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话说中国:春秋巨人

    作者:陈祖怀

    《话说中国》作为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精彩细腻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其中包含着无数令人神往的中国历史的秀美景致,它们经纬交织,互为表里,形成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随时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与编纂创意的匠心―― 整个版面构成充分体现出本书以故事体文本为主体的特点,体现出本书作为历史百科全书的知识信息密集、图文并重、检票便捷的特点,使读者在本书任何一个页面上,都能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与编纂创意的匠心。 *导读、段落标题与编号,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精髓,更好地运用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运用故事,本书在故事体文本中,特地为读者准备了故事导读、故事段落标题与故事编号等三个重要内容。故事导读是概述故事精要,它与故事段落标题,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精髓,同时让读者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快速获得文本重要信息。故事编号则与检索系统有关。 *人物、典故和关键词索引具有很大信息量和实用性―― 在每一则故事中,都含有故事核心内容(即放事内核)、故事人物和故事典故等基本要素。本书将此三要素提炼出来,标注在每则故事的右上角(加上故事来源),并汇编成索引于书末。故事编号则是与书后编制的“人物”“典故”“关键词”等三个索引相联系。索引的巨大信息量和实用性,是本书的一个重大特点。 *建构多元、密集的知识性信息,构成了全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密集的信息,弥补故事叙述中知识点不足的局限,从而使故事的感性冲击力与历史知识的理性总结达成高度的统一。它让读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借来的审美快感,同时又能寻绎历史的大智慧。如“中国大事记”“世界大事记”“历史文化百科”“历史大考场”和图片说明文字等专栏中的有关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练达的知识板块,既是历史知识的精华,又是广泛体现“活”的历史,体现当时社会人生百态,体现当时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与此相配伍的,是便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科”检索系统。 *再现历史现实的图片系统―― 图片内容涵盖面广泛,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观赏效果细腻独到,立体凸现了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透过生动的“图片里面的故事”,可以体味其中蕴涵着的深刻内容,堪称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话说中国》以精美绝伦的文字和图片,将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演绎得生动而传神。看了这张导读图,你就开始一程赏心悦目的中国历史文化之旅吧。
  • 中亚文明史(第2卷)

    作者:雅诺什・哈尔马塔

    多卷本《中亚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亚文明这一重大主题的首次尝次。出版这套史书与教科文组织的宗旨完全吻合,该组织一个著名的国际专家小组多年来协同合作, 已经进行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力图向更多的公众介绍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这一辽阔区域的文明史实。   六卷本《中亚文明史》将揭示中亚地区从文明之初到当今时代各种文化的兴盛和衰亡。该地区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马尔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众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专家(许多是当地人)通过本书为我们揭开了帷幕,显示了中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从一个大的范围讲,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由欧亚腹地各族人民的迁徒而形成的,迁徒的范围从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东部的中国本土边境。   《中亚文明史》第二卷述及公元前700年至公元250年间中亚地区各种人口流动及其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人们有的居住在草原地送,有的居住在绿洲地带。他们之间的差异因阿黑门尼德帝国的崛起而加剧。亚历山大大帝的入侵改变了这一幕。游牧民族被驱赶回去,定居文明得到加强,而且迅速占据统治地位。   随着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兴起,中亚文明由於琐罗亚斯德教、希腊宗教和佛教的逐渐混合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此奠定了阿拉伯征服之前中亚文明的基础。公元前一世纪,塞克人在伊朗东部和印度西部建立了一系列王国;至公元一世纪,这些领地便统归帕提亚人统治,他们的帝国从锡斯坦直到印度河,而後又越过印度河。与此同时,贵霜帝国曰益崛起,推翻了帕提亚人的统治,并吞并了其印度省份。   地中海和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给中亚地区带来繁荣的贸易。尽管开通了海路,但巴克特里亚骆驼商队穿行的这条国际通道一直延用了数百年。直到大约公元234年贵霜帝国才遇到新的强大敌人——萨珊伊朗——并最终崩溃。
  • 启蒙时代

    作者:(美)盖伊,时代生活图书公司,汪定明

    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它发生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的欧洲,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这场运动作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以启蒙理性主义冲击了几乎所有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等等,开创了启蒙时代的文化新气象。 启蒙运动最初发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
  • 死亡文化史

    作者:(法)米歇尔・沃维尔

    死令人畏惧,而死的历史却扣人心弦。对死亡和对死亡史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沃维尔引领我们从死亡出发;回顾自 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历史的发展;探究面临死亡的集体态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走向死亡这一途程上的各种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死亡体制去判断或评价一个社会。自1983年出版以来。本书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的对死的禁忌。在本书的最新版本(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作者:钱存训,郑如斯编订

    本书为一综合性的著述,注重纸和印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包括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上自二者最早出现,下迄19世纪末期,即手工业时代结束为止。全书分十章:首章绪论为全书的提要;纸和印刷(包括制墨和装订)各占三章;传播和影响也占三章,其中最后一章以纸和印刷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响作为结论。全书结构简明而有系统,内容分配平均,数据包括实物和文献,另有插图174幅,附录《中国印刷史书目》千余条,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参考。
  • 亚特兰蒂斯

    作者:(美)伊格内修斯・唐纳里

    埃及人在为死者送葬时,边走边哭,“去西天吧,去西天吧”。埃及人所信奉的西方的“地下世界”便是指沉溺于水下的世界,亚特兰蒂斯。 埃及文明的横空出世,使世人惊愕数载。她像是从哪一处天国中降落下来,没有任何进化过程。经过后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反复探究,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埃及与亚特兰蒂斯之间诸多的相似性,疑点逐渐集中到亚特兰蒂斯。 不仅在埃及,当印度传教士在秘鲁看到那种奇特的符号-五颗向外凸出的点时,立即兴奋地断言他们代表“秘鲁和这个世界的四方”时,这一符号丰指古代的亚特兰蒂斯帝国。 在《亚特兰蒂斯――海底大西洋城的秘密》一书的基础上,本书接续上本书中提到的线索,通过考古,传说的比较和理论推断等科学分析方法对亚特兰蒂斯展开全面的探索。而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精髓也正体现在此外。每一位阅读此书的人都将随作者跨越时空,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穿梭游走,大量的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传说中的一幕幕令人惊愕的时刻,逝去的文明,远古的历史在此全部得以复制重现。
  • 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房龙文集)

    作者:(美)房龙

    本书分为两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史前人类、世界变冷了、石器时代的结束、人类最早的学校、石钥匙、人世与死界、国家的建立、埃及的兴衰、美索不达米亚――河谷中的国家、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亚述和巴比伦――伟大的闪语族熔炉、这是摩西的故事、耶路撒冷――法律之城、大马士革――贸易之城、航海越过地平线的腓尼基人、字母伴随贸易、古代世界的终结、与古代人类有关的一些年代、译后记;奇迹与人、人――发明者、从兽皮到摩天大楼、驯服的手、从脚到飞行器、千变万化的嘴、鼻子、耳朵、眼睛、译后记。
  • 捍卫历史

    作者:理查德·艾文斯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目 录 :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 第二章 历史学、科学与道德 第三章 史家及其事实 第四章 材料和话语 第五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与个人 第七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八章 客观性及其局限 跋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服装的欲望史

    作者:罗玛

    《服装的欲望史:女人的服装承载着男人的欲望》以理性而优美的文字,配以精彩的图片,回顾了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揭示了人类的服装欲望史。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了女人的着装趣味,并使她们在审美的想象中体味到虐恋的快感。这样的快感当然并不仅限于小脚和束胸,在世界的其它地方至今仍有为了吸引异性而将嘴唇撑大或将脖颈拉长的习俗,至于后现代服装史中的性感大师,只要列出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让·保罗·戈尔捷、亚历山大·麦克奎因、约翰·加里亚诺、乔万尼·范思哲……我们就知道人们对于服装的欲望有多么大。或许只有重新回到实体时代,我们才真正领略服装的意味:那只是一场延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性游戏,它被一种叫做审美的东西不断刺激着。变化在遮蔽与裸露之间,并在这半遮半掩中,完成对身体的色情想象。
  • 金球

    作者:颜强

    《金球: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将英国足球作为一个窗口,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多面的英国世界,包括体育、文化、商业、社会等,尤其突出在1992年英超创立之后,职业足球急剧商业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文化冲突。金钱大鳄的资本运作,球队兴衰的风云变幻,明星球员的转会风波,作者通过与各俱乐部高层的直接对谈,获得了关于真相的第一手资料。在《金球:颜强眼中的英超帝国》中,将为读者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与内幕。
  • 石头的心事

    作者:王家葵

    本书是王家葵先生在《南方都市报》开设的“玉吅读碑”专栏的结集,凡五十篇。作者以随笔的体裁,对古代碑文及其中提及的事件进行考据和引申发挥,融汇了丰富的历史、宗教知识。精细的考据和大胆的猜想,出言有据的轶闻掌故,犀利风趣的历史评说,作者以其博学与睿见,把读者带入引人入胜的碑文乾坤。
  • 楚汉争霸启示录

    作者:潇水

    决战垓下前,刘邦逢项羽必败,至少有四次,刘邦险成项羽刀下之鬼: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项羽已经把刀架在刘邦脖子上,却因一念之差,被刘邦借如厕遁走; 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外,五十六万汉军一夜之间被项羽三万人马全歼,刘邦在风沙掩护下才侥幸脱险; 公元前204年六月,荥阳城下,刘邦与部下换装后才艰难突出项羽重围,死里逃生。 同年六月,刘邦在成皋又被项羽围困,陷入绝境,被迫抛下部队,孤身逃过黄河。 直到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终于在垓下等来了唯一一次机会,他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没有留给项羽任何机会,最终逼得霸王自刎乌江。 翻开《楚汉争霸启示录》,看刘邦如何在每次都被对手击败的情况下,把握住唯一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

    作者:Jerry Brotton 傑瑞‧波頓

    閱讀不同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的世界觀 12張地圖,12種面向;12段歷史,12次進程 由古到今,收錄超過100張珍貴地圖 圖文並茂,囊括人類歷史發展的全貌 空間是有歷史的,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地圖來觀看歷史;如何以不同角度的圖像,拼湊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想像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多面體。本書試圖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出十二幅世界地圖,來代表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每一幅地圖都包含了某種觀念或議題,除了驅使地圖本身的創造,也捕捉到當時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閱讀地圖,更了解產生它的這個世界。 這十二幅地圖都是在特別的關鍵時刻創造而成,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位和觀點來操縱它企圖呈現的現實,並留下難忘的註記。本書探討這些地圖是如何締造對世界的全新詮釋,並分析了人類歷史上那些最偉大的地圖是如何影響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分別呈現出對全世界實體空間的不同想像。 世界不斷改變,地圖亦然。也許總有一天,Google Earth的首頁,看起來會像巴比倫泥板一樣古雅而陌生。這裡描述的每一幅地圖都自成一個場景,不但再現了歷史,也定義了你我。任何人如果想瞭解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種樣貌,不妨從一個更遠的觀點出發,回溯到希臘人最初試圖把未知世界製成地圖的那一刻。 主導文明的12次進程, 12幅地圖如何寫成一部世界史? 1. 古希臘宇宙起源說和幾何學的集大成→150年,從托勒密《地理學》看「科學」 2. 中世紀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人混合世界觀的產物→1154年,從伊德里西地理學概要看「交流」 3. 以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1300年,從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看「信仰」 4. 中國脈絡下為帝國賦予統治正當性的宣示→1402年,從朝鮮疆理圖看「帝國」 5. 美洲大陸的出生證明→1507年,從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看「發現」 6. 仲裁帝國政治並塑造歐洲五百年的全球殖民政策→1529年,從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看「全球主義」 7. 以科學製圖超越宗教改革衝突的理想主義渴望→1569年,從麥卡托《地圖集》看「寬容」 8. 昭示地圖成為商品並為商業服務的新世界哲學誕生→1662年,從一六六二年約翰.布勞《大地圖集》看「金錢」 9. 由國家地圖號召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與認同的興起→1793年,從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看「國家」 10. 地圖加入意識型態來控制國際政治的新世界秩序→1904年,從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看「地緣政治」 11. 矯正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的理想→1973年,從彼得斯投影法看「平等」 12. 一個新資訊時代的開端→2012年,從Google Earth看「資訊」 本書特色: ★繼暢銷書《看得到的世界史》之後,英國企鵝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人文歷史巨著 ★以12張地圖,探討文明的12種面向;用12個場景,透析歷史的12次進程 ★全書厚度超過500頁,收錄超過100張歷史上珍貴地圖,其中半數以上為全彩地圖 名人推薦: 【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樑楷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徐進鈺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 【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深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說: 世界地圖是人們觀察與想像世界的「再現」,一張世界地圖不僅是描繪地理形狀,更是將人類世界觀具象化,從而成為理解當時時代科技知識、文化樣貌與思維脈動之符碼。Jerry Brotton 著作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從一幅幅世界地圖,帶領讀者視野穿越文化與地理邊界,進入科學、交流、信仰、帝國、發現、全球主義、寬容、金錢、國家、地緣政治等文明與文化議題,在當今看重全球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氛圍中,使讀者重新檢視各時代社會人群如何經由自身文化底蘊來認識世界與詮釋世界。本書雅俗共賞,實為不可多得、值得推薦一讀的世界史著作。 中興大學歷史系周樑楷教授說: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傅柯反過來說:『權力生產知識』。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相互辯證,便形成更高一層的理論。這本書以歷史之眼聚焦在十二幅世界地圖,配合豐富的史實和寬闊的視野,精彩地映證了這個理論。作者在結論中說:『每幅地圖不但說明了世界,也屬於這個世界』。」 媒體推薦: 這本令人沉迷、充滿美麗插圖的書展示出地圖從古老的年代開始,就攜帶著巨量的象徵性,是一本內容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歷史創作。──每日電訊報 對「知識就是力量」和「無知就是無用」這兩種觀念,提出一種優雅、有力、另一形式的辯證。─衛報 豐富又充滿冒險性。──星期日泰晤士報 一種有召喚意義的成就,精彩又引人思索的一本書。──文學評論雜誌 作者對社會、政治、宗教背景擁有尖銳的敏感度,藉此也揭露地圖為何產生?為誰產生?以及為了達到何種個人目的?──今日歷史 令人獲益良多的一本書。──《地圖的歷史》作者賽門.加菲爾 一本精彩又全面的製圖史,作者藉由追查地圖得知人類的文明形式,是極好的想法。──衛報 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令人神往的博學傳達了這些地圖知識性的背景,沒有什麼比地圖更具破壞性的了。──英國旁觀者雜誌 這是一本精彩的歷史著作,對歷史和地圖有興趣的讀者將會非常喜愛。──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 我们忏悔

    作者:王克明,宋小明

    内容简介: 《我们忏悔》由秦晖、吴思等担任编委会成员,王克明、宋小明主编,精细选编了30多篇“文化大革命”亲历者、参与者的回忆和忏悔文章组成本书。这些“文化大革命”的亲历者、参与者,通过个体性的记忆回顾,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直面曾经的罪错,向那些被伤害的人们低头致歉。 巴金曾说:“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的再来。”这些“文革”的参与者、亲历者选择在垂暮之年站出来直面曾经的罪错,值得致敬。 2013年,开启了一场“将道歉公之于众”的个体忏悔接力;2014年,《我们忏悔》出版就是这场接力的继续。” ------------------------------------------------ 作者心声: 再不道歉就迟了…… 那时,我们迷信“语录”,崇拜教条;我们扫除“四旧”,轻侮人权;我们焚毁书籍,蔑视知识;我们破坏文物,亵渎文明。一个个“敌人”被打倒,编成了我们的光荣花环;一次次谎言和暴力,铺就了我们的革命途径。 父母悲恸于我们的划清界限,老师叹息于我们的揭发伤害,亲友伤惋于我们的回避疏远,同学强忍于我们的咄咄逼人!师长、父老被侮辱被损害时,我们没想过应该挺身保护;优秀文化被指为“封资修”时,我们没思考也不去怀疑。抄家虐待“走资派”时,揪斗侮辱“反革命”时,我们可能还去欣赏暴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时,反认他乡是故乡时,我们很少能去质疑荒唐…… 今天,我们“脱下面具,掏出良心”,我们要对曾被伤害的人们大声地说: 对不起!我们应该道歉,必须忏悔。 ------------------------------------------------------------ 编辑推荐: 1.“文革”参与者首次袒露心声,直面曾经的罪错,触碰一代人最痛的记忆;复归失落的人性,还原最真实的国家历史; 2. 超越“左右之争”,共同面对民族悲剧,52位知识精英倾力襄助,历时5年倾力打造; 3. 一场文革个人忏悔的接力——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南方周末》、凤凰卫视等几十家权威媒体跟踪报道。 ---------------------------------------------------------------- 评论: 不会忏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忏悔是忏悔者的自我救赎,是摆脱恶对自己良心的折磨。基督徒认为忏悔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非基督徒也要讲“天地良心”,同样有求得上苍(天理)宽恕,拯救自己良心的需要。所以忏悔不应该只是某种“文化”的特有现象,而应该是一种普世的人文精神。 但也正因为忏悔属于自我救赎,所以通常无法要求于他人。要求他人忏悔是一种不能滥用的道德压力。之所以不能滥用,第一是因为要求者自己是否具有提出这种要求的道德优势值得怀疑,如果没有,这种要求就流于虚伪;第二更重要的,是在真相不清的情况下就基于泛道德的理由要求人人忏悔,实际上反而可能会开脱真正作恶者的责任。 例如,德国战后对纳粹罪行真相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对主要战犯进行了正义的审判,在这样的基础上德国人再进行全民族的自我忏悔,就的确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反省,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的新生。但如果不是这样,如果在不追究战犯也不揭露真相的情况下要求一般德国民众人人忏悔,在“人人都是罪人”这种貌似深刻的状态下真正希特勒式的罪犯就可能逃脱正义的审判。我国目前关于“文革”的忏悔就具有这样的局限,不彻底揭开“文革”的真相,不追究“文革”的真正罪魁(“四人帮”虽有罪责,却谁都知道其并非真正罪魁),所谓“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的说法就有混淆视听之嫌,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忏悔。也正因为这样,南非的图图大主教才提出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办法,即先有真相,再有忏悔,然后就有了真正的原谅、宽恕与和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对自己的罪错要真心忏悔,而对于他人的罪错,乃至一般意义上的罪错,我们首先应该要求真相。 ——秦晖 在极权体制下,我曾“忏悔”作为知识分子的“原罪”,接受了“改造”,扭曲并失去了自己:这是我终身难忘的教训。以后在反思和批判极权、后极权体制时,我又如鲁迅当年发现“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那样,发现自己和极权、后极权体制的纠缠。要批判、否定极权、后极权体制,就得批判和清理自己。从另一面看,我的“忏悔”其锋芒是首先指向极权、后极权体制的,是从更深的层面揭示其罪恶的。 因此,在极权体制依然存在,其罪恶没有得到应有的批判,应该对历史的错误和罪恶负责的利益集团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否定的情况下,我并不赞成“全民忏悔”,那会混淆历史的责任。而且我认为,那样一段全民都参与的残酷的历史,普通的老百姓希望像一场噩梦一样将它彻底忘却,从记忆中驱除,是人之常情,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自己的“忏悔”个人化: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内在生命的需要,我愿意承担其中的痛苦;但绝不以此要求别人,绝不将自己的“忏悔”道德化。 ——钱理群 人类文明和生物进化都遵循这个公式:试探——或成或败——成则进,败则退,然后再试。文明成败,相当于物种兴亡。我们的总结和忏悔,乃是文明进化和个人进步的必要条件。缺乏这种能力的物种和文明及其个体,无法顺利转轨,一旦走错就会一错到底,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因此,无论对人对己,忏悔都是有利可图的美德,成本很低的美德,而且是进化史上很高级的美德。反过来也可以说,美德就是对人对己对文明对物种都大有好处的品质。 ——吴思 忏悔不是患得患失的后悔,它发自内心,基于良心良知良能。可是数十年来,无论高层提倡、社会示范和教育灌输都与此相悖。我们立足于斗,张扬悲情,从不自省,仿佛全世界都欠我们的。中华民族步履艰难,直至现今的全民族的道德滑坡都与此有关。 ——王学泰 如实地回忆以往的过错,并加以认真的检讨和诚恳的反思,是良知的体现。知耻近乎勇。国家建立这样的机制之前,先行一步的公民值得敬佩。 ——丁东 忏悔,是对自身的过错、罪孽以及人类的悖谬行为承担一份精神责任。这种精神责任应该由人类自己承担,而不应该推给神灵。人人都应该有忏悔意识。 ——摩罗
  • 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

    作者:彼得·伯克

    在介绍本书之前,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彼得·伯克。伯克是我国学术界较熟悉的一位西方史学家,1999年9月,他曾应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邀请来华讲学,他的一些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伯克的介绍和认识尚存在些许偏差,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打算在此对伯克再作些补充性介绍,以便国内读者对他的了解更准确和更全面。 又是一本论文艺复兴的书?如何证明其合理性?对文艺复兴的持续研究是对其进行一项新研究的最明显理由。事实上,或许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多的人撰述文艺复兴的方方面面。所有这些工作共同形成或者说应该形成一个新解释。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研究成果的增多使总体性的综合越来越难。假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家和学者重返人世,必定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曾参与其中的运动被切割成了论述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科的大量专著,如建筑史、哲学史、法国文学史等等。在撰述“文艺复兴人”的重要性时,许多专家把多才多艺视同瘟疫,唯恐避之不及。
  • 世界宗教寻踪

    作者:汉斯·昆

    《世界宗教寻踪》这是一部在其毕生学术研究基础上写作的书,她指引你游于世界七大宗教,浏览它们的历史渊源和现状,脉络清晰,文笔流畅,图片独特,是了解当代宗教以及各宗教文化的首选之作。
  • 入世心法

    作者:吴稼祥

    《入世心法:从历史看加减》:“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两个老挂在嘴边的词无形中已约定俗成为当今国人为人处世的集体智慧,殊不知加减法的产权人就是本书《人世心法》的作者吴稼祥先生。他要让我们牢记加减法乃人生的第一大法。
  • 中国饮食文化史

    作者:王学泰

    作者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兹举两例为证: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冨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

    作者:盖洛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从上海经华中到缅甸的旅行记录1903》原外文版出版于1904年,是一本考察长江地理地貌及沿江风土人情的游记。书中一百多幅照片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是来华外国专家系统考察和研究长江的第一部著作。
  • 一天给我一桩谋杀案

    作者:凯文·威廉姆斯

    从15世纪的古登堡印刷机到21世纪的通信革命,本书详尽地叙述了英国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广播业、电视业等多种大众传媒与英国政府、经济、民众等多种社会力量之间波澜壮阔的互动过程及其运作逻辑。诺斯克利夫革命、英国广播公司的建立、舰队街的兴衰、新媒体的崛起,数百年英国大众传媒历史历历在目。本书亦因其精到的历时性回顾与分析,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大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