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东风与西风
《东风与西风(修订版)》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东风与西风”,无论是对“西风”的评介,还是对“东风”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
文化和价值
《汉译经典(02):文化和价值》是作者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
巴别,巴别
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不是一册教科书式的中外建筑史,它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建筑的基本知识,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二者相映成趣。作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
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首先是内容独特。比如清官文化、贪官文化也被作者归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其次是思想独特,有人说作者走的是吴思和十年砍柴的路子。这只是一种泛泛的界定,事实上,作者走的是个人主义之路。顺着她的笔迹,读者会走进一个独特清新的思想境界!它引你思考,让你震撼:传统竟可以这样解剖,文化竟可以这样解读!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首先是文字。作者认为自己是拿幽默当武器的,她的文字俏皮、轻松、洒脱,嬉笑怒骂皆见功夫,会让读者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其次是作者的社会担当。作者任教于高校,五四运动中启蒙运动的缺憾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公民的缺失,让她的心中有切肤之痛,这种痛使她产生了自觉的社会担当,于是,刻意让艰涩远离学术,让学术具有了情趣! -
维也纳情感
《维也纳情感》内容简介:“游”的最大快乐是遭遇,“记”的意义是把这快乐记录和保留下来。然而,为什么把遭遇视为快乐呢?什么样的遭遇可以成为快乐?这里所说的遭遇,不是邂逅旧友熟人,或重逢阔别已久的事物,而是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无论是风光、面孔、文字、语言,还是习俗、审美、生活与思维的方式,这种遭遇让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的鲜活。然后,陷入思索:这一切为什么与自己不同。因此说,“游”的快乐是遭遇不同。 -
微观美国
本书所收文章均从事实入手,在深入介绍多层面美国社会的同时,力求联系中国现实使读者获得直接启示,文章视角独特,感觉敏锐,故事新鲜,寓意深刻,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
拈花
瓶中插花,盆中养石,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明·陈继儒 插花、挂画二事,是诚好事者本身执役,岂可托之僮仆哉。——明·高濂 瓶花妥帖炉香定,觅我童心廿六年。——清·龚自珍 本书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所谓花道,其主体并非花材或插花作品,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创作。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日本花道先后产生了多种流派,每个流派虽各有千秋,但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当代插花也认为,插花是用心来塑造花型、用花型来传达心态的一门造型艺术,它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生遭遇插花,是极寻常事。寒舍中高矮方圆几件瓶罐,应时换季,插数枝银柳,一把野菊,不过随手摆布,顺眼即好,无所谓技艺,更惶论流派。就拈花入瓶这基本动作来看,随意插花以自娱,与任何顶尖的花艺、花道表演,并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在于程式的有无。 插花的本旨,是各人按照自己的心意,重新安排花卉的形态与组合。人以万物之灵自居,惯欲令天下万物,皆为我所用。伟人以改造世界、改造他人世界观为己任;穷酸文人则只能改造些野草闲花,或曲折为盆景,或剪裁为瓶花。人心不同,性情各异,所爱非一,本来无所谓程式;然而正是程式的出现,完善、打破与重建,使插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
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
本书作者林墨,是九十年代第一批去欧洲的画家之一。当年他满怀梦想去欧洲留学,寻找当代艺术的出路,一住18年。在西班牙的18年中,他用两本字典闯荡欧洲,成为华人预选市长第一人,遇到过欧洲的黑巫术,近距离接触塔比埃斯等艺术大师。在巴塞罗那、法国卢浮宫等多地举办画展。本书以画家在欧洲多年游历中的点点滴滴为线索,以随笔的形式、诙谐的语言、精美的图片,展现了海外艺术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欧洲寻梦的艰苦追求与乐在其中的融合,并于此间探讨了中西艺术领域的常态。 -
国宴与家宴
诚如作者自己在序文中说的那样:“平常,就是最恒久的思念”。人的味觉是最顽固的,童年时候的味觉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所以,本书话题围绕着厨房饭厅,围绕着一位活泼时髦、温暖欢乐、能干宽厚、“有大将之风”的家庭主妇,让人们看到,原来,幸福就是这个样子的。也许最能抓人的,正是作者把幸福写成这样平常中见不平常的那分功力。 这本散文集纪录的是那样的一个年代,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王宣一以母亲和家族故事出发,写饮食更写人间世态,彷佛读到当年林文月的《饮膳札记》。在书中,王宣一展现了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气氛的怀念,讲述了一个家庭餐桌和厨房里的光阴故事。通过回忆儿时的饮食生活,作者用细致的笔调描绘点滴细节,讲述家长里短,并用张张菜谱勾画老一代江浙菜的风貌。 -
蔬食斋随笔
《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关于果蔬的记忆和趣话。内容所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萝卜、白菜、辣椒等日常蔬菜,但是作者却能如数家珍将这些佳蔬的营养价值、掌故趣闻写得栩栩如生,读之趣味盎然。《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特点:1.作者长达三十余年的烹饪理论研究与实践,被海外学者称为“中国烹饪原料学第一人”,其“蔬食斋随笔”系列曾被日本《圆桌》杂志连载长达五年之久。2.《大厨物语·土味:蔬食斋随笔》是作者在《中国中医药报》专栏的结集。文章通俗易懂,饶有嚼味。 -
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语词的密林里(二版),ISBN:9787108022820,作者:尘元著 -
海上乱弹
去年年底,黄裳先生在写给董桥的信中说:“不佞今年亦八十五矣。一直不记得自己的年龄,亦未尝以老人自居。近仍不时动笔,说些怪话,以之自娱。婆娑度日,不敢言老,仍不失少年凌厉之气,可以告慰于知人。”可见先生并非老而颓唐,而“怪话”尤其是我爱听的。 集中《人蜀记》、《插图的故事》两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当时因故未能收入文集,现在读来,也是颇有意思的。比如讲在四川的一些老先生,七八十岁了,还当着清代朴学的接班人,勤奋地整理古文献。那是在1956年,想来彼时讲这类事情,多少也是不合时宜的吧。然而,不谈这些,黄裳就不是黄裳了。 -
无物之阵
一本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纪实访谈。两岸三地的文人墨客们,一来到香港这个独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诉说着心中的欢喜与哀愁。 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庸众的质疑,对法治的呼唤,对自由的渴望,对压迫的不满,对愚昧的伤感,反复出现在阎连科、王安忆、毕飞宇、许知远、陆川、冯唐的叹息与抱怨里。他们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 或许这些声音并不能改变什么,无物当道年代,总得有人说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冀。 -
汲古闲辞
古代士子皓首穷经外,常在燕居之间吟哦抒情,积岁而成集。他们用一份难得的心情体味着历史上的风情万种,毕生追寻和感受着传统文化坚韧而又执着的魅力。作者在治学之余,痴痴地玩味着诗、书、画的古典情怀,吟咏出文人的风骨。 本书从四个方面细细咀嚼古代诗画名物:风入松——解味古物;念奴娇——书画心赏;忆旧游——南来北往;定风波——偶涉拍场。既是解味古物、欣赏书画,又神游江湖、偶涉市场,娓娓道来,堪称是一场难得的文房夜话。 -
改变美国的时刻
编辑推荐 小事改变美国,美国改变世界!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带您一起回望美国百年崛起, 评点最精彩的美国商业史! 郭振玺、王小丫、陈伟鸿 、 汤敏、姚景源、 迟福林 、李书福、杨再平、吴晓波、徐小平 诚挚推荐! 这是一本作者阅读美国百年商业史时的笔记,与一般的阅读思考笔记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将目光放在那些大而笼统的框架上,没有讨论枯燥的规则、制度、理论,也无意搭建一个庞大的历史架构,而是从细节入手,关注那些不为人知的商业故事,并运用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大量来自《纽约时报》的历史报道,将20世纪美国的另一个真实侧面展示给读者。在书中,你能了解到美国所得税和FDA的由来、黑人与妇女走进职场的坎坷经历、尼龙袜和呼啦圈发明的经济学意义、通用汽车和柯达破产失败的教训、洛克菲勒和福特这样的大企业家对历史的影响、米老鼠和罗斯福如何挽救美国经济……这些故事在浩荡历史中,也许仅仅只是沧海一粟,但假如没有这些小事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美国,会是另外的样子。 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财经写作的风格,从细节入手,鞭辟入里,见解不俗,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行文中旁征博引,开阖自如。透过作者的精彩描述和深刻评点,我们将了解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美国。 -
三生三世@1963
台湾的杨照、香港的马家辉、大陆的胡洪侠,他们仨,在《三生三世@1963》一书中,唱出了时代的记忆,也唱出了属于我们的共同回忆。三个说故事的高手,以50年来最常用的22个日常词汇,共同书写公共话题中的私人记忆,从初恋、青春欲望到成长记事;谱出两岸三地的共有记忆,时而感性陶醉、时而伤怀、时而惊奇、时而捧腹大笑…… -
吃,為什麼重要?
◎手上拿的是星巴克還是超商咖啡,為什麼重要? ◎紅酒好不好喝究竟是酒標暗示的?還是舌頭告訴你的? ◎蜜糖土司融化在嘴裡,還可以把你哄進什麼樣的幻覺裡? 「愛吃」和「懂吃」只有一線之隔: 你是什麼樣的人,端看你對飲食的看法 紐約客專欄作家、才氣縱橫的風格生活評論家Adam Gopnik 遊走美食、品味與文化,帶你什麼都嚐一嚐! 【精采內容】 曾幾何時,我們如此在乎「吃」這件事?為了拍照分享,為了附庸風雅;從一定要見識的名廚,到一定要朝聖的餐廳,最終只想得到那一口仿如置身天堂的味覺,但我們是否因此更接近用餐的真正意義?吃,究竟為什麼重要? 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亞當.高普尼號稱世界最頂級食客,他對吃的幽默詮釋,將讓你垂涎三尺又會心一笑,宛如一席飽足的盛宴!從餐廳如何燉煮出吃的文化聊起,接續一道道雜炊而出的潮流品味與爭議,乃至於由食材、香料拌炒而成的廚事趣聞──在飲食文化蓬勃的當代總結你我生活的全貌,最後將飲食的焦點轉回「人」的層次。 「食物被吞進肚裡,也留在我們心裡。」本書對我們的口腹之慾提出一個嶄新的探問──我們為何而吃?當吃變得更時尚,當食物被品味隱喻,與人的關係也漸行漸遠。在我們虔誠崇拜美食的同時,作者讓我們想起一個悠久的真理──「吃」,構成了人與人的關係,也構成了我們自身的定義。 ◎餐廳之必要── .餐廳的存在是為了拐女人上床;食譜的存在是為了把男人拐回家。 .餐廳的美妙在於勞動的跡象一概被抹去,因而讓人感覺一種幸福,從此一再尋覓。 .食欲,人類動物性的一面,因為餐廳變得精緻和文明。我們接納欲望,並把它馴化為品味。 ?? 餐廳是偷窺和營造神祕的地方,提醒我們,在自己之外還有不一樣的生活及欲望存在。 ◎品味之必要── .讓自己變得有品味的最佳方法,就是模仿在社會上比你優越的人的好品味。 .品味意謂把飲食升格為人文活動:我們從舌尖上感受到的,比不上我們腦袋裡相信的。 .所有的品味都是後天養成的。「精心養成」的味覺被化為菜單上的一個選擇。 .炫耀性消費必須是「展現奢華的同時,帶著簡樸的偽裝」。重點不在消費,而在炫耀。 .品位攸關地位和象徵:我們沒法用「吃得多」來凸顯自已,只能用「吃得好」來凸顯自己。 ◎餐酒之必要── .處在痛苦之中的人必定會把心思轉向餐桌,我們付錢來實現幻想。 .當吃突然和罪惡脫鉤後,「奢華」忽然看起來像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以甜點來結束餐點的演化根據,據說起源於我們的人猿祖先;他們飯後也會來一根香蕉。 .紅酒給我們一個讓酒精帶來快樂的理由:品酒把這個需求文明化了。 ◎如果你也好奇以下的事……別錯過這本書── .吃魚還是吃雞?吃紅肉還是不吃?吃素真的夠高檔嗎? .要吃在地料理好?還是分子料理好? .為什麼排隊的餐廳比較好吃?為什麼要花一百多元買一杯咖啡? .我們渴望甜點是因為基因,還是想向有錢人靠攏? .少了評比和辭藻,我們還能「品酒」嗎? 【專業推薦】 ◎張國立(作家)╱專文推薦 ◎葉怡蘭(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林一峰(威士忌達人學院首席顧問) 【好評推薦】 「這些散文包含的主題相當廣泛,包括現代餐廳的起源、素食主義的提倡等。但高普尼克更大的寫作目的在於讚頌與親友圍桌而坐、共享餐點的喜悅,他認為這不僅是個人的深刻體會,也是全人類共通的。」 ──亞馬遜選書 「極具感染力的一本書。」 ──紐約時報 「廣泛而密切,高普尼克要寫的不止是一本關於餐廳的歷史,而是關於我們如何品嚐、如何編織幻想,如何談論食物的一本書。《吃,為什麼重要?》縱容了每一位饕客──在高普尼克獨特的寫作風格中,包含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也是個人而風趣的,同時帶領我們得知深度的真實性。」 ──Newsweek周刊 「這本書並非真正關於家庭生活,也不多關於法國,而全是高普尼克自己對飲食的熱愛……這本書有時流暢有時沉滯,簡言之,一頓不甚平均點綴著美味佳餚的盛宴。」 ──經濟學人 「吃,在過去幾個世紀蓬勃發展和覺醒。《吃,為什麼重要?》活力十足,把迷戀美食作為一種生命的力量。在他帶領我們遊歷美食世界的旅程中,高普尼克扮演一位美食記者、一位歷史學家、一位參與者,也像一位哲學家。」 ──Slate雜誌 「這本書聰明而又迷人機智,將歷史學,營養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匯集成一種美味的洞察力。」 ──亞特蘭大雜誌 「高普尼克在英語系世界,就何種層面來說,都是一個飲食哲學家。這本書混合了博學和優雅,以及知識性的火力。」 ──新政治家雜誌 「高普尼克絕對是世界最頂級的食客,任何主題在他筆下都充滿魅力,而且文字背後永遠有他的好奇心,他從容不迫的研究和對細節敏銳的眼光。」 ──芝加哥論壇報 「引人入勝,高普尼克深入飲食潮流、烹飪歷史和他個人對飲食的熱情,他是創造連結的第一把交椅,熱烈又自由奔放。」 ──波士頓環球報 「娛樂性十足,充滿高普尼克對法國菜的浸淫,對精緻餐飲產生的細微觀察。讀完《吃,為什麼重要?》你會覺得你好像坐在一位有趣的朋友對面,聽他講述他的美食冒險。」 ──明尼蘇達明星論壇報 「高普尼克談的是飲食品味的遞嬗,談到品味的改變如何定義了『什麼是好吃的』,還有『什麼是該吃的』,是一本關於現代烹飪分歧趨勢的及時研究。」 ──匹茲堡新聞郵報 「能夠分享高普尼克對食物和閱讀雙重感情的讀者,將能細細品味這本書。」 ──哥倫布電訊報 「高普尼克的文字我必定要拜讀,這本關於食物和飲食的書,讓生活宛如一席盛宴。他的視野、優雅,還有機敏(簡單來說就是他卓越的才華)一如以往鮮豔奪目,但也微微地觸動我心。」 ──英國美食作家奈潔拉•勞森(Nigella Lawson) 「高普尼克談吃充滿了智慧和機智,同時溫馨、個人,根植於日常的況味。這是徹底思考我們餐桌日常的一本書,也讓我們讀了之後能開始思考我們日常的飲食。」 ──《歡愉的代價》作家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 「這是一本寫給聰明美食家的完美著作,一本飽足感十足的美味全書。」 ──「頂尖主廚大對決」美女主持人帕德瑪•拉克希米(Padma Lakshmi) 「巧妙地將飲食的歷史、哲學、文化與他個人對飲食烹飪的熱情交織。」 ──美國明星廚師伊娜.格爾頓(Ina Garten) -
旅人的食材历
历时一年,台湾环岛寻味之旅,《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以24节气作为时间轴,以台湾宝岛做为基底,通过对食材背后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绘图,向读者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带领读者从“食”的角度,再一次认识台湾。 -
音乐闲话
《音乐闲话》内容简介: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