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消失的搭车客

    作者:布鲁范德

    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洞悉美国社会与都市人心灵的哈哈镜!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的著述。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本书可以给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嬉皮读者提供说不尽的故事素材,是最好的培养和刺激读者幽默感的教材。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当代民间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些故事,并把它们当作真人实事——的著述。 作者融会了有关最著名、最搞笑、最离奇、最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并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诚如作者所指出,人们花时间讲述和聆听传说,不仅仅是因为其奇异有趣的情节,更深层的原因是它们真实地传达出创造者和传播者所处的语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并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知识和行为规范系统。
  • 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作者:賈各布斯(A. J. Jacobs)

    三萬三千頁 四千四百萬字 一百億年的歷史 一個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的男人 閱讀,讓人愉悅,讓人提昇競爭力,讓人坐擁知識之城。那麼,如果你想達到「閱讀」的極致之境,選擇把《大英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讀完,會怎麼樣? 作者賈各布斯畢業於長春藤名校,從小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經歷了娛樂週刊工作的數年荼毒,他發現自己的知識水準日益低落,慢慢變得只知道哪位明星喜歡什麼品牌、哪些化妝品和服裝最受時尚界歡迎等等。為了不讓自己繼續沉淪,賈各布斯為自已設定了艱鉅的偉大任務,那就是:把目前單一知識體系最受人推崇的《大英百科全書》,總共三十二冊,三萬三千頁,四千四百萬字,從頭到尾讀一遍! 他太太茱莉跟他說這是浪費時間,朋友也都認為他發神經,但作者還是開始認真執行這看似不可能任務的「百科行動計畫」,早上讀,上廁所讀,坐地鐵也讀,並以自嘲式的幽默風格,將「百科行動計畫」對他各方面生活帶來的影響紀錄成書。 也許是作者身為娛樂雜誌記者的敏銳度,讓整個閱讀過程一點也不像大英百科所呈現的權威與嚴肅;他一方面擁抱大英百科這個人類文明的結晶,一方面則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人類文明的荒謬與複雜,並讓紐約客的日常生活與這些知識碰撞出荒謬突兀但趣味四射的火花。舉例來說,他一面苦讀大英百科,一面與太太苦於無法懷孕,這時候發現大英百科記載了歷代文化的生育撇步與各種掌管生育的神明,沒想到這套知識經典竟可用來當作生育指南,讓他們好不歡喜。其實百科計畫剛開始時,作者只是急於向親朋好友炫耀這些知識、努力加入高智商人士協會、設法贏得益智遊戲節目的出賽機會,同時要克服疲累與別人的嘲弄,但隨著閱讀的內容越來越多,他的腦袋不時蹦出各種稀奇古怪的連想與念頭與知識,也發現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大大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在苦苦掙扎之間,他深深愛上看似呆板的閱讀習慣,也深刻體會到終生學習的重要與樂趣。到最後,他闔上大英百科的最後一冊,彷彿獲得重生,同時也要誠惶誠恐地面對他人生的全新重任--迎接即將誕生的第一個孩子。於是,他閱讀的這套《大英百科全書》,將會是送給兒子的家傳寶物。
  • 未死的沙威

    作者:梁晓声

    随书赠送梁晓声随想录记事本
  • 圣经文学十二讲

    作者:朱维之

    这不是朝拜,是回归,是分享人文企及神的感觉,是品位智慧出乎人的意表之间的得失成败,是对往日,近日,末日的万千气象的遐想。
  • 关键词200

    作者:廖炳惠

    在本书中,廖炳惠教授对文化与批评研究领域里出现频率较高的200个词汇进行了界定和解说。他深入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阐述了这些词汇的起源及其意义的发展、流变,概括了相应历史时期主要理论家对它们的论述,同时尽可能地结合当今研究趋势,去演绎它们的理论与实践途径。廖炳惠教授在本书中对每一关键词所勾勒的发展轨迹,所筛选的精当的参考书目,将为读者厘清理论脉络、改善术语理解状况提供极富意义的帮助。 该书是一本专业辞典图书,此类图书市场上不多。该书用语精练,行文流畅,加上作者的准确到位解说,将文学与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即使讲到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文字也非常通俗,在确保学术性,给人以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作者:Paul Theroux

    Paul Theroux invites you to join him on 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 in the grand romanttic tradition, by train across Euope, through the vast underbelly of Asia and in the heart of Russia, and then up to China. Here is China by rail, as seen and heard through the eyes and ears of one of the most intrepid and insightful travel writers of our time.
  • 大话方言

    作者:易中天

    导语 《大话方言》是易中天教授吕评历史细读城市之后又一部别具特色的语言力作。在书中,易中天涉足了自己全新的领域“语言学”,他对中国各地方言文化进行全面考察,并以其一贯风趣诙谐的笔调进行阐释,内容穿古越今、走州过省,追溯方言起源,展现方言特色,读时忍俊不禁,欲罢不能,读后回味无穷,让人眼界大开,其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是一部很有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内容提要 中国历来就有关于南方和北方的种种说法:南辕北辙、南征北战、南来北往、南下北上等等。这些说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换。比如南辕北辙就不能说成北辕南辙,南征北战就不能说成是南战北征,同样,南腔北调也不能说成南调北腔。 奇怪!为什么南是腔而北是调呢?
  • 宫廷文化

    作者:(德)约阿希姆·布姆克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书名的“宫廷”一词,不能按照中文的字义来狭隘地理解,而完全贴切的汉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宫廷”在这里大体上是指上流社会及其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指皇宫和王宫。布姆克基本上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概念来使用的。在第一章结尾处,他花费了好几页的篇幅来界定它。读者以应在阅读全书之前先浏览这一部分,从而对全书的立意有一个把握。当然,如前所述,本书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以及其中的爱情和婚姻,大量的内容是描述和介绍与贵族衣食起居、军事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也详细描述了贵族青年的培养、法国文化和大学教育对德国的影响,以及宫廷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赞助人制度。这在别的历史著作里是难得见到的。 说布姆克的这本书像一幅幅马赛克壁画,并不全是赞扬他,也有指出该书缺点的意思。全书的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如果希望对中世纪宫廷社会有高度提炼的概括性认识,恐怕会有些许失望。在书的结尾,我们甚至都见不到一个总结性的章节。也因为如此,我个人反倒更欣赏作者了。德国传统的史学以及20世纪流行西方的年鉴学派都不排除在精细研究的同时注重宏大叙事,深受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的左右。布姆克试图避免这样的研究范式。所以,他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法,虽然略嫌琐碎,却自有他的魅力,像微雨飘落聚成的一池碧绿,不问源头,不问去处,憧憧映照着一个个骑士和贵妇人的身影。他不和他的读者讲大道理。
  • 寻梦澳洲土著

    作者:周小平

    一个旅游华人艺术家的文化历险!他九次深入荒漠丛林,历时十五年,终于叩开土著人的历史门扉,澳洲土著的“梦幻时代”成为他的精神乐园。本书是他游历澳洲、感受土著文化的游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荒漠上的小镇、土著画家杰米、丛林里的神秘家族等等,感受生活在世界第一大岛上的澳洲土著人悠久璀璨的文明。 澳洲土著人自古以来就在世界第一大岛上繁衍生息,其悠久文明与中国文化同样璀灿,都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由于没有文字,土著人的口头文化特别丰富。特定的历史和环境,使他们养成了特有的思维方法:土著人习惯把过去的幽灵与将来的子孙一起置身丛林荒野,通过祭祀对话、谚语传说表达出特殊的内涵与智慧。 近年来,土著人对外部的态度稍为开放,希望与一切能平等相待的人分享祖传文明。但是,还是有许多传统的典礼仪式绝对禁止异族参加。本书作者被允许拍照录相并参与其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澳洲的土著文化。
  • 诸子百家看金庸Ⅰ

    作者:三毛 冯其庸等

    金庸小说是与历史结合的武侠小说,也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当代传奇。众多著名作家、学者各抒己见,各逞才情,“射雕之卷”讲射雕英雄的悲剧,大拙对大巧的郭靖与黄蓉;“神雕之卷”讲各个人物的形态,天残地缺的爱情;“倚天之卷”中谈到善恶的边界,“风行之卷”谈到金庸小说出版、发行的“武林盛事”,等等。书中文体不限,论文、奇论、随想、考证,兼容并包,充分呈现了金庸小说在华语世界的影响力。
  • 文化三书

    作者:金克木

    《文化三书》主要内容:第一辑取名“比较文化书”,主要收录的是金先生写的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文章,以解说欧美文化进来后的思想情形的文章为主。第二辑取名“旧学新知书”主要是选取金先生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金先生认为要知道新意思,其实仍可以读旧文章。第三辑取名“无文探隐书”,金先生认为以前识字和读书的人并不多在这部分里金先生试着从非民间的文化查出民间的文化,从少数识字的人查出他们所受的多数不识字的人的心态影响。
  • 语文闲谈

    作者: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的《语文闲谈》出版于1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1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 “闲谈”因某种机缘,始于1976年,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内容或采于街头巷陌,或集自书籍报刊,或记录奇思曼想;海阔天空,凡字句、拼音、语法、繁简、诗词、谜语以及古今历史、地理、艺术等无所不有;亦庄亦谐,笑话、趣事搜罗许多。写法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长短不拘,多为三言两语;编排方式亦不甚讲究,不论内容类别,满五十条即为一卷——整个风格是“随意”,扣紧了一个“闲”字,让人想起古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想起今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而作者却说: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 读库0803

    作者:张立宪

    目录: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 “90展”部分展品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固执复制 海波与他们 幸运之轮 中国学车记 关庚的生活底稿 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 花花世界且说黑 贱客凯文 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 医海钩沉 祖逖与刘琨 同居-崔莺莺 “哥斯达黎加时代” 文摘: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申新搁浅 1934年7月4日,是荣氏企业史上最暗淡的一个日子,申新搁浅了。 这一年,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只有十八岁.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上海报纸上的大字标题:“申新搁浅”。当时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看到报纸,一下子呆住了。他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申新是一个有关民生的事业,怎么会搁浅呢?” 荣氏申新纺织企业从1915年一个厂、一万二千九百多枚纱锭起步,发展到此时,已拥有九个厂,纱锭总数超过五十五万,还有六万多线锭、五千多台布机,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六,前后不二十年时间。申新的发展之快、事业之大,完全当得起突飞猛进四个字。按其生产能力,每日夜可出纱一千件,出布一万四五千匹,消耗棉花三千二百担,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直接在申新工作的职工至少有三四万人,加上家属和运输、营业等间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约在十几万人以上,每天交税万元以上,仅三年半就已超过一千万元。研究荣家企业的陈文源算过一笔账,1932年荣家九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有一亿零二百三十六万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半。 申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搁浅的,此前四年连续都有巨额亏损,主要原因当然是市面不好。自1921年以来整个花纱市价起落极大,十六支“人钟”牌标准纱也不例外,上下落差如同波峰低谷。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以1933年4月申新出产的二十支“人钟”牌纱为例,每件成本二百一十八点三三元,市场价却只有二百零四元,每生产一件就要亏折十四点三三元。荣宗敬沮丧地感叹:板贵棺材贱。不大动笔的他写下《纺织与金融界》一文说: 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布,布价亦仅及纱价;销路不动,存货山积。昔日市况不振之际,稍肯牺牲,犹可活动,今则纱布愈贱,愈无销路,乃至于无可牺牲。……盖自办纱厂以来,未有如今年之痛苦者也。 经济学家马寅初对“花贵纱贱”如此解释:花贵是因为国产棉花不足,纱贱是因为日本棉纱倾销。 另一原因是税负太重。1928年,南京政府开征特税,实行一物一税,荣宗敬曾一度兴奋过。他没想到特税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便利了外国的在华厂家。申新被抽去特税达一千五百多万元。他写信给银行家陈光甫等人说,我国实业尚在萌芽时代,受时局影响,纺织业更是岌岌可危,希望他们能呼吁政府减税或免税,如果再不恤商艰,多方剥削,只有停机歇业,坐以待毙。然而,荣德生大女婿、主持汉口申四福五的李国伟记得,当上海、武汉的纱厂向财政部长孔祥熙提出新税则加重企业困难时,孔开口就骂纱厂捣蛋:“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 特税规定每袋面粉征统税一角,而未实行特税的地方,每袋只征六到七分。特税开征后,各地仍巧立名目,加税、加捐的情况不断发生。面粉已征了统税,面粉袋还要另外征税。1931年2月12日,荣宗敬以福新面粉公司的名义写信给宋子文说,面粉袋用的都是华商机制布匹,这种布袋印上彩色商标以后就是废物,所以袋皮向不征税,面粉征税,袋皮只是面粉的附属物,希望能够免税,这样既合乎一物一税的原则,也合乎提倡国货的宗旨。为要求小麦免税单全国划一,面粉特税全国一律平等,他多次给麦粉特税局写信,呼吁对本国民营面粉业不要重征,对进口面粉无论如何要重征。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身为荣家企业掌舵人的荣宗敬和几个儿子投机失败,光是他们投机洋麦、洋花之类的亏损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总公司这一项利息支出在五百万元以上,申新撑不住了。荣毅仁后来找到的答案也没有回避投机失败这个因素——“在前几年美国开始的国际性的不景气,影响到了中国;日本侵占了东北,日本纱厂又利用它雄厚的资本,在我国各地展开剧烈的倾销竞争,排挤了我们的市场;国内连年内战,交通破坏,苛捐杂税,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再加上申新本身的盲目经营,出品质量不好,利用交易所进行的投机失败。” 不过有一个原因荣毅仁没有讲到,他的姐夫李国伟说,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荣家企业一贯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所以经常陷入高利贷的债务拖累,经济基础并不稳固,一旦遇到金融变动,或市场不景气,便会捉襟见肘,周转为难。 自1933年起,荣宗敬不断给国民政府有关人物写信,希望他们能体恤和支持这家民营企业,几乎空荡荡没有回音。 银行、钱庄,要债的都来了,同仁储蓄部传言荣家要倒,赶紧提取存款。荣家这次经济危机比刘鸿生企业略早一点,他们的企业扩张也差不多,都是发展得太大、太快了。不同的是,荣家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不像刘鸿生在许多不同行业都有投资。 当年,汉口申新四厂发生火灾,荣家从中国银行借款二百多万元。荣家曾向英、美商家和银行求助,还向南京政府建议“庚款借锭”,就是用庚子赔款基金购置外国纱锭借给各纱厂,各厂分期偿还。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厂几乎已全部抵押出去,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几家关系密切的大银行不肯再放款,只有靠十六家与荣家熟悉的往来钱庄暂时维持。此时申新负债累计达六千三百七十五点九万元,全部资产总值不过六千八百九十八万元。到这年6月底,到期的五百万应付款,没有头寸可以应付,申新没有什么可以给银行抵押,钱庄到这时也不肯放款。荣宗敬常常挂嘴边的那句“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债愈多愈风凉”再也说不出来了。在逼得最厉害的时候,宋汉章、陈光甫两个银行家在荣家陪他一个通宵,就是怕他倒下去。申新一倒,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光是上海银行一家贷款就有一千二百多万元,而抵押物主要是厂基、机器和货物。 申新搁浅前几天,陈光甫经常要在申新总公司等到深夜一两点。十五年后他有点儿后悔地说:“荣宗敬的申新企业是全国纺织企业中最大的,为了增加银行存款,巩固我们的地位,我们乐意与他合作;而他当时急需资金来更新扩大,自然也希望与我们合作。结果,没有充分调查他的实际需要和个人性格,我们就提供了大笔贷款给他,导致我们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了活期存款的运行。” 申新系统之外,茂新面粉有四个厂,福新面粉有八个厂,一辈子要强的荣宗敬提出退职,由福新元老之一王禹卿接替总经理,王时任福新七厂经理兼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王尧臣为福新一厂、三厂经理、六厂副经理、七厂厂务经理。自从申新不断扩大,福新面粉系统的业务除了订购外麦、每月财务结算月报,实际上都由王禹卿掌握,尽管福新八个厂除了一厂、三厂,荣家都有控股权。虽然从1927年以后面粉业的扩张步伐缓下来了,但在稳健的王氏兄弟手里,面粉这一块常有盈余。金融业的债主都希望荣家能以面粉厂来补贴纱厂的亏空,在他们眼里王禹卿有信用,申新如要再借款,非王出面担保不可。荣、王之间有矛盾,荣宗敬认为茂新、福新、申新都是自己创下的子孙万世之业,王禹卿则认为他纵子投机,损害股东利益。但这个时候,荣宗敬不得不向王求援,尽管他内心不愿放手。荣、王会谈几次,都没谈成,两人经常大声争吵,一次会上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因此,他又想找纺织专家李升伯出来代理。 一天凌晨四点,在申新九厂俱乐部楼上睡觉的厂长吴昆生,睡梦中忽然听到下面礼堂有人在哭,起来一看,原来是荣总经理。荣对他说:“我弄勿落了,欠政府的统税付不出,政府却要来没收我几千万财产,这没有道理!我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通知各厂厂长和工程师来。” 等各厂厂长、工程师陆续到齐,天已亮了,大约六点左右,荣宗敬只讲了一句:“我现在已没有办法,希望你们去请李升伯出来做代总经理,你们要向他提出保证,绝对服从他。”八点多钟,他们一行到达李家,李升伯问什么事,他们说:“申新不能倒,靠它生活的有十万根烟囱,无论如何要请你出来做代总经理,把申新维持下去,荣宗敬没有办法干了。”李回答:“我没有考虑过,荣宗敬已同我谈过几次,譬如打仗,要靠正规军,杂牌军队是打不好的。”说完,即径自上楼去了。听了他们回来的汇报,荣宗敬说:“那么还是叫王禹卿出来代理吧。” 当时,申新九个厂只有无锡的申新三厂情况还好,无锡还有茂新面粉厂有点儿力量。到最紧急时,荣宗敬不断打长途电话向弟弟荣德生求援,但德生感到以无锡的几个厂去支援上海,力量不够,没敢答应。6月底的到期款五百万元,没有二三百万现款是没法解除的。6月28日,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被他伯伯派去和父亲面商。到无锡已是晚上,他要父亲带上全部有价证券到上海救急,话说得很坚决:“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当时正在喝茶,执壶在手,他想如果茶壶裂了,即使有半个壶在手,又有何用?回首往事,荣家创业之艰难一一浮现眼前。1934年并非他们第一次遇险,此前1908年、1912年、1922年曾三次遇险。1922年冬,债务达三百万元以上,遇到上海“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倒闭,各行庄纷纷紧缩银根,向荣家催还欠款。他们陷入创业以来的第三次危机,被迫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借款三百五十万日元(折合二百二十多万两规银),条件非常苛刻,年利息一分一厘半,比一般高出近四倍,以申新一、二、四厂全部财产为抵押品,以转移三个厂所有权作为设定抵押的手续。而荣德生自述:“借款成功,签字,人人安心,喜形于色。”然而,没有一次危机能和眼前这次相比,考虑再三,他决定到上海挽救大局。(1939年荣伟仁早逝,荣德生痛苦地说这次挽救荣家企业是伟仁的功劳。) 他彻夜未眠,给上海打了十一个长途电话,托宋汉章向张公权商量,得到回话是:“有物可商量。”他带上家中所有的有价证券,赶凌晨四点的火车去上海,到上海只有七点多。九点多,他将证券带到中国银行点交,立约签字,先向中国、上海两家银行押解五百万元。
  • 药窗杂谈

    作者:吴藕汀

    《药窗杂谈》为吴藕汀先生致沈侗廔先生书信的结集。由吴藕汀长子吴小汀整理而成。吴藕汀先生(1913-2005),号药窗,嘉兴人,是中国文人画的著名画家。沈侗廔先生(1919-1989),原名沈茹菘,吴藕汀同乡兼契友,曾任安徽阜阳师院美术系副教授。在1973年至1989年间,两人过从甚密,书信往来频繁。本书共收信函208封。 书名“杂谈”,内容确实庞杂。谈艺谈戏,评书论画,论经论史,几包罗万象。作者对近现代,尤其是当代作家作品、画家画作、影视名星、戏剧名角,等等,都有些大胆的、与众不同的、别处心裁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评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奇谈怪论。难得的是他坚持说出自己的想法,口无遮拦,诚恳认真,绝无戏言。是耶非耶,读者幸鉴之。
  • 无所不谈

    作者:林语堂

    《无所不谈》并不是讲浪漫文学,而只借此讲讲人品及文笔之潇洒。因为人品与文学同是一种道理。讲潇洒,就是讲骨气,讲性灵,讲才华。谨愿者以工,才高者以逸,在做人,在行文,在画画,同一道理。若苏东坡之冠代才华,自然独往独来,无窒无碍,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但是我所要讲的是,无论何人总可表示一点逸气。把真性灵吐露一点出来,不可昏昏冥冥战战兢兢板起面孔以终世,这样的人生就无味了,充满这种人的社会也成了无味的社会。但若只求多寿多福多子混过一世,也不要什么性灵。这也未始不可,至于艺术创作却以此一点性灵风骨为生命。
  • 我们应有的文化

    作者:[美] 雅克·巴尔赞

    本书是巴尔赞的代表性著作,对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出现的危机进行了揭露,并对之作出了深刻的分析。书中涉及高雅文化、艺术传播、艺术市场、艺术过剩、艺术家与批评家的关系等多个主题。 本书各章的顺序完全是按作者自己的主意编排的,作者让明显讨论相同题目的文章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集中成为一个序列。这种分开编排的做法旨在显示与明显联系形成的交叉隐含关系。于是,开篇三章讨论目前所用的处理文化产品的方式;接着的四章表明社会意识本身的状态;其后的两章批评了大学所教授的对待自由主义者和艺术的态度;最后三章考察文明处于衰落状态的可能迹象。
  •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大家小书-乡土中国》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锰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大家小书-乡土中国》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的意义。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 青玉案

    作者:董橋

    近年董橋的新書在裝幀上總喜歡花一番心思,仿古典書的皮紙裝幀,燙金的封面,實在叫人愛不釋手。這本裝幀雅緻的本子,載有四十四篇董橋的最新文章,帶您走進董橋的古董、舊書珍藏的世界。
  • 生活十講

    作者:蔣勳

    所謂「生活十講」,其實就是「生活教育十講」,內容從新價值的建立,到認識自我,再到心靈生活的滋養要件,比如信仰、愛情、倫理、創造力,以及一個圓滿的社會為何不能缺少神話與文學。 這是一個富裕的時代,商業的富裕提供了物質上的滿足,我們很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一雙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個人,拿錢就可以買到了。可是中間有一個東西,在容易購買、容易販賣的過程中,遺失掉了,這個遺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灣目前最大的難題。 小時候,我們會為了一本同班同學忘掉的筆記本,翻山越嶺渡過淡水河送去他家,那時候淡水河橋很少,我要繞很遠的路,從延平北路、迪化街,一直走到今天的大橋那一帶,然後走過大橋到三重,到同學家,現在那個記憶很深……我的意思是說,「難」絕對是生命中幸福的開始,「容易」絕不是該慶幸的事。 我們應該是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裡面自然的薰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的做自己。 信仰最有價值的力量就是實踐,在佛教經典中說「行深般若般羅蜜」,「行深」這兩個字就是強調實踐。單單成為一種知識沒有意義,反而會成為沉重的包衭,甚至是一種「知障」,因為有知識就會賣弄,會被知識牽絆,反而一個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當中,很自然的就會有信仰,會認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 读库0805

    作者:张立宪 主编

    2006年,命运多舛的文化刊物《万象》、《书城》在相继经历休刊复刊后,逐渐式微,更深入的走向精英知识分子小圈子趣味,一本由个人出资策划出版,以“有趣、有料、有种”为出发点的文化刊丛跃入我们的视野。《读库》就像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话语园地,它的实验性和新鲜感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