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废墟之花:摇滚・历史・文化

    作者:沉睡

    摇滚是什么呢?摇滚是怎样诞生的?它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摇滚乐有哪些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的特点是什么?摇滚是怎样左右了猫王、“披头士”、吉姆・莫里森、鲍勃・迪伦等巨星的命运的? 摇滚的本质是什么?摇滚是猝然闪切进历史画面的一种偶然性的东西吗?摇滚仅仅是一种时尚现象吗?抑或摇滚仅仅是一种“愤青”现象吗?摇滚到底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呢,还是国际政治的晴雨表?摇滚跟国际风云、跟战争有没有较为密切的关联,进而摇滚是否是一种战争化的与战争状态性的东西呢?从摇滚自身来讲,摇滚仅是一种自我解脱、自我渲泄与自我沉迷的现代噪音吗?常规摇滚和艺术摇滚的区别又何在呢?从后现代语境讲,摇滚跟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从本质意义上讲,摇滚到底是自娱性的还是批判性的、到底是青春荷尔蒙性的还是激情燃烧性的呢?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经典的图片、个性的设计与新锐的视角为您提供了您想了解和意想不到的摇滚全景图。
  • 陌生的阿富汗

    作者:班卓

    在阿富汗那片土地上,灾难还远未结束,人们依旧生活在贫困和饥荒之中,可是他们如同你我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在那漫长的路途中,作者学会了热爱那些褐色的看似贫瘠的沟壑,热爱那些仿佛永远也走不出去的道道深梁与沉默山丘,因为那里的人们,用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灾难和他们的欢乐,教会了作者热爱他们那坚忍的世界和作者自己的世界。
  •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作者:许纪霖

    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
  • 菜根谭

    作者:[明] 洪应明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内容分处世为人、功业成败、修身养性、学以致用、返璞归真五篇共三百六十则。
  • 圣经的故事

    作者:房龙

    房龙系列图书,是人类迄今为止奉献给一个悲惨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之一。那么枯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房龙的神来之笔,让每个大人小孩在不知不觉中娓娓忘倦了。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人心理气象已经从80年代感情和理想交织的狂热氛围过渡到务实进取的时代,读书趋向于知识性、趣味性。1996年房龙的《人类的艺术》、《与世界伟人谈心》和《巴赫传》翻译出版,顿时掀起一股销售浪潮,笔者作为这套书的策划者,备感鼓舞。读者好评如潮,评价文章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对房龙的回忆,对于80年代读房龙的感动;二是感受房龙作品的新译本给自己带来的知识性愉悦和轻松的阅读趣味。回想起房龙《人类的艺术》在80年代末也曾有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几乎没卖掉几本,两次出版形成鲜明的反差,时间的年轮上刻录着读者不同阅读趣味的痕迹。
  • 解读大众文化

    作者:[美] 约翰·菲斯克

    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在《解读大众文化》这本书中,约翰·菲斯克通过分析这些大众“文本”,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含的(两者常常是对立的)意义与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菲斯克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使其内部诸多矛盾冲突越发鲜明:麦当娜也许被宣传为男孩玩具,但年轻女孩感到受她影响,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也许极大地表达了资本主义者的统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每一个例子中,正是后一种情况让菲期克感兴趣,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探寻大众文化的;那也是民众获取工业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消费品之处,并将这些消费品变成他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价值。 《解读大众文化》的定位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姊妹篇,它揭穿了大众无意识地消费一切产品的谬论。菲斯克的才智与其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真正民主的大众文化的图景,它尊重大众的力量和意识,是他们创造了大众文化。
  • 失控的世界

    作者:[英] 安东尼·吉登斯

    《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对全球化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论述了不断增长的全球依赖性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书中相继考察了伴随全球化而来的风险、传统、家庭以及民主这些人人关心的普遍性问题,告诉人们应当如何适应正在被全球化完全改变着的新的现实生活。
  •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作者:李国文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这个题目,从谋划起,到动笔,至今也有十个年头了。在此期间,先后出版过两个版本,承蒙读者雅爱褒扬,有所鼓励,也得到不少同行匡正,获益匪浅,遂贾馀勇,陆续补写了若干篇章。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好意,郑重推出这本书的新版,不仅收集全部有关文字,还附以多幅难能可贵的精美插图,以飨读者。 趁这部书的插图增补版问世之际,关于文人之死,写上几句附言,聊表寸忱。 人总是要死的,对死者而言,死了死了,死即是了。对生者而言,便有着不同的盖棺论定。司马迁说过,或死得重如泰山,或死得轻如鸿毛。但时间推移,历史沉淀,会使当时比泰山重的死者,后来变得比鸿毛还轻;反过来,死时比鸿毛还轻,经过数朝数代以后,又变得比泰山还重了。所以,对一个文人的评价,有时很说不准,很难拿捏。因此,对旧时称之为“士”,后来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中国文人来说,最省事的办法,以其寿终正寝,日正常死亡,以其死于非命,曰非正常死亡,加以区分,也就免得一回儿泰山,一回儿鸿毛,来回折腾,缠夹不清的麻烦了。 中国文人有一种奇特的品质,无论其为大名人,还是小名人,无论其为好死者,还是赖死者,应该说百分之九十点九,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任,绝不敢让这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母亲。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主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如果没有这些精英,以坚忍不拔、前仆后继的意志,继往开来,以历经厄难、矢志不坠的精神,发扬光大;没有他们在暴政的压迫下,在战乱的摧残下,在文字狱的恐怖下,在掌握权杖的帝王和不掌握权杖的人民大众联合起来以毁灭文化为乐事的无知愚昧统治下,还能够坚守文明,珍惜传统,还能存灭继绝,薪火相传,恐怕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早就像古埃及、古印度、胖尼基、两河文明,乃至玛亚文化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星空中,成为绝响了。 正因为一代又一代传承相继,中华民族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始终葆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因此,功不可没的中国文人,无论其为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能够被人记住,载入史册;在有皇帝的年代里,甚至列入“天地君亲师”的最后一位,受到老百姓香烛纸马的供奉,顶礼膜拜,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文人尽管在理论上地位很高,被供奉在香龛里,神气十足,可在这块国土中,上至王者,下至草民,并不真把文人当一回事的。千万不要以为“士农工商”的排序,就拥有优先权。因此,切切牢记这一条,谁要缺乏这最起码的清醒,就有碰一鼻子灰的可能。对统治者来讲,文人嘛,九儒十丐,上不了台盘,装装门面用得着,唱唱赞歌用得着,可到了开饭时间,那张桌子上肯定不会有你的座位。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咱们中国人算得上是最崇尚功利主义,最讲求现实精神的民族。数千年来,无论神州怎样天翻地覆,而不致陆沉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在这种物竞天择的大环境中,中国人为求得生存而养成独善其身,绝对自我,而罔顾其他的个人至上主义,因而生存能力和生命活力特别强大。在这些讲求实利的同胞眼里,文人在牌位上受到敬奉,享得清名,属于精神层面的虚荣,不影响谁的实际所得,自然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此,中国文人的祖师爷孔夫子,还加冕一个“百代素王”的盛名,历代帝王专门跑到山东曲阜去祭孔,搞一番形式主义的崇敬;说穿了,这与《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一个“齐天大圣”的番号,是差不多的意思,不过给后来的圣人之徒一种虚幻的满足罢了。 一旦哪位舞文弄墨者不安于位,从“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上:走下来,偏要食人间烟火。乃至于插手政治,染指权力,干预现实,觊觎利益,以为在统治者的权力盛宴中,有分一杯羹的资格,那就可能要给自己找麻烦了。且不说台面上的九五之尊,和簇拥在身边的人,对你持何种态度,仅桌子下的那群虎视眈眈的狗,也会脸飞六月之霜,给你颜色看。因为这些食肉类动物,自以为跷起一条腿,也要比文人高半头,哪能把桌上扔下来的肉骨头,施舍给一不识相,二不知趣,三不晓得自己吃几碗干饭的文人? 这就明白封建社会中文人不走运的缘故了。中国一共三百多个帝王中间,简直找不出一个始终高看知识分子,友好对待文人的明君贤主。这些帝王,有文化者嫉妒文人,没文化者憎恨文人,半瓶子醋者刁难文人。因此,中国文人从来面临命悬一丝的华盖运,期望值是不能。也不必订得太高,否则只徒增烦恼,弄不好还要付出代价。鲁迅感慨过,“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虽然很堂皇,但也可能像盖子一样压住,一生过着无可奈何的日子。 碰头,倒也无大碍,如果只是鼓个包,抹点碘酒,也就消肿化瘀了,可头碰掉了,什么接骨药也无济于事。因此,在这种无论如何笑不起来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岁月里,文人越位的结果,无非两道,一是春秋战国屈原跳进泪罗江的自杀,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他杀,有史以来的中国文人非正常死亡的记录,好像就是从这里掀开第一页的。 于是,除了统治者的文字狱消灭不少文人外,许多文人跳不出自设的心狱,也自相残杀,这心狱,首先是自己杀自己,其次是同行杀同行,这两种非官方的杀,恐怕是相当一部分文人非正常死亡的悲剧来由。 休看那些大师、中师、小师,如何自视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何标榜淡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灵魂中依附的劣根性,若是能在统治者的盛宴中,哪怕敬叨末座,也是屁颠屁颠,鞋都来不及穿,马上报到的。我就看到一些当代文人,对于权贵,横眉者少,俯首者多。对于权力,得之窃喜,失之弥痛。虽然私底下,食不知味,寝不安席、但在人前,作傲岸状,作不屑状,作“富贵于我如浮云”状,还是挺像样子的。说白了,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障眼法而已。得和不得的冲击,上和不上的跌宕,有和没有的自虐,活和不活的折腾,很多文人就这样把自己结果了的。 知识分子这种自戕,有的时候胜过统治者对于文人的杀戮。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天性如此耳。从穿开裆裤的年纪,拜完至圣光师,塾师开蒙,开明宗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开始编织的这个‘学而优则仕”的玫瑰色美梦。因之,对于权势的亲和力,对于官衙的趋附力,对于名利的向心力,童稚时期就耳濡目染,成天性,成本能,一辈子就幻想着状元及第,一步登天,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这种原动力,驱使着中国文人,要挤进这个台面上去,要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一切。 然而,想得到,能不能得到,得两说着;得到了,能不能长久地据为己有,还得两说着;这位文人想得到,那位文人未尝不想得到,鹿死谁手,尚未定局,就尤其得两说着;这一位为得到敢使出浑身解数,那一位为得到便无所不用其极,胜负未卜,难分难解,不两说着焉有他哉!于是乎,斯文扫地,恶性循环,凭借外力,屠灭同类,非善终的文人名单,便愈来愈长。 回过头去考量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他们对统治者压迫的生命抗争,击节赞赏,可因可点,但他们之间自相残杀,互为仇雠,则又十分地可哀可叹,不胜欷歔。也许因为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产生了文人之死的写作初衷。历史是河,谁也不可能重复跨越同一条河,然而,历史的教训,却可以令后人镜鉴。难道活着的后来人,不可以从这些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身上,悟到一些什么吗?
  • 月冷繁华

    作者:冯政

    目录 1 秋风袅袅“祖国”诞生——屈原气节新思维 2 愚昧的代价——“百家争鸣”千秋祭 3 汉家雄风 大唐气度——激扬人类历史的中华精神 4 亡国何恨——夜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5 一个民族的悲剧——关羽、岳飞与“武圣”的话题 6 告别海洋前的挽歌——“郑和下西洋”神奇的背后 7 繁华如梦堪惊——在圆明园废墟上的启示 8 动荡的阴霾——走进中国封建王朝覆没的历史怪圈 9 人,因信仰而神圣——解读千古惟一圣人孔子 10 晚清一“完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 11 黄河寻梦——关于民主的历史断想 12 圣殿一夜苔生——“鼓瑟吹笙”礼仪之邦的失落 13 错位的“财商”——“红顶商人”胡雪岩是与非 14 中华的灵魂——1898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列国启示录 15 复闻丝竹钟鼓之音——倾听中国民族音乐随感
  • 重新崛起的日本

    作者:李培林

    日本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个令人惊奇的民族,作为一个资源短缺的东方孤悬岛国,却能在19世纪通过体制转型跻身列强行列,二战惨败之后,又能在不长的时期内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作者李培林用异国文化视角,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努力冷静客观地观察和分析日本社会,揭示那些影响日本社会的深层因素。
  • 现代,太现代了!中国

    作者:河清

    本书首先阐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五个特征;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中心主义,进步论,“新”之崇拜,非主题化倾向(现代艺术)。而“后现代”现象是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扬弃,是“现代性”的物极必反。 作者揭示西方“后现代”现象与中国文化有某种共通,进而强调中国文化并非“落后”,而是一种独特的与西方文化有实质差异的文化。中西文化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 作者认为近现代中国全面接受西方现代性文化,先验否定自己的文化,已到了“太现代”地步。因此介扬一种“文化的民族主义”,是当今中国的当务之急。
  • 我们的八十年代

    作者:潘良

    八十年代是一个巨变的十年,它是突兀在历史闸口的坐标,它象征着光荣与梦想,抗争与奋斗!“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纪,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历史或进入正在叙述这个世纪的文学史”。编撰本书,是希望把一个世纪中最富有激情的十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完成一场集体的追忆盛宴。
  • 从拍摄到艺术

    作者:(法)纪兰玎,沈见华

    沈见华,一个中国的学者,一位著扣的摄影家;纪兰玎,一名法国的学生,一个酷爱中国的女孩。在这本精美的教授艺术摄影的书里,我们将与他们共同分享这段两地相遇的故事。 在中法建交40年之际,两国政府举办了在法国的中国文化年(2003-2004)和在中国法国文化年(2004-2005)。两位作者的书是来自民间的自然亲和的艺术交流,实际上为中法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新鲜和生动的例子,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让人触摸到真实的细节和活跃对生活的审美认知。
  • 玄学兽

    作者:蒋蓝

    玄学兽,ISBN:9787530639290,作者:蒋蓝著
  • 圣经的故事(全彩珍藏本)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

    《宽容》是一本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作者房龙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借助于房龙极其著名的“宽容”之眼,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几千年来政治、宗教、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 格调

    作者:[美] 保罗·福塞尔

    等级是什么?它不仅是你的职业,不仅是你居住的地方,不仅是你的餐桌举止,也不仅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生活品味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 镜子中的洛可可

    作者:马振骋

    有人说,世界是一座舞台,人生是一出戏。 又有人说,世界是一面镜子,人人在镜子里照出自己。 人在世上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镜子里的映象也就无时无刻不在变。 当今据说是崇尚个性的时代,每个人都怕自己像别人,于是有那么些人变着花样新立异;但是又怕不像别人,于是又有那么些人追随时尚的标准去改变自己。 其实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你要是不信,请给我找出一个自己不像自己的人;或者两个长相、脾气、性格、经历、遭遇一模一样的人。 因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独一无二的,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是独一无二也做不到。各人的事各不相同,对于同样的人与事,各人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镜子在变幻无常的映象中寻求和表现自己的价值与美学。何况照到的又是“发挥到荒谬绝伦才看了顺眼”的洛可可(雨果语)。这是宇宙与人间的本质,没有什么绝对相同,没有什么绝对不同;在这两者之间,具有无边的空间,存在说不完的故事。 这部小书就是试图说出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
  • 情境笔记

    作者:汪丁丁

    有一种无奈,每当我面对满架书籍意识到它们都是垃圾的时候,它便涌出来。自从背弃启蒙心态以来,渐渐地我屈从了这种无奈。文字,不是要告诉别人真理是怎样的,它只是我在各种特定情境里私人感受的记录,是“备忘”,是“笔记”,甚至是“隐私”。然而,它们却是不得不有的。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作者:阿诺德

    阿诺德去世时,已被公认为维多利亚英国的文化主将;《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成为传世之作,是因为阿诺德在介入具体论争时所表现的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因为他在英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是无法绕过去的重大问题,也因为他发明的不少标语式词语早已进入核心英语,成为英语世界受教育者的常识性认识。
  • 美国文化选本(上下)

    作者:杨自伍

    本书为目前国内唯一 英汉对照的美国文化选 本。选收了爱默生、杜威、 李普曼、特里林、托妮 莫里森等五十位名家的文 章。涉及人文学科诸领 域,触及种族、妇女解放、 代沟、教育等问题,折射 出美国文化之精华。选文 为传诵之精品,大都为国 内首次译介。译文多出自 杨岂深等知名学者、翻译 。堪称 名作佳译 相得益彰。 本书有助于提高英语 修养,有助于拓宽视野、 陶冶情操、启发思想、增 进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