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欧洲细节

    作者:素素

  • 阅读城市

    作者:张钦楠

    本书是一位建筑专家介绍世界著名城市建筑的大众读物。作者主张像对小说、诗歌、绘画一样去阅读自己到过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访问它的标志,但也不忽略它的“母体”(那些林林总总的民居),还要访问城市“灵魂”的显现者——几栋本地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本书围绕作者自己访问过并深有感触的十几个城市加以描述,穿插进国际建筑大师的故事和20世纪世界建筑的发展史。本书所采用的图文结合编排方式,又力求将建筑文化的知识、对当下城市建筑发展的思考和城市建筑风貌的欣赏融为一体,使读者尽享“阅读城市”的乐趣。 前言 捕捉城市灵魂 第一篇 识别城市的文化特征 第二篇 体验城市性格 Barcelona 1 张扬个性 取人所长——巴塞罗那 Brasilia 2 巨人的尺度——巴西利亚 Canberra 3 山水之中的都市——堪培拉 Moscow 4 从结婚蛋糕变成皮鞋盒子——莫斯科 Mexico City 5 仙人掌与麦古艾草的故事——墨西哥城 Los Angeles 6 形散而神不散——洛杉矶 Chicago 7 历史的见证——芝加哥 St.Petesburg 8 浪漫诗韵——圣彼得堡 Hong Kong 9 多面的“石林”——香港 Singapore 10 儒雅的花园——新加坡 Manhattan 11 什锦大拼盘——曼哈顿 Paris 12 宰相肚里能撑船——巴黎 Cairo 13 有序与“无序”——开罗 Istanbul 14 冲突与交融——伊斯坦布尔 Tokyo 15 极大与极小——东京 第三篇 城市感悟 1 城市气质——论城市形态 2 建筑的文化视角 3 理想的家园
  • 读书与治学

    作者:胡适

    本书汇集胡适先生有关读书、治学的三十余篇文章,选自他的论著、讲演和书信。青年人怎 样读书?怎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怎样获得科学的治学方法?先生的文章都有可资借鉴的意 见。他特别是提倡“勤、谨、和、缓”的四字诀,提倡“不苟且”,“大胆的假设,细心的 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的话”,这些至理名言不论对于正在求知问学的莘莘学子, 或是立身学术殿堂的学人,都会大受教益。
  •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作者:王东,王轶庶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是畅销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的系列作品。有一个日本,是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有一种情结,是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情结。畅销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作者王东再次带你走进日本,让你进一步了解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压抑与暴力。愈暴力愈美丽?军国主义还会来?右翼是个什么玩意儿?AKB48的色情意味?从中流到下流。太子妃如果要离婚……”本书似乎有一双独特的眼睛,能看见一个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读者可以借作者一双慧眼 ,读懂那个暧昧的日本。本书配有知名摄影师王轶庶拍摄的几十幅独家手机摄影图片,用另一种语言展示镜头下日本的敛默与疯狂。
  • 穿出来的思想家

    作者:[英] 琳达·格兰特

    承认吧,我们都热爱时尚——作者琳达·格兰特既是知名女作家,又是时尚圈最具权利的女人之一,她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中找寻时尚浮华背后的真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毫不肤浅的宣告“我就是热爱时尚!” 本书也可被看作一本从土豪到贵族的华丽转身指南。 时装是有灵魂的,时装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理想的女人要学会用时装定位自己和表达自我。 最后提醒准备翻阅该书的读者朋友: 本书在提升您个人品位的同时,可能激发您潜在的购物欲望。 ——购物狂症患者请谨慎翻阅。 时装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思想的女人要学会用服装定位自己和表达自我。作为我们最亲密伙伴的服装,是有灵魂的,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服装表达更为深刻的东西。 作者琳达·格兰特既是柑橘奖获奖小说家,并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同时她也是时尚圈的大魔头,全球有影响力的十大时尚博客博主。她从 自身的时尚购物体验,各个时期人们对时尚的需求和定义,服装店的发展与格局,以及顶级时尚卖手的切身体会出发,展现了整个时尚业的发展和人们品位的形成。《穿出来的思想家》让每个重视穿衣打扮,衣着考究的读者,真正理解时尚的内涵与脉络,让读者能真正做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穿衣者。
  • 水墨文字

    作者:冯骥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灵性,出身于经商世家的冯骥才怎么会成长为一位作家,这怕就是慈城的灵气吧! 人生历程与城市发展历程同步,与这座城市深深地结成一个文化整体,既是生命的巢,也是灵魂的巢。冯骥才与天津属于后者,在一定意义上,类似于茅盾与乌镇,鲁迅与绍兴,老舍与北京的关系。 他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而“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 冯骥才偶然作书,全凭感悟。冯骥才的字是作家的字,文人的字。 冯骥才是个天才,以一支笔,驰骋文坛,享誉四海;以一支画笔,横涂竖抹,在绘画艺术上,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 书与画像

    作者:邹波

    《书与画像》激发您重新去阅读历史、阅读经典名著、阅读过去、阅读人类其他时代的冲动;试图建立旧书、旧思想、旧的故事、旧的时代与您的联系、试图恢复过去与现在的绵延关系;试图证明那些遥远的、疏离的、甚至已经荡然无存的东西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清醒的蒸汽和商业狂热的时代,却出现了一个仅靠想象力而生活的人,他嘲讽那构成他同胞生活之意义的一切东西。”多年之后,这句对于爱伦·坡的评价也会柔顺地贴在日益变为成年人永不妥协的皱波身上。像坡一样,邹波试图进入社会,却最终发现自己与之格格不入。他隐藏在文字构成的梦境中,并在彼时真诚地相信自己参透了这个世界的全部秘密。对于幻想与文字的依赖,使得皱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原教旨主义者”,他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一切陈辞滥调。
  • 老滋味

    作者:周简段

    新春话年画,端午拉杂谈;冬日斗蟋蟀,伏天说浮瓜;旗人的吃喝,各地的风俗……作者以乡土怀旧的笔触,回忆北京和东西南北各地的古老淳朴的民情习俗,别具一格的市井小景和时令趣闻,令人回味。 =================== 随便一张嘴,便是故事;信手拈来,全成文章!本书把当年的风土民俗,如实记录下来,颇似老人夏夜纳凉时的漫谈,平实自由。——胡洁青 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碎中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全面,让人读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季羡林 周简段早年常住北京,后来来往与北京和香港之间,交游广阔,亲身经历过不少重要的往事,如今追忆往事之际,备感亲切翔实。读者每阅其中一篇,仿佛与周氏把臂京畿,细说从前,令人低回不已!——香港《大公报》 ===================================== 漫话“初五开市” 北京过大年,最少要过五天,由初一算起,到初五为止,才算过了年,俗名“破五”。 在这五天内,商店停市,戏馆子封箱不唱戏,各衙门封印不办公,统统要等到初六,最少初五才开市大吉。在这几天中,东四、西单、前门大街、大栅栏、廊房头条等繁华热闹的去处,大大小小的买卖,一律上着板,用大红纸、梅红纸写了贴在门上:“初五开市”。《燕京岁时记》云:“初五日谓之破五……新嫁女子,亦于是回归宁,……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把新嫁女子归宁和商店开市并列,写在一起,喜气洋洋。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新年新月里,在商店渐次开张贸易的时刻,年年总有一些人要愁容满面的,这就是各商号中被辞退出店的伙友。在生意萧条的年月,这些人多些;在生意繁荣的年月,这些人少些,但多少总是有一些的。 旧式商业的会计年度是以农历计算的,人事变动也是按农历计算的。如果一家买卖年初五、初六开不出市来,那就等于告诉人们这家字号“关门大吉”了。腊月底各家字号把账结好,开出总清单送给东家。是赚啦,还是赔啦,赚多少,赔多少,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大小伙计,把钱分好,用红包送到各人手中,多少不等,人人有份。三十晚上吃敬神酒,初一给东家拜年,初二祭财神等等,这些都是欢乐的事,而最最紧张的是年初四或初五晚上开市之前那顿酒席了。这是一顿使人提心吊胆的“便宴”,这顿便宴行话叫“说官话”,俗名“吃滚蛋包子”。这顿晚宴,是比较丰盛的,有菜有酒,酒后吃饭时,照例是吃包子。上席时,东家、掌柜,大小伙及各就座位,小伙计依次把酒斟满,当家的举杯祝贺,然后吃上几口酒菜之后,便要开腔了。如果生意好,便当众宣布人事照旧,大家开怀畅饮;如果生意不好,要辞退人,按老年规矩,也十分注意礼貌。在席上当家的叹完“苦经”之后,等到包子端上来,便亲自夹一只包子放在某人碗中,此人便明白了,饭后自己就收拾行李带着辛酸和热泪告辞走了。“吃滚蛋包子”由此得名。
  • 船菜·花酒·蝴蝶会

    作者:张亦庵等

    全书围绕“美食”一词,精选50余篇民国时期的饮食美文,内容包括茶、酒、蔬果、肉食、小吃等数大类别,旨在从这些美食文章中,呈现食物与人的细腻感情,表现民国男女的饮食情趣,还原当时的生活风貌,让读者跨越岁月的鸿沟,去感受一份永恒不变的生活共鸣。每辑书配有插图30幅左右,内容包括报刊截图、漫画、国货单、每月菜谱等,生活气息浓厚,同时具有鲜明的民国色彩。同系列的三辑书统一于“民国饮食”总题之下,全面而集中地反映出一代人的饮食态度,是读者消闲阅读,学习养生,增长知识的上乘之选。
  • 蔡澜微博妙答

    作者:蔡澜

    《蔡澜微博妙答》主要内容:蔡澜身份多重,除了是美食家、旅行家,还是电影人。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围脖达人。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微博,由2009年12月14日建立。摆个龙门阵,和大家只谈美食,不论政治。微博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与观点。 如今,围脖达人蔡澜,他的新浪围脖有128多万粉丝,每天,他在微博上玩得不亦乐乎,和博友们进行着热情的互动。这本《蔡澜微博妙答》是他答博友的?问,机锋妙语,很有爱。 《蔡澜微博妙答》分蔡澜微博妙答之访问卷、蔡澜微博妙答之情感卷等六辑。
  • 喝茶解禅

    作者:洪启嵩

    茶的品格是洁净,清雅,脱俗,历来为清修的山僧道流和品性高洁的雅士所钟情,他们从茶中感受到一种“明心见性”的意境。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今天的人越来越忙,但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坐下来静静喝一杯茶,暂时抛开烦恼,体味闲适之乐,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一时的纯真,以此得到一个好心境。正所谓“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涤烦”。洪启嵩以茶喻禅,以茶悟禅,同时,也以禅解茶,从一杯茶,体味平淡而幸福的美好,享受当下的生活。书中的文字,以及与茶相关的题字和画作,仿佛轻轻地呼唤着人们:放松喝茶,用心生活。这本书不是一本宣教佛教禅学的书,也并非是一本单纯的茶学书,而是从茶禅一味的角度,阐述了茶与禅对于人的内心、对于人的生活品质的影响。对于许多压力甚大的都市人而言,是一杯清新的茶,一种心灵的慰藉。
  • 春江花月痕

    作者:朱子家

    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通商大埠,有愛情上的角逐,也有政治上的鬥爭。期間刺探敵情,肆行謀略,女色是最好的利用工具…… 動物有三種火燄最為可怕,飢火、怒火而外,是慾火,而尤以慾火為最難壓制。連聖人都不得不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慾存焉。」這就是說:男女之事,非但是慾,而且還是大慾。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都市;是人人熟知的地方;又為東南財富的寶庫;全國文化的中心,然而十里洋場,無非一篇混賬。 上海花事之盛,南朝金粉,自是別有風情,除了舊京八大胡同的「清吟小班」而外,即使是金陵的「秦淮笙歌」,揚州的「珠簾十里」,也恐難追其萬一。 上海正式的妓院,最高等的俗稱「長三」堂子,又名「書寓」,次一級的喚作「么二」堂子,「堂子」是滬語妓院的俗稱。 上海曾經有過一句話,叫作「三鳥害人,鴉、雀、鴇」,旅館就具備了這害人也悅人的三害。 上海是一個充滿色情的社會,遍地都是路柳牆花,為了營業上的競爭,也可以說是為了生死的掙扎,不能不別出心裁,爭奇鬥勝…… 假如上海而沒有女人,莫說不會有那樣繁榮,儘管處處崇樓傑閣,家家積玉堆金,內心裡一定會像沙漠那樣地荒涼寂寞,男人好似是為了女人而纔有活著的興趣。 川島芳子也來到了上海。她與佐籐及田中,都先後發生了不尋常的關係,因為她實際是中國人,而且又是一個女性,就被他們所利用,為日軍部去作間諜工作。為了掩護她的身份,她投身到愛多亞路的大華舞廳做舞女。她美麗而又妖媚,雖然下海不久,已經豔名四佈。
  • 看澜集

    作者:葛兆光

    《看澜集》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中国文化的边界

    作者:薛涌

    本书为2007年4月第2次印刷。 中国虽然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但教育成本已经快赶上一些发达国家。如今各大学好大喜功,以“寻租”方式办教育,大家担心的是国家不给钱,谁真正考虑学生是否付得起学费? 真正杀岳飞,是过分依赖暴力因而不得不过分防范掌握着异己的暴力的中央集权。只要这个政治架构不改变,有多少岳飞也得死。 在民工干的行当中,中国是最有国际竞争力的。在我们“知识分子”的行当里,中国在国际上从来没有入流,甚至至今还看不到一点希望。 我们不是鼓励孩子们面对人生,走向社会,而是在古书里寻章摘句,无病呻吟,或者沉溺于自己狭隘的生活,逃避社会责任。这不是在培养未来的领袖,而是在塑造一代败家子。
  • 美国人的气质

    作者:伍廷芳

    美国人的气质:美国何以如此繁荣,ISBN:9787515309415,作者:伍廷芳 著
  • 下厨记-III

    作者:邵宛澍

    《下厨记3》不是一本菜谱,除了原料,做法等技术性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和做菜、吃菜有关的趣闻轶事,心情文字。《下厨记3》写的是一些家常“小菜”,却融入了作者家传厨艺的精髓。读者诸君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一样的滋味。
  • 江湖一碗面

    作者:姜浩峰

    中国是面条的故乡,面条这一寻常吃食,在中国绝非寻常之物,它蕴含了丰厚的人文历史信息,它又和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故土物产、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本书以随笔的形式,叙说做面、下面、吃面以及面条之外的种种掌故,既有自身关于吃面的特殊经历,亦不乏有关中华面条文化的点点滴滴。小小一碗面条的江湖,天南地北,娓娓道来……
  • 马未都杂志

    作者:马未都

    《马未都杂志:出门》收录了《大马趴》、《土耳其(一)》、《大巴扎(一)》、《特洛伊木马》、《温莎城堡》、《温莎大火》《艺术的本源》《大英博物馆》……《马未都杂志(出门)》由马未都编著。 杂志这个今天被叫滥的名字实际上出现得很早。宋朝人把零星记载的传闻、逸事、掌故等笔记合集出版叫做杂志,著名的有北宋江休复的《嘉祜杂志》,南宋周辉的《清波杂志》。这些书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今人读来,许多小事仍让人唏嘘长叹。
  • 日知漫录

    作者:李长声

    中国人对素有“经济怪物”雅誉的东邻,知其怪而不知其所以怪。旅日学者李长声这部新作或许有所解答。 作者行文亦庄亦谐,观照日中文化异同求其根源,探讨中日历史恩怨有根有据。全书富于现代信息知识,对读者了解现代经济与文化、书刊印制等传媒高科技化均有种益。
  • 在诗意与残忍之间

    作者:许纪霖

    《在诗意与残忍之间》是许纪霖教授的随笔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宏观角度梳理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精神脉络,深刻剖析了作者“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成长;第二部分就知识分子的个体进行分析,列举了顾城、史铁生、王小波、李慎之、王元化、张刚等人的不同故事,通过他们的选择来展现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取舍;第三部分,作者放眼宏观,从辛亥百年纪念入手,结合古今,论述了中国如何从富强走向文明、从政治自由主义到伦理自由主义,并强调最重要的是重建社会和伦理。 全书并无长篇大论,但是每一篇都在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国当代的思想界,探究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命运,关注家国兴亡,担当文化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