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民国课堂

    作者:黄旭东

    本书精心选取了鲁迅、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朱自清、萧红等大先生的情书。在这些情书中,你可以看到因为爱情鲁迅由怒发冲冠的斗士渐渐融化为柔情似水的爱人,腼腆的沈从文在单恋时竟然是如此的深情执著,胸襟开阔的郁达夫陷入爱情中是那般的委屈可怜…… 这些或温情或热烈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爱情画卷,折射出时代的烟尘、命运的迁徙、爱情的悲欢,这是民国的姿态,是东方的味道。
  • Smoke and Mirrors

    作者:Pallavi Aiyar

  • 行间笔墨

    作者:冯骥才

    《行间笔墨》的作者是被称为“民间文化守望者”的冯骥才先生,时而磅礴大气,时而诗情画意,将一个个沉寂已久、隐没喧嚣的民间文化精灵展现于眼前。让人热血沸腾之余倍受感动。三寸金莲、小人书、唐装与中国结——厚重的民族文化;维也纳的春天、古希腊的石头——灵动的异域风情。
  • 一梦三千年

    作者:金性尧 编

    2007年初我社组织出版了由诸多知名史学家联袂撰写的“中国历史大讲堂·史家谈史”丛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文人谈史”丛书是前者的姊妹篇。 文史向来不分家。和史家谈史相比,文人谈史虽然在严谨上略逊一筹,但生花妙笔穿梭其间,另有一番生动。哪怕只是花絮短文,也是对史家研究的有益补充,两者并行不悖。 有鉴于此,我们在组织撰写“史家谈史”丛书的同时,即萌发了编集“文人谈史”丛书的念头。我们把这一想法和几位老先生讨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金性尧先生还慨允承担了全书的主编工作。 在前辈们的指导下,我们从现当代文学家的作品中精心选择出有关历史话题的文章,分门别类,编集而成这套丛书。全套丛书共分《一梦三千年》、《猎猎大风歌》、《华丽家族的梦魇》、《冲天胡气透长安》、《陈桥崖海须臾事》、《煤山风雪辞孝陵》、《一个王朝的背影》等七册,按断代排序。
  • 谚语录

    作者:齐如山

    齐如山从浩如烟海的谚语中选取1835条,编成这一卷《谚语录》,他说:“这就是国民心理中的经典,国民心理中的法条,国民心理中的格言。” 但是,谚语里面有是有非;再说了,齐如山是我们划了好几道代沟的人,他有一万条真理,你有一万个反问又何妨? 齐如山甚至断言:“凡在社会中有声望的人,都记得这些谚语,非常之多;谁记的比较多,谁在社会中的威望,就比较大。”
  • 香港味道4如假包換碗仔翅

    作者:歐陽應霽

    香港味道 4 - 如假包換碗仔翅》內容簡介 香港著名文化、飲食人歐陽應霽帶您遊走於大街小巷,尋找最具道地特色的「香港味道」。從高級食府的經典名菜,到街頭排檔的燃手小炒;從茶樓的一盅兩件,到茶餐廳的奶茶西多;還有傳統的零嘴小吃、麵包餅食……一一細窺本地飲食文化原汁原味的點點滴滴。作者還邀來一眾城中名人好友街坊親朋,邊大快朵頤邊暢談對每種食物的回憶感受,令這趟味道之旅滿載了精彩的個人與集體回憶。
  • 香港味道1:酒樓茶肆精華極品

    作者:歐陽應霽

    香港飲食潮流文化,從來都是中西薈萃開放包容,百年下來已自由發揮,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形格。從大小食肆經營競爭、菜式設計創新、製作技法演化,到不同階層家庭飲食習慣的變遷、本地生產食材與外來食材的互補關係……凡此種種都是豐富有趣的書寫內容。歐陽面對這個龐大題目,刻意從「味道」入手切題。因為味道是聞的,是嚐的,是一種最直接的感官體驗,當一切人事記憶淡化,味道作為一種刺激,卻最能勾起回憶。而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取捨堅持,所持的標準也正是「味道」這種好惡分明的態度。 《香港味道》共分為十大類,《香港味道1》著重餐廳和大菜,內容有經典名菜、燒味、粥飯粉麵類、中式點心、節日時令等;《香港味道2》重點是街坊小吃,包括冰室西餅店茶餐廳、中式甜點飲料、唐餅糕點、街頭小吃零食、醬料調味料等。各類別之下再細分147種食物項目,各自獨立成篇,每一篇除了作者與該項食物的個人體驗回憶的主文,另有二篇附文,其一為推薦三家可品嚐此項食物的店家,其二為人物訪問,暢談對此項食物的喜好心得。 由講究美食、深諳香港「味道」之內涵菁華的道地香港人歐陽來介紹香港美食及尋味門道,本書將是所有老饕上路前必攜帶的寶典。
  • 随园食单

    作者:袁枚

    《随园食单》(全彩版)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全彩版)就是这部著作的白话文本。全书是系统论述清代烹饪技术和涵盖南北菜品的难得著作。虽然表面看,只是一个食谱,但出自袁枚之手,其文风和观点自然与一般食谱大相径庭,因此,这部食谱经常被历代文人所提及。全书除《序》外,共分十四[单],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章。
  • 清园谈戏录

    作者:王元化

    此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近年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其中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秦腔赵氏孤儿》等篇章,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书后附有《王元化谈戏著述一览》。 序言 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 写在《丛谈》之后 谈样板戏及其他 再谈样板戏 京剧的即兴表演 京剧杂谈钞 胡适与京剧偶记 附:胡适日记摘钞 谈折子戏 谈基础和流派 对《长生殿》的一点理解 京昆丑角戏 京剧《伍子胥》 由伍子胥所想到的 附:辨儒法 汉剧《宇宙锋》 川剧《帝王珠》 秦腔《赵氏孤儿》
  • 风生白下

    作者:诸荣会

    《风生白下:南京人文笔记》内容简介:充满兴致地阅读着荣会先生的这本《风生白下》,真像是在他的带领之下,神游于南京这座美丽的古城,左顾右盼着南京的种种景色。 在大街小巷踯躅,寻觅着乌衣巷口是否还有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遗迹;抵达玄武湖边的台城脚下,思索着南朝的许多变故——为了争夺占有一切的最高权力,父子和兄弟之间竟也会相互杀戮。往昔的历史为什么会如此的残酷与黑暗? 在太平门遗址徘徊,荣会先生不仅诉说着许多明朝初年的掌故,还分析着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统治方式的重大差异——前者是内敛式的,后者却是外向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从莫愁湖走到秦淮河,既看到了庄严的夫子庙和古代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又瞧见了青楼妓院等风月场所。为什么这两种迥然不同的场所会紧挨在一起呢? 荣会先生如此娓娓道来,让人真觉得很有道理,也颇受启迪。他还提出了一些惊世骇俗的说法,如他认为士子与妓女同样都是卖身的人。初听起来这话似乎不太顺耳,但你又不能不承认这样的结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是道出了事情的本质。荣会先生还专门写到了朱自清与俞平伯的泛舟于秦淮河上,以及他们在邂逅卖唱的歌女时心灵面对着道德法律的警戒而泛起的种种微澜。这两位前辈作家对于河水等景色的描摹,对自己内心的剖析,都真是勾勒得曲尽其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就他们在文字的挥洒和意境的皴染方面而言,似乎还很值得荣会先生很好地学习和借鉴。然而,荣会先生表现出的如此敏锐、广阔和深刻的联想能力(如从同在秦淮河边的妓女和古代士子身上得出如此发人深思的结论),可以说是远远超越这两位前辈了。由于历史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间,总是会逐步展开自己更为深邃的内涵的,因此后人就应该超越前人,只是如果不去努力实践,那也是无法实现这一点的。就这一方面来说,荣会先生无疑是作了努力的。 南京的人文景观实在是太多了,荣会先生长期生活于此,对此早就已经是非常的熟稔了,还出于对乡土的热爱,他再三地有意寻访徜徉其间,并且还难能可贵地对照着读了许多冷僻与深奥的典籍,正因为荣会先生经过这样探颐索隐的思考,所以他才能得出这么多震撼心灵的见解。
  • 姑苏食话

    作者:王稼句

    本书设有“天堂物产”、“岁时饮馔”、“中馈摭拾”、“风味随谭”、“小食琐碎”、“花船遗韵”、“茶酒谈往”等八部分内容。
  • 移動的邊界

    作者:陳冠中

    出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旅居臺北六年,目前定居於北京,陳冠中比其他人多了一份幸運,得以穿梭於二岸三地,因而也比其他人擁有更開闊的視野來觀照香港,臺北,北京等幾個重要華人城市的獨特風華:香港半中半西的半唐番文化,臺北充滿人情趣味的巷弄風情,以及北京雜得豪邁生猛的古都新貌。讀完「香港」、「台北」、「北京」不管你是居住在哪一個城市,都可以自己的城市驕傲,雖然不盡完美。無疑地,中國正以耀眼的姿態,動見觀瞻的力量與雄心,崛起於二十一世紀的東方,左右世局,沒有人敢再輕忽它,向左向右,是揮別共產主義,乃至更早之前的法西斯集權主義的幽靈,擁抱資本主義或是另闢蹊徑,走出自己的一條繁華路,世界都在看;「歧路中國」是一位知識份子對於中國未來的宏觀思索與期許。「某些電影、某些書,好像一直是在某處等待,等你去看,等著跟你說話。文章也一樣。」「這些人,那些書」或仿作或抒情,企圖向蘇珊?桑塔格、寶拉?凱爾、余光中、白先勇、李敖等影響至深的作家致敬。
  • 四川:田野中的汉灵

    作者:

    四川是容易使人产生神秘感的地方。 在秦王朝将四川地区纳入版图以前,这里存在着蜀和巴两个古老的王国。四川盆地内自夏代后,一直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国控制的区域,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古蜀文化系统——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和青羊宫文化(即巴蜀文化)的发展过程。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为我们揭开了部分古蜀王国的神秘面纱。 秦朝之后,四川一度成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那些分布广泛的崖墓、雕刻精美的汉阙、世俗写意的画像砖与画像石……对我们了解两汉这一“最中国”的时代,有着极为重要的甬道作用。 唐末至宋初,四川盆地一度成为全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影响所及,北至河西敦煌,南到南诏大理。四川盆地的石窟寺观在全国分布最密集,摩崖造像在全国数量最多,宗教类型和题材内容广泛多样,并且在中国北方地区石窟造像之风普遍衰落之后延续发展并达到高潮。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都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足球往事

    作者:[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这是一本围绕足球写就的散文集。作者出生在足球盛行的拉丁美洲,是一位资深球迷,他在书中回忆了足球的美丽历程,往昔的精彩比赛和球星球队,还如数家珍一般描画出足球史上经典的进球场景,让人震撼于足球的魔力。作者坚持认为,足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应拥有娱乐特质,他反对足球职业化和商业化。在他看来,“足球的历史是一段从美丽走向职责的伤感历程”。 ◎ 焦点推荐 白岩松:足球的历史并不长,却蕴藏着丰富的细节,《足球往事》就是用细节串联起来的足球史,或许会更真实,也更有趣。 黄健翔:我会认真阅读这本书,如同我以前阅读每一本与足球有关的各国各种人写的书一样,这将使我对足球的看法更简单明了,更纯粹干净。尽管我会看到更多的复杂乃至丑陋,但是正因为如此,单纯和美丽才显得更珍贵。足球是美丽的。 梁文道:只有真正的拉美球迷才写得出《足球往事》。正如他为拉丁美洲所做的一样,加莱亚诺也用同样的手法替他心爱的足球写出了一部编年史,记录百年来一个又一个巨星的诞生和陨落,同时也描述了围绕着足球旋转的这个世界,以及足球那颗太阳它自己的命运。 张晓舟:一部快乐足球漂亮足球的史诗,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漫卷诗书喜欲狂,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的作者借足球讨伐全球化的又一檄文。
  • 古罗马的马车竞赛

    作者:[荷兰]菲克·梅杰

    马克西默斯大竞技场如同一支政治体温表,只有这里是老百姓发出心声、上达天听之地。达官贵人、商贾、士兵和小民云集此处,场上明星的收入连元老也为之艳羡,但这些明星也会轻易坠入黑暗,光荣与死亡仅一线之隔。这里也是拉皮条的地方,似乎古罗马世界的黑暗面全都集中笼罩在节日气氛的大竞技场内外。“面包与马戏”,这是诗人尤维纳利斯留下的名言。当号手吹出嘹亮的号角,急不可耐的四马驾车已冲上跑道!
  • 雅言与俗语

    作者:郑培凯

    从秦汉到今天,我们有两千多年的汉字文化积累,其中许多聪明才智的展现、悲欢离合的体会,都能丰富我们自身的生命追求。 郑培凯是香港著名学者,多年在香港组织学术活动、策划通识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承变有深入的认识。在本书中,他从文字、诗词、绘画、昆曲入手,在语言、艺术的细微之处,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史传统,旨在唤回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内容也许庞杂,但真要追索起来,这本书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即古往今来的“雅言”与“俗语”。如果说文字真的有“雅”“俗”之分,追根结底,也都是仓颉惹的祸。
  • 皇城北京

    作者:祝勇

    祝勇以极其个性化的文笔,融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宗教学、民俗学为一炉,通俗而生动,贯通而细腻地,燃一盏心灯,给我们照亮了解读北京的路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前传:山重水复,前传由四章构成,分别为:火种、燕都、宝藏、金陵。 正传:王者轴线,正传由七章构成,分别为:线索、格局、宫城、城门、水系、古桥、神坛。 后传:蝶化今生,后传由九章构成,分别为:转身、梁陈、天安门、广场、城墙、街衢、市内交通、城际交通、四合院。
  • 张家旧事

    作者:张允和口述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她们的文集和传记——《最后的闺秀》、《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都曾畅销一时。 《张家旧事》是从老照片来的,由张允和先生口述,叶稚珊女士编写。是对一个文化世家几代人老照片的解读。讲述这些故事的,是一位九十岁的才女,记录、编写这些故事的则是另一位才女———只是年龄小了一半。口述者的父亲是蔡元培的朋友;口述者的丈夫是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口述者的四姊妹曾扬名上海学生界:大姐元和是校花,三妹兆和是体育健将———后来成了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二姐口述者本人则与大姐和四妹充和一样,爱好昆曲,并极有造诣,而且四姊妹都有很好的文笔……还有六兄弟的故事、四女婿的故事、儿女孙辈的故事,这些照片和故事展现了中国八十多年的历史的一个侧面,其中有苦难,有亲情,也有生活的韵味。 正如叶稚珊先生所说,“不折不扣的隔世。张先生讲的都是些上一世的故事。那时没有我,但我不觉得陌生。我喜欢那种感觉,那种情调,那种牛奶中加一匙咖啡后以淡咖啡色为基调的雅致的老照片似的风格”。绣花鞋,精致合体的滚边中式大襟小袄,独一无二的盘发,精美的脸庞,精致的鼻子,精巧的薄嘴唇,一双精明无比的眼睛,年轻时她的美,怎么想象也不会过分。年近九十岁的白发才女张允和先生娓娓道出她自己、家人、师友的故事,尽管此时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丈夫周有光先生了,尽管姐姐元和、妹妹兆和、充和以及许多亲人都已远离她……
  • 我的雪域原味生活

    作者:原人

    这是一本有趣又不乏深度的藏文化主题书。作者深入藏区十年,首次成书。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正篇”, 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功课,描画出宗萨学院里喇嘛的生活轨迹。喇嘛穿的法衣是什么料子的,喇嘛为什么不像汉地和尚一样剃光头,他们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辩经有何魅力,能让他们如此激动?第二部分“后篇”主要讲藏文化。“父母比天大”的孝心文化、藏人皆知的“五明文化”、容易被误会的肢体语言、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藏地送礼指南……独特的文化展现出藏区的鲜活和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