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上帝、格列佛与种族灭绝

    作者:[美] 克劳德·罗森

    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18世纪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学术精品。作者依据细致的文学文本分析,佐以大量鲜为人知的旅行及探险文献资料,将“格列佛”、“上帝”与“种族灭绝”三个貌似毫不相干的概念置于“野蛮与欧洲想象”这一框架中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精辟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广征博引,讨论了从《圣经》到现今的欧洲文学和非虚构作品对“他者”的形象塑造,时间跨度穿越了从欧洲对美洲的征服一直到二战结束近六百年的历史。作者对斯威夫特、蒙田、萧伯纳、王尔德等作家笔下有关野蛮和杀戮的描写进行了深入解读,透过浅层的言语修辞来窥视暴力行为的实施过程,以此揭开欧洲“他者”文化想象的面纱。
  • 文明的冲突

    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 布莱森英语简史

    作者:[美] 比尔·布莱森

    全球有近10亿人使用英语或学习英语,每天我们都在努力K英文、说英文,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英文是怎么回事?历史上的第一句英文说了什么?英文为什么有那么多没有道理的规则,为什么“四”是four,“四十”就不是fourty?同样说英语的英国人和美国 人,为什么也会鸡同鸭讲?《布莱森英语简史》可以回答你! 闻名世界的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扒完《万物简史》再揭英语老底!在《布莱森英语简史》一书中,比尔·布莱森摇身一变化身语言历史学家,谈古道今、旁征博引、追根究底对世界上最成功的营销案例——英语——空前大起底。 《布莱森英语简史》不仅是一本另类的英语学习读物,它更是一部欧洲文化进化史,一本信息丰富的英语百科全书,当然你也可以当它是一本英式极品笑话大合集来阅读。总之,阅读《布莱森英语简史》绝对会让你从10亿英语使用者中“脱颖而出”。
  • 符号学

    作者:赵毅衡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
  • 诙谐的断代史

    作者:(意)查尔斯·斯佩罗尼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特别诙谐、聪慧的时期吗?这个西方文明的辉煌时代见证了一种对形形色色的趣闻轶事、名言警句、格言成语、俗文谚语的超乎寻常的兴趣。妙语涉及宗教仪式、节日、婚姻、誓言、咒语、传统以及历史事件,从中亦可看到其时各色人等的诙谐轶事与人间喜剧。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对民 间日常生活充满了兴趣,他们记录了这些精彩的妙语、俏皮话和笑话。在当时,诙谐与智慧是联系在一起的。 本书是一部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妙语、俏皮话和笑话的专著。查尔斯·斯佩罗尼在书中摘录与编译了波焦‧布拉乔利尼、卢多维科·卡蓬等十余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家的作品,绘出一幅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土人情的绝佳画卷。
  • 艺林探微

    作者:衣若芬

    本书系台湾学者衣若芬美术史方面的论文汇集。作者运用现代学术手段,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图像、文字、实物三者的关系入手,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独到的立体化研究,解释了艺术史实际上是这三者互相影响的历程。
  • 面具

    作者:[英] John Mack

    《悠享优阅图文馆:面具》的内容主要讲了:关于面容;面具术语;万千变化;面具与戏剧表演;秘密标志和象征;非洲面具;神话和历史;面具与性别;面具和身份;大洋洲面具;美拉尼西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
  • 耻辱者手记

    作者:摩罗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作序推荐 一个继鲁迅之后的“精神界战士” 一个强烈要求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的“魔鬼” 一段孤独的灵魂觉醒之旅 1998年的《耻辱者手记》 一匹闯入公众视线的“黑马” 它带给读者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 十多年后经典重现——不一样的感触 -------------------------------------------------------------------------------- 他是一位独行者 我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可以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我决不可以没有自我,决不可以没有独立的人格。我一定要把自己与中国文人区别开来,与一切中国奴格区别开来。倘若他们自视为救主,我就甘为叛神,倘若他们自视为圣灵,我就甘为邪念,倘若他们自视为人,我就只有做魔鬼。 他因为良知而痛苦 在血雨腥风的时代,我们会因为宣诉了个人的悲愤与抗议而表达出族类深心的真情与理想,在天崩地裂的时刻,我们会因为多担了一份族类的患难而成全了个人的光荣与永恒。诗人雪莱曾把自己比作宇宙的竖琴,要为宇宙奏出痛苦和忧伤。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不正应该是自己族类的竖琴吗? 他不做圣人做英雄 圣人易于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戴,易于取得现实的成功,他们往往在其有生之年就轰轰烈烈,功成名就,甚或高居万人之上,权重一世,俨然教主模样。而英雄则是上帝派给人类的先知,他感觉灵敏,眼界高远,能够深切理解隐伏在最深层的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需要。或者他虽不甚理解,却能以自己的天性来感觉它们,表现它们,他们很难与大众一拍即合。 -------------------------------------------------------------------------------- 1998年,摩罗在《耻辱者手记》中以一个边缘的民间思考者的身份探讨良知、正义和尊严,成为一匹闯入公众视线的黑马。北大教授钱理群称其是继鲁迅之后的“精神界战士”,读者们高度评价他为一代启蒙宗师,尤其对青年人而言,摩罗的文字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11年过去,他在推出的新书《中国站起来》中批判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人的思想导致中国人“精神大崩溃”,并斥之为“洋奴”。两个极端的思想碰撞引发了舆论大讨论,“一个关注个体自由的人,如何会陶醉于空洞的国家叙事?”但即使是最激烈的批评者们也承认,十年前,摩罗曾经以文字到达过他们的内心。 作者也在思考,十年来自己的认知究竟增加了一些什么?于是有了这本《耻辱者手记》的修订本。本书调整了原书结构,分为《描述耻辱》《知识分子问题》《寻找精神资源》三辑,另增加了《杞人可以忧天吗?》《为什么老要人六亲不认》《灵魂的巴士底狱》等七篇文章。
  • 隐士

    作者:[美] 法朗士

    隐士,顾名思义:隐者,藏也:士者,知识人也。 可是,知识人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作者法朗士通过梳理隐士的传统,为我们呈现了历史的镜框中封存的一幅幅隐士的精神画像。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人本质上是充满欲望的,且欲壑难填;当人试图摆脱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时,就必然要面对孤独。隐士就是一种承受孤独的方式:在孤独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寻找真我,寻找原初。 在与孤独结伴的途中,隐士们各自踏上了不同的朝圣之路:他们有的躲到杳无人迹的沙漠,有的走进修道院,有的步入苦修会,也有的跑到瓦尔登湖(梭罗)……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隐士生活似乎并非总如他们期望的那般安静,他们中有人在经历了一段隐士生活后又重回尘世,有人则时而隐修,时而回到尘世,也有人因隐修生活总被来访的客人打扰而不得不一再更换地点……本书为我们细致地描述了那既令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想象的隐士生活。 无论何种隐士,他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赋予了他们深刻的洞察力。他们留下的遗产,无论是智慧的言辞、无声的沉默、斐然的修为,在经过岁月的百般的锤炼后,终成了时间里的金,深夜里的光。
  • 情懷中國

    作者:余英時

    作者為海內外著名人文學者,對中外文化有深刻了解。並對中國當代歷史、政治現實、文化問題的剖析,具真知灼見。文學典雅厚重,觀點引人省思。 本書收集作者近年散文作品,分為「故國篇」、「懷舊篇」、「坐隱篇」和「母校篇」。談個人情懷、家國文化、師友憶往等。 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零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一九九一至九二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零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零零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 圣殿

    作者:[英] F. H. 劳森

    《圣殿:1850年至1965年的牛津法学教育》主要内容简介:1850年,牛津近代史上著名的教学改革大幕拉开,积弊颇深且处境尴尬的法科首当其冲,此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法科终成牛津引以为傲的显学。历史由人物织就。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牛津法科,从亨利•梅因爵士到H.L.A.哈特,巨擘辈出。他们与众多教员、学子,共同书写了一个辉煌的百年,搭建了现代法学教育研究的圣殿。以时间为轴,缀以事件回顾与人物描述,F.H.劳森教授挥洒生花妙笔,为后世记录下牛津法科这段精彩的历史。
  •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作者:顾凯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在深入翔实的史料发掘基础上,对众多明代江南园林实例作出详细的考察,并以园林观念和造园实践两方面为切人点,在历史文献构筑的语境中展开具体命题的分析,揭示出江南造园在明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将明代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进行研究,每个时期的江南园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初期冲击剧烈、陷入低迷,中前期重塑形象、渐复元气,中期风气剧变、转向繁荣,而晚期更是辉煌全盛而又有深刻转折一一园林不仅获得空前的地位,而且通过“画意”营造标准的确立,造园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形态审美价值。从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诞生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第一次出现“造园艺术家”群星璀璨的局面,也前所未有地成就了一大批营造复杂、景致精美的“名园”,而园林营造技法在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影响了中国造园史的进程。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可供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风景园林、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作者:[英] 戴维·霍普金斯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神秘莫测又最富影响力的艺术运动。与其相连的艺术和诗歌——如安德烈·布勒东、马塞尔·杜尚、马克斯·恩斯特、约翰·哈特菲尔德、胡安·米罗和萨尔瓦多·达利等主要人物的作品——包含了令人难以忘怀(痛苦吓人)的激情和无政府主义的幽默和挑逗。达达被认为是叛逆和玩世不恭的,超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是反资产阶级的,但是它更沉迷于稀奇古怪的事物。这两场运动都因其关注性欲、身份、恋物癖和惊悚而出名。
  • 德国人

    作者:艾米尔.路德维希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是德国著名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它刻画了德国从公元800年到20世纪40年代的盛衰史。这不是一部通常的编年史,而是通过对德国历史风云人物有血有肉的描绘,使读者似乎身历其境,重温千百年来的德国人历史。 作者怀着爱恨交织的心情,回顾德国人非同寻常的历史。他以挚爱的笔触探讨德国人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奥秘。在他看来,浮士德身上永无休止的渴求精神,是德国人最大的动力。德国人正是以这种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精神,攀登人类文化的高峰。
  • 木心画集

    作者:木心

    自1984年始,木心应邀在欧、美、港、台的华文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联合文学》创刊号特出专卷“木心散文个展”,形成文学狂飚,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纽约《中报》召开《木心散文专题座谈会》,台湾洪范书店争先出版木心著作,接着圆神、远流等出版社连出小说、散文、诗篇十二集。 新世纪伊始,木心又投入绘画事业,筹备三年,举办了《木心的艺术》大型博物馆级全美巡回展。于耶鲁博物馆隆重开幕,《纽约时报》整版报道,华盛顿、芝加哥、华尔街的各大报刊纷纷激赏揄扬,佳评一浪高一浪,展览历芝加哥、夏威夷、纽约,最后此三十三幅杰作全部为耶鲁大学博物馆所典藏,其画册畅销全世界,一直列为五星级。
  • 老子他说续集

    作者:南怀瑾

    《老子他说续集》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或尊重原意,或借题发挥,对《老子他说续集》作了七百余种解说。《老子他说续集》接续《老子他说》,对《老子他说续集》二十七章到八十一章进行了南怀瑾式的独特解读和评说,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他说续集》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知人论世”的思想为指导,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学,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指出《老子他说续集》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他说续集》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揭示出老子思想的真正内涵,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别样的老子——一个真实生动、满怀忧国忧民之念的老人和智者。
  • 艺术的性格

    作者:维吉尔·莫里斯·希尔耶

    《艺术的性格》内容简介: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中世纪的欧洲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如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绘画以模仿场景为主。在20世纪以前,绘画模仿得越真实技术越高超,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 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
  • 哲学与人生

    作者: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修订普及版)》内容简介:“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很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 印度神话

    作者:杨怡爽

    《印度神话:绚烂魅惑的异世界》内容简介:印度神话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背景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无论神、人、仙人或者动物都不断受到欲望驱策,受到诱惑、努力思考,受着社会习俗法则的束缚,时不时又想摆脱它,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或有趣、或悲伤、或动人的故事。它们渲染出的一片独一无二的异域风情,构建起来的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奇异而美丽的天竺奇境。 圣洁高远的奥利匹斯山、法力无边的大梵天王、冰雪世界中的矮人精灵,以及我们儿时对着月亮努力描摹的广寒宫和美丽的嫦娥姐姐…… 浪漫隽永的希腊神话、神秘古老的印度神话、壮烈慷慨的北欧神话、古朴悠远的中国神话……带您走进瑰丽绚烂的神话世界!
  • 情:德国情话

    作者:关愚谦

    《情:德国情话》是作者关愚谦人生三部曲小说中的第二部,故事延续着《浪:一个为自由而浪迹天涯者的自述》,讲述了作者1960年代在身无分文、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来到德国,从克服最基本的生存困难开始,学习德语、攻读学位、教授中国文化、撰写书籍,见识到德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同时也把自己热爱的祖国文化带向德国。浓厚的家国之情、亲情、友情、爱情交织,构成了作者在德国的又一段传奇人生。在种种见闻和经历中,作者融入了自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思考和比较,也见证了另一个世界中时代变迁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