Last year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originally written in 1935 in German, was a surprise publishing success. Yet, this isn't even Gombrich's most popular work. The Story of Art has sold over 8 million copies,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30 languages and served as the standard introduction to art history for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past century. Now, the book will be available in a new affordable format, in wide releas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s. Phaidon Press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TORY OF ART: POCKET EDITION by E.H. Gombrich, a re-designed, re-formatted compact edition of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best-loved books on art ever written. This new edition combines smoothly flowing text with a clear, simple design in a convenient and accessible format. The new edition allows this classic work to continue its triumphant progress for another generation, and to remain the first choice for all newcomers to art. Phaidon Press commissioned Gombrich during World War II to write a history of art for young people. In 1950, The Story of Art was published and so a classic was born. Gombrich dictated the whole text from memory, using illustrations from books in his library as prompts. The outcome was a seminal work of criticism and one of the most accessible introductions to the visual arts. Starting with the cave paintings at Lascaux and stretching as far as Postmodernism,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is presented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Using vivid imagery, storytelling and sly humor, Gombrich's voice draws in all--the student, connoisseur, or amateur. The Story of Art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two key qualities: it is a pleasure to read and a pleasure to handle. The pocket edition is no exception. With this new edition this classic work is now as accessible as the story inside. Gombrich's extraordinary knowledge and wisdom will continue to teach and inspir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rom Library Journal Phaidon Press has produced a much-improved edition of Sir Ernst Gombrich's classic narrative study of art history,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50. Among the many competing introductory texts?the central monuments of which are H.W. Janson's History of Art (Prentice, 1986. 4th. ed.) and Helen Gardner's Art Through the Ages (4th ed. o.p.)?Gombrich's venerable work has inhabited a unique niche, having been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newcomers to art. As his title indicates, he presents the whole of art history as a chronological narrative. Gombrich's voice is lively, opinionated, and almost conversational, yet his erudition shines through to make a book that is both accessible and informative. His premise, that the love of art, not the love of history, is the appropriate basis for its study is communicated directly with his irrepressible enthusiasm for certain masters and his passionate exasperation with 20th century nonobjective artists. While much of the text is unchanged, the forma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with vastly expanded illustrations, improved captions, better charts and an excellent index. This book belongs on every art-lover's bedside table, and even those libraries owning an earlier edition would not regret adding this refinement of an already first-rate work. Douglas F. Smith, Oakland P.L., Cal. From Booklist Gombrich's The Story of Art has been a treasured standard in the field, selling more than 4 million copies since its first edition in 1950. Now in its 16th edition and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paperback, this comprehensive look at Western art from prehistoric times on up to the present has been completely redesigned and extensively revised and updated. In addition, the illustrations have all been enhanced, and a total of 443 are now in color. Gombrich is more than an authority, he's an advocate, and his love and deep respect for art infuse his invigorating text. In his discussion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 instance, Gombrich explains how even the most experimental contemporary art is connected in some way to what has gone before. Gombrich tells the story of art "as the story of a continuous weaving and changing of traditions in which each work refers to the past and points to the future." Gombrich's invaluable history is a veritable celebration of this "living chain." Donna Seaman Midwest Book Review Enjoy the most famous book on art ever published: an overview which covers the entire subject, from early cave paintings to modern experimental art. This has been revamped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1972, offering larger illustrations, more color, and improved text and coverage. Highly recommended. Book Dimension length: (cm)18.5                 width:(cm)10.7
  • 两宋文化史

    作者:杨渭生,等

    《两宋文化史》突破以往的樊篱,纠正了过去以哲学思想史等同于文化史的偏见;从社会经济根源探索宋文化兴盛的“活水源头”,拓展视野,对文化发展变化作深层次的阐明。研究角度新颖,突出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韵横断面,以观察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突出科学技术的演化与成就,以衡量宋文化的新水平;注重典章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反映宋文化的特色;重视地区间的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发达的海外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作为考察宋文化繁荣的广角镜。
  • 绝版中国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编

    《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主要内容:中国独创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提法,而在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规划里,“历史文化名城”总是“习惯性”地排在城市定位的最后一位或忽略不计。中国一向自称是“文物大国”,但目前已进入文化遗产损毁规律中的第二阶段(严重损毁),经济起飞、城市化加速,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最尖锐,文物古迹命悬一线。
  • 葡萄酒的世界史

    作者:[日] 古贺守

    自西亚人发明葡萄酒以来,她一直是令东西方诸多民族所钟情的饮品,数千年历史的积淀更赋予她丰富的人文意义。本书依据酿造技术的发展对葡萄酒的历史进行了归纳,更创造性地从文化角度探索了葡萄酒及其代表的“酒神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意义。
  • 俄罗斯文化十五讲

    作者:任光宣

    俄罗斯文化是俄罗斯人民创造的一种文化历史类型,由俄罗斯民族意识的独特结构所决定,它是俄罗斯人民献给人类文明的一个“成熟的果实”,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具一格的文化品位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本书作者撷取了近千年来俄罗斯文化发展史中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希望大学生从本书中不但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文化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而且可以触摸到俄罗斯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俄罗斯文化的特征和内涵,从而对俄罗斯文化有一种总体概念和把握。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作者的话 第一讲 俄罗斯文化概述 一 俄罗斯文化诞生的假定时间 二 俄罗斯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 三 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二讲 “罗斯受洗”及其文化意义和作用 一 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 二 古罗斯的多神教信仰 三 “罗斯受洗”和“双重信仰”现象 四 基辅罗斯时期的俄罗斯文化 第三讲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文化表现 一 伊凡雷帝其人 二 伊凡雷帝的专制思想及其宗教一哲学前提 三 伊凡雷帝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发展倾向 第四讲 彼得改革与俄罗斯文化世俗化 一 彼得改革的背景 二 彼得改革的内容 三 彼得大帝时代的文化世俗化 第五讲 普希金与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 一 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迅速觉醒 二 普希金是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的杰出代表 三 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化诸门类的繁荣 第六讲 斯拉夫派与西欧派——世纪俄罗斯文化的“纵向”与“横向” 一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产生的背景 二 斯拉夫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 西欧派及其代表人物 四 斯拉夫派和西欧派是俄罗斯文化的一种二元现象 第七讲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 一 白银时代——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时期 二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的繁荣 三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化的多元化 第八讲 俄罗斯侨民文化现象 一 俄罗斯人流亡浪潮及俄罗斯侨民的文化活动 二 俄罗斯侨民文化是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 俄罗斯侨民知识分子的使命思想 四 俄罗斯侨民文学 第九讲 苏维埃文化诞生 一 苏维埃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类型 二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革命” 三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知识分子 四 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文化发展 第十讲 斯大林时代苏维埃文化 一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背景 二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发展 三 斯大林时代文化发展的问题 四 斯大林时代的文化政策 第十一讲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和“封冻”——世纪  年代中叶至  年代末苏维埃文化 一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解冻”及其表现 二 赫鲁晓夫时代的文化“封冻”及其表现 三 持不同政见运动和地下文化现象 第十二讲 苏维埃文化的最后历程——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被禁文化的“回归” 一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苏维埃社会的变革 二 苏维埃文化发展的新现象 三 “回归文学”现象 四 苏维埃社会中的宗教复苏 第十三讲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文化 一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延续性 二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环境和状况 三 新时期俄罗斯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亚文化现象 四 新时期俄罗斯文学的多元化 第十四讲 俄罗斯知识分子 一 知识分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历史沿革 三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特征 第十五讲 索尔仁尼琴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 索尔仁尼琴的生平与创作 二 索尔仁尼琴的新斯拉夫主义思想 三 索尔仁尼琴——一个有争议的文化人物 四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文化的保护者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欧洲宴会史

    作者:罗伊·斯特朗

    欧洲宴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它的兴旺与衰退直接体现了欧洲各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本质特征。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生动再现和剖析了自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及至近现代欧洲宴会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全面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社会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的焦点是餐桌和主餐。每个时期都会生成一顿可以称之为原型的饭。因此,本书每一章的开篇都描述了这样的一顿饭,然后分析形成这顿饭的政治、社会以及种种其他因素。尽管书本涉及到烹饪的演变,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谈论食品的制作和供给,除了出于说明餐桌上饭菜的需要,也没有过多地谈论厨房和烹饪方法。收集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菜谱,并为当代厨师重新释义的书籍并不鲜见,本书不提供此类东西。本书选择“宴会”为名,表明其主要兴趣在于上层社会的饮食,尽管随着社会权力的更迭,到本书收尾处的1914年,相当大一部分大众也最终介入其间。故此,这是一本至上而下的历史,类似的东西现在已经不怎么时髦了,然而却同本书的一个主题紧密相连,那就是餐桌上所发生的一切同权力以及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
  • 坊墙倒塌以后

    作者:李春棠

    “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以每个朝代的首都和一些大城市为中心,描述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情、风俗等等各方面的情况,由小见大,由近及远,藉以达到了解当时社会前进、历史发展情况的目的。丛书把学术性和趣味性结合或者融合起来,不讲干巴巴的历史事实,而能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中,把握住历史的脉搏,获得历史知识。丛书的作者们不是写小说,而是完全根据历史事实来进行叙述的。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 古今东西之间

    作者:何芳川

    文明、文化向来是抽象宏观之话题,难诉诸文字,非学识宏富、眼光犀利之资深学者不能为。身为中外文化交流问题的专家,何芳川教授轻松而浅白地讲授了从秦汉到今天两千年间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冲突的历史,故事精彩纷呈,论断掷地有声,线索一目了然,在多元文化共立并存的今天,这样讲诉的意义既深且巨。 -------------- 总序 /郑培凯 推荐序 /郑培凯 第一讲 西出阳关无故人 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上) /1 第二讲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丝绸之路与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下) /24 第三讲 率土之滨尽王臣 “华夷秩序”新论(上)/49 第四讲 一统华夷享太平 “华夷秩序”新论(下)/72 第五讲 天书到处多欢声 世界历史上的郑和远航/95 第六讲 硪珂衣锦下云樯 早期西方殖民者在中国与东亚的活动 /108 第七讲 云想衣裳花想容 19世纪中国和东方民族运动的宗教外衣 /141 第八讲 落霞与孤鹜齐飞 大清帝国的改革:兼论“同光”新政的文化背景/159 第九讲 西风落叶下长安 大清帝国的改革:戊戌维新/186 第十讲 东边日出西边雨 19世纪中日古代文明命运的分野 /202 第十一讲 休对故人说故国 华侨与中华文明 /221 第十二讲 百川汇海不复回 文明的撞击与交汇/236 后 记 /255
  • 中世纪之夜

    作者:韦尔东,

    《中世纪之夜》讲述了靠油灯、蜡烛、火把照明的中世纪的夜晚。这是和现代夜如白昼,到处是霓虹闪烁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在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夜晚同样的不宁静。从贵族的节日庆典到平民的守夜聊天,从王室的盛宴到普通百姓的小酒馆消遣,从对夜色的恐怖到人类对夜晚的征服,以及宗教的影响,作者以大量详实的资料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全面、清晰的中世纪夜晚。
  • 明天是舞會: 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作者:鹿島茂

    吳怡文 1970年生。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系畢業,曾任日系生活情報雜誌副總編輯。2003年赴日進修,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曾譯有鹿島茂在台出版的第一本作品《巴黎時間旅行》。 舞會,是瞭解十九世紀末歐洲上流社會階層生活的最大密碼,《戰爭與和平》的開場是女主角娜塔莎的第一場舞會、《傲慢與偏見》的故事發展全圍繞著一場場的舞會;包法利夫人一生抱著對巴黎舞會的憧憬生活、巴爾札克的《兩個新嫁娘》更根本是少女初入社交界的舞會指南。 生活在現在的我們其實很難想像,舞會本身在十九世紀當時竟然是那麼地重要。它是少女們一生夢想的起點與終點,生活的主軸與生活方式的總體展示,時尚產業的支撐與推手……,但更重要的是,舞會是維繫貴族社會繼承及經濟制度的中心,甚至可以說它就是上流階層人士的「工作」。 當時舞會的時間大概都是晚上十點,一直延續到隔日的早上四、五點。為配合這些上流階層人士的作息,於是出現了「早午餐」這種特殊時段的進餐方式。早午餐後,則是這些為金錢或家族而結婚的人與情人見面的時間,為方便擁有各自的隱私,現在我們常看到男女主人房間分居左右兩翼,各有私設的樓梯方便情人自由進出的西式建築,就是因此產生。之後則是展示自己品味及社交地位的公園散步,搭乘的馬車、穿著的服飾,都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到劇院看戲是更重要的視線戰場,西方劇場包廂式的設計方式其實不是為了看戲方便,更重要的是要被別人觀看。在這所有的生活方式之上,舞會是流行時尚的最前線,也是競爭的最終戰場。 本書以巴爾札克《兩個新嫁娘》中命運截然不同的兩個年輕女孩子為敘述的骨幹,一一詳述了當時社交界及流行時尚生活背後的豐富舞台,法國文學的最佳說書人、十九世紀巴黎的代言人,日本的法國專家鹿島茂又再一次精采地帶領我們與巴爾札克、福樓拜同遊十九世紀的巴黎。
  • 漫话法国

    作者:中信社

    漫话法国(新),ISBN:9787508605807,作者:(韩)李元馥 著;(韩)朴惠园 译
  • 中国服饰史

    作者:黄能馥,陈娟娟

    《中国服饰史》以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全过程的物质性特点和精神性特点为对象,记述了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涉及服饰门类、穿着方式、服饰制度、服饰材料、服饰纹样、发式打扮诸方面。服饰是多源的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互相交融,都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从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长河,找出演变的客观规律,对于弘扬中国优秀服饰文化传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煤的历史

    作者:(美)弗里兹

    唤醒地底沉睡已久的力量,冲破中世纪的黑暗与蛮荒,引导人类走上一条从野蛮到优雅的黑色之路。 煤毫不起眼,肮脏丑陋,缺少石油带来的一夜暴富和一掷千金,却身系人类的繁荣与衰落、自然的祝福与诅咒。 它作为科技时代的奠基者,提供了文明开化所需的光明、温暖和能量,却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贫富悬殊。 煤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既富于创造性,又具破坏性。整个社会围绕着能量创造的物质财富所进行的博弈和抗衡,使得煤的故事如此引人注目。 如果没有煤铺就的这条黑色之路,我们的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将与现在完全不同。
  • 旧都文物略

    作者:汤用彬

    本书涉猎广泛,叙述雅驯、考证详实,其中详细地记载了早先京兆20多个城镇和市内坊巷等。本书标明"旧都"自不是以目前的市区为限,凡历史上伟大、有名的建筑或为中外人士所必至,均在此书作详细叙列。 再版前言 原书“例言” 一、城垣略 城垣沿革、内城、旧皇城、外城、旧宫城。 二、宫殿略 前三殿、故宫。 三、坛庙略 天坛、地坛、社稷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神祗坛 先蚕坛、清太庙、孔庙、雍和宫、大高玄殿、堂子、帝王 庙、关岳庙、都城隍庙、黄寺、东岳庙。 四、园囿略 中山公园、中南海公园、北海公园(团城附)、景山、颐 园、玉泉山静明园、南苑。 五、坊巷略 内城六区、外城五区。 六、陵墓略 陵十四、衣冠冢一、墓二十五、僧塔五。 七、名迹略·上 内外城名迹五十一。 八、名迹略·下 郊外名迹四十。 九、河渠关隘略 城郊河渠支脉、长城、居庸关。 十、金石略 劝学十八、弘法二十七、表忠二十四、清游四、考古七、 名笔三十一、韵事三。 十一、技艺略 建筑(琉璃瓦、楠木作、雕镶、彩画、叠山附)、雕漆、 景泰蓝、地毯、玉器古玩、纱灯造花、镌刻、塑像绘画 杂艺(笔墨、墨盒、锦盒、装潢、乐器、玩具、花树)。 十二、杂事略 礼俗习尚、生活状况、戏剧评话、市井琐闻。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