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园冶注释(第二版)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也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文艺资料。作者对造园艺术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建筑布局、山、铺地、借景等均作了系统阐述。 -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以儒家的忠孝思想为纲,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本书对每句话增加了讲解和能充分反映主体思想的故事,并配以活泼有趣的插图,让青少年朋友更加了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并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 -
书店之美
《书店之美(20家文化地标书店的精神向度)》内容简介:世上最安宁的地方,莫过于书店;世上最能令人沉浸其中的地方,莫过于书店。每个人心中都存有属于自己的难忘的书店的风景。每家书店都将成为每一个阅读者心中的栖息地。《书店之美(20家文化地标书店的精神向度)》通过优美的文字、亲身的感受,带引读者一同去发现人文书店之美…… 在一个城市里,书店应该是灵魂流动和休憩的小地方。因为这些小地方,我们这块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大陆方才显得不那么粗糙和荒凉,而像一块庞大的蛋糕。北京、上海、南京、厦门、郑州、西安……在庞大的楼群、穿梭的街道中间,隐藏着那些安谧而静美的书店,它的门把手、楼梯、盆栽、窗户,一切的一切,如同空气,若即若离。 -
张充和诗书画选
今年98岁高龄的旅美著名艺术家张充和女士,在中国传统诗词、书画、昆曲、音乐等方面均有精湛的造诣,是中国文人文化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之一。本书收录了她自选诗词二十首,书法作品二十余件,绘画作品十余件,是目前国内出版的一部最为全面地展示她的艺术成就的书籍。由旅美艺术史学家白谦慎先生撰写的作品说明,不但对她的艺术作了精到的分析,还描述了一些她的生活和创作具体情境的细节;汉学家余英时先生的长序高屋建瓴;散文家董桥亦郑重推荐,对读者了解张充和与她的艺术都甚有助益。附有少量插图和作者相关散文、照片。 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充和的能事虽多,所精诸艺却非各不相关。以本书而言,诗、书、画“三绝”显然已融合为一,并且在同一风格的笼罩之下,展现出艺术创作的鲜明个性。这便是庄子所谓“道通为一”或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充和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早已融化为一体。就这一方面而言,她在今天无疑是岿然独存的鲁殿灵光。 ——余英时 一洼砚田磨透历代书艺的风雨归路,一管彩笔蘸遍梦里山河的苍茫烟水,张充和先生是华夏传统文人精致文化最后一幅动人的刺绣:绵密的锦心经天纬地织满个人多少悲欣,家国多少阴晴。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这部《张充和诗书画选》已然伫立在历史微茫的月色下,博大如山,柔情似水:她牵挂的又何啻落花时节几个江南旧相识? ——董 桥 -
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含冤死去。1966年5月,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中遭到批判。1979年,邓拓得到平反昭雪,本书才重见天日。 -
替全世界去仰望
这是林东林的一本杂文随笔集,讲述年轻人的怕和爱、心底的尘泥和星空。在这本书中,他谈关于文艺、青春、岁月、热血、路上和文字的事,跟所有挣扎着老去的年轻人倾心,有所偏爱;他说作家和书、烟和酒、旅行和女人、生活和城市,有所偏见。他的三观比花椒麻,文字比辣椒辣,带你把双脚扎到泥 土,把眼睛放到星空。 著名作家 老猫: 所有文章,写人的最难。写好,有阿谀吹嘘之感,写不好,被写的人不高兴,会翻脸。东林这本书写的全是人。他没有顾忌,怎么想怎么写,激扬、评点、个性十足。他写人,我们也看到了他:一个热血充盈想努力站在制高点的人,一个在各种膨胀景深里努力保持镇定的人。 专栏作家 韩松落: 跟都教授比起来,东林更像个来自400年前的古代人。他的文字里,有古意、有豪气、有血性、有匪气,也有妩媚,甚至有现代高压生活未至之前的一点天真,有混沌初开、大局始定时代的一点单纯,这些早已失传的生命讯号,在他这里隐约浮现。生活在现今,而古意尚存的人,会在他这里找到共鸣;奔波在都市,而天真未泯的人,又会在他这里找到呼应。 凤凰网文化频道副主编 于一爽: 东林一直展现确定性,但是我想事实上,他可能一直是在不确定中往前走。跟东林更多是在酒桌上见,没见他喝多过,但是他总能陪喝多的人坐到最后,他也许为了等待一个时刻,用这个时刻去理解另外一些时刻。他看上去比很多人活得更具体,不做无谓的悲观和虚无,或者他为了避免这样,于是很认真地生活,抓住那些并不让人失望的瞬间,并且写给你看。 书评人 涂志刚: 东林,写历史的时候是有硬度的,写身体的时候是有软度的。硬度和软度都不难,软硬兼施的灿烂却不容易。而更不易的,是拿你的硬度去闯文坛,结果难免头破血流,再拿你的软度去拥抱文字,结果只能说无怨无悔了——于赤诚的写作者来说,或许这便是人生吧! -
碎欧洲
二十年,《碎欧洲》。碎的是什么呢?曾经的青春梦想?无声无情掠过我们的时间?曾以为永难忘记的经历?爱情?友谊?迷离的风景和街道?他?她?或我们自己? 所有这些也许是零碎的,在旅行的时候被挤压过,在饥饿的时候被咀嚼过,在孤独的时候被抚弄过,在快乐的时候被拥吻过,所以裂了,碎了,不完整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些,都是生命旅途里收集到的珍宝,收藏在并不多的行囊中,等待有一天带回这里,内心永远的此地。 《碎欧洲》——余泽民用他的笔带我们一起游走,去石头城堡、红砖楼房、河流田野、变幻四季……享咖啡啤酒、书籍音乐、节庆集会、闲散时光……经湖滨篝火、校园情殇、舟车旅途、阳光假期……到捷克波兰、巴黎柏林、布拉格维也纳,瑞士雪山罗马教堂……籍他们的身体,到我们的身体,从他们的灵魂,到我们的灵魂。 -
黄河之旅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
夜话港乐2
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夜话港乐》回望粤语歌的光辉岁月:泰迪•罗宾和许冠杰、顾嘉辉与黄霑,谭咏麟,张国荣,黄家驹,陈百强,梅艳芳,四大天王,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记录着很多人的青春。——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首粤语歌,埋葬 了大半个青春的故事。 似水流年,情怀未变,对半个世纪的香港流行乐坛致以最温情的总结与敬意。 -
生命的寻路人
◎现代文明,真的是我们最好的未来吗? 为什么波利尼西亚人只凭一只指南针,就能横渡大西洋? 为什么亚马逊的巨蟒之族相信,未经许可猎杀猎物,会被灵魂守护者索命? 为什么西藏的隐修者,要花费一生去迎接我们假装不存在的那一刻,也就是死亡? 为什么因纽特人认为,如果你是狗的主人,你 就是生命的主人? 从英属哥伦比亚到阿拉斯加,从海洋到沙漠 在世界的尽头,展开一趟与生存智慧碰撞的旅程 寻回多条古老却又崭新的道路 证明这世界上有其他选项、其他可能、其他思考方式 以及其他与地球互动的方法 2009“梅西公民讲座”年度演讲者 2010加拿大出版人协会藏书票奖“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内容简介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逊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最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最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在下一个世纪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保存着大量知识、技艺与想象的人类遗产。 ◎媒体推荐 作者的格局恢宏、引人入胜。──《纽约时报》书评杂志 人类学家暨摄影工作者韦德·戴维斯说服力十足,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世上半数的语言即将消失,过度的发展将扑灭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芝加哥论坛报》 本年度的梅西公民讲座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演讲者审视了古老智慧及在地文化,帮助现代人开拓自己的道路,值得一读。──《加拿大国家邮报》 -
马未都说收藏·玉器篇
前后绵延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在它缔造了一个庞大东方帝国的同时,也打造了一个中国玉器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玉器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工艺上,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玉器的佩戴和收藏成为那个时期的一种时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中国古代玉器几乎有90%都是清代流传至今的。而在这数百年之前的无数玉器中,有一柄玉如意,当年曾经让英国的使臣马戛尔尼感到疑惑不已,乾隆送给他的这样一件礼物,让他难以明白这究竟在中国象征着什么?而今天我们同样迷惑不解的是,这些时常出现在历史中的如意,究竟实际是做什么用的?更为有趣的是,乾隆皇帝儿子们的名字竟然无一例外的都与某种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原因呢?而这些今天价格不菲的清代玉器,它们的原材料究竟来源于哪里,哪里才是这些宝玉曾经的藏身之处呢? 本书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中国玉文化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原讲座为8讲,成书则扩充为10讲,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0章,详细介绍了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玉器,并从历史、文化以及技术方面对玉做一总结,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玉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2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
我的藏书票世界
本书精选作者历年收藏的中外珍贵藏书票113枚,配以朴质、真诚的文字,按“寰宇一家”“书人一票”“我的最爱”3辑展开,从国人现存最早的藏书票,一直写到12岁少女自制的藏书票;从马奈、马蒂斯、比亚兹莱、肯特、埃舍尔、麦绥莱勒等为人所熟悉的艺术家,一直说到网络中的藏书票创作。既讲述了方寸之间的故事,如怎样踏破铁鞋地只为求一票,与藏书票的因缘际会,等等;又说透了这一方小天地中所蕴含的艺术与文学的学问,并教会如何欣赏与看懂藏书票。作者自道:“没想到为了揭开藏书票的人文与艺术内容,反而买了更多的书,真是一辈子乐于为书所累。”这何尝不是爱书人的藏书票情结的一种写照? --------------------------------- 目录 虽小道,必有可观焉 ——藏书票的收藏之道(代前言) 寰宇一家 沪江大学第一本毕业纪念册 / 鲁迅与藏书票 / 灵凤藏书 / 杨可扬的第一款藏书票 / 曹辛之的三支笔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 激流三部曲 / 一莞斋 / 冰心和她的猫 / 有书不读,不如白纸…… 书人一票 伊拉尼出版社 / 萨堤尔与女人 / 摩根图书馆 / 收藏家约翰逊 / 科克托的自画像 / 倾国倾城的海伦 / 舞女的报酬 / 丽达与天鹅 / 贞操带 / 欧罗巴 / 美杜莎 / 东洋趣味的型染版画…… 我的最爱 唯美大师拜劳斯 / 塔夫脱总统 / 邪恶与幽默的对立 / 贵妇与吟游诗人 / 阿布丝库拉 / 埃里克‧吉尔 / 我坐在书坟上 / 埃舍尔是一个巫师吗 / 抒情诗的保护神 / 糜烂的都市生活 / 阅读中的男性…… 附录 追寻大师的脚步 / 吴兴文 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问(代后记) -
京味儿食足
这是继《京味儿》之后,崔岱远又一部介绍北京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的作品。说北京,自然让人首先联想到四合院。《京味儿食足》自然少不了四合院里的吃食、风情,四合院里的香椿芽、槐花、石榴、瓠子,配上天棚、青瓦大鱼缸,中秋的要拜的“月光码儿”,那些个今天住楼房的人再也享受不到的京味儿,真叫人留恋;说京城的吃食,就不能不提到京城的“馆子”,去饭馆餐厅用餐,北京老话儿叫“下馆子”。北京的“八大楼”是鲁菜的馆子,“长安十二春”则是江南风韵,峨眉酒家、四川饭店虽立足京城较晚,经作者描绘,仍让人垂涎。当作者把饮食文化与百姓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京城百姓的生活图景,不禁令读者食指大动之余,另有一番感慨。 -
上海色拉
继“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后,推出“阅历三部曲”《唯美主义者的舞蹈》《上海色拉》《蝴蝶已飞》。《上海色拉(精)》囊括了陈丹燕1986年至今的散文佳作,见证作者二十五年来目睹的世事,是为“阅历”。 -
上海女人
有关上海女人的亚文化,很容易被当做谈资。没有一个地方的女人,会像上海女人一样具有长久的可谈性、可读性。误读也时常发生。作者想要还原的,是上海百年历史对上海女人的外动力,是上海女人自身的内动力,是上海女人与上海男人之间的互动力。 -
下厨记Ⅱ
邵宛澍编著的《下厨记(Ⅱ)》不是一本菜谱,除了原料,做法等技术 性的内容外,更多的是和做菜、吃菜有关的趣闻轶事,心情文字。《下厨 记(Ⅱ)》写的是一些家常“小菜”,却融入了作者家传厨艺的精髓。读者 诸君可以阅读,可以神往,更可以下厨一试身手,在平常的日子里品尝不 一样的滋味。 -
舌尖上的故乡
:“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莼鲈之思”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亲切的情感。故乡,童年,亲人,无尽的滋味,每每在舌尖萦绕,百转千回,鲜活如昔,无法淡去。 《舌尖上的故乡》精选名家描写家乡食物的美文,共分四辑:“家乡情,家乡味”,是籍贯不同的作者写各自故乡的美食——家常莱、风味小吃、地方名吃等,湖北的珍珠丸子、北京的秋果、绍兴的野菜,客家味、关中味、东北味、新疆风味……天南地北的食趣在此交流;“点滴在心的滋味”,是关于诸如一碗蛋炒饭、几粒花生米、一块豆酥糖、一盘豌莱头、一丛灰灰莱的亲切记忆,尘封的点滴私藏在这里闪光;“家乡茶”,“家乡酒”,两种特殊的食品,与果腹之外的心绪与情感有更多的关联,总是让人述说不尽……品味林海音、王世襄、陆文夫、汪曾祺、林斤澜、周作人、琦君、莫言、阿城等人的舌尖记忆,会让人认同古清生先生的这句话——“人都有一种味觉固执,品尝新鲜的愿望是永久的,坚守故乡的味觉是比永久还久。” -
书生的困境
制度变化,书生之困,有什么关系。 本书从资料搜集入手,于正史之外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分析现代以来知识分子的命运。1949年前相对论传播及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从院士到学部委员折射出的1949年前后知识精英与国家之关系,一本国文教科书酝酿的现代文学教材模式,一个小说细节预示的百年中国文学之“赵树理悲剧”,《文艺报》讨论、《文汇报》专栏反映的当代文学转型过程,《学习》杂志事件揭示的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作用,《胡适思想批判参考资料》透露的高层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北京大学《红楼》杂志与“文革”后期《朝霞》杂志呈现的政治理想和文化品质,以及王瑶学术道路中的“陈寅恪影响”, 70年代初访华的西南联大知识分子何炳棣、杨振宁等人的家国情感……一切发生过的历史,无论当时或后人如何评价,这些历史本身都具有研究价值。 -
恋酒事典
里昂长大的皮沃老先生,家里拥有一小块葡萄园,也自酿薄若莱,没想到,这个因缘竟让他在应征《费加洛报》文学版记者时,跟总编辑聊了开来,还因此被录用! 本书以字典形式编排,由A到Z收录了108个与酒相关的词条,皮沃以幽默轻快的笔调,将丰富的葡萄酒知识、历史、文学典故和文人轶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出版后旋即登上各畅销书排行榜。 词条有自传性质的、关于阅读的、关于酿酒的记忆、关于饮食、还有小酒馆、葡萄酒业的众生相、产区、葡萄园、城堡酒庄、酒窖、酒桶、酒瓶、酒标、品酒、盲目品酒、品酒师、开瓶器、试酒碟、软木塞味、葡萄酒战争、伊斯兰与葡萄酒、性与葡萄酒……等。从时间初始到世界末日,葡萄酒都与人类的冒险、文明、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葡萄酒,不该等闲视之。”皮沃如是说。 这不是一部关于葡萄园、葡萄品种、产区、分级、农事、葡萄酒工艺的百科全书,也不是葡萄树和葡萄酒的通史。它只是从A到Z收录了108个与葡萄酒相关的词条。但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才能抵挡这些词条散发的气味。因为它是一本没有酒窖的酒窖之书,一杯快乐的敬饮之酒。 法国最知名谈书人、龚古尔文学奖评审——贝尔纳·皮沃(Bernard Pivot),用108个词汇诉尽对葡萄酒的爱恋!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