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荣耀与丑闻
◎ 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有多璀璨,它的政治实践就有多危险。 ◎ 从歌德到尼采,伴随着浪漫主义,德国式的深邃思想,不仅获得渴望和忧伤的色彩,还带有满不在乎和举重若轻的秉性。 ◎ 纵贯德国200年,阿多诺弟子、“最会讲故事”的德国思想史畅销作家萨弗兰斯基倾力之作。 这是一部德国浪漫主义的简史。从1750年左右,一直写到1990年左右 ,囊括200年。 启蒙思想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低估了非理性力量的威力,在德国,启蒙运动早早就孕生了一股反对自身的力量。针对启蒙运动的明晰,浪漫主义者倡导搅动人的“幽暗的本能”,即世人身上的狄俄尼索斯之力或非理性,来对抗阿波罗的理性及其带来的“异化的社会机械论”,它延续了人类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肉体与灵魂、理智与情感之冲突的努力,带来了一个文学、哲学和宗教融会一处的激情时代。 但是,就像雅努斯的两张面孔,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思想运动结束后,在20世纪,带给德国的却是并不光彩的历史。“浪漫的”思维方式,或者“浪漫主义的精神姿态”,作为德意志民族的性格要素,越出文学疆域,染上民族主义色彩,开始涉足政治,在“一战”期间变身为所谓的“钢铁浪漫主义”,在纳粹时期又被再度利用。政治的浪漫主义,既无益于浪漫主义也无益于政治。 作者在完整地分梳德国浪漫主义脉络之时,并不以绵密的考证见长,却以通达的见识和宏阔的视野取胜。其表述感性酣畅,充满灵性,更贴近浪漫主义之生命的本体,以及浪漫主义作家之灵魂的此在,十分具有可读性。 -
生于午夜
张晓舟十余年球评精选 中国屈指可数值得结集出版的足球文字 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 人生能有几回世界杯?这问题或许有些残酷。足球,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四年一次的轮回,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也可以是尽情挥洒汗水的青春,刻骨铭心的热恋,还可以是一生的挚爱,无怨无悔。 在《生于午夜》里,张晓舟以他狂放、犀利而又诗意的文笔,探索足球的秘密。足球场就像一个疯狂旋转、孤注一掷的轮盘,人们不惜押上激情、欲望、金钱、性命、国家,而足球最终建立的,是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生于午夜》是一部广义的球迷日记,充满了一个资深球迷的体验、见证以及偏见。因此,请不要试图从本书中寻获足球知识,尤其是技术战术知识,以及所谓“客观”——在足球这个邪物上,不存在任何“客观”,除了电子眼。 -
神话研究(上)
神话,应当终结了吗? 20世纪德国思想巨匠、现代正当性之奠基者——布鲁门伯格神话解释学经典,首度中译 尼采百年之后,真正能懂尼采问题,而且沿着其思路向前行的德语大思想家,海德格尔之后,并不多见。布鲁门伯格以《现代的正当性》和《神话研究》两部巨著闻名于世,思想相当精深,在 神学方面的造诣,也非当今好多神学大师可以相提并论。 ——刘小枫 《神话研究(上)》是近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汉斯•布鲁门伯格的神话学研究代表作,全面考量荷马以来直到20世纪神话创作和神话研究的传统,力求发掘其中蕴含的西方思想资源,并特别重视呈现在文学与哲学之中的思想与想像的关系。布鲁门伯格以“实在专制主义”作为解释神话起源的一种假设,作为与此相呼应而对立的极限状态,他提出了“终结神话”的命题,即个体在接受神话的过程之中通过“神话创作”让自己重新占据“终极神话”的位置。布鲁门伯格往返于古今上下,试图证明一个超越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对立的立场——神话与逻各斯并立,神话与教义同在,甚至还要限制理性的范围,为神话留出地盘。 ...(展开全部) -
读库1203
“你如果无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残酷的真相告诉世界。” 《一辈子的战争》记述的是一场离我们时间最近的战争中的人与事。1985年,李玉谦二十三岁,是一名战地记者。这一年,中越边境防御作战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 1985年11月25日晚,云南老山主峰脚下的磨刀石,他与战士们一起喝了出征酒,然后,用他的摄像机记录下那次战斗。 二十七年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那场酒,那群人,那次战斗,那场战争,李玉谦有意回避。他从不看战争片、战争小说,从不跟七连的人联系。他希望忘了那一切。 《未亡人和她的三城记》是云从龙先生整理的一个不知名的普通人的日记。如他所述: 庚寅年十二月十三(2011年1月16日),一位朋友与我闲聊,说起他新近收藏了一本日记,其中记叙了一个寻常家庭一年多的日常起居。出身社会学科班的我,立即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问他可否将日记本借我观瞻,他欣然允许,第二天便从家中带来了。那是一本三十二开淡黄色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看上去几乎全新,只是放得久了,略略散发出一点纸张的霉味。展开扉页,上面用毛笔写了一句赠词:“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落款为“采选科工委赠,一九六七年元月”。凭借这一点,我初步判断这是一本有些年头的笔记本,其本身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了。时隔这么久,尚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实在难得。最为要紧的是,它是一本私人日记。窃喜之余,我立即翻开内容去看,想不到的是,日记并不是写于1967年,而是写于1991年,也就是说,这是一本用五十年前的笔记本在二十年前写下的日记。 朋友见我爱不释手,生怕我有夺人所爱的非分之想,连忙要收拾回去。我请他通融一下,借我将所有内容复印下来,原本一定会还给他。我用三天复印了所有的日记内容,自行装订成册,同时将原物奉还给主人。此后,只要得来闲暇,我都会翻翻这本写于二十年前的日记,仔细揣度日记主人当时的生活点滴和音容笑貌。 在我看来,这本日记所记载的内容虽然都是些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但比之现已出版的诸多名人日记来说,又有别样的价值。研究抑或观察一个社会的变迁,除了关注当时知识分子、社会精英的心理脉络,更重要的是要摄取民间乃至市井百姓的心理切片。可惜的是,前者大都通过各种途径或多或少保留了下来,而市井百姓对于世相人文的态度,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几乎整体性淹没。我手上这本日记,正好能让我们看到二十年前一位普通公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也是在体会1990年代整个社会的喜怒哀乐。 《巴黎画派中的黄皮肤》介绍日本画家藤田嗣治的生涯与艺术。 他留学法国,成为巴黎的宠儿。当日本一方面加快法西斯化步伐,一方面对中国大陆的渗透和侵略开始升级时,他回国,前卫艺术家成为“彩管报国”的代表人物。在军部所谓“画家当以画笔为战时做贡献”的号召已成既定国策的情况下,艺术界的“报国体制”瓜熟蒂落,甚嚣尘上的“彩管报国”口号,作为赤裸裸的战争意识形态被固化,嗣治开始创作战争画,获军国主义高度评价。 对战争画,他有自己的一套诠释: 绘画可直接有用于国家,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啊。抚慰国民的绘画与使国民强健的绘画,二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世间仍有人在说战争画不是艺术,或者持别样的看法。在战争画领域,做出出色的艺术品并非不可能,而这恰恰需要我等去努力创作。日本画中的战斗画素被认为是极难的技艺,可事实上正由日本画家的同仁们在努力进行到底。一定能出现卓越的日本画的战争画,我对此无比期待。 日本战败,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拉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罪犯公审的序幕。战犯追究不仅局限于军、政两届,迅速波及舆论和美术界,锁定并制裁战争协力者的声浪开始升级。舆论界展开了关于“美术家节操”的论战,一部分战时受到压制的画家及日共系的普罗艺术家走到前台,口诛笔伐,声讨“画坛战犯”。 最终,当局做出了藤田嗣治不属于战争责任者的判断——一千零六十七名战犯名单中,无一名画家。在战犯嫌疑问题上,嗣治终于平安“软着陆”。他就此永别日本,客居法国,皈依宗教。 临终的时日,画家田渊安一特意从巴黎赶到医院,开口问了他那个在内心盘桓已久的问题:为什么要画战争画? 画家并未正面回答“为什么”,嗣治断断续续地说:“战争确实是相当悲惨的事。你看一看那些画就会明白,那里面没画过一个将校。送死的士兵最可怜,我画的只有士兵。” 2010年2月8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施崴青小城在夜色中已沉寂多时,三十八岁的电台女主持人克劳迪娅终在寓所等到心上人的到访。在他们长达十一年的感情生活里,有过甜蜜与和美的时刻,也有过争吵与波折。这晚的共度时光似乎并不愉快,凌晨时分,男方拂袖而去,女方流泪报警,称遭到了男友的性侵。她述明:“当晚双方发生争吵,缘由在于她再次提及对方隐瞒的风流韵事。男方揪住她的头发,用一把切番茄的厨刀抵住她的颈项命她闭嘴,随即将她扔在床上实施了强奸。” 爱在顷刻间崩塌,诉讼战争旋即到来。 《德国的世纪诉讼》介绍的就是这一案件。风云变幻、迷雾重重、观者如潮、议论纷涌……两年间,围绕着卡赫曼涉嫌强奸案,德国媒体进行了长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德国各级法院也不得不一再对此发表意见,范围不仅涵盖刑事诉讼领域,而且也拓至人格权保障、司法公开与媒体自由等议题。 行使“第四权力”的媒体对刑事诉讼报道的最低界限何在,成为信息社会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
人间随喜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在两岸报刊发表的专栏文章,分为六辑:“躁郁时代”、“台湾现场”、“志士修行”、“礼乐文明”、“文化兴邦”、“教育之道”。这些文章从当下社会问题谈起,落脚到回归传统文化的人文关怀上,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怀,遂引起热议,影响不俗;堪称时代人心的明眼洞察,中国文化的入心言说。 本书尤为难得之处在于,作者无论观察社会,针砭时弊,还是描摹世情,兼说文艺,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出发。他寄身中国传统文化二十余载,终能与之相感相亲;于是他谈传统文化,能真切,能动情,能与生命相激荡,与现实相对应。他还原出中国文化最为光明且亲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气象一新;如乡音悦耳,安稳人心。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怀,允诺了一个安稳的现世,喜气的人间。 台湾的文坛巨擘隐地先生曾赞誉作者文章“绝对大气”,本书同样延续了这个品质,无论对当下浮躁的时代,还是荒失的人心,皆关怀深切,对治有方,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本书附赠《对话与问答》别册,收录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讨论,所谈皆是今人感同身受的现实问题。而作者游刃有余、娓娓道来的对答,不禁令人感叹:唯能解答人们的现实困惑,才见学问之真实不虚。 -
16城记
《16城记》内容简介:这里有古老庄重且四季分明的北平,有摩登新潮的大上海,有冬日灰意蒙蒙的武汉,有慵懒闲散的成都,有温润秀气的杭州,有一抬眼就能看见心醉蓝天的昆明,也有那温和腻人且一区一氛围的台北,以及繁荣的香港…… 十六座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囊括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大中城市。在那个精彩纷呈又动荡不安的时代,无数文人墨客、商人、官员、旅行者这里生活或停留,留下了诸多关于城市的记忆。本书即从前人留下的锦绣珠玑中精选了四十余篇文章编辑而成,其作者不乏郁达夫、朱自清、鲁彦、徐志摩、朱湘、孙福熙等著名文人。通过民国一代人的视角和笔触,从另一个侧面还原那一座座风格明晰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风貌。 城市安置着肉身,灵魂却希望在历史中找到居所,去和前世的自己邂逅。 -
中国镇物
这本《中国镇物》由陶思炎著。镇物,又称“禳镇物”、“避邪物”、“厌胜物”,作为心化的器物或物化的精神,它帮助人们面对各种实际的灾害、危险、凶殃、祸患以及虚妄的鬼怪邪祟,成为一类特殊的工具和武器。 镇物以文化象征和风俗符号体现为人的心智与情感的凝聚、艺术与生活的创造。《中国镇物》对镇物的起源、性质、特征、体系、功能、演进、价值等加以系统的理论概括,并对岁时镇物、护身镇物、家室镇物、婚丧镇物、除灾镇物等类型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书中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严谨的阐释。 -
嗜书瘾君子
我们与书的情爱之路,一路走来,理性与痴狂之间往往只隔一线…… 人生百病有已时 独有书癖不可医 一本嗜书如命者的终极解脱指南 一本无可救药的爱书人的黑色幽默告白 最新一版 重度来袭 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笔,娓娓道出对书籍的搜求、阅读与收藏的痴迷,把爱书人的种种病状--列举出来,让我们看了会心一笑。在轻松自如的笔墨中,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图书的历史、风格,书痴的百态,收藏癖的种种表现以及各种类型的买书人,可谓妙趣横生,别 有风味。 -
神话与传说
无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总有一些故事代代相传,纵然以历经千百年,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神话与传说》将这些故事一一搜集、整理,奉献给读者。 -
妄谈疯话
《妄谈疯话(图文版)》内容简介:民国时期有三部奇书引起文坛的轩然大波,即《妄谈疯话》、《百弊放言》、《宗吾臆谈》,部部行销数十万册,国人争相传阅,以读此三部奇书为时尚。与厚黑教主李宗吾齐名的民国奇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史上的疯妄鬼才,中国现代文坛的春秋魔笔——宣永光的惊世骇俗之作!议民国社会;论民国官场,谈民国文化,描述人事,摹写世相,言志抒情,疯话乱语贯穿中西,嬉笑怒骂字字入心对男女、家庭、婚姻等问题的分析鞭辟入里,对社会、官场、人生的见解辛辣犀利。内容不加粉饰,以语录的形式直击要害。虽写于民国,却同样适用于当下,对社会、人性的发言值得今人深思! -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编著的《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讲述了: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在《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中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玫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
艺术:让人成为人
本书旨在向那些没有或者没有多少文科背景的学生介绍人文学带给我们的喜悦。一直以来,我们的目标就是交流我们对于作为心智与情感体验的人文学所怀有的热情。学生藉由学习审慎的思考,以及对于创造性艺术的认知,也将会更好地了解自身。 本书叙述历史上人文学取得的杰出成就。尽管我们的方法是主题式,而不是编年史式的,但是历史语境仍然作为了解特定作品发挥着,并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感激过去了所取得的成就,这是因为我们非常相近的人过去并存在过,他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天。我们会继续发现新的原因去体验喜悦,并在过去的、现在的、西方的、非西方的、男人的、女人的,以及在不同种族文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感受力中得到的激励。 -
曾有西风半点香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敦煌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课题。本书内容是对佛教艺术名物的考证。鉴于以往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品名称及器物名称皆限定于汉译佛经,很多器物和艺术形式都无法与实物对应,也没有发源和流变的踪迹,所以,作者从探索佛经和佛教文献中那些孤立枯燥的名称开始,寻找并发现具体的图像,进而追寻图像从原生地到落脚点的“行走” 路线,以及在“行走”中,如何因为所经历的不同地域而一路不断添加的种种情节。 本书的特点是搜索了大批非常难得的敦煌洞窟以及发掘的古代墓葬的壁画材料,在排比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对课题作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佛教史和艺术史都有很大的意义。 作者的研究特点是非同一般的细致和严谨,所有的材料和图片都亲眼见过,为此作者亲自去敦煌、西藏、印度和阿富汗考察,绝不为图省事而使用不可靠的材料,而且凡所使用的材料都一一考订出处,所以本书作为一本研究专著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
如此书房
书店里的书当然总是要比书房里的书多,但书房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书店是集市,我们可以从中采集所需;而书房是精神道场,每一本书都与自己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这是任何号称“第二书房”的书店都无法比拟的。本书描绘各地学者、文人、教师甚至军人等各种职业的书房,揭示当下读书人的读书生活状态。 -
中国情怀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著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
酒罢问君三语
这本书是青年学者、作家羽戈近十年来的精神历程之记录。羽戈年少成名,二十文章惊海内,如今三十而立的他,已经在评论、历史、政法等领域卓有建树。他从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而自道“生性愚钝”、“资质平平”,那么,在青春的暗夜,哪些学者与思想家的作品曾赐予他光亮,引导他前行?从诗歌到评论,从政法到历史,从文本到现实,是什么促成了他的突围与转型?他如何在一个惶惑的时代战胜惶惑,在一个虚无的国度克服虚无?以及,他如何处理与爱情、政治的关系?于是便有了这本问题之书。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份思想病历,一份饱含青春与时代之温度的精神标本。 同为80后作家、学者,同样被人称为“公共知识分子”,韩寒的表达是戏谑式的,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而羽戈却不同,他的风格是严谨的、内敛的,甚至带着苦难般的苦涩。他不是旁观者,而是见证者;他的文字不是防空洞,而是舞台和战场。《酒罢问君三语》的随笔,直接而清晰地映照出他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些为公共领域而作的文字背后的困惑、探索和希望。与前两本书《从黄昏起飞》和《穿越午夜之门》相比,《酒罢问君三语》似乎显得更加随性和私密,却更清楚地展露了羽戈“起飞”和“穿越”中的那些怕和爱。 -
流动风景
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一场叠影的、不安于位的、流动的香港文化盛宴。 作者洛枫站在一道边界与越界的“黄线”之前,细述港岛人文地景、心景的时代记认与异变,透过爬梳、解构香港社会背景下的文学、文化之寄存生态,从也斯到董启章,西西到黄碧云,叶辉到舒巷城,细数各家之长,出入于历史与当下、地景与心景,以及种种真幻互渗的“拟像”,随时准备着超越边界,投身入流动不居的精神载具,从而挖掘有关香港“地志记忆”之深层脉络,带领我们共同想像、分享“越界”旅行的心跳与愉悦。 -
我的精神家园
自由的锋芒,幽默的风度。 王小波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自由的人,既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 小波的文字极有特色。就像帕瓦罗蒂一张嘴,不用报名,你就知道这是帕瓦罗蒂,胡里奥一唱你就知道是胡里奥一样,小波的文字也是这样,你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手笔。 -
傲慢即偏见
在这本书里,黄佟佟谈女人,也谈男人;她谈男装,亦谈女装;她谈外表,更谈内在;她谈绯闻,也谈丑闻;她谈床上,兼谈床下;对于人间万状,她几乎无所不谈。我们身处的时代总是变得太快,比任何解读、诠释、窥探更快。我们需要更多像黄佟佟一样的解读者不断去做更多的解读、诠释、窥探。唯有 如此,我们才有办法在流行风暴里过得稍微安心自在,在众生喧哗里设定自己的位置,快乐地各安其位。 ——香港知名文化学者 马家辉 -
Religion for Atheists
From the author of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a deeply provocative and useful argument about how we can benefit from the wisdom and power of religion—without having to “believe” in any of it. What if religions aren’t either all true or all nonsense? The sterile debate between fundamentalist believers and non-believers is finally advanced by Alain de Botton’s astonishing new book, which boldly argues that the supernatural claims of religion are of course entirely false—and yet religion still has some very important things to teach the secular world. Religion for Atheists suggests that atheists shouldn’t trash religion, they should steal from it—because the world’s religions are packed with good ideas on how we should live in and arrange our societies. In a highly original and readable tone that blends deep respect with total impiety, de Botton (a non-believer himself)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look to religions for insights on, among other topics, how to: build a sense of community, make our relationships last, dampen feelings of envy and inadequacy, escape the 24-hour media world, go traveling, get more out of art, and build new businesses geared around our emotional needs. For too long non-believers have faced a stark choice between either swallowing lots of peculiar doctrines or doing away with a range of consoling and beautiful rituals and ideas. At last, Alain de Botton,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and 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 has produced a far more interesting and truly helpful alternative.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