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书于竹帛

    作者:钱存训

    一个世纪以前,中国以殷墟甲骨、西陲简牍和敦煌卷子等多项重大文物发现,闻名于世。而当代著名学者人物,自王国维先生著成经典大作《简牍检署考》之后,能将有关书籍历史文物众多方面总括贯通,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研究的,惟有旅美华人学者钱存训先生的这部《书于竹帛》。在他之前,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也曾说过:“我们可以断言,钱著和卡特的名著(即《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西传》)完全可以媲美而并驾齐驱。”全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娓娓而述的风格,把一切文字学文物的“门外汉”,引入中国古代文字及其载体和书写工具之演变历程,多角度地观照其源远流长和多姿多彩。至于学术方面的真知灼见,宜称层出迭见,盘踞前沿,故又为一切研治中国文物学、考古学、文化史、科技史之学人案头必备。
  • Shopping大解码——购物文化简史

    作者:[美]托马斯·翰

    购物是我们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发生的事情,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购物上。购物不仅满足我们的基本需要,还能使我们产生力量、责任心以及归属感,实现我们的愿望。在今天的购物中心、零售店、超级市场和互联网中这些需要被如此完美而诱人地表现出来。 本书以购物形式的历史演变,及购物心理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展现了购物这一人类基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劝导人们理性购物,避免成为一个盲目的消费者。作者以独特的角透视出购物所代表的地位、等级、权力,追溯了购物的历史背景,对消费者、商品、文化底蕴、市场、欲望等相关概念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探讨,对购物的时尚性与需求性的矛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分析了男性与女性对购物所持的不同态度,总结出消费者盲目购物的种种原因,为读者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和思维角度。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提高自身对购物需求的判断力,提高品位,使购物充满乐趣、智慧和成就感。 《Shopping大解码》闪耀着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趣味盎然的写作风格,它用各种方式让我们看到并了解了作为购物者的自己,以及购物的冲动是如何改变这个世界的。本书也可作为商家调整自身经营理念的参考读物。
  •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

    作者:余英时

    本书选收了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台北和香港的报刊上,特别是《中国时报》、《联合报》、《当代》和《明报月刊》。 本书定名为《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是有原由的。1985年6月,董桥先生为《明报月刊》计划了一个“中国的情怀”专页,坚邀我参加一份,因此我便写了那篇《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此文现收入本书之中。但是全书涉及“中国情怀”的仅此一篇,为什么这四个字竟成为书名的一部分呢?这是因为本书所收的文化评论的文字都是在“中国情怀”之下写成的。我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如果不是由于我的“中国情怀”在暗中作祟,这部书是不可能产生的。从前人都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有酒,我这部集子中则篇篇都有“中国情怀”。 本书由沈志佳费力选编的余时英近年来讨论文化和思想问题的一部分文字。这些文字先后发表在台北和香港的报刊上,特别是《中国时报》、《联合报》、《当代》和《明报月刊》。 所谓“中国情怀”其实便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情结。此情古人早已有之。李陵《答苏武书》所谓“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便已道出此中症结。李书虽伪,其情则绝不能伪。像我这样早年受中国文化陶冶的人,是不可能完全忘情于中国的。但是这只是文化上不能忘情,与现实政治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本书所收文字中虽间有关涉政治的部分,然而其基本立场仍是文化的。文化包含了政治,同时也超越现实政治,这是本书的一个中心论点。
  • 精神病文化史

    作者:余凤高

    从医学角度探讨精神病,研究精神病的性质、病因、治疗方法的书,已经出版过多本了。但是,在国内,还未见有一册发掘精神病的文化内涵的著作。本书意在从这一新的角度来描述此病。 作者以前写过多部有关医学与文化的书,受到广泛的好评。本书在历述古代有关精神病的“神魔说”猜想,到中世纪和理性时期的认识上的进展,直至今日近理代研究的同时,详尽描述了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态度以及从作为“异类”的冷酷严刑的折磨到人道的仁慈的变化过程。 书中在展示歇斯底里、忧郁症、躁狂症等多种精神病症状时,既有医学家的严谨记述,又有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形象描绘。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介绍历史上的几位患有精神病的著名天才人物的同时,还对这种人的资质与病理关系作了有趣的探讨。
  • 老北京旅行指南

    作者:马芷庠

    本书原名《北平旅行指南》,马芷痒著,张恨水审定,1935年出版。 著者以三十年客居旧都之经历,广采博讯,精心编著了这本饶有趣味的旅行指南名著。 书中详细记述了三十年代旧都沿革,名胜古迹(达230余处),食住游览,旅行交通、工商物产、文化艺术、公共团体、社会公益、风土习俗等方面丰富的史料,并刊有珍贵的古迹名胜照片188幅。 本书由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先生作序并题写书名。
  •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作者:Lin Yutang

  • 想像力宣言

    作者:韩松

    中国人缺乏想像力,主要是缺乏建构在科学理性上的想像力,这也许是一个基因层次上的问题。大概是因为想像力一丰富起来,便会犯错误吧。在欧美发达国家大行其道并在其现代文明发展中功不可没的科幻小说,因此在中国也成了倒霉的灰姑娘。中国为什么没有比尔·盖茨?中国人为什么不去想像三十年以后的事情?这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让你有些意外。 第一章中国人想像力的失落 1.1没有了发明的本钱 1.2要做到就先要想到 1.3保护痴呆的民族主义 1.4穿越时空的城墙与城门 1.5幻想大师的建筑学 1.6紧张的婆媳关系 1.7在1958年幻想1988年的北京 背景资料:北京正从“大工地”变为“大花园” 第二章生活在没有想像力的世界上 2.1我们是如何重复昨天的 2.2想像不到30年后的事情 2.3机器人的梦 2.4瞒和骗正打着包装和炒作的大旗 2.5谁知道想像力是什么 2.6评一评中国最没有想像力的作品 2.7给幻想家以政治地位 2.8尴尬的一道凉菜 2·9中国人驰骋想像力的四大领域 第三章国企的产品为什么总卖不掉 3.1生产过时货的积习 3.2不幸的仿造时代 3.3暮气沉沉的国企人才 3.4想像力是一种博爱 3.5比尔·盖茨不会邀请中国人 附: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 第四章西洋恐慌症 4.1为什么会是他们 4.2可怕的科幻大片 4.3汉字输入法打不出“科幻”二字 4.4为什么不去焚烧美国的科幻书店 4.5如果中国驻月使馆遭美国时间机器袭击 4.6“外星人占领地球后,共产党怎么办?” 第五章中国的未来在哪里 5.1如果1991年爆发台海冲突 5.2不了解未来同样是忘本 5.3是情报不准,还是想像失误 5.4坐冷板凳的中国未来学家 5.5中国的未来学就是算命 5.6中国的未来在洋人的脑子里 第六章梦幻与现实 6.1改造中国人就要先改造中国人的梦 6.2需要13亿台造梦机 6.3想像力是钱烧出来的吗 6.4中国最苦命的人 6.5想像力真的比知识重要吗 6.6歧视、“面包线”与失眠者 6.7赤贫的新定义 附: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电影 第七章沉重的叙事 7.1先天性脑残 7.2永远的替补队员 7.3主流作家们老了 7.4最后的科盲群落 7.5邻居们如今也过上了苦日子 7.6科幻开了纯文学一个玩笑 附:电子诗人的作品 第八章科学话语霸权 8.1科学界如何封杀想像力 8.2权威主导的世界 8.3单向度的人 8.4泥菩萨过河 8.5哪里去找布鲁诺 8.6跛足的想像力 8.7科普这趟浑水 第九章新八股与新小脚 9.1奇怪的外星生物 9.2寻找信息时代的桃花源 9.3中国科幻迷需要提高水平 9.4硬不起来的中国男人 背景资料:科幻半边天 第十章马褂文化 10.1“秘闻”打倒“星战” 10.2流行正在扼杀想像力 10.3立正了向后看 10.4工业文明不是救世主 10.5卫斯理成了神 第十一章黑暗中的左手 11.1把想像力塞入安全套 11.2想像力也是一种污染 11.3惊弓之鸟 11.4不争气的中国科幻小说家 11.5天马行空还是老牛拉车 11.6中国科幻的政治迷情 11.7伪想像力 第十二章在希望的田野上 12.1呼唤“灰姑娘” 12.2卧龙的复活 12.3世纪盛会 12.4走向复兴 12.5想像力的基因重组 第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3.1北京的“地下运动” 13.2科幻迷 13.3新人类与科幻亚文化 13.4遍及神州的热潮 13.5《星云》 背景资料:北京师范大学“科幻小说”选修课的结业考试题 第十四章让想像力成为畅销品牌 14.1与媒体的合解 14.2网络原汤 14.3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 14.4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14.5幻想:一个畅销品牌 附:法新社报道《科幻时代》事件 第十五章幻想与中国的未来生存 15.1让我们轻松一些 15.2科学即是生活 15.3美丽的新世界 15.4想像力与技术民主 15.5鲁迅遗产的继承 15.6回到人间 15.7重燃炽情 15.8科幻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15.9用想像力拉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 附录:科幻小说:星河的生日_
  • 时尚衣橱

    作者:[美] 蒂姆·冈恩,[美] 埃达·卡尔霍

    着装是展示自我的最好方式之一,好的衣着品位,可以为你的人生加分。 本书是美国时尚教父蒂姆•冈恩的重磅时尚宝典,详尽解读各类衣饰,并对人们的着装选择、搭配提供实用指导。 从埃及艳后的王冠到特洛伊的海伦式凉鞋,从维多利亚女王的紧身胸衣到麦当娜的圆锥形胸衣,读这本书,就像与冈恩一起漫步“衣橱博物馆”,你能从3000年的潮流变迁中了解服饰的前生今世,找到自己专属的风格印记。
  • 温迪嬷嬷的艺术之旅

    作者:温迪嬷嬷

    温迪·贝克特嬷嬷被她所见到的奇迹所点燃,《温迪嬷嬷的艺术之旅》这一节目为世界上一些最伟大的画作带来了焕然的生机。作为“自克拉克勋爵为我们写作《文明》一书以来最出色的艺评人”,温迪嬷嬷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对读者来说,她的天赋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由知识、欢乐与智慧组成的混合之物。“自克拉克勋爵为我们写作《文明》一书以来最出色的艺评人。”                      —威廉·斯各特《每日电讯报》“很少有人具有这种观看或教导的天赋”                     —尼葛拉·洛森《泰晤士报》“(温迪嬷嬷具有)一种为众多世故且少创意的艺术鉴赏家所罕有的清新与诚实”                            —弗朗切斯卡·特纳《卫报》
  • 耶鲁女生

    作者:高歌

    本书中这四五十篇文章,是作者从三年前,在学习与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写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文字,感到又亲切又陌生。文章中间所提到的人和事有的已经离作者很遥远,而有的故事却还与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 回过头来看这本书里写到的人和事,要感谢多维新闻网的负责人何频先生,他对作者的写作投注无限的信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软硬兼施地鼓励其每星期一篇,以“专稿”的名义,在多维网站上重点推出。在作者父亲对其文章大泼冷水之际,何频先生总是坚定地支持予以发表。作者体会,这并不意味着他认为他的文笔有多么好,而是他期望更多地能够通过他的文章,使中文读者了解在美国长大的年轻人的动态和看法。作者的文章是否有代表性?其实未必。去年秋天,作者因为既要承担全盘管理公司的责任,又要力拼报考法学院,超负荷运转的日子里,作者不得已中断了专稿的写作。好在现在在美国用中文写作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担任某种“代表”的压力也就可以渐轻。     作者父亲对他的文章挑过很多刺。尽管作者曾经对他的推敲大表不满,但是后来有时也暗自承认他的指点对他还是非常有益的。试想,每个星期只有与父母通两三次电话的时候才能够敞开了说中文,而平时从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到深夜睡觉最后一个梦境,都得用英语(偶尔还得用德语),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来练习、改进中文,在写中文文章时,词不达意和提笔忘字就成了绝对难免的事——当然这不能用来作作者写作进步甚慢的借口。而对中文读者的需求和趣味的了解,作者的父母比作者有更大的发言权。
  • 娛樂大家 - 明星篇

    作者:林奕華

    距《等待香港》系列面世,睽違三年的林奕華以嶄新的面目帶來《娛樂大家》系列,高舉娛樂旗幟,分享對於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 娛樂是名詞、動詞,更是比喻。作者從娛樂出發,尋找在物慾橫飛的消費主義時代裏,它所承載的無數符號和意義。娛樂是一面哈哈鏡,模糊地折射了現代人的慾望、權力、道德、性觀、想像和消費。變身娛樂 [名] 大家的作者換來明鏡,為大至震撼社會和小至雞毛蒜皮的娛樂人事,進行釐清、透視和評析,探索我們和娛樂的相互關係,盼能了解背後本質,啟發大家深度思考。這樣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娛樂,因為在閱讀與思考中,讀者得到的可以是滿足的歡娛與快樂。
  • 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

    作者:姚国华

    该书视域宏阔,分“哲学篇:人文视野”、“历史篇:文明反思”、“现实篇:文化剖析”、“大学篇:轴心重建”四大部分。内容涉及当代中国的几乎一切方面,大量资料和数据散见于浩繁的报刊文章,许多却是鲜为人知的,与作者亲历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印证。这些信息集中地摆在一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它与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一脉相承,但在每个话题上都大大深化了,具有历史的深度和立体的动感。
  • 江南感旧录

    作者:孙云年

    笔者于30年代初进入新闻界,由于职业关系,所见所闻,无奇不有,且鲜为人知。现通过回忆,并查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把当年的新闻重新撰写,取名为《江南感旧录》,飨读者。 本书叙述自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三十多年间沪宁各地所发生的有关野史逸闻,历史掌故,地方名胜,名人轶事,等等。由于事件往互不相干,所以一事一叙。 作为一部野史,既可让青年一代从一个侧面了解过去,亦能供史学者参考,雪泥鸿爪,得以留传。惟笔者水平有阴,加之年事已高,所述难免有疏漏谬误之处,祈识者指正。
  • 街头文化

    作者:王笛

    这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在本书中,我们既可体会到微观历史下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街头文化的引人入胜,亦可看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剧变的宏大叙事。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从作者对下层民众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关系细致入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法埃,让后人看到在那些变幻炫目的旗号和悦耳动听的口号下,下层民众是怎样一步步丧失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揭示了民众是怎样拿起“弱者的武器”为自己的命运而抗争的。 本书以其在学术上的重要性、原创性、深入的研究、方法的精湛、论证的力度,以及对城市史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于2005年荣获两年一度的“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
  • 老子与百姓生活

    作者:姚淦铭

    《老子与百姓生活:百家讲坛系列》内容简介:熟悉老子可能从《老子》开始,那么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老子是如何教人们重生、贵生的?老子是如何处理爱情婚姻和家庭和谐的?老子的人际交往是识人之道究竟怎样?……《百家讲坛》之《老子与百姓生活》邀请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姚淦铭,讲述老子与百姓的生活。
  • 上海闲话碎语

    作者:薛理勇

    曾经,上海人顽固的“上海话”情结,成了所有外地人 生气乃至痛恨上海入的理由。如今,随着外来人1:1的大量涌入及本土上海人视野的不断拓展,在上海的公共场所,越来越多听到的是普通话;对于我们来说,追忆那些久远的、正宗的上海话,重温过去的人与事,也算是一种怀旧吧!   作者有关上海话韵诠释,道出了上海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上海话难以割舍的情结,全书充满上海方言的市民气,亦庄亦谐,也不失为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的绝佳读本。   这是一部以上海俗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对于保存上海方言、诠释方言流变应当有助益。当然,社会生活对语言的影响是多侧面的,在上海方言中亦是“鱼龙混杂”,对于糟粕部分,读者自会鉴别。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上海方言受到历史的洗礼是必然的。
  • 鞑靼西藏旅行记

    作者:古伯察

    《鞑靼西藏旅行记》作者古伯察(1813.6.1-1860年,享年47岁),是法国遣使会传教士,1839年入华。1843年5月25日从西湾子出发,历经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长途跋涉18个月,于1846年1月29日到达拉萨。《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书正是描述他从从西湾子到拉萨、再从拉萨到四川成都的一段经历,将其间的曲折辗转与风物山川娓娓道来。 古伯察的传奇经历,更在于他虽然不是西方进入西藏的第一人,但却是从那里活着出来的第一人。
  • 品味制服

    作者:(美)富塞尔

    普遍的两难境地可以这样清楚地预以界定:人人都必须穿某种制服,但都必须否认自己穿着制服,除非他无价的个性和独特的身份受到威胁。如果你不肯同他人一样穿着打扮的话,你就会遭到讥笑,而几乎没有人愿意像傻瓜或怪人一样在公开场合露面。行政官员不大可能在中午时分穿着色彩耀眼的紧身衣在派克大街蹦蹦跳跳;一般人也不大可能以自己穿着的独特性而放弃了自己内心的自尊为荣。 保罗·富塞尔以其锋利的笔触、真实的情感、逸事的形式,描述了各种制服——从童子军到士兵,从医院护士到公司员工,从厨师到修女——的历史变迁与丰富的含义,揭示了鲜为人知的制服语言,展示了制服的文化意蕴。他以美国制服为主要描述对象,高举着宝镜,真实地映照出天天穿着规约服装去上班的众生相,刻画了从众心理和展示个性之间的矛盾心态。考察制服的融合功能与分离功能时,他纵捭阖,笔锋指向全球各地,如俄国人对肩章的偏爱,德国人对黑色的迷恋,意大利人对羽饰买帽的钟情。富塞尔认为:穿着折射自我,而穿着打扮所传递的信息,有时却是我们意想不到的。 《品味制服》是富塞尔的代表作,是尖酸刻薄和优雅仁厚的有机融合,是独到的文化眼光与诙谐的逗噱才智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瓶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对社会研究的启迪兼具的香醇扑鼻的佳酿。 目 录 目录 关于制服 彩色紧身衣 阔肩与紧身衣 俄罗斯的制服文化 德意志的着装方式 意大利男人更爱虚荣吗? 朱姆沃尔特将军的大错误 铜钮扣 将军服 牛仔裤 灰军服的变迁 信徒的信服 投递人员的制服 运输人员的制服 警服及准警服 品味反常为何不是罪? 游行乐队的制服 看门人等的制服 三K党制服 运动服 耻辱服 怪人:军人再现者 半个怪人: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性 日本的制服文化 学术礼服 艳丽制服 白衣厨师 护士的反抗 儿童水手服 童子军服 新娘的婚纱 宽边帽 民服 纪念品 制服视点
  •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

    作者:陈明远

    中国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国家,知识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但在过去的那个20世纪里,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却是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以至于发生脑体倒挂的怪现象,这已是毋庸置疑、不可回避的历史真相。那么,以往我国知识阶层贫困化的历程是如何呢?今后又怎样争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让我们的目光倒流回上个世纪吧……   以自己学到的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神圣职责;而人民币则是新中国对于知识分子的回报,是提供知识分子工作与学习的必要条件。本书反思了整个20世纪,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以及人民币的变迁。
  • 心理与力学

    作者:李宗吾

    该书运用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分析人的心理及其变化的轨迹,提出“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观点,深入揭示了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他还联系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指出了“人事变化之轨道”和“世界进化之轨道。”并对当时在中国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 本书再版的封面采用了1936年成都公论社版,封面是著名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的题字。吴稚晖,字敬恒,生于1865年,卒于1953年,其人才气横溢,举止怪异,被称为“吴疯子”、“民国第一怪人”,与李宗吾的特立独行颇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