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周汝昌先生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在美国康斯威辛大学做鲁斯学者期间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本书首次出版后,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此次重新出版,新增了几篇讲红小文,都十分富有启发性,其中如《试从周易看红楼》一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红楼梦》的新视角,读来既有趣味,又能令读者垂目深思。 -
秋籁居琴话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
想象与叙述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吸引了我的,始终是人,是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即使面对“事件”,吸引了我的也更是人。能感动,被光明俊伟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 打动了我的,始终更是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以之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还应当承认,某些言论材料的被我选中,也因了富于感染力的表达。士大夫的“精神气质”也系于他们言说的态度与方式,这一点往往被忽略。言说被抽离了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生命,不再是曾经鲜活的个人的言说。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还是清理他们有关井田的谈论,我都曾感动于明代、明清之际士人立身处世的严正……在一个堤防随处溃决,似乎一切都飘移不定的时期,我的确怀念那种严肃:对历史的庄重承诺,对意义的追寻。在别人读出洒脱、飘逸的地方,读出严肃,不消说也出于对“晚明”、“明清之际”的感受的个人性。 ——赵园 -
忍者
《忍者》内容简介:在日本,忍者家族聚居地不止一处。但最为知名的,也就是名声最大的要算伊贺上野了。那里正是今日的三重县上野市一带。时光荏苒。执行私密任务的忍者后人们如今个个都是大大的良民。 他们不但为自己的祖先骄傲、自豪,甚至还利用祖先来招徕顾客。 因此,上野市便成为在日本本土甚至世界上都可算独一无二的、以刺客与间谍这个招牌吸引游人的“忍者之乡”。 -
文人的美食
《文人的美食》讲述了:美食文章代有才子,从李渔、袁枚到梁实秋、丰子恺;从沈从文、汪曾祺到车前子、沈宏非,都是写美食的高手。汪曾祺,他是散淡的,漫不经心写他的美食小品,是江南的滋味。贾平凹,大西北风味,有北风的寒冽与黄土地上的风沙,也有刀郎的苍茫与腾格尔的辽远,一定要与汪曾祺有极大的差别,这《文人的美食》才会五味俱全。张爱玲,她是老上海风味,殖民的西式风味,是与汪曾祺、贾平凹完全不同的味道。这样才好,让读者多尝一种滋味——多尝一种滋味就是多体验一种人生,人生不同,口味也会有差异,就像张爱玲与汪曾祺的口味不同,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完全不同一样。 -
表演和偷窥之间
《表演和偷窥之间》讲述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六辑《温表演和偷窥之间》整理出版了,第六辑主要选用2008年12月《上海书评》的四期内容。在选材方面,这本小书包括了当期报纸的所有访谈、特稿、书评、随笔、笔记等内容,部分时效性较强或图片为主的题材没有被选人。 -
中国雕塑史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
漢字書法之美
五千多年前,象徵黎明曙光的第一個漢字出現了,文字在天地之間被創造出來,在動物骨骸、金屬、石頭、竹簡、紙帛上被記錄下來,在各個朝代以或沉重樸厚,或飛揚婉轉,或森嚴宏大,或肆意狂放的書寫線條,完成了每個時代美學最集中的表現。 到了現代,漢字不曾消失、不肯遺忘,更將擁有悠長豐沛的活力。 給小朋友一堂走出戶外的書法課吧!看看大自然間處處流動的線條之美,打開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給自己一趟感受生活的文字巡禮吧!匾額對聯、招牌標誌、舞蹈繪畫,字不再只是文字,都有它觸動人心的美麗與驚喜。 蔣勳說:書法是呼吸,是養生,是身體的運動,是性情的表達,是做人處事的學習,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現實裡的記憶,是還原到初寫自己名字時的認真…… 作者以他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文字編織成畫面,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東方書寫的敬意與喜悅,就在你我的指間心中! 简体中文版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风入罗衣
《风入罗衣》内容包括:这本书仍然是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万象”版的专栏的一个结集。有位朋友曾经说过读书写作的几重快乐,读书,一乐也;读后写出感受,又一乐也;收到稿费,三乐也。那么结集出书是第四乐了。简简单单的一些书,能带给人四重悦乐,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合算的事情吗! -
书情书色
本书是“准笔记体”的书话短章。作者东采西撷,忽中忽外,有人有己,亦正亦邪,试图营造出一点小趣味,温暖那些或痴或狂的读书爱书藏书之人。本书笔调轻松诙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势
本书从汉语中的“势”字出发来研究中国文化,揭开了中国思维模式的连贯而内在的解构。多年来,黑格尔式对中国文化的偏见认为中国思想从来没有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目的论思想,未能超越宇宙生成论思想,只是试图用现实自身来解释现实。于连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文献中“势”的含义。使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根本直觉浮现出来,即存在可以被视为是万物的一种特定的自然格局。在中国思维看来,艺术或者智慧,就在于策略性地对发源于存在的特定格局的各种物势的利用。 -
孔子家语通解
《孔子家语》的价值决不在《论语》之下,但由于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至为可惜!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然而,当人们欲利用《孔子家语》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时,却发现并没有合适的版本可资利用,仅有的个别译注本也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学术界迫切需要一个精良的《孔子家语》通行本,以适应学术发展的新形势。《孔子家语通解》将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充分考虑现状,进行序说、分段、注释、翻译以适应更多的读者,进而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围。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 -
渐行渐远渐无书
作者是知名的伦理学者,是三联版《沉思录》的译者。近年来先后在《南方周末》、《新京报》、《SOHO小报》等报刊上开辟专栏,本书精选了其中关涉文化与历史的文章,辑成一册,代表了作者近期对历史与现实、文化与学术等问题的思考。文章都写得很静,静的能感到自己的心跳。也正因为如此,却让人看过之后又很不平静。《有许多好人很安静》中他这样说:“他么也许没有耀眼的才华,也没有耀眼的志愿,但却总在默默地耕耘。”他们不被注意,只有当你失意的时候才可能注意他们。作者带我们在清华园里寻找着,走过自清亭,走过闻一多纪念碑亭,寻找着王国维纪念碑,并从中寻找他们为什么忧伤?他回忆骑车去当时还位于北京朝内大街的三联书店的日子,带着几分惬意,又有一丝忧郁…… -
不上流,不下流
《不上流,不下流》是针对中国文娱界名人的“人物特写”。共有20组人物,主要分四个部分:一、文学出版业;二、文娱界;三、艺术与电视业;四、其他。在写法上,大部分争取多次、长时间跟踪访问,尝试“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完成。大部分发表于《GQ智族》。 这里总有你感兴趣的名流 没有杀死我的,使我更强壮: 陈冠希、倪震、费翔、王菲、张艺谋 嗡声作响的出版王国: 路金波、孙甘露、海子、曹禺、慕容雪村、李海鹏 忧伤的老板: 左小祖咒、 崔健、王伟忠 媒体界菲茨杰拉德: 谷岳、白狼、哥伦比亚人 、宋怀桂 这里总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我是男人,这个世界男人喜欢性,也需要爱。——陈冠希 有点儿意思。——王菲 如果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路金波 别相信他们,他们骗你呢,他们一点都不痛苦,他们是受益者,肯定都买了房子,买了股票吧。 ——崔健 牢骚没有意义,把非虚构写作的困难归到环境是不公平的。很多时候给你留了缝隙,只是你做得不够好。——李海鹏 人不可能变成神。但如果把人做好了,自然就成了神。因为后人需要神,后人会把你塑造成神。——左小祖咒 -
北京十年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
余秋雨先生与海峡两岸学子共同探讨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中文繁体版2010年10月由台湾天下远见公司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华语世界引起轰动。中文简体版2011年6月将由岳麓书社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 本书的主体内容是余秋雨先生用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后加入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学生的“闪问”,以及余秋雨先生对此所作的“闪答”。由海峡两岸两所大学学生的共同参与,而形成了本书的所有内容。 本书是岳麓书社“余秋雨书系”的第一种,“余秋雨书系”后续品种将包括余秋雨先生的最近新作以及出版过的所有旧作 -
全身文化人
《全身文化人》是一本奇特的书,我从来没有想过它有机会以简体版面世,在此先要感谢文化工房的袁兆昌及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张罗及支持。 翻开《全身文化人》的目录,大家不难发现它是一本百分百「作者论」的作品──如果你对「汤祯兆」兴趣不大,那彻头彻尾肯定不属你要呷的一杯茶。如果当初没有文化工房的无限信任,它根本不可能有机会以如斯面貌「示众」。是的,自选集之名本来就已经很不香港。念书时期所接触的自选集,全属内地及台湾的文学大家撰作,堂堂系列横陈,气势好不吓人。我尝试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究竟想看一本怎样的自选集,得出的结论是──肯定是以汇聚作者最出色的文章为终极期盼。也正因为此,我原先打算以「The Best of」的编选逻辑,从而去组织谋篇,即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共冶一炉汇集成书,作为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一直坚信写作必须先娱己后才能娱人。不过迅即发现构思并不可行,因为基于既有版权上的合约限制,我无法把所有自以为最出色的文章聚合成一书。后来退一步去思量,终于得出另一想法,就是以Reader的概念出发,即以建构成一本「汤祯兆读本」为务──那就是说从《全身文化人》入手,读者应该可以明白到我这二十年来的写作生涯,是怎样走过的。而且我也担心自选集在香港的市场非常有限,于是把未收录成书的文章编修进去的念头也益发愈炽热,终取平衡而成了眼前的成貌。 「创作人」、「足球人」、「文学人」、「电影人」及「香港人」,是我归纳出来的五个身分,用来统涉过去的创作历程。邓小桦劈头便问我为何把文学创作置于卷首?我不假思索便回答:那是写作的根,怎能不立此存照思源为证!曾有内地读者询问,为何在《命名日本》后记中,那么强调中文系出身的影响?我得承认今天看来,以「全身文化人」为名正好代表了出入无门的理想境界(可参看叶辉在书中〈疑似同门〉的诠释)──「无门」,就是无门无派,那确是民间书写的自由自在世界;不过要进入「无门」,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写作历练,而我就是凑巧从文学开始,仅此而已。 是的,那绝非你惯常认识专擅日本文化书写的「汤祯兆」──后者其实可能更接近市场定律建构出来的形象角色。但由于大家容易接触到我的日本文化书写,所以是书便刻意让这一重身分缺席。在《全身文化人》所展示的,其实不难说明每个人都有广阔的兴趣范畴,而且内容表面上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看自然会得出文理互通前世今生的脉络印象。再加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才有契机可把意念落实转化成书并得以刊行。 内地读者容或对书中内容,例如香港杰出的文学作家谢晓虹、王良和及罗贵祥等不一定熟悉,又或是对一些香港的地景(沙田第一城)乃至热门焦点话题(《四代香港人》的争议)不甚了了,甚至对一些肆意把弄的语言实验(把广府话口语乃至粗言秽语也挪用至文中)心存反感,然而我深信背后的谋篇定势,其实还是中文铸造天下融通。 是的,《全身文化人》是我迄今为止最偏爱的一本书,希望大家可以看出滋味。 -
中国妇女史读本
近些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出土,以及妇女史观的多元化,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广泛,重新解读或诠释妇女问题成为热门研究。本书所推荐的19篇论文,分别从妇女地位、性别与身体、书写妇女、妇女形象建构、媒体与性别、恋爱与婚姻六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妇女史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试图为中国妇女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中国食料史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中国自远古至今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的历史,理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找出了这种发展脉络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本书文字洗练,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雅俗共赏。 -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
欣赏名画就像聆听音乐一样,可以达到疗愈心灵的效果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不是一本专业的美术书籍, 也不是一本名画鉴赏书。 它记载了作者郭雅蓝交织着欢笑和泪水的白领生涯中, 遇到的与画有关的故事。 书中混合着活力和忧郁,明朗和冷清, 让无处慰藉的人生, 通过图画得到疗愈。 --------------------------------------------------------------------------------------------------- “心灵对画•疗伤美术馆系列”包括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世界名画的美丽与慰藉》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087482/ 《蒙娜丽莎的眼泪——在世界名画中疗愈人生的伤》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48763/ 《在莫奈的睡莲上安顿心灵——世界名画与心灵四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431032/ ----------------------------------------------------------------------------------------------------- 我是郭雅蓝记者的博客的常客。她写的文章,能触动人心,又让人有所反思,更能从中获得力量。这些画作带给她的东西,她又完整地传达给了我们。这次她带给我们即使看了画作也未曾有过的感受,细腻深刻的文字直指人心。 ——姜仁善(《朝鲜日报》次长,《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一书作者) 郭雅蓝不断地结合自己的经历,不吝于把自己的伤口呈现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这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而她们又应该将自己放置在画中的什么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短篇集的主题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得到心灵上的安慰。说来有些酸,不过这也是名画带给人们的众多作用之一吧。 ——李忠杰(《GQ KOREA》主编,《为了人生的太多渴望》一书作者)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