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百年往事

    作者:都梁

    《百年往事》讲述的是北京琉璃厂百年老店荣宝斋的兴衰史:几经战乱,该店由一家普通的小店成长为全国官吏、学者心中的“文化朝圣地”。刘佩琦在剧中扮演荣宝斋掌柜。与都梁之前的军事题材作品《亮剑》和《我是太阳》不同,《百年往事》则对准了“宅门”里的故事。曾经在《大宅门》中扮演白三爷的刘佩琦表示,《百年往事》确实和《大宅门》有相似之处,荣宝斋本身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其中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我扮演的人物在剧中是一个关键人物,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荣宝斋。”
  • 男子作闺音

    作者:张晓梅

    “男子作闺音”是一个普遍却又特异的诗学命题。在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文本冲,“女性”之特定身份与地位,经由诸种性别的置换与移情,成为文人士大夫展现情感、志意、怀抱的符号或媒介。幽人怀抱、别有寄托、借口代言之诸般表达手法,所造就的远非单纯的审美效应,更是跨越了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文化呈现。此种抒情策略不仅揭示了文人士大夫之现实身份的层叠与复杂,还昭示着中国诗学传统深挚婉转的话语指向。
  • 酱缸震荡

    作者:柏杨

    《酱缸震荡》凝聚了《丑陋的中国人》出版十年后柏杨先生对中国人民族性的再思考,既充满了批判,也充满了希望。《丑陋的中国人》日译本出版后,在日本社会同样激起巨大反响,日本华裔作家黄文雄就《丑陋的中国人》涉及的一些问题,与柏杨展开近一步对话,遂有了《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书后另附有柏杨从未出版的《未竟的访谈》,内容拓展到中西文化比较等,可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柏杨的思想。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特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年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酱缸文化对中国人最大的影响,就是把中国人都酱得一模一样,当然不是每个人面孔都皱纹满面,而是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个性,而且还尽量消除个性。假如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的话,会感觉不妥,而且一般人也会批评,甚至要铲除你这种“独特”个性。中国酱缸文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中国人普遍的、而且很根深柢固地怀着“嫉妒心”,对每个人都嫉妒,但为什么嫉妒都不知道,只是看不顺眼、见不得人好,觉得不舒服,这就是没有开阔的胸襟,也就是人格的不完整。中国文化因为缺少终极关怀和终极理想的基因,人们全部精力都贯注到现世的荣华富贵,又因为人口密集、竞争激烈,打压手段最简单而又立即见效,所以,不能衍生出尊重别人的人权精神,也产生不了平等观念。孟轲先生所谓的“民贵君轻”、“社稷次之”,故意提高平民的政治地位,并不是人权精神,人权精神是尊重和平等,平民忽然“贵”过了君王,也是一种病态。
  • 流行病与文化

    作者:特罗斯特

    《流行病与文化》介绍了“文化流行病学”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人员描述人类健康、与不同的受众沟通并致力于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疾病防范的方法;利用相关疾病的文本资料和统计数据回顾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之间迄今为止的密切合作;从文化实践的角度诠释了信仰、习俗和权势理论对流行病的检测、探源和实施干预等所产生的影响;深入分析了许多常见的疾病风险和流行病种类,揭示了若干未经核实的假说以及社会文化对疾病检测的影响,包括癫痫症和霍乱病例研究、“泰坦尼克号”乘客死亡率分析、母乳育婴和青少年吸烟等问题。
  • 唐鲁孙作品(六卷精华版)

    作者:唐鲁孙

    “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作品全集首次内地亮相。本书以谈吃为主题,南北珍馐,水路杂承,无不见于唐鲁孙笔端,更难得的是作者将许多佳肴的用料与烹制方法也记录下来,为继承弘扬我们传统的食文化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 第一性

    作者:[法]泽穆尔

    《第一性》内容简介:我知道自人类出现以来男女关系一直是文学和历史的核心主题。但我也知道,男人被剥夺了自己的话语,也在逐渐失去自己的思想。在父权社会,男人无所谓大写小写。可是后来,人们提出女性“价值”的明显优越性,如以柔克刚、与权威对话、以和平替代战争……大同社会要求男人表现出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同其他人一样变成一个女人。女人不再是一个性别,而是一种理想。 正是为了弄清所发生的一切,发生在我们男人身上的事情,为了重新复活男性的思想和心理,为了再现消隐在女性经历之下的痕迹,我动手写了这部小书。 我知道人们不应该听从自己的不良本能,但我只是一个男人。
  • 看草

    作者:何频

    本书的片断,2007年夏天以“草木日志”为专栏,随刊于《文汇报·笔会》。编者按说:随着作者“对自然与人事日渐丰厚的认识,记录与表述渐达从容自如……这既渐成一种中原地区的草木风物志,也是一部私人的精神发展日志。”
  •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钱穆,胡适,金庸,余英时,白先勇

    1. 余英时、李约瑟、钱穆、白先勇、杨振宁、夏志清、高行健、金庸等知名大家的谈话录,首次在内地公开。 2. 《明报月刊》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为内地读者无缘见到。本书是将该杂志四十年间的精彩篇章结集出版。 第一卷 国家与知识分子 第二卷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第三卷 笑游大观园 第四卷 铿锵人物
  • 明报.出入山河

    作者:饶宗颐/李欧梵/吴冠中/张恨水/余光中/

    《明报:出入山河》将香港月报四十年间精华以及因时代局限而未能流布于内地的精彩篇章,首次结集出版。40年前的1966年,金庸在香港创办了《明报月刊》杂志。如今这本杂志已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审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作者涵盖各文化领域的名家大师。但是由于发行区域的限制,这本杂志对于内地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却无缘见到。
  • 寻找北大

    作者:钱理群/主编

    钱理群 序 树犹如此 王立刚 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丛治辰 三角地 谢 冕 依依柳岸 冯永锋 北大需要荒凉感 胡续冬 草坪音乐记忆 陈顺馨 48楼·大教室·师兄弟…… 古来三五个英雄 涂 骏 纪念与反思 洪子诚 “严”上还要加“严” 孔庆东 多情最数王怜花 陈恒舒 先生 石一枫 昌平园,实验品,两个人 严绍璗 我的老师们 燕燕于飞 清 平 一个迷局 何蕴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气 吴光富 失踪的爱情 文 珍 煮鹤焚琴记 算诗人最相得 吴晓东 只有一种生活的形式 王 政 侠义北大 朱靖江 迟到的异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 木 逃课记 梦入少年丛 叶永烈 我的“化学情结” 洪子诚 一点往事 赵振江 燕园絮语 黄子平 喜欢阅读 吴福辉 融入我的大学 武弘麟 宿舍杂说 吾道悠悠 张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许秋汉 未名湖是个海洋Ⅲ 温儒敏 致中文系07届毕业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边缘重返自身 马丽华 同属于北大的理性与激情 戴锦华 去而复归 钱理群 承担,独立,自由,创造 编后记 ……
  • 李银河性学心得

    作者:李银河

    《李银河性学心得》内容简介:对性的研究一直充满争议,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在中国,性从来是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它是人性中一个小小不言的弱点,是人人内心阴暗的角落中隐藏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如今,性学要把这个肮脏的小秘密用学术的语言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于是,作者和读者就都有了一种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尴尬。 没奈何,我当初选择了这个方向来做研究;没奈何,我把研究的心得公之于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人欢欣鼓舞;有的人痛心疾首;有的人说我是英雄;有的人警告我会下地狱。别的感觉没有什么,只是觉得目前的中国肯定是需要这样的声音,这样的道理,这样的论争,不然人们不会如此激动。 这里选的是近年来我的一些思考和言论。有的来自博客,有的是过去做的研究。总之,是我在性研究领域的一点探索,一点心得。在学术研究之余,希望传播一些我认为正确的理念,帮助人们改变一些混乱和错误的观点,为国人建立健康的性观念贡献一点力量。
  •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

    作者:周浩正

    《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一位资深总编的来信》作者是一位资深编辑人,不仅有丰富的图书和报刊编辑经验,而且在产业形态的创新和运作上具备实战经历。他将自己30年的心得、体会、经验和教训和盘托出,以书信形式同年轻业者进行交流,不仅论及编辑工作中的易为人忽略的基础问题,更重点讨论了编辑人的经营能力、创新角色和思想修炼。
  • 男的民俗學: 山林篇

    作者:遠藤敬

    置身於嚴酷的環境中,拚命生存的男人們,上山捕獵,掘土覓食,和大自然共生,同時與之搏鬥。 從經驗累積出的智慧與技術,鍛鍊出強韌的肉體與精神力量。 日本多山多林,且看燒炭職人、養蜂人家、鋸木匠人、伐木工人、捕蛇達人、漆藝匠人、山豬獵人、馴鷹 匠人等三十六種行業,是如何靠山吃山,以山林資源為自己與家人創造出生存條件。 【97年3月誠品選書】全書分為〈職人〉、〈大漁〉與〈山林〉篇三冊,為日本青年漫畫雜誌《Big Comic Original》長達十年的連載單元集結。作者前進山林僻野,走訪漁村農村,探訪蹄鐵師、祭典人偶師、捕鯨人、金魚小販、鷹匠、燒炭人……記錄他們的勞動形式與工作堅持,呈現眾多無名男子艱辛但安穩、強健而腳踏實地的生活樣態,以及其面對個別專業的執著,在經濟高度成長的現代社會,默默保存下日本特有的文化與靈魂。以淺顯的文字與細膩的素描,刻畫諸多業已被遺忘的工匠與職人。 ■推薦理由:一個乍看之下較人摸不著頭腦的書名,其實記載了日本眾多即將消失的行業,筆法細膩,亦蘊藏作者對傳統文化凋零的不捨,是一本描繪日本市井工匠生活技藝與風土民情的實驗性佳作。
  • 男的民俗學: 職人篇

    作者:遠藤敬

    現代日本之所以能發展成工業大國,根基之一絕對是悠久傳承技術精良的的各行各業職人匠人。憑著對手 工的自豪、職業的敬重,頑固堅持,精益求精。 本書貼身密集採訪刺青師、煙囪清掃人、製糖職人、雕硯師傅、人體標本職人、鬥雞培訓者、鋼筆職人、 琉璃職人、虛無僧、烤蕃薯小販、花火師等傳統行業,細密記錄這些即將失傳的手藝,保證讓人讀得津津 有味。 【97年3月誠品選書】全書分為〈職人〉、〈大漁〉與〈山林〉篇三冊,為日本青年漫畫雜誌《Big Comic Original》長達十年的連載單元集結。作者前進山林僻野,走訪漁村農村,探訪蹄鐵師、祭典人偶師、捕鯨人、金魚小販、鷹匠、燒炭人……記錄他們的勞動形式與工作堅持,呈現眾多無名男子艱辛但安穩、強健而腳踏實地的生活樣態,以及其面對個別專業的執著,在經濟高度成長的現代社會,默默保存下日本特有的文化與靈魂。以淺顯的文字與細膩的素描,刻畫諸多業已被遺忘的工匠與職人。 ■推薦理由:一個乍看之下較人摸不著頭腦的書名,其實記載了日本眾多即將消失的行業,筆法細膩,亦蘊藏作者對傳統文化凋零的不捨,是一本描繪日本市井工匠生活技藝與風土民情的實驗性佳作。
  • 鸟儿为什么歌唱

    作者:【美】大卫•罗森伯格

    鸟儿如何歌唱,为什么歌唱? 这是一个横跨科学、音乐与文学的故事,一个艺术与科学都尝试解释却仍充满疑惑的古老问题。 秉持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音乐家兼哲学家大卫•罗森伯格从2000年开始亲身与鸟儿合奏,并以诗人般的情怀和科学研究者的严谨,深入探究这个你我耳熟能详却又一知半解的谜题,亲密领会大自然那精灵般可爱而悦耳的歌曲,透过与神经科学家、生态学家与作曲家的对话,糅合哲学、科学、诗歌和音乐的印证,写就这本罕见而美丽的书,令人感到无限的惊喜及欢愉。 除此之外,在这本文笔优美的小书中,读者还可以欣赏到著名歌唱类鸣禽的精美插画,鸟类歌唱的声音图谱,以及鸟类与人类音乐对比参照的五线谱。有兴趣的人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按图索骥,学会鸟类的旋律。 *** 这是一部关于鸟鸣的自然史,一部音乐家与另一群异种音乐家的对话,一部从人类文化的角度对其它生命存在形式所提出的试探性看法。罗森博格以他复杂的身分,从现代主义对音乐精神的重新定义,与科学对鸟鸣各种形式的研究,带领我们重新思考一个艺术与科学都尝试检验过,却还充满疑惑的问题:是否只有人类所 创造才能称为音乐与艺术?或者,是否只有人类创造的艺术才存在着美? 作者用热情与理性将他追寻问题的过程化为文字,让鸟鸣在科学研究里保留诗意的想象,在音乐的自由创造力中获得理性的批注。鸟的歌声有意义吗?鸟鸣也可称为音乐吗?这是一个既属于科学也属于心灵的问题:因为,唯有情有独钟者能听见,唯有思考者能听见,唯有,把其它生命当作一种独立生命的人才能听见。 --吴明益 《蝶道》、《迷蝶志》作者、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从贝多芬的《田园》、华格纳的《齐格菲》,用器乐或人声模仿鸟鸣,一直是西洋古典音乐感兴趣的题材。以赏鸟为乐的梅湘写出七册《鸟志》,尤为援引创作灵感的著名例子。戴维‧罗森博格集爵士乐行家、英国广播公司生态纪录片策划、新泽西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头衔,写出一本跨领域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经由演化、生态、 医学、哲学、物理、人类学、诗歌、音乐,各种角度探讨鸟鸣,何其庞博滋润而啁啭动人。 --庄裕安 作家、医生、乐评家
  • 绝版长江

    作者:(美)凯尔

    《绝版长江》拍摄的这些高清晰珍贵照片.缘于一条铁路的修建。它们分别收录在1918年5月1日和1919年9月15日,美国裕中公司向北洋政府交通部呈递的关于周襄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里。清末民初.无论是照片还是著述,西方人视野里对中国时有不同程度的歧视.《绝版长江》却体现了观察记录这片土地的独特眼光。通过今人所编译的这些图片和文字.我们似乎又可以回到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及重庆当年的山脉、田野、河流、可以看到大山中成片成片的林木、田地里郁郁葱葱的庄稼、河道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更可以看到长江三峡那壮丽的绝版风景…… 作者GA凯尔(GAKyle)等人,1910年代美国裕中公司负责从中国信阳至成都线路勘测的工程师。编者张远航,任职于中共中央编译局。译者龚格格与张春颖,分别任职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物资学院外语系。
  •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作者:辜正坤

    此书名叫《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主要是指书的主体内容而没有强调其形式即演讲辑录。其中有若干篇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因为与书的主题相关,可以互相印证、补充,所以也一并收在这里。关于翻译方面的文章也有好几篇。但作者用力最多、篇幅最长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并未收入,因为曾转载过该文的书刊已经不少了,这里就不便再选了。但是,就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者而言,翻译理论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一种工具性学科,就像逻辑学相对于一切理论科学那么重要。可惜当代学者在这方面往往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这是很遗憾的。
  • 这就是狗屎-摩登时代生活百科

    作者:斯蒂夫·洛

    《这就是"狗屎":摩登时代生活百科》对那些冒牌货、小儿痴呆者、废物产品以及不断支配我们生活的那些故弄玄虚的言词说"不"。从来没有哪书能像《这就是"狗屎":摩登时代生活百科》一样,通篇都是狗屎。专门为那些认为自己的灵魂被"载巷咖啡"误导的人量身订做,这是一本相当诙谐而消息灵通的概论,从侧面抨击了消费资本主义。
  • 细讲弟子规

    作者:蔡礼旭

    《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叙述大家幸福吗?父母还好吗?和先生、妻子相处还融洽吗?工作还顺利吗?孩子还好教吗?听说,幸福在山的那一边?还有人说,幸福就在当下,幸福就在我们的心里。多少人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中迷失、摸爬滚打、追求、患得患失,……许多人一直都以为自己在寻找真诚地带,在追求完美人生……以为事事完美就是幸福。蓦然回首,忙、盲、茫的路途已经走了大半生,忙到看不到亲人的需要,忙到自己迷失,忙到心无主宰,自己不安,亲人不安,身边的人都不安……我们本想营造幸福的人生,为什么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在哪里?回首来时路,原来寻找真诚时,其实自己并没有付给这个世界多少真诚,只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身边的人、事、物样样完美。以一颗有求的心,一直在向外攀求。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这个世界有完美、有真诚,圣贤人早就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孔老夫子、范仲淹、海瑞……他们虽死犹生,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实现圣哲人的期许?
  • 咖啡馆里看欧洲

    作者:余泽民

    本书以"咖啡馆"这一欧洲人传统的生活空间为观察对象,全面的展示了它的方方面面的风致,如,咖啡馆在世界的起源,他的发展里程,欧洲各国各地的地域风情。欧洲几大咖啡馆的前世今生及文化品格,现代咖啡馆文化的蜕变得失。从咖啡馆走进欧洲,不失为一种有效而有趣的途径。 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第一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