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艺术的用途和滥用
本书是巴尔赞的主要著作之一。讨论了一系列人们关心的艺术文化现象。视角独特,论点犀利、凝练。作者挖掘了艺术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从艺术的两面性对生活的启迪这一主题出发,展现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艺术的形象”。 目录: 第一讲:我们为何应该质疑艺术?1 第二讲:作为宗教的艺术的兴起 28 第三讲:起到破坏作用的艺术58 第四讲:艺术的救赎作用92 第五讲:艺术与起到诱惑作用的科学123 第六讲:信仰真空中的艺术156 -
西游记潜规则
《西游记潜规则》以独特的视角、有趣的笔法描绘了《西游记》里形形色色的妖精们,去掉神话色彩的装饰,其实这些妖魔都是极具人性化的,它们都是被神仙 “潜规则”的。西游里也有“许三多”?猪八戒其实没那么可爱,它代表了男人的劣根性?谁是西游里最幸福的男“人”?住着七只美女妖精的盘丝洞原是有背景的“洗浴中心”?跑龙套的小妖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精细鬼、伶俐虫、有来有去……,还有通天河里的老鼋,其实它们代表了现世生活中草根小人物的命运?黄狮精告诉你,做妖精也可以很和谐…… -
忆往说趣
王世襄先生爱好极其广泛,从文物书画到花鸟鱼虫都是他的研究对象,于是三教九流凡有同好者,皆为朋友。有陈梦家、梁思成、沈尹默、张伯驹、溥雪斋、张光宇这样的大家,也有逮蛐蛐的傅老头、小饭馆的老板常三、香山的“蘑菰王”、养鸽子的王熙咸等好玩儿的同道。于是回忆有趣的朋友,就说到了有趣的事;回忆有趣的事情就要讲到有趣的朋友,于是,关于家具的趣事,关于字画的趣事,关于饮馔、关于花鸟鱼虫的趣事,由王世襄先生款款道来,其中的甘苦喜忧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到渐渐远去的故事之中。 -
从奥斯陆到伊拉克及路线图
萨义德的最后一部政论随笔集。引领我们经历了奥斯陆协定的失败到美军入侵伊拉克的过程。作者将奥斯陆协定描述成“恶意的草率”导致某种“快餐和平”,慷慨激昂地反对伊拉克战争。“这些犀利的随笔,透过一个具有非凡理解力、同情心、洞察力和渊博知识的头脑,折射出恐怖年代的现实。” -
谈古论艺
与《忆往说趣》相比,这本书中的文章绝对“学术”,可以说是集考证、审美、分析、评价于一炉,但是,于此道有兴趣的人或者想了解其中奥妙的人读来,却很有吸引力。作为明式家具研究的权威,“家具”自然是第一章。开篇《明式家具的“品”与“病”》,文字与实物结合,堪称是家具审美的教科书,既即经典,又通俗;《谈几种明式家具的形成》是王世襄先生多年考证的心得,却向世人普及了有关的知识。如今喜欢到古玩市场淘换点东西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不见得都是行家里手,但是喜欢。那王先生的《望气与直觉》就不能不读,那里有他几十年玩儿古董、工艺品的经验结晶,当然,要玩儿到他的水平,绝非易事,除多看、勤记之外,还要多了解相关的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玩出味道。至于专门从事工艺美术学术研究的人,更是案头必备之书。 -
报道伊斯兰
知识与权力、报道与掩饰、诠释与共谋 萨义德“东方学三部曲”压轴之作 台湾“中研院”欧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专家单德兴教授 专文推荐 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而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 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
香道入門
香道入门 - 序 当年脚踏‘茶道’‘香道’两条船,要缩脚已经不是那么简单,只有卯足了力量,沉住气,一心一意地开下去,如此也读过了二十四年多, 一天都不敢懈怠。走过的路要有交待,不能白费。 茶道的书已经出版了八册,两册是共著,香道的书却迟迟未曾付梓,虽然陆续有专栏或散篇,但如果灭有通通走过一遭,实在决定不了方向。出书不是目的,出书的结果是什么才是目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走出‘中国香道之路’。这一条路不是为了个人,为了寡众,而是为了让一般的人能走在这条清净的香道之路,欣赏无边无际的沈静之香。 林瑞萱于坐忘谷茶道教室 二零零五年三月十三日 -
寻羌
这是一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作者十几年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的独特之处――他们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 001 岷江上游 一元钱的命/002 在川藏之间/004 015 松潘 与世隔绝的村寨?/016 沟中的世界/018 杜杰的家人/024 高山草场/033 山神与地盘神/038 松潘城/045 黎光明/054 060 北川 荞麦的故事/061 白马将军与走马将军/070 汉番边界/072 胡耀邦赠送的藏袍 /073 禹里羌乡/079 086 茂县 周老师与毛老师/087 老童与寨子里的酒/091 永和河坝/096 毒药猫/102 翻越史家山梁子/109 水磨坪与巴卓沟/111 射蟒英雄的故事/116 三龙沟/117 三龙诺窝寨/121 黑虎五族/124 黑虎将军/128 黑虎沟的老端公/129 牛尾巴寨“人过年”/133 沙朗与尼萨/141 146 汶川 周仓背石塞雁门/149 瓦寺土司/150 马端公/154 释比经文:羌戈大战/157 孝子与孽龙/159 161 理县 尔玛尼(黑羌族)/163 弟兄祖先故事/168 170 黑水 大黑水/173 苏永和/177 小黑水的猼猓子/182 185 后记 自序 1994夏季,我的学术生涯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对曾是年少轻狂的我来说,在此之前两年得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又在这一年得到驰名国际学界之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终身聘职,四十岁以后的学术生命中还会有什么可令人振奋的转变? 然而就在这一年,我首次踏上大陆的土地。由北京到西安、西宁,一路上造访各地考古与民族研究机构,到处递出我印着“哈佛大学博士”的名片,卖弄着我在西方苦读有成的学问。直到一天,我来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见到我硕士、博士论文中的研究主题,羌族…… 我的寻羌之旅便始于这一年,1994年夏季。在西安,陕西考古研究所的朋友领着我到处看西周早期遗址,我遥想,当年姬姓族如何与土著姜姓族合作开拓此基业。而后,我由西安搭上往西宁的火车。在穿越陇山时我望着车窗外,依稀看见两千多年前西戎中的秦人吞并邻近诸戎部落,残余的戎人扶老携幼逾过汧水、陇山往西迁徙的景象。火车进入湟水河谷,当年一个神话般的戎人,无弋爰剑,受秦人追捕逃到此地,是什么样的神奇让他以及他的后世子孙成为羌人的领袖豪酋?在西宁、湟中、湟源等地,我望着河谷上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仿佛见到汉代羌人各大部落彼此争夺这些美好河谷,以及,后来当这些河谷成为汉军屯驻的田地后,他们卑微地请求汉军允许他们在没有人耕作的河谷放牧。由西宁返回西安后,我乘火车穿越秦岭。在自古号称难行的山崖蜀道上仍可见一截截残存的巨木栈道,我想着,古羌人是否便是由此穿过秦岭天堑,一波波地进入川西北成为两汉魏晋时的白狼、白马等羌部? 如此我一路跟随文献记载中的历史记忆,追寻羌人来到汶川。然而便是在此,突然,前面那些历史臆想以及我二十年来的羌族研究成为一场空幻梦境。面对真真实实的羌族,我觉得自己对人、社会、民族、历史等等的知识贫乏得可笑。于是此后到2003年,这十年间(除了1999年我身在美国),我每年都在羌族地区住上一两个月,在真实的“人”与“社会”面前从头做一个学生,重新寻找古代羌人与今之羌族。2003年,我以羌族为主题的著作《羌在汉藏之间》出版。此后我的研究田野转移到川西的大渡河流域,与红原、若尔盖等川西北草原地区。经常从马尔康或红原回成都,我都要刻意经过松潘、茂县、汶川等地,探探老朋友们。 发生在2008年5月间的汶川大地震,羌族人民的生命、财产、文化受到极严重的损失。而所有这一切的根基,环境生态,更受到难以恢复的破坏。悲伤之余,我的一些羌族朋友甚至有出于激愤的宿命观,他们说,这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似乎是针对着羌族而来。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神秘的宿命,它只是一种历史与地理环境二者叠合造成的结果。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高低地理板块间的断层带上,在长程历史发展下,两大地理板块分别为藏、汉所占有,而羌族正处在汉藏之间,因此也在此两大板块之间。 目前灾后羌族社会文化复建陆续开展,羌族社会将有一番新面貌,文化也会有改变创新——这是1980年代以来持续发生的变化,地震破坏及灾后重建只是让它突然加速而已。我以这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来呈现过去我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一些骤然消逝的过去,而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独特之处——他们并无奇风异俗,只是有如一面诚实的镜子,映照着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 -
亚文化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是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迪克·赫伯迪格(Dick Hebdige)(1954-),为文化研究的发源地--伯明翰学派--的重要成员,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电影系教授,科际整合人文中心(Interdisciplinary)主任。《亚文化》文笔优美,雅俗共赏。它在传统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朋克、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摩登族、光头党等英国青年亚文化个案,对亚文化的功能、风格的来源、亚文化的意义、亚文化的抵抗和收编方式、风格的构成方式等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
美国的言论自由
本书的体例安排反映了他在全面考察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经历后吸引其观线的领域。 第—部分讲述对言论内容的管制。它把人们公认不受法律管制的言论内容的“共识”作为第一章。哈里•卡尔文认为,—开始就列举传统的某些组成部分是极其必要的,因为它们平时鲜为人知,诉讼中难得一见。在本书开始部分提出这个观点后,余下部分讨论的是一些人们争论不休的领域——关于言论是否应受宪法保护而争执不下的领域。他首先讨论若干“轻微的司法审查”问题:出版物藐视、淫秽和诽谤。他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部分原因是说明这些问题千差万别——任何一种分析工具或者任何一项标准都不可能满足如此名目繁多的要求。他接着讨论“严格的司法审查”问题——对言论的不满起因于言论是非法行为导火索的领域。这个问题有两种基本形式:激起他^破坏社会秩序以反击说话人的言论和煽动他人采取非法行动以反对说话人选定的目标的言论。“反射陛混乱”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前者;“颠覆性宣传”的数章内容讨论的是后者。 第—部分主要讨论颠覆宣传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以宣传暴力和非法行为作为一项政治策略引发的问题。哈里•卡尔文视其为“核心问题”。从逻辑上讲,这个问题直击宪法第一条修正案的要害:煽动人们实施犯罪通常是更大规模的政治批判的—部分;因此,限定合法宣传的界限同时也划出了政治批评可以在宪法上予以克减的界限。从历史上看,这个问题孕育了法律传统,引发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为止的一系列案件,为理解自由社会的异议动力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这部分的篇章设计反映了哈里•卡尔文写作本书的整体规划。他“以故事的结尾作为开头”,即从最高法院在1969年的勃兰登堡诉俄亥俄州案(BrandenburgV.Ohio)中最新发表的关于合法宣传的宪法界限的看法开始,本案司法艺术的应用让人大惑不解。心列然后他回到最初的案件,不间断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说到20世纪50年代宪法涕—条修正案保护形同虚设时期,再到最近数十年来最高法院为收复各种反共判决沦丧的失地所作的努力。最后,他重返勃兰登堡案,本案意见书与他创造性论述中蕴含的观念遥相呼应。 第二部分讨论结社自由:绝大多数此类案件与美国的反共经历息息相关。人们感受到的国内共产主义威胁给美国法律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与组织行为的威胁及其伴随的成员个人的忠诚度和可靠性相比,人们更多担心的并不是共产党员的言论,尽管问题常常因共产党员的言论而起。哈里-卡尔文追溯了法律对于这些感受到的威胁的相应规定。他开始讨论的是政府意图直接制裁组织的战略。然后他讨论了附加于组织成员身上的种种非刑事制裁措施。这些措施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剥夺特权或者某些福利(比如,公职、护照、免税,等等);政府调查个人的政治观点和组织关系。在这两种情况下,政府通常认为,管制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对言论和结社的消极影响是政府追求其他合法目的的无意识的副产品。鉴于制裁的非刑事胜和政府目的的模糊性,这项规则的首要问题是:规范刑事制裁措施的宪法标准是否应当适用于此。 -
流亡的巴黎
内容摘要: 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一大批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离开沦陷的法国,前往自由世界的文化之都——纽约避难。安德烈、布勒东、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鲍里斯·苏瓦林、雅克·马利丹、儒勒·罗曼、圣埃克絮佩里、圣琼·佩斯……这些名字,都出现在长长的流亡名单中。 《流亡的巴黎》叙述的就是这段历史。这些知识分子是通过怎样的援救机制被送往美国的?他们是如何通过写作、通过创办学校和出版社来参与抵抗运动的?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他们为军事情报部门服务的? 与德国流亡者相反,法国流亡者在战后的1944年到1947年间,几乎全部回到了祖国。无论把流亡当成劫数还是机遇,这段经历都让流亡者们对政治参与和民族身份等问题有了不同的理解。借助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流亡的巴黎》重现了法国抵抗运动历史中这一段被人忘却的插曲。与此同时,也引领我们从交流、传输、融合的角度出发,去重新审视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史。 -
对话中国
“在中国的舞台上,我的首度贡献是记录了所有的会议和让别人听到了艺术家们的声音” ——杰罗姆•桑斯 2008年3月,在杰罗姆•桑斯上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之后不久,他就开始酝酿这样一本访谈录。它既是对桑斯先生过去二十多年的策展生涯中,同全世界数百位艺术家所进行的访谈的延续,也预示着他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桑斯同中国当代艺术结缘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年来,我同许多常驻法国的中国艺术家譬如黄永砅、王度和陈箴,都建立起了深厚了感情。他们一起工作、讨论艺术和庆祝新年,并成为桑斯最可爱的朋友圈子之一,也开启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忱。所以当得知自己将在中国、在今天的北京真正地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时,他自然是满怀热情和干劲。 桑斯将这本访谈视为我在中国艺术界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的春天到冬天,桑斯利用工作间隙奔波于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之间,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创作动向,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提出他的问题。这32位艺术家都是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对话则可视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究,和艺术家对他们自身创作的梳理。 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和东八时区书店出版和发行。对中国读者而言,他们有机会绕开晦涩的语言,而直接面对艺术家的本色,让当代艺术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的词语,能勾勒出现实而可爱的轮廓。而对外国读者而言,他们也终于可以透过一个工作于中国的西方策展人的视角,接触到鲜活的中国艺术家个体,倾听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英文版用同样的内容和不同的语言,向中国和世界传递出中国艺术家强有力的声音。 -
千山夕阳
《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内容为: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又喊话,来回挑衅。 -
NO LOGO
品牌、LOGO、广告和赞助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无孔不入……在当下的中国,品牌和广告无所不在,存在于各种公共空间里,无论是电视、报纸、户外、电梯、大堂还是洗手间你都能看见企业广告。 《NO LOGO》一书,让读者大众看到这些打造品牌的跨国企业背后,出现了什么样引人讨伐的勾当。本书主要探讨全球化的黑暗面、探讨跨国企业如何将品牌不断地深入消费者的私领域、探讨跨国企业如何剥削第三世界的人民以图自身利润。此书中剖析知名品牌如何征服世界,对此现象提出深刻反思,也分析反全球化的风潮将如何反扑。反对LOGO就是向NIKE这样的跨国大公司争取工资、争取工作、争取公共空间。 这本书促生了一个新族群,NONO族,即远离和唾弃名牌,不靠名牌来显示社会地位,他们提倡简约,崇尚自然,回归纯真的“新节俭主义”生活。 -
行走人生
《行走人生》将撩开雪域高原神秘面纱,看大千世界悟人生要义!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
文化与抵抗
文化,是“记忆”抵抗“遗忘”的一种方式。2003年9月25日,萨义德因患白血病去世,本书于当年底出版,是他生前最后数年美国知名媒体人巴萨米安对他的系列访谈录。最早的一篇始于1999年2月8日,而最后一篇完成于2003年2月25日。其中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正值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多事之秋。萨义德与巴萨米安的这一系列访谈,主题包含了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乃至当代的巴勒斯坦音乐与诗歌。通过文化的延续,萨义德说明了大众抵抗对于文化、历史及社会变迁的核心价值。《文化与抵抗》是这位“巴勒斯坦之音”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 -
乌鸦
收起那修长有力的双腿,毫不费力地攀升,轻轻拍打双翅,如同大地上空飞翔的精灵。尽管人们通常不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但乌鸦的确异常“优雅”:从它的喙尖到尾端呈现出一条完整的曲线,无论左右摇头或向下俯身,这条曲线都能随之有节奏地变化调整。 同时,乌鸦还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智商可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很少有动物能像乌鸦一样,既没有变成家养的宠物,又始终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似乎总能带给人某种自然的暗示。这种神秘感在世界各地都衍生出了许多关于乌鸦的传说、神话、图像以及文学作品。在从中国到印第安霍皮人的许多文化中,乌鸦都是传递预言的使者。它们会跳求爱的舞蹈,实行一夫一妻制,因此希腊人在婚礼中将它们作为爱情的象征。本书对神话、文学和生活中的乌鸦、喜鹊及其他相关鸟类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从《圣经》故事、传奇小说、绘画、诗歌到当代电影,足以激起读者对这种有趣鸟类的好奇心。 -
反现代派
反现代派不是指守旧者、保守派和反革命分子,也不是指对其时代感到忧郁的失望者、牢骚鬼和愤怒者,而是指与“现代主义”或“现代性”关系微妙的人。其实他们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派,他们在文学上和政治上既非右派,亦非左派,他们是现代派的精华。本书从反现代派的第一批奠基者约瑟夫•德•迈斯特、夏多布里昂和波德莱尔开始,论述了反现代派的几个强有力的观念:反革命、反启蒙、悲观主义、原罪、崇高、抨击;并对19世纪和20世纪几位被忽视的著名的反现代派加以详尽论述,试图藉此对反现代派,或曰现代性中的反现代派传统做一梳理。 -
一纸瞒天
当今世界究竟是由法治还是单边诉诸武力来主宰?在这部论证周密、力透纸背的研究著作中,作者揭示了《纽约时报》是如何持续不断地谬报美国外交政策相关问题的,包括1964-1965年为报复东京湾和波来古事件而轰炸北越的行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迪尼斯塔统治的政策、2002年短暂推翻委内瑞拉民选总统查维斯的军事政变、 2003年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入侵。《纽约时报》的编辑方针未被国际法纳入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考量之中,这不得不成为一个“过失”。 -
厚黑学全本
在本书中,李宗吾对于中国专制制度下虚伪的封建伦理和圣贤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把封建专制统治者身上的仁义道德撕了个干干净净,不但这样,他还把批判的利剑直接指向“尧舜禹汤”等“圣贤”,声称圣人乃是厚黑的最高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已经进入了“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无论是从批判的力度还是深度,都足可与鲁迅揭穿礼教吃人本质的《狂人日子》相媲美。 此次出版的《厚黑学全本》一书是在《厚黑学》底稿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而成的,并查阅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三四十年代的报刊,重新发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书中收录了李宗吾先生有关“厚黑学”的全部经典著述,正可以弥补之前各种版本所存在的不足,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厚黑学”的精髓,还可以看到李宗吾先生运用他所创立的学说对社会、政治问题所进行的鞭辟入里的论述,其生花妙笔,往往出人意料、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令人拍案叫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