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发现教堂的艺术

    作者:理查德·泰勒

    不论规模大小,教堂都充满着象征意义。“阅读”教堂,就是指有能力诠释教堂内部的图像、符号和象征。然而,如今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已属凤毛菱角,即使经常去教堂的人也未必具备。世界上有多少座教堂,就有多少细节、局部可以被解读。彩绘玻璃画上的人物是谁?动植物又代表着什么?教堂的空间是怎样规划布局的?所有的细节都有特别的含义吗?本书将告诉您:教堂外形和内部装饰所表达的意义,教堂图画和雕刻相关的故事,分辨人物、场景的方法,颜色、字母、符号甚至花鸟鱼虫的象征……书中的故事和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欣赏教堂并了解与之相关的宗教艺术。带上这本书,再用心去浏览教堂风景,您就会发现,原来教堂真的不只是教堂。
  • 美味欺诈

    作者:[美]比·威尔逊

    1820年一本名叫《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小册子,使它的作者阿库姆成为当时伦敦最著名的化学家。书中揭露了用黑刺李的叶子冒充茶叶,用白黏土制成含片,在胡椒中掺入灰尘垃圾,泡菜用铜染绿,糖果用铅上色等等。或许食品掺假造假的历史比这更久远,然而从1820年至今,食品造假与打假一直持续到今天。作者告诉人们,奸商的伎俩,展示造假的各种手段,揭露了助长奸商涌现的风气,讲述打假英雄的故事,以及“科学”蒙骗与科学监查之间的激烈对抗,为建立值得信赖的食品标准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 顾准文集

    作者:顾准

    《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是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的《顾准文集》的基础上,经过顾准胞弟陈敏之、作家罗银胜两位先生的修订增补而成,全书结构更显完整,内容更丰富翔实。这是一本写给自己以及中国未来的思想之书,宛如精金美玉,读来使人唏嘘不已,血脉贲张。在那个动乱年代,顾准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火种,是我们迄今为止无法不面对的一座山峰。《顾准文集》在国内曾先后被遴选为“三十年三十《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六十年六十《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
  • 喜马拉雅词典

    作者:何小竹

    本书是以词典形式写的一本关于西藏文化与自我思考方面的,集藏文化知识简介和个人随笔于一体的休闲读物。作者一方面选取一些词目,科学性地向读者解释词目的基本含义,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角度和方法,或讲述在西藏旅游的一些故事,或思考一些问题,是一本形式创新的枕边休闲旅游读物。
  • 对焦中国画

    作者:罗淑敏

    罗淑敏身为艺术教授,多年教学经验下深明学生“轻国画、重西画”之因由,遂写下本书,深入浅出地解说阅读国画的六大方法,并辅以大量中西画作比较,让读者对准焦点,进一步了解两者间之分别与欣赏角度之差异。 随着罗淑敏领航的这趟国画之旅,读者将逐步了解国画的承传概念,各种写意笔墨及留白构图,及阅读手卷与人物画之关键事项。此书本身就是一副画论式手卷——层层拆解有关阅读中国画的窍门,由此轻松地进入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殿堂。
  • 吃经

    作者:殷登国

    《吃经》内容简介:古本“笑林广记”上有一则故事,说两个穷人在一起做梦,一个问:将来有一天,你当皇帝了,你打算做啥?我要吃饱了睡,睡醒了吃。你真是呆子:发问的人说:要是我的话,我要吃了又吃,哪有时间睡觉啊!
  • 東京灣閒話

    作者:李長聲

    日本世相精彩多樣,要能看穿繁華表層底下,非得有駁雜閱讀人物、展演、書報所得之獨到眼光。冷眼熱腸知日者李長聲,舉杯推出【閒話】系列第三作,依舊笑語盈盈酒氣酣暢,筆下指點文壇恩仇社會萬象,從總理看漫畫、混浴與捕鯨、演歌與酒館,到寫俳句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並美畢卡索的傳奇陶藝家飲食家魯山人、漫遊東京的永井荷風、討厭太宰治的三島由紀夫……其間夾雜一問:「作家應該跟編輯睡覺嗎?」爽利文風讓人展卷痛快,不覺天空現出魚肚白。
  • 小酒馆之歌

    作者:萧耳

    《小酒馆之歌(插图本)》抓取了20世纪最让人心跳的14处小酒馆风景。都柏林。维尔诺。巴黎。纽约。格林威治。伦敦。布拉格。布宜诺斯艾利斯。苏黎世……它们不再默默无闻,它们在20世纪那些著名的文件事件、文化人物有关。它们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地标。 男人天生就是小酒馆的主人,“每个时代,男人总是在小酒馆里密谋些什么”。20世纪的精彩物事,有一半是在小酒馆里完成的。那是一段在意识形态上革命和动荡横流的时期。小酒馆回转着一个时代生活的气息,娼妓、作家、流浪汉都在这里想入非非,满脑子的野心,想要出人投地,表现出来的却是放浪形骸。小酒馆是个公共的地方,也是私生活的床榻。小酒馆里的朗诵与辩论、狂欢和滋事、情爱与争风,一样也不会少。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都歌颂过那些像蘑菇一样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小酒馆。
  • 诙词典

    作者:周立波

    百分百看懂,侬是“模子”。 半懂不懂,侬是90后非主流“小赤佬”。 一点不懂,而且笑不出来,侬是火星人“奥特曼”。 非左即右,非好即坏,非白即黑,不是模子,就是赤佬……我们似乎习惯了这样二元对立的视角。可是,这些都只是极端而不是常态。常态是灰——灰色幽默,灰色智慧,灰色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诙,拆开看就是“说说灰”。这本《诙辞典》由海派青口创始人周立波先生亲自编写,集合了100余个体现海派文化灰色幽默的上海话词条,以上海菜名将其分门别类。 有人说姚明是上海的高度,刘翔是上海的速度,周立波是上海的热度。但周立波本人却认为自己是上海的戆大。此次,这只戆大闭嘴写书,头势依旧清爽,对每一个词条都批注了一两句诙解,不求包罗万象,只求点到为止,点评之外还闲话了若干故事,如有雷同,绝非巧合。 【红烧头尾】收录的词条都以常用且传神的词头词尾延伸开来,活词活用,首当其冲的就是“拿伊做脱”。 【八宝辣酱】八宝辣酱的受欢迎不在于其辣,而在于其中的“八宝”。正如本辑收录的词条,均以数字为关键词,清清爽爽,绝对不会“搞七廿三”。 【走油蹄膀】收录的词条均为沪语中传神的动词,堪称“走油”,动作可以到位,但过大、过多就容易“吃家生”了。 【腌笃鲜】收录的词条均为上海话中形容某种腔调的词语,正如同“笃悠悠”地喝上一碗腌笃鲜,鲜得眉毛也要脱落了——每一个词条都令人回味无穷。 【芝士火锅】收录了不少南腔北调的混搭语,有新有旧。还没听说过吗?那你可就是“奥特曼”了。
  • 我们怎样阅读中国

    作者:苏小和

    “自由”和“经济”是贯穿于整本书的两个关键词。作者沿着阿马蒂亚.森内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维范式,对当下中国的各种经济现象、人文和社会现象,进行了碎片式的思考。在这里,自由既是一种经济条件,也是一种人权条件;既是一种生活条件,也是一种精神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是一名中国人解构旧有知识,重构现代知识的真实记录,是一个具体的个人对中国问题的自觉阅读与思考——既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趣味,也不同于学院经济学家的阐释,在经济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上,本书做到了比较理想的整合。
  • 花露的中国情缘

    作者:孟晖

    现在一提到“香水”,大家立刻会想到商场里各式精美玻璃瓶中的品牌货,似乎默认香水是从西方输入中国的东西,是百年来才有的新事物。 其实并非如此。 中国与“香水”曾有上千年的结缘,那时,这些由鲜花蒸馏而成的香水,通行一个美丽的名字,“花露”。蔷薇露、荷珠露、桂花露、米露……它们或作熏香,或作面妆,甚至有的还可以做花露酒饮品。 “炉烟浥浥。花露蒸沉液。”“初换夹衣围翠被。蔷薇水润衙香腻。”“薰炉斗帐自温温,露挹蔷薇岭外村。气韵更如沉水润,风流不带海岚昏。”……诗词里,花露留下了美丽的身影。《花露的中国情缘》里,作者细细道来各种花露的制作、由来与使用,温柔氤氲,旖旎芬芳。
  • 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像旅行:东京

    作者:[韩]金东云

    作者以特有的才智和探险精神游历了日本的各个大街小巷,并介绍出了连日本人都不太熟悉的日本文化名胜和美味餐厅。目前,他受到许多日本新闻、广播公司的关注,通过各种邀请、采访,他慢慢成为了一个日本专家。
  • 书屋小记

    作者:邵琦

    艺术欣赏的虚无缥缈是缘于标准的失落,艺术评论的语焉不详是缘于立场的交织。作者兼具画家与学者身份,以一种知彼此的超然思辨艺术,在书屋里隔绝名利的纷扰,还原艺术的本原,为我们提供了可靠观念。这本书是关于艺术的《思想录》,也是对当代艺术生态的根本性批判。 邵琦于画史画论浸润日久,又兼近年致力研习山水,故其文张驰内行,妙语珠连,读来有语惊还休之感。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馆长) 邵琦的札记,暗合了「碎片阅读」的时尚。但仅仅是暗合而已。学者为文、画家作图,归根到底,是思考的结果。而这些短章,作者坦露了思考过程。恰如饭店坦露厨房给食客。这样做,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于我们,是福气。 ——李天扬(《新民晚报》评论部主任) 一般人拥有一间书房抑或一间画室,已经算是很雅致的事了。也有人同时拥有了书房与画室,却无暇兼顾书房和画室里的「房室之事」,其中之一便成了摆饰。邵琦则不然,他有书房,也有画室。他在自己的书房、画室间行走、阅读、创作、思考,将美好融合在一起,自然而然地生产出我们看到的著作和画作,比如这本《书屋小记》。 ——刘一丁(《浙江日报》高级编辑、《美术报》总经理) 我喜爱随意且见出性情与观点的文论艺论,这也算得上中国文艺评论的传统之一,无论是金圣叹书批、董思翁画禅随笔,均可算得此类。在我看来,《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连载的《书屋小记》之所以反响颇多,正因为继承了这一可贵的传统,自然随意,不端架子,文若行云流水,却微言大义——这些「吾手写吾心」或长或短的实话,有的是镜子,有的简直就是炮弹,简洁明快地扯下艺术圈那些虚伪而无聊的面具,读之痛快。 ——顾村言(《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主编)
  •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

    作者:

    哦,这就是日本。它既很小,又很大;既熟悉,又陌生;既现代,又本土;既文雅,又暴躁;赏花落泪,又曾经杀人不眨眼。它让我艳羡,又让我忌恨;它让我很懂,又让我不懂……我带着中国的眼睛而来,但从“中国眼”里映现的日本,是真日本吗? 这里所谓的“日本”,不过是中国眼中的被指代为“现代化”的“日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是日本乃至“现代”的价值观所参照下的中国。 《日本向西,中国向东》不是在拿日本说中国,也不是拿中国说日本,它企图说的是普世的道理。
  • 记忆之塔

    作者:周志文

    《记忆之塔》虽是散文集,也确实在文字背后穿起了台湾中国文学界1960~1990年代的面貌,因此有人评论这本书是台湾的“儒林外史”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台湾动荡的时代里,周志文,一个从宜兰乡下考上东吴大学中文系的年轻人,怀抱着孟子一样的浩然理想,却发现大学里充满了荒唐的老师和荒诞的事情……他经历了《自由中国》的年代,大学时遇上当年姓章的两蒋兄弟,旁听殷海光、齐邦媛等老师的课。后来任教桃园振声中学、淡江大学和台大,记录了形形色色的奇人与故事。在他笔下,我们看到了戒严时期被扭曲了的大学校园里,龙蛇杂处的浮生百相。这本书几乎就是台湾变动最剧烈的时代里,一名台北文化人的养成过程:胡适、殷海光、台静农、屈万里、郑骞,还有自由中国、存在主义、越战的中山北路、书店的重庆南路、明星/田园咖啡厅、《现代文学》、《文学季刊》、《笔汇》、《畅流》、《拾穗》……可供老一辈中文人在里头寻找学界轶闻,年轻一辈当作天宝遗事,更多的路人甲,用来回味自己一生求取知识的路径与坎坷。想想在知识的堂皇门面下,曾有多少卑弱的人物,冷血的心灵,崇高与腐朽和谐的并存着。
  • 我不是吃货

    作者:崔文僮

    用精致仪式,化平凡为盛宴。 我不是吃货,是味蕾的贵族。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美食的精美散文集,作者以旅行中邂逅美味为主,描述了各国下午茶特色和饮咖啡的感觉,分享了各款美酒、巧克力、冰激凌、蛋糕等食物的独特吃法,如怎样搭配着吃才能吃到更顶级的口感,怎样营造食物的唯美环境以增添食物“秀色可餐”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慢食生活观以 及从容的生活态度。
  • 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千年一叹》是著名作家余秋雨的一本行旅日记。它记录了千年之交,他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感悟和思考。作者一路逃奔,一路记述,以文字见证了世界文明的历史印痕。《千年一叹》为中国国家地理全新图文版,加入大量精美彩色照片,是一次从文字到视觉的饕餮盛宴。以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沧桑,用镜头记录历史遗落的明艳。当最美好的文字遭遇最美丽的光影,时光在交错中散发历史和文化的醇香……
  • 被误解的日本人

    作者:[日]野岛刚

    继《两个故宫的离合》及《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日本作家野岛刚首部纯原创中文作品。 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内容极具价值! 这部书有三个优点:绝对真诚,发人深思,有趣好读。 ~~~~~~~~~~~~~~~~~~~~~~~~~~~~~~~~~~~~~~~~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为日本人开脱的书,那你就错了。这是一位日本资深媒体人写给中国人的 书,全书并不在说理,而是用有趣的故事、真实的见闻、不曾听闻的史料,展示常识性的误读,书中既说日本人,也讲中国人。中国和日本,文化交往持续了很长时间,其历史超过一千五百年。政治和战争把中国和日本撕裂,发生在最近一百年里。而为了超越对立与纷争,减少误解,我们应该重新回到文化交流的原点,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 内容介绍: 本书是首部以“知日之书”为理念推出的图书。这一理念,来自于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及周作人先生的提示:“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与可能,但事实上却并不然……”作者为在中国读书界名声已开始鹊起的日本作家野岛刚,本书是他的首部随笔集。 《被中国人误解 的日本人》是书中的一篇,是难得的好文章。此文以切中要害的笔,剖析了日本人何以被中国人误解的原因。作者于此文中,又以恳切之心,希望这一误解如迷雾一样能被消除,中国人可以去接近日本人完全真实的面目。书中其它的文章,便是在作者这一愿望之下,由生活、社会、文艺、媒体及政治等诸方面来谈论日本人,而其中多个具体的话题,又将日本人与中国人和在一起来谈。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有趣,好读,却不乏深刻与新颖的见解。
  • 感怀上海

    作者:邹仲之 著

    本书收录了42 位作家关于上海的47篇文字。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化地位上和北京并驾齐驱,它们的故事可谓是近现代中国的“双城记”。上海是一座中外老少皆宜的城市:对于中国人,它很洋气;对于外国人,它很中国;对于老年人,它很怀旧;对于年轻人,它很时尚。 书中各篇文字大体涵盖了20 世纪上海城市面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代表了百年上海的种种变迁与风貌,编者尤其注重精神生活的面向,使得这本“感怀”之书兼具感动与怀旧的气质,希望它能为热爱上海、试图了解上海的人们提供略有系统的、写实的文学读物,也为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历史理出一行文学的脚印。
  • 阿Q的长凳

    作者:李长声

    本书主要谈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文化比较。以《日本与日出》开篇,以《落日》作结,富起承转合之美,有渐入佳境之趣。从谈中日比较绕不开的“宏大主题”:万世一系、改朝换代、遣唐使、革命考,到更具文化专论性质的题目:汉字、假名、相扑、艺妓;到以人物统领的诸篇:诸葛亮、朱舜水、蜀山人、黄遵宪,再到以问设答的“为何无宦官”、“谁救了京都”、“临行喝妈什么酒”,到戏语惊人的“算算友谊账”、“作践武二郎”、“不做贼也心虚”等等,谈文化渊源则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谈文化比较则别出新裁、发人所未发。至于篇末收入一辑谈汉诗、俳句、川柳的文章,更是兼具诗家面目的作者独擅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