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体用论
本书简介: 该书由《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组成,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 —————————————————— 丛书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一生著述丰富,生前出版的著作单行本就有二十余种,除了以《新唯识论》为代表的阐发自己融摄儒释的哲学体系的著作以外,还包括早期的佛学著作、书信语录集、政治历史哲学、思想学术史方面的著作。熊先生生前陆续出版的著作单行本系列即命名为“十力丛书”。 此次世纪文景公司与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熊先生著作系列,仍沿用“十力丛书”的旧名,以示为完成熊先生的夙愿。本次出版由熊先生的再传弟子、著名学者罗义俊先生担任学术指导,在此前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点校。并且得到了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先生还为丛书作了总序。此次出版分三批全面推出了熊著单行本,07-08年已分两批共出版了十种,此次为最后一批四本(如下,其中标有星号的是文景出品),自此,“十力丛书”出齐。 第一批包括: 《佛家名相通释》* 《韩非子评论 与友人论张江陵》* 《十力语要》 《十力语要初续》 《存斋随笔》 第二批包括: 《唯识学概论 因明大疏删注》* 《新唯识论》* 《破破新唯识论 摧惑显宗记》* 《乾坤衍》 《中国历史讲话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第三批包括: 《体用论》* 《熊十力论学书札》* 《读经示要》 《原儒》 -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俾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往往历经百年乃至数百年的一再改建、踵事增华,它们本身的变化即可以折射出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的演进情况。前四个时期由于缺乏实物,只能依据文献和极少数遗址情况而或详或略。最后一个时期有大量实物保留下来,因而选择了三十一个例子按园林的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为三个专节加以介绍。 -
吕著三国史话
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史上存在过的和三国文学塑造的人物、事件、战争和地理环境之间作了细致的区分,对许多重大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不能完全信从史书记载和文学记载的观点,认为读史要审慎对待各类资料。 该书文字流畅,问题意识强,是一部难得的三国通俗渎物。 本书除收入《三国史话》16篇、《三国史话之余》4篇外,还将吕思勉生前写就的,收入其丛稿、札记和遗文中的与本书各篇相关或相近的关于三国人物、三国社会生活和三国社会组织的18篇考据性文章,作为附录放在文后,除了有利于读者加深了解史话中各篇的学术依据外,也供有志于更深入了解吕思勉三国研究的读者参考阅读。 -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
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一出版就获得了整个评论界的赞誉,将它评价为关于城市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最优秀的文献,芒福德的照片也登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本书就好比是一座伟大的城市,蕴涵了各种能量、形象和活力,这是一部历史,是城市史的政治宣言,也是关于城市和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芒福德论述的城市史就是文明史,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芒福德用建筑和艺术展现城市的发展,首先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美学问题。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芒福德在书中并没有介绍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他揭示的是指导规划过程的社会性原则,而不是作为一名专业规划师来讨论城市问题。对芒福德来说,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前四章关于历史的论述成为日后《城市发展史》的基础,许多材料甚至还原样保存下来。 -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下)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可供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之用。 -
论语全解
《论语全解》从仁者爱人、为人知礼、学以致道、仁义之交、孝悌齐家、处世之道、君子境界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的思想精髓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德不孤,必有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儒家经典,让《论语》指导现实人生! -
恶魔花园
这是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 -
中国文化史
本书原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尽管已经出版了半个多世纪,但是,本书在同类题材领域,仍然是学术性与通俗性生动结合的典范,其历史地位至今难于超越。对于想要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实为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指南之书。 -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
锦灰不成堆
《锦灰不成堆》为《王世襄自选集》系列之续编,《三维》中作者虽断言“今后不可能再有《四堆》矣”,然此后却未曾辍笔:上编“忆往”所收十数篇新文,或追记爱侣和诸位师友的言行风范,或补叙早年及特殊年代中的人生经历,情趣并茂,文献翔实,颇多不为人知者。作者以真挚之笔墨见证上一世纪中国文物事业和数批国宝的沉浮,同时展现与之血肉相连的文化人的诉求,字里行间贯穿着“走‘自珍’道路”的积极态度。下编收录作者近两年所撰《延续中华鸽文化 抢救传统观赏鸽》系列文章,插配彩色图版一百余帧,堪称一部初具规模的“中华观赏鸽谱”。 -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内容简介:我们正在集体失忆,忘记自己的文明,回到下一个黑暗世纪,《美国大城市死与生》的传奇作者,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15世纪初,中国大明王朝曾凭借郑和的宝船队远航各大海洋,但为何最后是达伽玛用三艘葡萄牙小船开启了欧洲对世界的殖民时代?为什么曾经繁华的文明会逐渐凋零、一度领先的文化最后却丧失优势?对自身文明的轻忽与遗忘、内生的腐烂,是致命的转折点。而在转折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或是因为太晚察觉而无法挽救。对于各种丢失——技艺的丢失、文化的丢失——人们是会习惯、进而遗忘的。文明一旦被遗忘,很快就会消失,再也无法寻回。中国一度领先的航海技术就是这样消失掉的,在明廷随意地撤消宝船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远洋航海的黑暗时代,最终被欧洲文明所超越。综观历史,除了罗马帝国衰亡到文艺复兴初期的这段中世纪欧洲是我们所熟知的“黑暗时代”以外,还有许多不同的“黑暗时代”,默默地终结着一个个古老的文化。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狩猎文化进展到农耕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将原本印刻在脑里的记忆遗忘一空,打猎、采摘,这些文化技巧我们早已不会了;而现在,我们站在另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正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科技为基础的未来。我们该如何安然度过这个转变,而不再丢失自己珍贵的文化? -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杨庆堃的这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对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均可阅读。 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序言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验之谈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管理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学家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分散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宗教在1949年前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
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湮没百年的中文译著,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旨在重视当时中国社会顽固保守的时代氛围下,那些痛感国家落后、人民蒙昧的留学业生们企望国人乘此卧薪尝胆、以求自立的一片苦心。中国人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诸多美德,每一种都理应获得由衷的赞誉。但与此同时,也有这样一个危险,即先入为主地高估中国人的道德水准。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
见解
从大学时代起,燕舞就萌发出以文化、教育学者为主题的文化人物采访思路。在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他独辟幽径,带着研究的敏锐嗅觉,向采访对象发起最为“凌厉”的攻势。常常为了能更“深入虎穴”,提前阅读相关的大量著作,比如为了采访该书序言作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明珂,燕舞前后准备了半年之久。也难怪,成都知名专栏作家洁尘在收到采访提纲后顿时一惊,“好厉害的问题”。 《见解》的专访对象中涵盖了作家、学者、艺术家、海外文化人、记者等文化工作者。该书没有满足于堆砌一堆堆陈旧的文字,而是着力于通过一缕缕油墨清香,细细品味华语圈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并试图塑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体制内文化工作者的群体雕像。 以东磐、吴思、崔永元三者为例。无论学术功底,还是条件优势,未必甚于体制内的学者,但这三人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瞄准一个目标,数年如一日地精耕细作。透过这些看似偏执实则真挚的群体,读者得以窥探那些蕴藏于田间地头,偏向于个人努力的文化耕耘图景。他们不仅有一种不甘于也不拘泥于现状的执著性格,更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还算不上知名学者,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专业学者,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专业学者所能承载的厚重意义。 从这群文化人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执著与坚守、孤独与睿智、勤勉与收获。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2.2.10 -
拜占庭
N.H.拜尼斯编著的《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以专题的结构、论文式的写作风格,对于拜占庭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思辨性的阐述,向读者展示了拜占庭帝国历史与文化的精华。这是一本众多拜占庭学者的论文集,这些作者们几乎都是拜占庭学界的元老级大师,他们在有限的篇幅中为我们呈现了他们一生研究思考的结晶。拜占庭学界这样思辨性的书太少,描述性的书太多,对于喜欢读思考型作品的读者来说,《拜占庭——东罗马文明概论》无疑提供了重要的读本。 -
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
作者将日常生活、通俗文化、意识形态和大众传媒作为主要的切人点,重新考察中国社会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视觉现代性及其狂欢性的爆发。本书从视觉哲学、视觉历史、视觉社会学和视觉政治学等角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理论、文化史、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学科框架,多方面探讨视觉文化与中国现代意识生成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对象包括摄影、印刷、电影、电视、互联网、产外广告、博览会、奥运会、大型景观等各类视觉媒介与视觉现象。笔者希望做一个当代视觉文化的“游荡者”,从看似不相关和琐碎的文化现象与事件中,扒梳现代性文化的表征与逻辑,对现当代中国传媒文化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以图从特定的角度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集体想象,为现代性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变迁研究和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洞见和案例分析。 -
金枝
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下册),ISBN:9787100088961,作者:弗雷泽 -
观音的秘密
《观音的秘密》讲述了:就像释迦佛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孩子,观音菩萨会把你拢向怀里;她会将你脱粒,除去障碍你、缠缚你的外壳;她会将你筛去皮屑,帮助你见到本来面目;她会将你碾磨,让你粉碎掉我执;她会调以清水,然后,将你揉搓,让你变得随顺;她也会将你送上一笔,直到你获得心智的成熟。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