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杂花生树

    作者:何频

    何频编著的《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记述了《南方草木状》《救荒本草》《本草纲木》《植物名实图考》等书的文化起源、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辨析曾经模糊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破解错谬的历史真相,阐释了民族绿色文化,并以今人的思考,表达了现代文人对民族绿色文化的崇高敬意与深厚情怀。
  • 死于圣殿,生于酒馆

    作者:贾晓伟

    音乐给予我们的深度和谐,与我们走在车水马龙大街上的都市场景有着惊人的反差。古典音乐作为逝去时光里的小马德兰点心,在感官错乱的现代人口中是什么滋味呢?野蛮的神追逐着我们,一旦我们心中没有一个安详,雅致的神,就不能从古典音乐这面镜子里看见自己。现代式生存导致了人的破碎,那些穿休闲装上教堂的人,参加音乐弥撒是为了一场婚礼还是一场葬礼呢?
  • 观念图志

    作者:赵汀阳

    《观念图志》内容包括:赫拉克利特、如何使阿基里斯真的追不上乌龟、笛卡儿、黑格尔和辩证法、黑格尔与绝对精神、尼采与上帝、弗洛伊德发现了巨大秘密、罗素悖论、罗素与逻辑证明、海德格尔与诗人、海德格尔与死、维持根斯坦与苍蝇、维特根斯坦与治疗法、福柯与精神病人、德里达的解构、哈贝马斯拯救理性、艾柯迷恋迷宫、格尔滋获得地方知识、纳什均衡、孔子浮于海、孔子反对不学而不思、老子知足、孟子的浩然之气、王阳明心情、观念与事实的出入、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一样、知识是改造人自己的力量、认识人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等等。
  • 寻回香港文化

    作者:李欧梵

    最近几年,我发现自己的中文文章有点精神分裂。我对于当代文化的关注,似乎已经超过学术研究的范围,而想亲身介入,用一种较主观的文体作文化批评,所以学术的深度不足。但另一方面我似乎又不愿意放弃学院中的文化理论,甚至在杂文中也引经据典,生怕学界同行以为我已沦落江湖,做不了学者。   香港的华丽和颓废,香港令人兴趣盎然的文化生机……皆由“都市漫游者”娓娓道来。
  • 南北看

    作者:唐鲁孙

    《南北看》作者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 蓝调城南

    作者:肖复兴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扩建外城,大运河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一直到清朝戏院开设在前门外,前门火车站建立……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选就了城南特殊的历史地位。 城南,是一个精感深重的称谓。那里曾经是老北京城商业文化娱乐的中心,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远。作者从小在城南长大,他突然惊讶地发现许多以前的记忆被现实涂抹得面目皆非,许多原来见过的老宅院老店铺已经和正在拆毁,便决心写这样一本书:不该让记忆随风飘散,无可追回。 全书以蓝调笔触抒写城南旧事,传达的是对故乡北京的一份心情,一份挥之不去的感情。
  •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作者:张锡模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苏联时期拍摄的一部经典电影,而张锡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当然不是一部文艺爱情小说,但是,它的确是一本细腻记录俄罗斯从共产体制的苏联过渡到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最为激荡变化的时期中,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从历史、政治、体制、文学、鬼魅、民间传说到乡野逸事、价值观……包罗万象、无所不谈。本书表面看是作者俄罗斯留学时期的生活随笔与心情记录,然而读者在细读每则“小故事”的过程中,却又不自觉地坠入到一个更深层、更严肃的社会议题中而陷入沉思。
  • 茶21席

    作者:古武南,廖素金 摄

    《茶21席》内容简介:坐拥千把名茶壶万片茶砖的“贝勒爷”,花六万块机票钱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名狗安格斯”,患有“习茶强迫症”的外国“茶博士”,午夜两点半最精神的夜猫子茶人,为美国第一家庭奥巴马家设计餐具的设计师,参加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古茶室主人,琴、棋、书、画、花、工、艺照单全收的国际珠宝旗舰店店长,不计回报种植有机茶园的现代茶农,法国戛纳影展上惊艳亮相的女导演,留学意大利、推广意大利美食的室内设计师……一群有趣、有想法的人聚在一起做有趣的事情,写有意思的文章,就成了《茶21席》。 他们在工作中各有各的身份,而当脱下疲惫的外衣,进入自己的生活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茶人。当《茶味的初相》引起购书热潮,“人澹如菊茶书院”门庭若市时,作为“大师兄”的古武南坐不住了,因为属于茶人的精彩太多太多了,可以为人知,应该为人知的事情也太多了。于是,在《茶味的初相》作者、“人澹如菊茶书院”老师、享有国际盛名的茶人李曙韵的支持下,古武南发出了21封征稿信,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种茶、买茶、卖茶、喝茶、品茶、学茶、习茶、恋茶、研究茶的心得、体会、感想、反思。 除了字字珠玑的文章,精美的配图也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著名摄影师,也是资深茶人的廖素金老师,用高超的技艺和平和的心境,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茶人发自内心的笑颜,茶具穿越千年的静美,茶席不动声色的魅力……读着书,看着图,喝着茶,这样的日子,美丽如天堂。 为了最大限度体现茶与人的美好风貌,全书不惜工本采用进口高档纯质纸印刷,努力追求艺术品的水准,好的水承载茶的灵魂,好的书承载人的灵魂。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作者:王逅逅

    未去过美国的人,看到的只是道听途说的轮廓,模糊着、不清晰;生活在美国的人,作为异国人,由于自身的偏见与束缚,自我排斥着美国文化,难以融入;想去美国的人,憧憬着、希望着,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美国生活。 这本书以90后的独特视角,通过身边的小事、趣事,以幽默风趣但具有哲思性的语言呈现给读者一个鲜活、生动、原生态的美国。 假装的冷漠,美国式人情味你懂不懂?美国人的约会有哪些环节?美国美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美国的姑娘分为哪几种?如果想在美国成功,请先跳出中国思维;“搞不懂”的美国人…… 此书,以青年人好奇的视角审视、观察美国,并反思与中国的不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
  • 青花里的乡愁

    作者:李冬君

    “当文字的足尖,点击着伟大绚烂的画面,如大珠小珠,落入青花晕染的艺术江山时,一个有关人类乡愁的对话,便在一位赏者、一个思想者与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撞击中拉开了序幕,一个有关艺术的生活态度,便来到人生的窗前。” 主要内容: 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寄托于有形的在茶、瓷器与自然山水中,将这种苦涩的情感化为优雅、细腻的生活情绪和状态。 全书分为:子曰,瓷语,茶话,所收录的文章基本来源于作者对画家郑云一瓷器作品的解读、体会和升华,辅以图片,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开。 强力推荐: 文化江山一女史的最新力作,只谈人类最细腻真挚的情感归宿——乡愁,文字细腻优雅,节奏感强,富有美感; 全书配有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郑云一亲自绘画创作的100多幅空灵雅致的瓷画; 全书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艺术家、一个思想者与一个实践者的精神撞击,艺术家用画作、思想者用文字、实践者用种茶烧瓷将书中无处不在的美发挥到极致,这些美或许能减少我们对道德缺失的精神焦虑。
  • 山家清供

    作者:[宋]林洪撰,章原编著

    南宋林洪所撰《山家清供》,二卷,104节。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全书广收博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为一身,描写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书。 本次整理以明代万历年间《夷门广牍》本为底本,详加注释、翻译,并从现代营养学、文学和文化学等多角度进行阐释。全书配有与正文相得益彰的图片。
  • 有可奉告

    作者:苏童,严歌苓,阿来,齐邦媛,白先勇,等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尴尬的词语,语言也变得苍白。 谁说的话你会倾听?公共知识分子吗?社会名流吗?意见领袖?当权威变得叫嚣,我和你内心应该早有答案——上帝已死。 不错,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户媒体,可我们做的东西同样也非常想自己的小圈子也喜欢;不错,呈现在你面 前的是地地道道的大腕儿,可是他们也有逃离镁光灯转身一瞥的率真憨笑;不错,你看到的是一本不算轻松的作品集,可里面没有说教,没有叫嚣,甚至没有权威……韬光养晦一辈子那不叫智慧那叫懦弱,我们想以柔和的分贝发出直达你内心的声音,你的耳朵准备好了吗? 凤凰浴火,有可奉告! 有可奉告第一辑—— 苏童和你在黑暗的人性中一同——混沌无穷,我心向光; 齐邦媛和你分享八十岁的人生智慧——时间巨流,滴水澄澈; 陈丹青和你守望残破的文化摇篮——活着,是最伟大的信仰? 朱大可和你聊聊三个语焉不详的故事——让文学回到它原本的样子 …… 你会喜欢这些吗? 你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豆瓣……告诉你可爱的小伙伴和告诉光怪陆离的全世界,最重要的是,告诉坚强的你自己。 如果书可以有温度,我想,这套书是应该是36.5度……
  • 多少次散场 忘记了忧伤

    作者:李皖

    本书的十篇文章标题分别为:1解放、2民歌嘹亮、3红太阳、4花样年华、5解冻之春、6西北风,东南风、7摇滚中国、8都市忧郁、9偶像的力量、10民谣,民谣。这些文章系统梳理并呈现了自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间,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中国流行歌曲生态样貌,涉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的流派、歌手、创作者、有代表性的曲目,以及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和它们传达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
  • 饮膳随缘

    作者:周惠民 著,高静芬 摄影

    《饮膳随缘》内容简介:饮食这件事,说来可小可大,可简可繁,要裹腹充饥,“食物”唾手可得,箪食瓢饮,也能活人。周惠民教授留学德国多年,讲起欧洲史事,旁征博引,讲起中西饮食,也是如数家珍。每回和他闲聊,都能听到他融贯中西的学养与宝贵的生活经验,来回穿梭古今中外。看他写饮食的文章,犹如在历史厨房里,用食材进行理化实验,有的惊世奇观只能悠然神往,有的则是嘻笑自嘲,引人会心一笑。看他书里的描写,脑中意象随之飞舞,有茹毛饮血之象,也有钟鸣鼎食之意,好不热闹。 《饮膳随缘》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发挥历史专长,相关史事,信手拈来,也将食材、食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误用以及来龙去脉交待一番,更不忘在字里行间来点儿太史公日的闲趣,不但有史事,还有史识。这《饮膳随缘》要从书架落下可能砸不伤人,但知识的分量是不容小觑的。读者能对熟悉的饮食内容感到豁然开朗,知其所以然的踏实满足;对远古远方或敬而远之的食物,则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趣味。
  • 请把美献给这个世界的荒凉

    作者:朱科

    本书为作者关于近年来图书、电影的评论集,左手妙论昆汀•塔伦蒂诺、贾樟柯、陈凯歌、杜琪峰,右手辣评冯友兰、杜维明、翁贝托•艾柯、萨拉马戈、熊秉元、雅各布斯……畅销元素与思维深度兼而有之。既有韩寒式的嬉笑怒骂,也有周濂式的理性分析,既有马家辉式的小资情调,也有梁文道式的人文关怀。
  • 书之书

    作者:蔡家园

    这是一本为书立言的书,它几乎包含了与书有关的一切。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书香袭人,主要介绍了书之美、书之味、书腰、书签、藏书印、藏书票、书之态、毛边书、书虫;第二辑书之栖居,主要介绍了书架、书房、书店、图书馆;第三辑与书结缘,主要介绍了书痴、书商、读书、借书、藏书、窃书、禁书;第四辑书畔风景,主要介绍了书与影视、书与女人、书与咖啡、书与疗伤、书与广告。
  • 把玩

    作者:怀一 编

    《把玩(第1辑)》的主要内容是:四季如常,人生过客,忘却劳顿,享受生活。找好玩的人,玩好玩的事。好玩,还要玩好,把玩的是心情。官家弄权术,文人玩笔墨,农事仰天地,不论富贵清贫,玩出韵致,都是高人。把玩无聊的日子,发现生活的乐趣!
  • 问茶

    作者:秦燕春

    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浓郁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五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文人屠隆在《考盘余事•茶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例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轻阴微雨、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 这茶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 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供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昧”;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 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 “一之源”,阐述茶的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及自然条件与品质关系,饮茶对生理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加工生产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葉采摘的要求,及成品茶不同品質的形成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提出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 “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提出茶叶品质的标准; “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个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有关茶的历史、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故事,并介绍茶叶的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 “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 “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於室,以作备忘。 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其实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少数民族例如在大西南,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焉: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龙涎香之类名贵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要咋舌不已的“名贵待遇”。 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也有点象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 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湖州——即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的小莲庄,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 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 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过分劳民伤财。但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笔者有点怀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其实隔膜得很。 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 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已经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出现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日铸”。 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 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味蕾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谓余不信的读者,自去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在今日的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 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普通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味蕾与情怀,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污染的一株茶了。 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让因此他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我们“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
  • 吃主儿

    作者:王敦煌

    作者是世家子弟,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 好吃

    作者:林行止

    《海上文库:好吃》描述了欧洲的美食,旁征博引,用词考究,从红酒到海味,从大都市的高档饭店到乡野中的著名客栈,是饮茶、喝咖啡、消磨时光的佳品。内容包括:巴斯克食行;绿金茶话千千日;穷国必有佳肴;筷子税说到筷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