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古典时期的图书世界

    作者:(荷兰)H.L.皮纳

    作者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古希腊罗马世界里图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以及读者范围和阅读习惯的演变,经典文献的传播过程,对了解西方文明史和图书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配有五十幅精美人物和图书插图,并有详尽的注释。
  • 拜占庭史研究入门

    作者:陈志强

    《拜占庭史研究入门》为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入门指导,在简述拜占庭历史的基本脉络与主要线索的同时,侧重于提供全面、实用的工具性指南。除了系统介绍文献、文物等可资利用的重要史料外,还对拜占庭研究的发展史、研究现状和当前的重点问题有深入的讲解与分析。附录的学术资源、关键词(中英对照)和推荐阅读文献,则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拜占庭历史提供了参考。
  • 私人生活史III

    作者:[法]阿利埃斯,[法]杜比

    《私人生活史3》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的最终成果,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革新了历史的观念,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内容。译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且文字富有激情,颇具震撼力,加上富有史学价值的三千余幅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影响已远远超越史学界,被广大历史研究爱好者所推崇。该书出版后,已译成20余种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近代早期,随着以王室财政转化为公共财政为发端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野,以及印刷书写文化的普及,一个个人化的隐私世界得以形成,而所谓的宗教自由,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私人自律领域。这个以礼仪、规范、隐私、品位等组构而成的私人世界,是近代西方“公与私分权而立”的公民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 你应该知道的欧洲史

    作者:柯尊文

    《你应该知道的欧洲史》以公允和批判的眼光,讲述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光荣与耻辱、中兴与败落,并且剖析了潜伏在所有悲欢荣辱背后的诱因。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北角,就像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半岛,但是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欧洲人在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光辉成就。它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无可更替的深远影响。 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的恬淡笔去,将几千年内发生在欧洲的故事娓娓道来,纷繁复杂的欧洲历史在他的笔下变得豁然通晓。对于那些对欧洲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朋友来说,将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读本。
  •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作者:周汛、高春明

    本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著作。著作以生动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展示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妇女的生活风貌和装饰习俗,为中国历史研究、古籍整理、文物鉴定、民俗考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对服饰文化研究有较大建树。
  • 马未都说收藏

    作者:马未都

    我们了解历史一般通过两个途径——文献及证物。文献的局限在于执笔者的主观倾向,以及后来人的粉饰。因此不能保证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证物不言,却能真实地诉说其文化背景,描述成因。文明的形成过程是靠证物来标定坐标,汇成进程图表。 此套书共五册,分为家具篇、陶瓷篇(上)、陶瓷篇(下)、玉器篇、杂项篇。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时受时间限制,内容不尽完整。此为全本,未做删节。全套图书从当今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入手,试图解释文明成因,展现文化魅力。只要你对文物乃至文化有兴趣,读此书就一定乐趣无穷。 这个乐趣是你熟知的文化带给你的,而不是我。 ——作者《自序》
  • 文艺复兴/世界文明史

    作者:(美)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是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历时四十余年写就的旷世巨著,是举世公认的传世经典,作者因此荣获196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77年自由勋章奖。这套书总共11卷,记载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种种文明成果。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作者对于“世界的”“历史的”这样的宏大叙事选择了从思想的角度切入,用文明的线索贯穿。奥斯卡·王尔德说:“任何人都能创造历史,却很少有人能记录历史。”杜兰特这两样都做到了。他所有的作品都是为了体现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的推动这一主旨。因此,《世界文明史》绝对不是有关历史的时间、人物、事件的一种堆积。杜兰特以文明的流变作为考察历史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横跨诸多世纪的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而历史也就在这样的举重若轻中赫然呈现。杜兰特用他那简练而富有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事实:许多往昔的文明留下来的财富是人类的珍贵遗产,是历史进程中最闪亮的主线。 杜威说,这是一套很有用的书。季羡林说,这是一套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本书为该系列之《文艺复兴》分册。
  • 考古学专题六讲

    作者:张光直

    考古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对历史学研究又能提供什么样的助益?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专题六讲》虽然并不是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而写,但无意中却给了我们相当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一个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史学研究者而言,《考古学专题六讲》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一本小书。 增订本新增90年代后期,作者生前最重要的几篇学术著述,可以说代表其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考古学最有价值的观点。
  • 懒惰的历史

    作者:[法] 安德烈•劳克(André Rau

    这是一本关于“懒惰”的图文史。在欧洲历史中,懒惰引起过好几次社会大辩论。在作者看来,如只把懒惰看作是恶,有失偏颇。懒惰也是对权利的争取,是反抗的精神,是对自由的呐喊,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懒惰代表了对时间、对自我的完全主宰。 懒惰的状态十分复杂。一方面指对事物漠不关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内在的痛苦。 工作赋予每个人自主权。懒惰滋生无聊,促使人们寻找消遣。 “无所事事是人类仅次于存活下去的首要且最大的嗜好。” 懒惰不再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事关公正正义。 东方式的慵懒如同一剂诱人的春药,将抚摸的温柔、醉人的香味和女奴的引诱合而为一。 懒惰和吻一样,偷来的才令人回味无穷。 懒惰会变成一个基本的民主美德吗?
  • 古埃及

    作者:(英)海伦·斯特拉德威克

    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拉姆西斯大帝、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与恺撒大帝间缠绵悱恻的爱情等等,这些埃及人物和片段在本书中被串联起来了,一个完整的古埃及发展脉络呈现在了面前,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门,使世界更加广阔了。
  • 漫画荷兰

    作者:李元馥

    通过修订这套书读者会了解到意大利人民为把四分五裂的国家建设成统一的近代国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了解到意大利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加里波和的故事。了解到实行直接民主制度的瑞士的风貌,了解到英国和法国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等故事。
  • 伊斯兰教史

    作者:金宜久

    《伊斯兰教史》是一部伊斯兰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伊斯兰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止于当今伊斯兰教在各国的情况和特点。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伊斯兰教的经籍、教法、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伊斯兰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伊斯兰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伊斯兰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宋代市民生活

    作者:伊永文

    内容片段: 东京,金色的秋阳中,一层又一层的市民,密密排列在宽阔的御街上,引颈翘望。是欢迎远方佳宾?还是争看巡行贵人?都不是,市民是等待着一队队在皇宫为上寿活动而表演的女童出来,她们是枷余个容艳超人的妙龄女童呵—— 一个个,十七八,尖尖的脸,细细的眼,弯弯的眉,薄薄的唇。头戴花冠,或着红黄生色销金锦绣衣;或扎仙人髻,或卷曲花脚幞头。她们像穿行春风的杨柳,摇摆着纤柔的腰,移动
  • 草原帝国

    作者:勒内·格鲁塞

    《决定经典004:草原帝国(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我们甚少将目光投向中亚,然而恰恰是对中亚的无数次争夺,改写了人类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还是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这些主要活动在草原的民族,永远具有一种淳朴的本性,他们的英勇豪放与他们的野蛮残酷一样率真可爱。他们在对人类毁灭欲望的淋漓宣泄中,扮演着独特的历史角色,也建立起了独特的历史文化。 阿提拉、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全世界的编年史家们对草原的叙述使他们名扬四海。这些伟大的野蛮人闯入了发达的历史文明地区,转瞬之间。把罗马、伊朗或者中国夷为废墟。他们的到来以及消失似乎都极难解释,致使今天的历史学家们还倾向于古代著作家们的结论:他们是上帝之鞭,是为惩罚文明而来。
  • 战后漫画50年史

    作者:[日]竹内长武,竹内オサム

    何谓漫画?如今作为大众文化而极其繁荣的漫画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本书试图以漫画,尤其是战后极其繁荣的“故事漫画”所引发的事件为线索,再次思考何谓漫画这一根本问题。漫画在玩耍。漫画在诱惑。漫画在叫喊。漫画在打破禁忌。而且,有时漫画会伤人,歧视人,并引发无可挽回的事 件。所有这一切就是“漫画”这一莫名其妙的表现形式的真面目。
  • 全球城市史

    作者:(美) 乔尔·科特金

    《全球城市史(修订版)》内容简介:一位美国当代首席都市学家,从中石器时代到现代,对城市历史进行了一次扫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从这一点上来说,权威性将更具价值。都市学家乔尔·科特金探究了数千年来城市和都市生活的进化过程。他从远古中石器时代城郭的宗教根源入手,分析了古代印度和中国的集镇,并由此把我们引导到“正统城市”的雏形上:再进一步解说从拜占廷和中东地区的城市乃至中国,到威尼斯及其后的城市商业帝国的崛起,再到后来的工业城市(从伦敦、芝加哥和东京到上海及底特律),直至今天的后工业化城市和城市郊区的现实。作者特别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探究,并以其敏锐的判断力解读了这些城市在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
  • 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思想和文化

    作者:[美] 弗格森

    《古希腊-罗马文明:社会、思想和文化》以翔实的资料作为支撑,介绍了公元前后各几百年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化、考古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冲突,对于读者了解西方文明的源头大有裨益。 此书1987年初版,至今已出至第三版,新版图文并茂,补充了许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具备学术性和趣味性,是西方世界文科类大学的骨干教材。本书以其大量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为相关专业的学者进行拓展研究提供便利;全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也能为热爱文史哲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知识之窗。
  • 人类的演变

    作者:伊恩·莫里斯

    作为当代人,该如何理解诸如民众加入纳粹组织、白人贩卖黑奴、原始社会的暴力残杀,亦或是其他现在看来不合理,但在当时确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历史事件?伊恩·莫里斯在他的新作《人类的演变》中,从宏观视角,选取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阶段:以狩猎觅食为生的采集者社会、以农耕为生的农业社会,以及使用化石燃料的工业社会。通过分析这三种社会形态,以及分别带来的人的生存状况与价值观念,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历史学,从数万年历史中提炼出了一幅人类演变的大图景,并告诉我们为什么过去与现在的想法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的历史。
  • 秦风老照片馆

    作者:秦风

    在中国人历史影像的开发上,“秦风老照片馆”并不是虚拟的,它是民间博物馆与历史纪念馆的新角色。本书所辑图片即精选自秦风所收藏的海量老照片堪为十几年收藏业绩的一次检阅。时间跨度从20世纪前后直至1980年代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了中国人在20世纪跋涉前行的艰难步履、经典场景也记录了东南亚的变迁,是民族与世纪的宝贵缩影。作为活跃于海峡两岸的老照片收藏第一人,书中展示的均为秦风收藏的原版照片,并附有收藏这些照片的详细经过,以及秦风对这些老照片的独到解读与特殊情感。其中许多照片以往每经披露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或丰富了人们观望历史的视角令人历久难忘。
  • 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作者:[美]孟德卫

    这是一个对中西方相遇的那个伟大时期的绝妙介绍。孟德卫倾注其毕生心血,将其研究浓缩于这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书中。他做的以下分析尤有价值:中西方间相互的美学影响,语言和种族理论,以及无论在中国士人还是在天主教会中皆存在并最终导致它们分裂的内部对抗。 ——史景迁 没有人比孟德卫更有资格去阐释1500-1800年间中西方相遇这个题目的了。因为,这个人将其一生的时间都投入到该研究中,并早已在美国的中西方交流研究领域中树立其主导者的牢固地位。 ——狄百瑞 若以历史提供的更深远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是一个新鲜观念,而是过去历史的回归。的确,在1800年之后,中国成了一个不能与现代世界对话的落伍的帝国,直到其遭遇帝国主义势力的实质性侵吞。诚如马克思在1858年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中所写的:中国是“一个在时间的缝隙中形同枯槁般生存的庞大帝国……被武力隔绝在正常的国际交流之外,于是,只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继续自欺欺人。”但如果追溯到1500—1800年的那个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那时,中国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世界大国,欧洲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美国则仍是一片美丽的荒原。 关于历史是否是循环的,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却从未达成一致。但是,即使历史不在广泛意义上重复自己,我们也倾向于从中发现对过去模式的重复,并发掘其意义。近年来的历史已经见证了西方世界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上的观念转变。这一新的观念是以互相尊重而不是自视为优越的态度为特征。回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1500-1800年),从中找到更多西方对中国的尊重,这就是本书的主题和主旨。 在1500-1800年间,东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断时续。尽管双方之间的影响并不均衡,但这种交流始终是双向的。在运用外来文明的某些观念时,双方通常有着大相径庭的态度,但双方吸收和同化外来文化的动态过程是相似的。例如,当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士大夫力争运用基督教替代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影响时,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哲们却在自然宗教理性的影响下使用儒家思想来取代基督教的神奇作用。1500-1800年的3个世纪,是中国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较强影响的时期,而后来的两个世纪(1800-2000年)恰好相反,是欧洲和北美的西方文明在向中国施加影响。从1500年到1800年,那些携带着基督教义和西方文明的传教士在中国受到的排拒远大于欢迎。同样的,欧洲对中国的赞颂,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幻灭。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模式来理解过去。这些模式将客观呈现的历史与主观选择的过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体。这是一种动态的张力,因为当历史逐渐展开时,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也在相应地发生变通。本书四大章节的主题要说明的正是这种张力,它们分别探讨:(1)中国对西方文明和基督教的接纳(2)中国对它们的排拒(3)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儒学的接纳(4)欧洲对它们的排拒。这些章节的安排显示出一种对称性,尽管这种整齐的对称似乎并不能在事实上得到验证,但我仍然认为这种对称在本质上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两个同样伟大的文化之间的相遇。我并不是要暗示伟大是一个相对标准,以致于任何文化都可以宣称自己伟大。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被证实拥有影响世界大部地区的能力。 ——孟德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