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还君明珠香港琐谈

    作者:严飞

    对回归后的香港的解读,总存着几点偏差:香港的本土意识,常常带有浓郁的本位化色彩;西方视界下的香港,又往往带有严重的殖民倾向和幸灾乐祸的心态;而在大多中国内地人的眼中,香港则是一个资本化自由化的金融香港、游乐香港。本书为一名在香港工作的内地青年人,以“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的“他者视野”,去细心剖析香港人对国族身份的探索、对公民社会的实践、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对社区保育的执着,以及香港人在地产主义、中环价值和边缘危机下的省思,从而还原出一个真实复杂而又多元的香港。
  •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

    作者:朱建军

    《中国的人心与文化》作者是朱建军教授,他以心理学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以人心利弊来检阅传统文化的收获之作,中国传统文化被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解剖开来,“心理学家看文化,首先看的是人心”。
  • 欧洲经典美食游

    作者:林莹,毛永年

    《欧洲经典美食游》是作者亲历欧洲的所见所闻,娓娓道出了历史悠久的意大利玛格丽特比萨、色彩缤纷的西班牙什锦菜饭、如梦如幻的法国舒芙里点心、花样迭出的德国香肠……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欧洲美食的经典食谱,更是一部饱蘸文化笔墨和优雅情致的旅游牛皮书,让人品味出浓郁的欧洲风情。毛氏夫妇曾常年旅居欧洲,又深具事必躬亲的实践精神,遍游欧洲各国,在欣赏秀丽风光之余,四方探寻特色美食,怀揣赤子之心,DIY出一个个精致食谱,与我众人共享那美食触动味蕾的美妙感觉。
  • 唔该,埋单

    作者:吕大樂

    该书是旧书新果,初版发行于1997年7月香港回归的节点上,10年后,吕大乐增订该书,添加了一则后记《有落,后数》,作为对“后九七”的补充和回顾,而10年前的主体内容不作变动,以示对照。
  • 潮爆中國 CHIC CHINA CHIC

    作者:李照興

    2008,A year of Chinese significance。 每個人都在期待。沒有人可預知。北京奧運,會像東京與首爾奧運一樣,從此把主辦國提升為現代世界的領軍者嗎?當「中國紀元」、「大國崛起」的說法喧鬧高揚,在宏偉的大進軍之下,城市真切的生活現況究竟如何? 2008 年所以重要,因為這國家要成為世人焦點。還因為在這急迫的巨變中,2008年像一個加速器的盡頭,過往早分飛消逝,未來卻快得不可預期。一切都要爆發了!為了捕捉這急激劇變的時代,留住不能留的時人物誌,作者李照興緊緊跟隨2004 至 2008 年這個國家最超速廣泛的城市發展。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在中國迅速發展超速膨脹的比賽中,聚焦中國,解讀中國;在這富盼望與恐懼的紛陳時代中,身體力行,試圖建立一套觀測並關注這全新國度的框架。當中的新價值、新人類、新建築、新地標、新關係、新時尚、新語言,在這片既古老又全新的國土,熟悉又陌生的山河,傳統又潮爆的國家,無以名之──作者稱之為:「新新中國」。 本書見證的,正是在這急速的洪流中,「新新中國」大城市的生死愛欲。 目錄: 推介詞(姓名以筆劃序) 岑朗天、沈旭暉、南方朔、紀曉華、馬傑偉、陳冠中、 陳智德、傅月庵、湯禎兆、潘國靈、鄧小樺、駱以軍 序 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梁文道 序 和李照興一起看戲 廖偉棠 序 李照興,Made In Hong Kong 毛尖 緒論 新新中國後香港 01 城市.空間 惶惶的威脅──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 ‧ 建設還是拆毀中國?──穿越庫哈斯的巨環看北京 ‧ 《色,戒》的上海傳說 ‧ 老房子住得過嗎? ‧ 和平傳奇告一段落 ‧ 被禁足的《中國》 ‧ 爛尾城市爛尾樓 ‧ 史上最牛釘子戶 ‧ 中國城市平與凹 我們的時代──城市生活 ing ‧ 尋找北京城牆下的夢 ‧ 波希米亞北京 2.0 版 ‧ 下一站,南鑼鼓巷 ‧ 便利店城市的第三空間 ‧ 到廣州尋根 ‧ 中國樓盤符號學 未來的未來──城市超限戰 ‧ 2010 世博未來城 ‧ 大城的 Suburb ‧ 巨蛋.彩蛋.鹹蛋 ‧ 中國摩天大廈世代 ‧ 未來建築好話壞話 02 新新.人類 421 制──新新人類的社會現象 ‧ 新新中國新新人類 ‧ 世代大戰爭 ‧ 新中間階層 ‧ 單孩長大了 應該怎麼愛? 超級男女──新新人類系譜 ‧ 新新人類私攝影 ‧ 中國設計新勢力 ‧ 是時候用電影觀看我們的城市 ‧ 北海怪獸和創意圈子 ‧ 超級男女聲 極速教經典 ‧ 李宇春與第三性 03 時尚.潮流 生活風尚──最時髦的見聞 ‧ 單車國民 ‧ 無聖無誕過聖誕 ‧ 前進同志 ‧ 由奢侈消費開向社會責任的新富列車 ‧ 擁抱汽車文明 ‧ 中國離時尚有多遠? ‧ 中國當代藝術的大空間大市場 享樂體驗──吃喝玩樂新階段 ‧ 假日時興後園遊 ‧ 消失中的陽澄湖大閘蟹 ‧ 大國為小龍蝦狂 ‧ 秋遊,到酒莊去! ‧ 蘇州的後現代生活 媒體驚奇──時代的矛盾 ‧ 國內傳媒更開放? ‧ 中國電視節目有多 Open? ‧ 大陸雜誌 Is In ‧ 城市音樂性格 ‧ 用一個球搶 13 億眼球 ‧ 令人懷念的開放年代 04 我城.我國 跨界回望──對照的可能與不能 ‧ 打中國聯賽救香港足運 ‧ 沒有開放的電檢就沒有市場 ‧ 香港藝術地軸轉移 ‧ 尋找真正的港式茶餐廳 ‧ 香港與深圳的最終合併 後記:行者之漫步
  • 嫉妒

    作者:[美]约瑟夫·爱泼斯坦

    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用一种轻轻披着知识外衣谈天说地、博学而谦逊的写作风格,带我们踏上一趟与嫉妒的许多面目遭遇的旅程。他认为思想家们如约翰·罗尔斯(John RawIs)、叔本华(Schopenhauer)和尼采(Nietzsche)有关嫉妒的文字写得那么出色;他辨识嫉妒、羡慕、妒羡、怨恨和幸灾乐祸,为种种令人嫉妒的事物分门别类,包括财富、美貌、权力、天赋、知识和智慧、极度好运,以及青春。他看到学术界的怨气,那里的嫉妒夹杂着由无能所激起的势利,还方甏心费力地计较宇宙的不平等;他还提供了一次对《奥赛罗》(Othello)的精彩阅读,提出这部作品更多的是以伊耶戈(Iago)的嫉妒而非奥赛罗(Othello)的妒羡来推进的。他揭露嫉妒的背后是~种强烈的恶意一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爱泼斯坦以过人的睿智,用一种深思、刺激和风趣的方式凸现我们人性的弱点。 嫉妒者希望推毁别人的幸福。 七宗罪——骄傲、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吃、淫欲,长久以来是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道德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代,我们仍着迷于这些久远的罪恶,我们中有的人与这些罪恶进行斗争,有些人则为它们歌功颂德,这揭示了我们界定人性的持久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神圣的热望。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把美国当代七位著名学者、作家聚集在一起,写下关于这七宗罪的深思冥想,成为这一套妙趣横生的系列丛书。 作者展示了嫉妒的众多面目。他分析思想家们――例如罗尔斯、叔本华和尼采——为什么写出这么出色的嫉妒;他分辨嫉妒、羡慕、怨恨和幸灾乐祸,为种种令人嫉妒的事情分门别类,包括财富、美貌、权力、天赋、知识和智慧、好运和青春……爱泼斯坦用一种深思和风趣的方式凸现我们人性的弱点。
  • 贪吃

    作者:[美] 弗朗辛·珀丝

    弗朗辛·珀丝(Francine Prose)端出一桌关于美味的一宗罪——贪吃——令人惊异的宴席,充满机智诙谐并引人入胜的观察。她追溯了贪吃的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珀丝为我们提供了一顿鲜活的“自助餐”,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和乔叟的《赦罪僧的故事》,到佩特罗尼乌斯的《萨蒂利孔》和但丁的《地狱》,表明在中世纪的西方贪饮暴食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事务;而今天我们把贪吃从罪变成了病——被我们妖魔化的可怕的胆固醇和危险的红肉。确实,现代人流行暴食是我们基于压力、自毁或者为了逃避人际关系和社会接触而吃得过多。但珀丝同时提醒我们,贪吃也是一种快乐和激情的主张。 七宗罪——骄傲、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贪吃、淫欲,长久以来是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道德家所关注的问题。在当代,我们仍着迷于这些久远的罪恶,我们中有的人与这些罪恶进行斗争,有些人则为它们歌功颂德,这揭示了我们界定人性的持久愿望,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神圣的热望。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把美国当代七位著名学者、作家聚集在一起,写下关于这七宗罪的深思冥想,成为这一套妙趣横生的系列丛书。 作者追溯了“贪吃”这一观念是如何沿着我们关于拯救与诅咒、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思想而发展演化的。在中世纪,“贪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上的事务,而今天,“贪吃”已从一种罪孽变成了一种疾病——它是被妖魔化的胆固醇和红肉造成的恐怖。
  • 文化智商

    作者:布鲁克斯•彼德森(Brooks Pete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文化智商的读物。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基础,就像练习柔道或西洋棋的时候,你必须从基础学起,否则,你会很容易被对手摔倒或者输掉棋局。这个道理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文化问题同样适用。如果你不重视文化问题在跨国业务中的重要性,那就准备“出局”吧。 我曾经帮商务客户及MBA学生讲授有关跨国界文化的课题,这个授课经验告诉我,大多数人认为或者私底下希望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可以被忽略的,“文化本质”不过是一种天生的柔性技能,当发生文化冲突的时候,低调处理就能解决问题。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抱持这种观点的人好比认为:“英国披头四乐团的成功,不过就是把几首三和弦的歌曲,用简单的旋律融合起来罢了。只要一个下午,我也能够写出几首可以获得白金唱片奖的歌曲。”在有些人看来,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也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会说:“是啊,当个心理学家简直非常简单,不过就是听听病人的抱怨嘛,只要当一名耐心的听众就行了。” 实际上,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家,需要不断练习使用乐器的技巧,或者要有一副好嗓子,同时,还要视天分、努力不懈、商业市场的敏锐度以及一点好运气等等;同样地,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学家,则必须具备心理学方面坚实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等基础。做白日梦般地想象自己一夜成名,也许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要成为一名专业人才并非这么容易就能达成的。同样地,当文化冲突成为一个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时,毫无准备的人并无法轻松处理这些问题的。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提供读者一个合理的框架,帮助读者了解其它文化,以及向读者解释何谓“文化智商”,同时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提高本身的文化智商。 这本书有六个章,每个部分解决一个基本问题。 在第一章,我首先提出“什么是文化?”及一些相关的概念,以便为文化下定义。对于在公司里与来自其它文化族群接触的人来说,无论你是行政人员或是工读生,这种定义文化的方法都是有其意义的。这一部分将集中讨论国际性的文化差异,而不是那些与肤色、两性关系、性别、年龄等话题有关的问题,尽管那些问题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本书所要讨论的重点。 在第二章,我们将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什么对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这本书是为了那些正在处理文化问题以及希望对文化问题有更多认识的读者所写的,并不是为了要说服那些认为文化差异并不重要的人。本书适合下列几种人:体认到文化的重要性的人;认识到文化差异对其工作和生活都有极大影响的人;希望提高自己在文化方面的认识、了解和技巧的人。 第三章提出“何谓文化智商?”我将为文化智商下定义,并分析一些与海外客户、消费者、商业伙伴以及邻居等进行接触时所需要的技巧和特性。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智商,你首先要了解它,只有这样,你才能树立自己的目标。 第四章探讨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文化智商的问题,焦点集中在一定范围内的工作、管理、策略和人事等方面。除此之外,这部分还将讨论一些与来自其它文化的人接触时比较重要的问题,譬如,我们该如何做出决定、工作风格以及与工作场合中相关的人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在第五章,本书将帮助你回答“你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这个问题。在为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讲授课程的时候,我总结出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特色,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没有特别的文化特征”。毕竟,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家”,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人们都说同样的语言,并不觉得口音上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些让其它地方的人感到“遥远而极富异国情调的”文化特征!如果想要增进对文化的了解,增进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首先就要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去了解别人。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整个世界将很快(甚至已经)标准化,因此他们怀疑文化的重要性。在本书的第五章,我将针对这种看法提出我的答案。 一旦你对自己的文化类型有更多的了解,并且知道什么是文化智商,那么很自然地,你一定会问:“我要如何提高我的文化智商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书的第六章将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以期能够帮助读者在这个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世界中应对自如。
  • 汪曾祺说.我的世界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说:我的世界》始终围绕着对一个作家的认识角度。从他作品里透出的感怀,从他的阅读同写作,从他的交游与回忆,了解他,接近他。特别收入了八篇弥足珍贵的散佚文章,作为他离开这个世界十年的纪念。汪曾祺是民族的。他作品的语言都是中国话。学习民间,阅读经典,并且字句讲究。 汪曾祺是继承传统的。他的历史文化学养,来自博杂深入的阅读。 汪曾祺是世界的。他对外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选择地用心学习。 汪曾祺是时代的。他对自己经历的时代,每一阶段都有关注。每个阶 段,都有写作。他说过:“写作,是我生命全部。” 汪曾祺是抒情的现实主义。有花花草草、风俗饮馔,更有忧愤和抗争。他有追求和谐、自由的传统文人情趣,但他的灵魂始终未能得到安宁,得到释放。
  • 粤菜溯源录

    作者:陈梦因

    《粤菜溯源录》讲起吃,中国近代的美食家如大千居士,最懂吃。梁实秋、梁寒操能说能写;陈建民、彭长贵、卢海云能炒能做;但是能说能讲又能做的,恐怕“特级校对”是独一无二。大千居士说:“有人精通某一个地方的菜,而梦因熟悉中国各地方的菜,并知道某一个菜的来龙去脉。至于既能动口又能动手,更是他人所不能。所以讲起中国菜,梦因是难得的第一人。”
  •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作者:端木赐香

    英国对大清:单相思很久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英国人把大清当西施了,自是不错,但大清朝从未把英国人看作是范蠡。英国如此摸大清,感觉是在向它表示自己的好感;大清如此被摸,感觉对方是在向自己耍流氓。 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 大清只有清官与含官,八股文与文字狱,明君与昏君,经年不变的牛拉犁,颤巍巍的小脚女人,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自下流的各色文人。对了,还有那吞云吐雾的大量烟民。除此之外,它还能产出什么呢? 鸦片:大清人民就爱这一口 英国送来恁多西洋玩意儿,中国人却独独爱上了鸦片!中国政府禁教能成功,禁鸦片却愣是禁不住!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道光:一个人的抗战 可怜的道光,“投降三人组”在跟英夷抛媚眼的间隙,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糊弄他,希望他尽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实力远远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补仓。 本书是对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种全景式解读。全书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之下,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并引用了大量史实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 食經1

    作者:陳夢因

    《食經》是食譜,它的珍貴,在於講食物和烹飪的道理,也在於談菜式背後的原理和故事。有特級校對之稱的作者陳夢因,是著名飲食評論家,他從不教人刻板的烹調方法,而是從選擇材料,研究火候,比較各時各地的口味差異,再加上廚師的秘訣,老饕的經驗談,綜合的和盤托給讀者去領會參悟。 本書特點: ‧ 以家常廣東菜為核心,兼及各地特色菜,當中極多著名菜式及製法的介紹乃作者個人飲食交遊採集而來,至今很多已鮮為人知,彌足珍貴。 ‧ 作者作為食家,在文字行間常流露個人對合理飲食的訴求、行業流弊的針砭、食客該具備的知識介紹等,雖零碎但珍貴。 ‧ 本書對50年代的名店、名廚、食飲故事記錄頗多,對回憶及了解當時食風世情有一定助益。
  • 建筑,思维的符号

    作者:(韩)承孝相

    我依然记得目睹这一建筑的时候不断产生的疑问。我们当初所钟爱的空与留白的美为何不再存留在我们的城市,而是出现在遥远的异邦?我们的城市热衷于经济数值的幻想中,在西方人带来的物质理论的武装下,究竟要繁杂地填充到何时才肯罢休?我们的城市果真还会有“ 对未来的展望”吗?为什么城市总在被五颜六色的墙体所围困,其中还会有我们美好的生活吗?. 目睹用空来填补未来的这一本质性空间的建筑,我们得到了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应有的教训。...
  • 道歉

    作者:阿伦.拉扎尔

    人和人之间最有意思的事情之一就是道歉。作为人的文明程度的一种体现,其文化内涵不只是对受损失的人说一声“对不起”这样简单。道歉有其更大的意义和作用。从最基本的道德观点看,道歉可以帮助人从紧张情绪中获得一点解脱,完善和巩固新的人际关系。 任何形式的道歉都会伴有尴尬、愧疚、羞怯等心理活动。这是人们自古以来在创造自己的生存空间、巩固相互关系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人们的这种心理不仅反映了对过去伤害行为的否定,更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进取的要求和希望。这是一种力量,靠这种力量人们不断培养健康的道德思维习惯,纠正行为的偏差,维护文明社会的秩序。 然而,为什么道歉会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人会道歉?为什么道歉有时显得那么困难?为什么道歉有时管用有时不管用?对有的人管用对有的人不管用,甚至起相反的作用?道歉表现出来的是坚强还是软弱?对公众的道歉和对私人的道歉有什么不同?道歉和原谅、忏悔和宽恕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作者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 道歉有它的“时代性”。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地球上的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有了更多的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们为了自己的、群体的和国家的利益,需要对各种关系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和解释。做到这些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向对方道歉,为即时的错误、为历史上的错误等等。为了共同的美好的愿景,人们有了更多的道歉、理解、忏悔、宽容。
  • 历史上的谣与谶

    作者:栾保群

    本书汇集了一些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治预言,并把它们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一方面是让读者知道中国的政治史中还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中国的文化史中还有这么一个怪异的门类,同时也希望读者知古以鉴今。古代的先哲在相信天帝和神明的前提下尚且把“听于神”当成亡国和乱世之征,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科学与民主”的社会中相信什么天命呢!
  • 大国小城

    作者:韩晗

    《大国小城》是作者亲临云南、广西、江西、上海、江苏、湖南、海南、福建甚至境外进行学术考察时沿途所撰写的大文化散文。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舶来文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和冲突入手,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前景进行了颇具价值的展望和反思。
  • 番茄

    作者:(美)史密斯

    番茄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蔬果之一,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从美洲到澳洲,从北欧到南非,番茄满足了众人的口腹之欲。然而,在18世纪之前,吃番茄曾经是一种禁忌,因为人们认为番茄有毒;另外一种看法则认定番茄是一种催情剂,它被称为“爱情果”,因此当时的传教士禁食番茄。 谁是第一个吃番茄的人?番茄是怎样从南美洲飘洋过海来到北美洲、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它又是怎样从一种传说中的毒药演变为大受欢迎的时尚美食?作者安德鲁?史密斯通过令人信服的考证描绘了蕃茄进入人类饮食的历史,解答了这些趣味十足的问题。
  • 想象城市的方式

    作者:罗岗

    本书为罗岗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20篇论文,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文中既有对诸多西方思想家——韦伯、福柯、本雅明等人的研究思考,也有对于“都市研究”的分析阐释,亦有文学研究者对文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其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岗位意识,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诉求。这些文章规范严谨、观点独到,而又贴近现实、妙趣横生,在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探究了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价值。
  • 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

    作者:潘國靈

    《城市學》收入潘國靈近年來發表於中港台的城市觀察文章,全書主要分三部分,分別是「都市浪遊篇」、「文化權力篇」、「流行主義篇」,作者將跨文化研究視野注入日常生活,包括城市空間、景觀、性、文化隱喻、微觀政治、年輕人文化、消費主義、流行符號學等,融文化理論於生活實踐,附錄「文化雜碎」一章則可說是生活文化小辭典,是一部鮮活的文化研究城市學。
  • 妖魔化中国的背后

    作者:李希光,刘康,等

    留美学者和记者反思研究美国反华思潮的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