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增补燕京乡土记--上下

    作者:邓云乡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从岁时风物、胜迹风景、市廛风俗、饮食风俗和艺苑风烟等方面,生动地勾勒出一辐古都北京旧时的乡土民俗画卷。
  • 走近哈佛课堂

    作者:康宁

    大学课堂对于学生和教授意味着什么?大学在他成长的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弯坎坷,人们始终把他奉为神殿。除了作为知识圣殿外,真正赋予它的是大学精神――知识创造的愉悦和独立批判的享受。作为精神圣殿,它给了无数崇尚精神操练的学子一个宽松、宽容、宽厚的家园。而哈佛赠予每一位学子的经典之举也让我过目不忘。“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这是我在哈佛园所受到的最为强烈的感受。
  • 献给非哲学家的小哲学

    作者:阿尔贝・雅卡尔

    全球化是必然趋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惊呼:“狼来了!”有人担忧:“怎么办?”还有人在思考:“对世界来说,经济可以全球化,甚至货币也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则要鼓励多元化。”是的,只有本着文化多元化的精神,在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自身才能获得不断的发展与丰富。法国人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努力。今天,您面前的这一套“法兰西书库·睿哲系列”为您打开了一扇沟通的窗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希望这样的对话可以走得越来越远。
  • 酱缸

    作者:柏杨

    “酱缸”是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尖刻而形象的比喻,这个“酱缸”酱了两千年,里面堆满了猛料,奇味难闻。但现代以来,总有些不安分的人要搅动它,让它的味道散发出来,让人们面对它,看到里面的糟粕和丑陋。从鲁迅到柏杨,无疑都是激烈的搅动者。柏杨一方面指出中国文化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在日常生活本性这点上就出了问题,由此上升而成的政治文化更是离谱。柏杨要展开的批判就在于中国传统至今的日常性文化,这就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柏杨并非没有直接批判政治文化,但他的深刻之处也许正在于,他是立足于世俗的立场来看待政治文化的弊端,只有他如此看重世俗文化,看重日常性文化。
  • 美的沉思

    作者:蒋勳

    在中国近一百年混乱而彷徨的历史处境里,要留下心来,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的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罢。然而,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筒、帛画、石雕、敦煌、山水……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光华。   这些莹润斑剥的玉石,这些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天矫蜿蜒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纷华浮嚣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美”比“历史”更真实。
  • 图说藏书票

    作者:吴兴文

    【内容提要】 藏书票是微型版画的艺术表现,向来有“纸上宝石”的美称。几世纪以来,经过杜勒、霍加斯、奥禄加支马奈、埃舍尔、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发扬普及,逐渐成为一般人创作、交换、收藏的艺术品。台湾藏书票的创作始于日据时代,如今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成熟,未来一张张结合人文与科技的藏书票将永远传递文化的信息。 【目录】 藏书票入门 什么叫藏书票 藏书票的起源 藏书票和版画 纹章藏书票 与建筑、家具风格有关的纹章藏书票 作家使用的纹章藏书票 美国总统的纹章藏书票 图画藏书票 寓言藏书票 藏书票的黄金时代 国人最早使用的藏书票 日据时代台湾的藏书票 西川满在台湾推广藏书票 CAD:藏书票设计的新宠 藏书票大师巡礼 藏书票之父:杜勒 与杜勒齐名的艺术家:克尔阿那赫 关怀社会的雕版大师:威廉·霍加斯 现代版画之父:托马斯·比韦克 德国新艺术运动健将:马克斯·克林杰 书籍艺术家:海因里希·弗格勒 现代藏书票传入日本的功臣:恩美·奥禄加 美国著名插画家:路易士·芮德 维多利亚[小大师]:弗化奇 现代版画大师:洛克威尔·肯特 屡获藏书票竞赛大奖的卡尔·雍吉 西班牙杰出的艺术家:伊斯乐·史密斯 复兴英国现代木刻的奠基者:艾立克·吉尔 饱受纳粹摧残的芬格斯坦 值得尊敬的中国藏书票元老:李桦 …… 艺术大师撷英 附录
  • 梅兰芳游美记

    作者:齐如山

    本书所据即为台北联经版,全书未作任何删改,只是将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另外增加了几十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说明中的人名与地名是按目前通行译法来处理的,个与正文不同;本书注解为编者所加。 几台戏,惹出美国男女多少如痴如醉情,却道“台词不懂心里懂”;一个人,走入华侨同胞几许思国思乡梦,真是“想见时难别亦难”。——梅兰芳1929年携带京剧赴美演出,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值得钩沉的一段佳话。 作为此事从头到尾的“总编导”齐如山,描述了波折跌宕的全过程,也归真了彼时玉成好事的司徒雷登、黄恩施、李石曾、刘天华……无数中外名流。 齐先生女儿齐香笔录不苟,成就了这本洋溢学术价值和艺术趣味的文献。 风格细腻,情意绵厚,就是这本书。读来宛然啜饮陈酿的酒,掩后不禁吟哦久违的歌。
  • 逃避主义

    作者:段义孚

    《逃避主义》语言鲜活有力,极具创造性,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博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富于智慧的思想见解。阅读这部作品不但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记录、学习及吸收人类的一切成就,还可以让我们反思万事万物之间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性与对应性,反思生命的意义与过程,从而找到生命的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
  •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作者:弗兰克·富里迪

    知识分子是个危险的种群。在罗素、雷蒙德·威廉斯及汉娜·阿伦特等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关注公共话题的知名学者看来,如今我们只有肤浅的专家、浅薄的演说家和骗人的医生。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把最广泛地参与高等教育与最无聊的文化结合在了一起。在本书中,作者对以“反精英主义”为旗帜,片面强调广泛参与而导致知识分子贬值、文化领域弱智化、文化媚俗化的庸人主义思潮与实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批判,阐述了知识分子对文化与民主所做出的最本质的贡献,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建一个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能够对话的公共领域。
  • 静读园林

    作者:曹林娣

    探究深蕴园林的艺术美的原动力:哲学文化思想,是《静读园林》中用力处,这既是作者“读园”的心解,也可助读者“神游”园林,接受自然与文化的精神陶冶,怡养性情。
  • 生命清供

    作者:朱良志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ISBN:9787301092293,作者:朱良志著
  • 半唐番城市筆記

    作者:陳冠中

  • 红海大漠

    作者:梁子

    《红海大漠》是梁子第三次非洲之行后用辛苦和爱写成的。这次梁子去的是位于红海之滨的一个非洲之角小国厄立特里亚。和前两次非洲之行不同的是,梁子这次所蹲点采访的提奥村属厄立特里亚南红海省的穆斯林地区,主要是阿法尔民族的居住地,那里交通和通讯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由于条件的限制、宗教习俗、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对于一个女性的梁子来说在那里所遇到的不便、困难、尴尬甚至危险便可想而知。她这次在红海和沙漠之间那块狭长地带的经历读起来既有点像荒漠游记,又有点像探险小说,内容丰富详实,文字生动朴实,叙述情真意切,仿佛是带着你游荡在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历经喜怒哀乐,尝尽酸甜苦辣。毫无疑问,梁子的付出是值得的,收获也是颇丰的,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如愿以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 潛規則

    作者:吳思

    ◎風靡中國大陸! ◎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狂賣10萬冊、暢銷至今! ◎《南方周末》2001年年度十大好書。 ◎繼黃仁宇《萬歷15年》之後最富創見的歷史著作。 本書說出了《萬曆十五年》沒說透的地方!你只有掌握住隱藏在檯面下的行為文化,才能在工作場域如魚得水;這是一本各行各業入門、生存、高昇的教戰手冊;人人必備,不可不知!
  • 飘逝的罗衣

    作者:岳永逸,赵姝,罗晓梅

    台上的模特眼光迷离,飞舞的霓裳,百变的罗衣,可否为我演一场怀旧的时装秀,再扬起青衫的飘逸,霞帔的丰仪。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活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煌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尽全力去搜寻已经消失或正在消亡的服饰,从而给过去这一百年的历史做一个小小的注脚,给历史的细枝未节做一个记号。这是作者写作的初衷,而每天裹覆人们裸体的衣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 帶着偏見去旅行

    作者:劉細良

    旅行是文化﹐通過旅行可改變自己的位置﹐ 在陌生的環境中追尋自己的身份﹐通過比較認識自己的文化。 文化是旅行﹐文化從某地方發源﹐向外擴展﹐落地生根﹐留下了移徙的遺跡﹐供旅客發掘。 我們只有帶著偏見上路﹐才可以有得著﹐ 而旅遊作家的責任﹐就是告訴讀者﹐應該帶著偏見及問題看世界。
  • 天道与人文

    作者:竺可桢

    《天道与人文》作者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天道与人文》所收文章,主要依据《竺可桢文集》,部分依据《竺可桢文录》《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看风云舒卷》等书,多数是竺可桢长篇大论中与文史知识相关的精彩节选。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作者:王铭铭

    在写作本书时,我的主要考虑是要对中外社会人类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时提出的论点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此外,我还想通过此书的写作对社会人类学视角及其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作出一个交代。第一章是对社会人类学和中国学关系的简要评论,其目的在于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引入“中国社会的人类学路径”,提出社会人类学与汉学人类学之问关系存在即问题。第二章总结吴文藻、费孝通等开创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的理论,但是也试图把它们放在社会人类学民族志方法问题中讨论,其中涉及的“民族志方法是否足以代表中国社会”的问题也将与中国人类学未来面向的讨论联系起来。第三章是对被称为“汉学人类学导师”的英国人类学家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理论的评述,其焦点是中国宗族研究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分析的内在困境j听要解决的是社会人类学从“简单社会”转入“复杂的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方法论和理论独特性问题。第四章评述的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中国乡民社会之经济人类学理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独特性有关,但是,其切入点是“理性经济人”(rational economic man)模式的弱点。第五章概括了社会人类学者对中国宗教和仪式的论述,并力图从这一概括中提出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关系、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历史与人类学的关系问题,并主要涉及武雅士(Arthur Wolf)、马丁(Emily Martin [Ahern])、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桑格瑞(Steven Sangren)、萧凤霞(Helen Siu)等人的理论。第六章从近年社会人类学的理论转变和“反思人类学”(reflexive anthropology)的出现观察西方汉学人类学的危机,重申“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复杂性及其社会理论背景。第七章是围绕“本土人类学”展开的,其前一部分是有关在西方出现的本土人类学潮流的概观,后一部分则是对中国本土人类学的评论。通过国内外本土人类学的比较以及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我试图为中国学界未来的发展提出若干可供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最后,我把有关本人近年研究的介绍和一篇近作放在两个附录中,供了解本人近年力图实验的主要研究取向。 ――王铭铭
  • 资中筠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

    本书精选了资中筠在社科院工作期间的理论研究成果。前半本书是理论文章,后半部分有关于国际关系学术史。
  • 女人就是女人

    作者:鄧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