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北京土话

    作者:齐如山

    《北京土话》以北京方言为主,采用词条形式,详细撰录了北京土话的用法、种类及其演变发展。内容包括风俗用语、礼仪用语、行业用语和日常生活用语等等,共收词条近2000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成语,熟语,寻常语。那地地道道的京字京白京韵,那清清澄澄的人物事物风物。那俏皮,那水亮,那甩脆,那秀柳……那整个一“满世界”的土渣儿哟。
  • 犬与鬼

    作者:阿列克斯·科尔

    二战结束五十年来,有关日本的著作,热衷于"现代化"或"现代主义"这一主题,详述并论证着日本如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赶上并迅速超过其它国家。时至今日,在众多版本的现代化理论中,日本都被醒目地佩戴上A级标志,于是,那些作者们沉湎于论述传统教育和文化如何使日本一跃成为一个成功的,甚或是世界上是最成功而典范的现代化国家。然而,贯穿本书的核心思想却是: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危机产生的根源,正是与现代主义理想背道而驰,完全失败了的现代化。
  • 汉语詈词研究

    作者:刘福根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先秦:詈词的滥觞、秦汉:詈词的发展、三国至南北朝:詈词的丰富、隋唐:詈词的繁衍、宋元:詈词的转型、明清:詈词的泛滥、汉语詈词的文化意蕴例析等。
  • 中国转向内在

    作者:[美] 刘子健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北宋与南宋之间,中国文化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型,即从外向的汉唐文化转向内向的宋明文化。对这个转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诠释,美国宋史研究学者刘子健教授在他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一书中,对转型的诸多问题作了新的诠释。首先,关于两宋之际文化转型的性质。美国早期汉学家曾普遍把宋代中国成为“近代初期”,其根据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欧洲近代前夜的一些特征,如大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市民文化繁荣、手工业发展、贸易发达、纸币出现、文官制度成熟等。但作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认为形同而实异,那些被描述为近代化的东西不仅没有导出近代化,而且新的意识形态——新儒家文化凝结为一种顽固的文化类型,成为后期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宋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只是在旧的基础上发生新变化,这本身又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其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据。作者对两宋文化的转型不满足于仅作思想史、文化史的分析,而是从历史变化的层面寻找其根本原因。他认为,两宋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因是专制权力的扩张与强化,而这种扩张和强化是通过君相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来实现的。在北宋及以前,君主专制往往通过被称为股肱大臣的宰相团队来实现,但是,这种情形在南宋高宗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女真人的入侵面前,主降派首领秦桧把另一位宰相赵鼎搞下台,而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宰相,由他一人向高宗负责。这样,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从此,知识分子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所以,新儒家的泰斗朱熹对皇帝强调“格物”以“致知”,进而达到“正心”、“诚意”。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 再次,关于两宋文化转型的影响。新儒学原本是少数知识分子挣扎和奋斗的产物,它经历了争论、被宣布为异端、最终上升为国家正统思想意识的过程。但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新儒家的胜利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由于新儒家从“外王”转向了“内圣”,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的隔膜与生疏,“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成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真实写照。伴随着这种变化,在宋以后,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是,科举时文占据了士人的精神生活,这些导致中国政治文化长期处于稳定与停滞状态。也正因如此,起于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成了一股文化解放思潮,在主流文化的压抑之下艰难地发展着,以致早期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都要上溯顾(炎武)、黄(宗羲)。 由于刘子健主要从历史的角度诠释两宋文化的转型,对发生这种转型的内在文化理路较少顾及,宋代民族矛盾导致文化的巨大顿挫也是构成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北宋以儒治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但北宋被异族逐出中原、皇帝被异族所掳、割地输银的惨酷现实不能不在儒士心理上发生巨大震撼,对所信奉的儒家文化作出深刻的反省,其结果走向内向。 这点与该书结合起来看,对两宋文化的转型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刘子健认为不是专制政体而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个人的道德修养构成两宋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的观点,改变了惯常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叙事方式,其学术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本书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 (王保顶)
  • 棉花国之旅

    作者:埃利克•奥森纳

    《棉花国之旅》是法兰西学院院士埃利克•奥森纳游历探访五大洲七个主要棉花种植国后写出的游记或曰考察报告。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一位杰出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科学分析和政治哲学家的缜密思考,透过一些经济和社会现象,联系历史,揭示了当前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巴西、中国、印度作为全球力量的“崛起”,非洲被“冻结”,欧洲和法国的“怠惰”以及世界银行和“世界级银行家们”的夜郎自大。而这些变化将导致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新的世界经济战争机制。他对全球化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充满人文关怀,并以人文精神揭露全球化中各种“恶”的根源。 作者埃利克•奥森纳具有坚实的学术功底,又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和广泛的生活情趣,集作家、院士、法官、教授、高级顾问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撰写的这本《棉花国之旅》即使称不上“奇书”,但也不同于一般旅行家写的游记或经济学家写的考察报告。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交织在一起,以作家的视觉和笔触,细致入微地描述了所见所闻,颇为引人入胜,就像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把一切忧虑、喜悦或贬斥掩藏在法国式的幽默与诙谐之中,给人一副乐天派的面孔。他做学问的方式也有点像我国的“老派”学者,破万卷书(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涉及经济、哲学、历史、生物等多个学科),行万里路(走访了五大洲七个国家)。 《棉花国之旅》出版后在法国学界和普通读者中均引起轰动。欧洲电视协会电视台(Arte)几乎同步播出了由著名摄影家随同访问时摄制的记录片《在棉花之路上》,随即引起全球业界和广大观众的关注。本书最终获得2007年度法国“经济图书奖”,法国读书界甚至有人提出,“经济学教授应把本书当作终身参考”。 ——杨祖功 这个故事开始于蒙昧时代。有个人走路时看见路边有一颗茁壮生长的灌木,枝头挂满雪白的苞蕾。不难想象,这个人会伸手去摸,于是,人类发现了棉花的温柔…… 几年来,沿着棉花之路,沿着从农业到纺织业其中包括生物化工业之路,从库蒂亚拉(马里)到大唐镇(中国)、到拉伯克(德克萨斯州)、到库亚巴(马托格罗索)、到亚历山大港(埃及)、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孚日河谷(法国),棉花告诉我不少事情,我更好地认识了我们的星球。 漫长的调查成果超过了我的预想。 要了解世界化,要了解昔日的世界化和今日的世界化,不如研究一块布片。无庸质疑,这块布片是靠棉线连成的,也是靠一连串的穿梭访问织成的。” ——埃利克•奥森纳 目 录 译者前言 全球化悖论1 导言1 第一章 马里——织布,说话,私有化9 “嗦衣”,是什么意思?11 CMDT之国15 库蒂亚拉21 布基纳法索的教训 26 拜物教信徒30 巴马科32 该诅咒的是旧衣服!39 第二章 美国——光荣属于压力集团!43 决策的首府45 众多幽灵与一个大亨52 在美杜莎女妖的伴随下63 狗,机械马与风71 世界的首都80 第三章 巴西——未来的农场87 马托格罗索89 令人眼花缭乱的增长106 总协调人113 我们不害怕中国117 第四章 埃及——关于柔韧129 穆罕默德•埃尔阿塞尼•埃尔 •阿卡德先生131 西班牙火车139 神奇的马赛克144 同某位国王先生一起度过的一个下午153 论家族的功能158 第五章 乌兹别克斯坦——飞雪送来的礼物163 教育学165 罗曼蒂克(一)167 罗曼蒂克(二)169 鞑靼人种学171 阿克麦多夫先生174 飞雪送来的礼物178 中亚金钱流动带来的小小前导性教训181 等待中的国家183 霍金与托伊185 伊戈•维达列维奇•撒维特斯奇187 咸海之火191 地缘政治201 第六章 中国——一种“共产资本主义”203 农村的伤痕205 世界袜都210 深得好评的质量216 经营企业的激情220 一个决绝的故事228 谈论未来231 第七章 法兰西前线233 结束语 归来者花园241 致谢256 参考书目(精选)259 附录一 人名、专有名称译名对照263 附录二 地名译名对照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作者:Neil Postman

  • 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2

    作者:(美)吉姆•罗杰斯

    《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2》:第二次环球旅行,“老牌背包客”吉姆•罗杰斯开着自己的黄色奔驰车,身边有金发女友相伴,自然有点春风得意。他满以为可以游刃有余,轻松应对,结果没想到,这次旅行让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刚从冰岛出发,就遭遇极端暴雪天气,险些命丧黄泉;在泰晤士河畔,旅途中的爱情终成正果,完成了一场浪漫的世纪婚礼;在新西兰,他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却决定将旅程继续走完;在秘鲁的酒店里,他盯着电视中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的画面,预见到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华尔街功成身退,旅行后却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向;忙碌了半辈子,旅行后才懂得将自己的日程精简,才发现什么是最值得做的事;一生冒险无数,习惯了单枪匹马,旅行后却决心投入另一场人生最大的探险:生儿育女。女儿的出世,向61岁的罗杰斯展示了又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 《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2》告诉你:那些让你深信不疑的信条,往往都是错的。其实,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往往知之甚少。那些曾经让人深信不疑的信条,往往都是错的。华尔街的专家观点、政客的信誓旦旦、自己的经验之谈,以及那些桎梏思想的傲慢与自大,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和进步。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我们只有投身其中,敢于冒险和探索,才能发现真相,应对随时到来的挑战。。
  • 文化地理学

    作者:【英】迈克・克朗

    本书从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且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
  • 隐蔽的光景

    作者:陈弱水

    本书主要探索唐代妇女世界,兼及隋朝和五代,试图勾画当时妇女生活的各种风貌。由于妇女的活动场域大都限于家庭,本书对于唐代的家庭样态也颇有揭示。 除了重构妇女生活的实态,书中还设法深入妇女的心灵,揭露女性生活的意义层面。唐代的妇女文化并不完全潜藏于家庭之中,唐代前期女性介入政治极深,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存在不少深具文化意涵的政治行动,本书也有考论。 唐代的妇女生活是什么样貌,有的在当时人尽皆知,有的则锁于家庭的重幕,时人也讳莫如深。本书广搜资料,运用精巧的研究技术,揭露隐藏在模糊抽象的女性史文献背后的一些光景,让被遗忘的得以唤回,也让从未被知被记忆的得以现身。
  • 自己幹文化: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

    作者:喬治‧馬凱(George McKay)等

    青年們上山下海,徹夜派對與搞抗議營隊─這是九○年代英國奇觀之政治與文化景象。《自己幹─派對與革命》重新開啟了「柴契爾世代」青年之安逸神話,旗幟再度飄揚,無論是紅的、綠的、黑的。編者喬治馬凱宣示了今日立即和直接行動文化的抗議模式。編者收集了抗議場景中主要的角色,並由那些行動者自己書寫歷史和反省。從環境運動者到錄像行動者(video activist),從瑞舞客到抗議公路者,從新異教到無政府─資本主義者,作者展現了九○年代反文化如何將制度化下的失業者、被限制自由以及被法律禁止的快感轉化成充滿多樣、積極正面、說服性的歡樂嘉年華革命。 國外書評 「如果你身為感到現有英國政治體制剝奪人權,而新工黨與舊的壓迫一模一樣,布萊爾與大財團不過是換了名字的混蛋之一的話,本書將是近期最能振奮人心與培力的一本好書」─ Irvine Welsh(電影《猜火車》原著、小說《酸臭之屋》作者)
  • No Logo

    作者:Naomi Klein

    With a new Afterword to the 2002 edition. No Logo employs journalistic savvy and personal testament to detail the insidious practices and far-reaching effects of corporate marketing—and the powerful potential of a growing activist sect that will surely alter the course of the 21st century. First published before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protests in Seattle, this is an infuriating, inspiring, and altogether pioneering work of cultural criticism that investigates money, marketing, and the anti-corporate movement. As global corporations compete for the hearts and wallets of consumers who not only buy their products but willingly advertise them from head to toe—witness today’s schoolbooks, superstores, sporting arenas, and brand-name synergy—a new generation has begun to battle consumerism with its own best weapons. In this provocative, well-written study, a front-line report on that battle, we learn how the Nike swoosh has changed from an athletic status-symbol to a metaphor for sweatshop labor, how teenaged McDonald’s workers are risking their jobs to join the Teamsters, and how “culture jammers” utilize spray paint, computer-hacking acumen, and anti-propagandist wordplay to undercut the slogans and meanings of billboard ads (as in “Joe Chemo” for “Joe Camel”). No Logo will challenge and enlighten students of sociology, economics, popular culture,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marketing. “This book is not another account of the power of the select group of corporate Goliaths that have gathered to form our de facto global government. Rather, it is an attempt to analyze and document the forces opposing corporate rule, and to lay out the particular set of cultur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at made the emergence of that opposition inevitable.”—Naomi Klein, from her Introduction
  • Politeness

    作者:Penelope Brown,Steph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principles for constructing polite speeches. The core of it first appeared in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edited by Esther N. Goody (now out of print). It is here reissued with a fresh introduction that surveys the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in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at the original extended essay stimulated, and suggests distinct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The authors describe and account for some remarkable parallelisms in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utterances with which people express themselve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 motive for these parallels is isolated - politeness, broadly defined to include both polite friendliness and polite formality - and a universal model is constructed outlining the abstract principles underlying polite usages. This is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ree unrelated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Tamil of South India, the Tzeltal spoken by Mayan Indians in Chiapas, Mexico, and the English of the USA and England, supplemented by examples from other cultures. Underneath the apparent diversity of polite behaviour in different societies lie some general pan-human principle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model of politeness provides a tool for analysing the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 in any society. This volume will be of special interest to students in linguistic pragmatics, sociolinguistics, applied linguistics, anthropology, and the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action.
  • 私人生活史

    作者:菲利浦·阿利埃斯,乔治·杜比

    《私人生活史》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 ——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各分卷目录 1. 古代人的私生活——从古罗马到拜占庭 2. 肖像——中世纪 3. 激情——文艺复兴 4. 演员与舞台——从大革命烽火到世界大战 5.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
  • 制造中国

    作者:[美] 葛凯

    “中国人要用中国货!”这是中国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的醒目标语之一。这场运动通过灌输中国是有着自己“国货”的“民族国家”的观念,寻求把消费与民族主义联系起来。这场运动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衣服到食品添加剂这样的时尚、从博物馆到百货商店、从产品展览到广告,莫不如此。同时,反帝抵制外货运动、国耻纪念、国货展览会、对不忠实的消费者的诋毁以及中国工业部门的提倡,都强化了民族主义消费,并传布了这样的信息——爱国的中国人使用中国工人在中国人拥有并管理的工厂用中国原料制造的产品。 在本书中,葛凯(Karl Gerth)认为,影响近代(modern)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民族主义(nationalism)和消费主义(consumerism)先后在中国滋长。在20世纪早期,民族主义把每件商品贴上“中国的”或“外国的” 标签,消费文化变成了民族性概念被清晰表达,被制度化及被实践的场所。本书以中文、日文和英语的档案,杂志、报纸和书籍为文献基础,第一次探讨了民族主义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历史纽带,重新解释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方面,并为洞悉所有近代国家中的类似联系提出了方法上的参考。
  • 理解大众文化

    作者:[美] 约翰·费斯克

    这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 日本文化的构造

    作者:中西进

  • 行走俄罗斯

    作者:上海博物馆 编

    一本纸上的博物馆,一曲法贝热珠宝的赞歌,一段行走俄罗斯的旅程……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最著名的珠宝艺术大师,法贝热一生留下了无数精美绝伦的作品,它们伴随着俄罗斯宫廷的珍宝,成为了俄罗斯艺术不朽的经典,并留给后人无限美妙而惆怅的回忆。2012年9月29日至2013年1月3日,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费斯曼矿物博物馆与上海 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展”,把巧夺天工、异彩纷呈的帝国彩蛋和皇室珠宝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本书是此次展览的延伸读物,图文并茂,带领读者走进法贝热珠宝的世界,以及俄罗斯帝国辉煌的白银时代。本书所附俄罗斯重要景点与博物馆列表,有助于读者去亲身感受这个伟大的国度。
  • 如画北欧

    作者:叶永烈

    北欧四国,即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和平宁静,如诗如画。北欧四国都是小国,四个国家加起的总人口与一个上海市相当。然而北欧四国又都是发达国家,是“四高国家”,即高收入、高福利、高税收、高物价。北欧四国的“幸福指数”都进入世界前列,其中丹麦为“全球最幸福的国
  •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新周刊16年精选(上.下册)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中国城市败笔、让人民有钱、邓小平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香港“香”在哪里、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网络公民、她世纪、忽然中产、知道分子、生活家、浅阅读、国家营销、让全球化抱抱、创意立国、新媒体、剩女、山寨中国、民国范儿、微博、苹果改变世界、屌丝……自1996年创刊到2012年,《新周刊》杂志每每冒出一批冒着热气的新名词、新概念,让读者大呼过瘾。1996~2012年,是《新周刊》创办16年,也是《新周刊》追问中国16年。这部作品是新周刊杂志创刊至今16年的作品结集,为中国近20年的社会变化提供了一份有温度的观察记录,一份有热度的追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