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系紧兜裆布

    作者:李长声

    兜裆布即“犊鼻裈”,在中国早已不传,在日本却至今犹见,一句“系紧兜裆布”,颇能为大和精神传神。这一册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谈日本的精神与文化,前半部大致依时间顺序谈起。从“君从何处来”的史前、到有了“国号”、“年号”的时代,到“日之丸、君之代”,一路解读“单一民族是怎样炼成的”和“万世一系的尴尬”。从《古事记》到《源氏物语》、从遣唐使到镰仓大佛、一路谈到明治维新与大正浪漫。后半部或从空间贯穿着谈起,如“东与西”、“表与里”;或拈出国民性特征立论,如“缩小”、“夸张”、“道歉的习惯”、“揣着明白装糊涂”等等。至于“葬礼上的笑颜”、“吃骨灰”等篇,别辟蹊径指向日本文化的特异性。篇末立足当下,以“混浴的复兴”和“日语将消亡”作结。
  • 林徽因建筑文萃

    作者:林徽因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和作家,曾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坐骡车、住小店,踏遍全国近二百个县,寻访荒寺古庙,探索古代建筑的营造法式,写出这本建筑美文。本书内容融建筑理论、美学思想与一体,专业而不死版,凸现林徽因的敏捷的逻辑思维,宛若一场建筑美学欣赏的盛宴。本书配有若干插图,均是书中提到的曾经采访、考察而到过的地方的现状,给读者以可追寻的契机。
  • 发现另一个中国

    作者:王学泰

    这本书是作者这几年来零散随笔的一个选集,编辑成三个部分: 庙堂:皇权游戏中的知识分子:这一编说的大致上就是皇帝(皇权)与文士的关系。在皇权阴影下,中国知识分子的某些智慧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实,早期的儒家讲“汤武革命”,讲“受命放杀”,甚至幻想老百姓的意愿可以与天命统一起来,这是董仲舒、程朱等人所不敢想的。然而预防和限制皇权的机制终究没有发展起来,随着治统和道统的合而为一,中国传统政治更陷入了一片绝望,直到清末民初,才露出一条缝的希望。清代儒生,每下愈况,再无往昔气象,如人们所说“理学家好色,汉学家好货”。 江湖:隐性社会的生存、奋斗与理想:这一编可以看作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的补充。游民想成为韦小宝,娇妻成群、富贵不尽,还有做皇帝一般的尊严,那是向往;挣扎于江湖,辗转于沟壑,这才是现实;当然也有揭竿而起的,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其主心骨大多是游民。 民命:有一个贱视民命的传统:珍爱生命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可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民命贱于蝼蚁。儒家讲“仁”,讲“温良恭俭让”,有爱惜生命的理论;然而人们经历的却多是暴政与酷刑。暴政与酷刑培育了暴民,形成了暴力的接力和历史的轮回。于是才有了一治一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要走出这个怪圈,我们还要在文化与制度上作许多思考。
  • 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金受申

  • 考古随笔

    作者:陈星灿

    本书是作者在考古实践中的随笔集。考古的目的是重建历史,历史的重建需要多方面资料的整合。本书作者在田野考古过程中,发现一些细小的不易为人重视的问题,探幽发微,结合民族志、古代文献、国外考古学的资料等,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札记性的工作,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以使未来的中国上古史更丰满、更有血肉。
  • 大学之理念

    作者:金耀基

    这本书是金耀基对大学的理念、性格及发展的精微论述,并涉及到人文与科学的文化观的论争、大学的世界精神、通识教育,以及在世纪之交大学理念与角色的转换、现代性、全球化与华人教育等问题。
  • 寻常的精致

    作者:杨泓,孙机

  • 娱死记

    作者:李皖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06-08年的音乐随笔与评论,文笔清新流畅,十分好读。 作者关注的是音乐本身和音乐之外所涉及的大众流行文化。书中文章都有独特的关注点,读者可以通过此书以音乐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别有兴味。
  • 故宫的风花雪月

    作者:祝勇

    本书不是一部艺术史的学术著作,它只是一场游戏,也是一场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它或许会让我们知道这些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当我说到故宫,心里想的往往是北京故宫。实际上中国有三个故宫: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和沈阳故宫。这三个故宫实际上是一体的,在物质层面上可以分割,但精神层面上却水乳交融。每逢面对那些久远的墨迹,我都会怦然心动。除了感叹古代艺术家的惊人技法,心里还会联想到那些纸页背后的故事,浮现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掉的人与事。那些艺术品远比朝代更加伟大,但它们毕竟是朝代的产物,身上纠缠着朝代的气息,挥之不去。在本书中,我们尝试从面前的一幅书画开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寻找它们原初的形迹。
  • 语镜子

    作者:郑也夫

    《语镜子》是一本语言文化类杂文集。作者郑也夫自如出入于语言学、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诸多学科,语言材料随手拈来,从法国大革命对语言的大规模清洗,到“文革”贻害至今的语言烙印;从官腔、黑话、国骂粗口,到长满荆棘的民谣、具有美学意味梦幻般的儿歌等,无远弗届,全书用语言现象折射社会万象,从习语改动窥见世代人心价值变迁,既具独特的学术底蕴,又不乏趣味畅读性,是一部有趣有益的语言新知佳作。
  • 路上的春天

    作者:聂尔

    《路上的春天》散文随笔集,在写作上把叙述和思考融为一体,呈现出别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作者含蓄而朴实的笔触,捕捉着残酷现实的诗意瞬间:回忆里深藏着家族历史,阅读中潜伏着时代痕迹,而那些对师友亲朋的真诚素描,则诉说着令人唏嘘的坎坷命运。
  • 说穿

    作者:于晓丹

    本书讲述了时尚帝国里人生百态与运转秘密。 它说“穿”,一段精致的茶染蕾丝、一件华服,美好而令人珍重。 它又超越普通的穿衣,说穿了时尚不愿让普通人知晓的秘密。 奥特莱斯带来廉价的狂欢,背后隐藏着奢侈品资本操作市场的真相; 小小的产地标签,折射出政治、经济、甚至国人情感的变化; 富有老板与天才设计师,带着黑眼圈超负荷工作,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瞬间陨落; 也有人拿出做香奈儿的热情,把中档市场做到极致,把时尚当做一场大party,希望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 这里有美有才华,有人有故事,有风光无限,也有刀口舔蜜。
  • 九十年代反思录

    作者:王元化

    《九十年代反思录》收入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以来有关思想史研究、文化艺术评论及人物述评等诸多方面的文章,完备地反映出王元化先生九十年代的思想历程。作者作文不拘一格,有逻辑严密的论文,也有清新活泼的札记、书信、对话和序跋,但从中均可看到作者作为一位大学者的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王元化先生的反思,既有对“五四”中激进主义、东西文化问题论战的思考关注,既有解读卢梭《社约论》、回顾黑格尔研究这样的深层学术思考,也有关于京剧和莎剧这样文化命题的对话和笔记,都无不显露出这位思想家在不断地完成自己思想上的某种超越,显现出一种学术良知、思想的智慧和时代精神。
  • 文心独白

    作者:吴冠中

    作者吴冠中为了绘画,走遍天涯,搜尽奇峰;因自幼喜爱文学,作画之余,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散文,亦自笔底流露而出。英国文学评论家迈克·苏立文教授说:单凭发表的文字就足以让他在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他那样强烈、简练与坦诚的表达方式,可与他所崇拜的梵高媲美。
  • 读书纪闻

    作者:吕大年

    《六合丛书读书纪闻》是读书札记,考证“人文主义”一词的来源,阐释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赠礼”的辨伪,介绍英国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谈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阅读体会。还有几篇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文字清新流畅,娓娓道来,说理透彻,材料丰富,体现了一个优秀人文学者的渊博知识、研究水平和卓越的叙事功力。
  • 盛世偏多文字狱

    作者:谭伯牛

    《海豚文存:盛世偏多文字狱》收录了谭伯牛新近创作的有关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散文30余篇。作者并非历史科班出身,行文没有学院派的晦涩,写得灵动活泼,时尚语言与经典语言有机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文本。
  • 巴赫的烟斗

    作者:贾晓伟

    本书为作者最新的一部随笔集,文中内容以古典音乐为主,兼及美术、电影与文学多个方面,在大文化视野下通过对大师作品解读,探讨当下环境下如何理解经典,与逝去的大师对话。作者文笔充满丰富感知与思想基础,可读性强。 文中话题在古典音乐方面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舒曼、马勒、肖斯塔科维奇等。美术有马蒂斯、达利、巴尔蒂斯、弗里达、艾舍尔等。文化上有里尔克、贝克特、策兰、贝娄、塞林格、伯恩哈德、桑塔格等。
  • 食之白话

    作者:汪朗

    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的嘴和味蕾都开始精致化,不仅要把嘴管得有些质量,还得讲个品味,吃出个道道。 美食家汪朗遍尝美食,脑子里又装满了饮食的历史渊源和掌故,谈起吃来,自是活灵活现,风雅奇丽,别具一格。本书收录了汪朗数十篇关于饮食的散文随笔,让你领略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吃出品味。
  • 情热四国

    作者:汤祯兆

    《情热四国》:四国位于本州之南方,版图上属日本四岛中面积最小的一岛(由香川、德岛、爱媛、高知四县组成),也是海外旅游低度开发的宝藏,拥有纯净多元的自然面貌及丰沛深邃的人文风景。《情热四国》跳脱旅游指南式“大包围”,突破游记式滥情兴叹,结合实用指南主题撰作,诱引爱游人奔向情热国度,穿梭古今,洗涤凡心。看设计,安藤忠雄、草间弥生;看漫画,面包超人、《爱情白皮书》;看文学,大江健三郎、《海边的卡夫卡》;与伊丹十三偶遇,与007一起泡泡汤,养养生。和阿汤一起迷路,抄小路…… 这本书贯彻阿汤一贯的风格,留连景色不忘带给大家背后深刻的社会思考。他的笔触和神经早已渗透出美景,大量的电影、文学、艺术资讯补充于各个章节之间。阿汤眼中艺术的重建,不仅仅是文明与文化的变迁与思想的迸发,更是一场要贴合日常生活的文化财产改造。当自行车遇上大南瓜,会有什么奇遇发生?讨人喜欢的卡通形象——面包超人 ,在阿汤看来,不仅是可爱与善良,更重要的是“生活在物价高企,世上饥荒处处的年代,正以超人更要拥有舍身的心灵,才能配合我们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