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文化研究导论

    作者:陆扬,王毅

    《文化研究导论》是汉语世界梳理西方文化研究知识谱系的最系统著述,拥有大量第一手的英文资料,且线索清晰,论述客观公允。更为可贵的是,《文化研究导论》引入现代性的问题意识,使得现代性社会理论与文化研究这两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路径相互阐发,别具慧眼。
  • Watching the English

    作者:Kate Fox

    In WATCHING THE ENGLISH anthropologist Kate Fox takes a revealing look at the quirks, habits and foibles of the English people. She puts the English national character under her anthropological microscope, and finds a strange and fascinating culture, governed by complex sets of unspoken rules and byzantine codes of behaviour. The rules of weather-speak. The ironic-gnome rule. The reflex apology rule. The paranoid-pantomime rule. Class indicators and class anxiety tests. The money-talk taboo and many more ...Through a mixture of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and her own unorthodox experiments (using herself as a reluctant guinea-pig), Kate Fox discovers what these unwritten behaviour codes tell us about Englishness.
  • 舊時香港

    作者:劉紹銘

    所收文章除《童年雜憶》一輯發表於八十年代外,其餘都是较近期的作品,共近八十篇。內容分成五輯,各以其中一篇文章名字作標題。 劉紹銘对《舊時香港》一篇情有獨鍾。文中所記,都是五十年代香江舊事。當時香港沒有廉政公署、沒有公屋、沒有義務教育、沒有綜援、沒有生果金、沒有平等機會委員會。他童年時代的香港,滿眼舊社會品建殘餘。英國人是香港人的主子。那麼,舊時香港何足癬?作者也無法說清楚。「古道、西風、瘦馬」,充滿詩情畫意,但若親臨其境,恐怕不是味道。別的不說,以瘦馬代步,難免誤歸期。
  • 中国人的精神

    作者: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人的精神》内容简介:晚清以来,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于1915年出版了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 Mythologies

    作者:Roland Barthes

    "[Mythologies] illustrates the beautiful generosity of Barthes's progressive interest in the meaning (his word is signification) of practically everything around him, not only the books and paintings of high art, but also the slogans, trivia, toys, food, and popular rituals (cruises, striptease, eating, wrestling matches) of contemporary life . . . For Barthes, words and objects have in common the organized capacity to say something; at the same time, since they are signs, words and objects have the bad faith always to appear natural to their consumer, as if what they say is eternal, true, necessary, instead of arbitrary, made, contingent. Mythologies finds Barthes revealing the fashioned systems of ideas that make it possible, for example, for 'Einstein's brain' to stand for, be the myth of, 'a genius so lacking in magic that one speaks about his thought as a functional labor analogous to the mechanical making of sausages.' Each of the little essays in this book wrenches a definition out of a common but constructed object, making the object speak its hidden, but ever-so-present, reservoir of manufactured sense."--Edward W. Said This text refers to the Paperback edition.
  • 潮骚

    作者:黄伟文

    《潮骚》这本小书,是他在MILK上的时尚专栏合集. ”潮骚“这个名字有来头,是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潮被WYMAN移花接木用来指潮流
  •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

    作者:唐君毅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乃唐君毅先生通论中国文化之佳构。唐氏以西方文化思想中之异于中国者为背景,借引申中国哲学之智能,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神髓予以宏观描述,亦析疏百年来中西文化之纠结,并昭示中国文化末来之远景,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故自《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所含义理之深远,并连及问题之丰富,而于富启发性言,唐氏亦自觉此书有优于前此著述者。
  • 到了

    作者:(德)马可,(德)塞风摄

    两位德国人,沿着百年前俄国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足迹,在中国北方行走,从北京到德州、曲阜、西安、韩城、延安、佳县、平遥,然后各自用文字和图片将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一切记录下来。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这一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能够从各种不同的变化背景出发,细心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独特最有价值的元素,而他们对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描述,也使我们对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及其意义进行重新审视。本书的英文、德文版将在我国北京同期出版。 作者视角独特,感受也很特别。再加上德国画家罗小弟新颖别致的装帧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
  • 史记精读

    作者:陈正宏

    本书以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本科生所开《史记精读》课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全书选取《史记》的《殷本纪》、 《六国年表》、 《河渠书》、 《越王句践世家》、 《伯夷列传》、 《刺客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太史公自序》八篇,逐篇逐段加以通俗而详明的讲解。所选篇目既涵盖《史记》五体,又大致包括了其作为通史本身原有的叙述时段(先秦至西汉)。讲解则注意凸现《史记》关涉主题的多元性,与古典文本所显示的中国文章体式与写作手段的多样与传承。本书叙解明晰,文笔晓畅,适合作为大专院校低年级文史名著选读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及阅读原本《史记》的入门读物。
  • 阿维斯塔

    作者:[伊朗] 贾利尔·杜斯特哈赫 选编

    《阿维斯塔》是伊朗最古老的文献。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10世纪以前。 全面地探讨《阿维斯塔》,深入地剖析《阿维斯塔》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联系,进而从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揭示它的本质特征,不是本书的旨趣,也没有这种可能。我们的目的在于,以通俗浏的语言,选编《阿维斯塔》的精华部分,奉献给波斯语读者,为他们了解古代伊朗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打开一个窗口。 总之,波斯古经《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我们令人尊敬的祖先的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
  • 山海经的智慧

    作者:长卿

    神话的尽头,历史的开始,沿着中华湮灭的文明,探究千古奇书的谜底;打开历史尘封的记忆,找寻远古先民的智慧! 本书从生物学、地理学、民俗文化及历史考据等方位对《山海经》进行综合审视,其科学、犀利的论断堪称一种新的、但却是符合历史逻辑的解读。最精彩的是,作者基于“读图”或“读连环画”的原理,把《山海经》中支离破碎的图片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以其严谨研究和私家侦探般的缜密推理,将其中隐藏的智慧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澄清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迷信。 《山海经》是一部数千年来无人能破译的天书,历朝历代都当作怪力乱神之说,更被曲解成巫术、神话之大全,更有甚者认为它是后人杜撰的伪作。然而其朴素、真实的一面,却被人们彻底地遗忘。 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从生物学、地理学、民俗文化及历史考据等多方位进行综合审视,其科学、犀利的论断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基于“读图”或“读连环画”的原理,把《山海经》中支离破第一线的图片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以其严谨研究和私家侦探般的缜密揄,将其中隐藏的智慧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澄清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迷信。 《山海经》中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的不可思议,但它是那么的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

    作者:艾伦·布鲁姆

    1987年,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Allan D. Bloom)出版了揭露和猛烈抨击美国大学学术放水种种问题的《美国心灵的封闭》(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上占位一年余,至今已销出一百二十万册。
  • 精神在别处

    作者:渠岩

    布拉格以它的优美和浪漫闻名世界。这座城市保存了完美的古代建筑,有世界建筑博物馆之称,它是欧洲唯一没有被战火毁坏的城市。这座城市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们中有哈谢克、卡夫卡、昆德拉、斯美坦那和德沃夏克等等。在欧洲历史上,布拉格无疑是一座艺术重镇。   当代艺术家渠岩在布拉格生活了4年。作为布拉格美术学院的教授,他对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该书决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的游记,而是艺术家对布拉格精神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文化的思考和艺术的追求,也是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   本书以艺术家的角度和眼光,叙述了布拉格的建筑、历史、文化、音乐、摄影、当代艺术、文化交流、知识分子精神等等,并配有100多幅图片。图片包括艺术家在布拉格的生活照片,以及本人拍摄的建筑风光,还有布拉格摄影家、艺术家的作品。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介绍布拉格的书,特别是布拉格精神和艺术的书更是没有。随着东欧知识分子精神和东欧作家对中国读者的影响的不断扩大,更有必要了解他们的精神背景。本书对全面了解捷克和布拉格的历史与文化、思想与精神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角度。
  • 笔记《清明上河图》

    作者:赵广超

    也许没有一幅作品比《清明上河图》更能直观详尽地展示北宋都城汴梁风光了。图中景物繁复,自城郊一直延伸到商业中心地带,人物也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一应俱全。“若非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家决计不可能将房屋、舟车、桥梁以及各式人物交代得这样清晰。”在摄影术尚未诞生的、图像相对苍白的年代,这幅作品更是弥足珍贵,堪称“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书”。并且,除去绘画作品独特的“写实又写意”的生动性,它的创作比摄影富有更深的人文内涵。 《笔记<清明上河图>》是一本深入细致地介绍与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图文书,书中所列举的、图中所绘的详细的种类与数目,让人不得不信作者对《清明上河图》有着常人难及的熟悉与情感。它如同一本资料齐备、制作精良的文化导游册,引领我们一起穿街过巷,走进画家身处的年月与世界。 图说以北宋时期整个汴梁的地图开篇,从地偏人稀的阡陌城郊到逐渐热闹的汴河沿岸,再到人潮拥挤的虹桥,最后延展到繁华的市井商区,仿佛真的置身于汴河一带。其间还穿插了关于艺术、历史、经济、建筑、文学的具体独到的解说,如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差异及其带给画面的不同、画面弧线构图的结构及其宽阔感、云集的脚店与分店蕴含的无限商机、往来船舶的贸易运输、关于城墙年代与考证的探讨、宋代各种家具的集合介绍、大户人家的日常景状以及生活习性等等。 作者对画中无论是密可穿针或是疏可走马的描绘,都给予十分的关注,其文字如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丰盈了《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历史轮廓,其图文并茂的结合,勾勒出北宋时期综合立体的时代面貌。 也许是因为作者赵广超的艺术设计师的身份,书籍的装帧十分精致。古色古香的淡褐色泽配上简洁含蓄的封面,给人清新脱俗的视觉感受。书由上下两册合成,上部分是以文字为主,以图案补足,白描或彩画穿插其中,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它也许可以理解为对《清明上河图》的解构———将整体拆成细微的片断,配以局部插图,一一剖析;下部分则是以《清明上河图》全卷为主干,以文字行注,相得益彰,它保留了图画的原生态,让读者不至于望梅止渴,这也许是作者执着的追求。正如作者所说,卷轴画变成书一般的册页后,也就无甚趣味了。 既可以在书中欣赏到《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全貌,也能随着作者的足迹,在字里行间与其一起感受沿岸风光与时代沧桑,在这“当年汴京的一天”的长街里徜徉。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看,此书的上下两册都可谓泾渭分明又琴瑟合鸣。惟一遗憾的是,书的设计有点不太方便阅读。从版式来看,其读者群应该是大众而不是专家,为了让书显得古朴,采用了立式排版,但开本有点过大,一些字体显得又比较小,令我在手捧它细细阅读之际,虽然心生敬意,却也感到了它与普通读者之间的一点距离。(
  • 最后的知识分子

    作者:(美)拉塞尔·雅各比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中,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业,闭门造车,疏于为社稷思考。本书作者,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质问道: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
  • 独角兽与龙

    作者:乐黛云,勒.比松

    乐黛云(1931年1月-),苗族人,生于贵州贵阳,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英语、俄语可阅读。现任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兼任教授。1990 年获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1984-1998)、深圳大学中文系主任(1984-1989)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1990-1997)。
  • 中国城市性格

    作者:牛晓彦

    最大气的北京,最奢华的上海,最幽默的天津,最伤感的南京……本书细数了中国最具性格魅力的20个城市的点点滴滴。透过本书,您可以听到中国城市那有力的脉搏,那闪烁着性格魅力的心灵诉说,那充满个性的美丽传奇!她们是中华大地上盛开的奇葩,以其惊人的魅力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让您,让我,让中国人,让所有的人为之惊叹,为之喝彩!
  • 独白下的传统

    作者:李敖

  • 致一位“愤青”的信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尤其是希钦斯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其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他是记者,专栏政论作家,美国家喻户晓的公共知识分子,《纽约时报》称其为现代记者里最无与伦比和有力量的声音。他以自由思想、独立批评和担当社会责任立世,早年以奥威尔为偶像,最终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坚定的反对者、异议分子、国际主义者以及托洛茨基的忠实信徒(不过在9·11事件后他支持布什政府发动反恐怖战争,舆论说他转向了——由左派戏剧性地转向了右派)。 通俗点说,希钦斯其实就是个“愤青”,一位老“愤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巴黎‘五月风暴’精神的老头,成了最后一个可理解的、革命年代的幸存者。”是够激进的了。他还想通过《致一位“愤青”的信》,为跟他一样躁动不安的小“愤青”提供建议,帮助他们避免生活的幻灭。这任务委实不轻。他效法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信》——这种经典而又通俗的小册子书写形式,一方面便于提炼自己的精神气质,同时寄望自己坚持日久的激进形象能够引导别人并传诸长远。但是很不凑巧,这本八万字的小册子看上去太像面子工程,一项他自己的伟业。好在他不是个道德家,没有沦落到枯燥说教的地步——他倒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历,向世人款款输出关于“愤青”的诸多经验、知识。 但显然,一个想充当人生导师的人,即便是说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何况虚构跟年轻人通信的方式也还算亲切。在最好的情况下,这类写作会让人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希钦斯可是个现代人,又是个多有历练的实战家,他熟练而又热情地展开自身,并不惮于不谦虚,不惮于言辞的不优雅、不精致、不宽厚、不蕴藉。他的18封信,可以看作是“愤青”通行证的注脚么?我感觉“愤青”得还不够,反叛得还不够,油滑倒是真的。 好啊,大家都去做“愤青”吧,尽管不是说做就做得了的。对于生活中充斥的迷信、愚蠢、权威,这都是“愤青”们首先应该反对的。以怀疑一切的理性态度坚持思考:“愤青”,你能行吗?看看信的标题吧,“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怎样对待墨守成规”、“如何理性地阅读”、“不要害怕孤独”……希钦斯就是这样向青年人答疑的,也不过是些大路货。我们还知道,《纽约时报》的理念是“所有适合刊发的新闻”,它天天印在头版报名下面,希钦斯认为再没有比这更愚不可及的行为了,他于是天天愤怒地盯着它看,而“每天这样给自己注入恼怒可以延长我的寿命”,这就是他对待所谓墨守成规的办法。在希钦斯看来,愤怒真是一种每时每刻迸发出的生命激情。希钦斯甚至还是个反神论者,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同一个谎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全部的宗教故事都只是一个邪恶的神话故事,“它使得自由思想这个整体概念退化了”。由此倒可以反推:自由思想乃是“愤青”的精神内核。 “……要为扩展普遍人权的概念而斗争,为正义和伦理共同标准的全球化而斗争——这样才能与经济‘全球化’相称。”看上去,希钦斯在为全球化时代的“愤青”画像。“但愿你能为了将来的战斗把你的火药保持干燥”——最后,希钦斯以这种充满革命激情的口号寄语这个时代的小“愤青”结束本书。最后,我也想说一句——我比作者更“愤青”:我很不喜欢这本书。希钦斯很看重“愤青”应该怎样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但在我们原谅了他的那些大路货色、励志味道很浓的议题后,他自己反倒忘了在信中怎么说(而不是说什么),于是读者看到的就尽是些装腔作势、倚老卖老和陈词滥调。不过这样的书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你在阅读它的时候就变得十分“愤青”,就能及时动用自己干燥的火药。
  • 思想的盛宴

    作者:汉默顿

    H.G.韦尔斯曾经说过:“全部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说是思想的历史。”时世之变迁令多少昔日的荣耀和辉煌随风而逝,只有思想,人类不懈探索的伟大思想傲然独立。它们如同山脉一样巍然相连,续写着人类历史。只有它们才是真正伟大的、自由的。它们是普照世界之光。是人类最大的光荣。 这些伟大的思想虽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面包,但是它们却能给我们带来高贵的尊严、深沉的力量和前行的勇气,能穿爱那些顽固的世俗之墙,让我们那蒙尘的心灵清新自然,光洁明亮。 本书用忠实于原著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00部思想名著,内容涵盖哲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和思想随笔等领域。这是一次真正的思想的盛宴,在这里,读者可以静静地聆听近百位西方哲人的心声,触摸哲人的思想与灵魂,感受西方思想史中最深邃和最精彩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