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辜鸿铭讲国学
辜鸿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他保守的思想、古怪的言行在国内曾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辜鸿铭讲国学》选取辜鸿铭先生有关国学方面的论著,向读者展示这位【怪老头】眼中独特的国学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
《梨俱吠陀》精读
《梨惧吠陀》,印度雅利安人早期部落的诗歌集、印度传统文化的源头,不仅是印度雅利安人,而且也是印一欧语系各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至今最早的诗歌集。自古至今,中国学者对其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本书试对此部典籍作如下初步探析:以印度学研究为框架.概述其研究之学术史;论述其创编与汇编过程,并阐明其为吠陀文明之根基;辨识其中记载的众神;分析其显示人与自然现象之关系.及反映尘世习俗与探索宇宙起源的重要诗篇;描绘其产生时代的历史慨貌。 -
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主要内容: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闪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 -
海德堡语丝
本书所记,不尽是风景,有对德国的文化、政治、历史的所见所思;不属于“高头讲章”的议论,只是随感式的语丝;所言不限于海德堡,但每个字都是作者在海城的两个客舍所写。如董桥在序中所言,那是“一段文化学术史,兼且游览政治社会之今昔风貌,其中温情所寄之处,更十足是一组杂事诗”。 -
醜陋的中國人
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四日,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子子孫孫受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癒」,我們可以想像當場的震撼程度,從稍後在留學生群中引發的討論,已經可以預知其演說內容終將引爆。 當呂嘉行的演講記錄分別刊載於香港(《百姓》,十一月十五日)、紐約(《台灣與世界》,十二月一日)、台北(《自立晚報》,十二月八日)、洛杉磯(《論壇報》,十二月十三日),「醜陋的中國人」乃擴大成為全球華人論爭的焦點。 次年八月,此篇講稿和另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及三十二篇雜文組成的「老昏病大展」結集,並收入二十篇回應文章,合成《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在台北林白出版社出版,緊接著大陸版、韓文版、日文版、英文版紛紛出版,大約十年之間風波不斷,海峽兩岸都出有評論專書。 柏楊愛深責切,他說:「中國人,是一個迷失在濃厚醬缸裡的族群,需要警醒」。是的,「醜陋的中國人」是二十世紀末葉知識分子在沉痛的反省之後,向自己民族所擊出的一記警鐘。 -
读库0802
本辑《读库》的彩页篇幅扩充为36页,是因为一位摄影师。 河南新野是一个密林之外的猴子之乡。如果你见到牵着猴子走江湖的耍猴人,那他多半就是这里的人。但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留心这些从你身边走过的人群了。 摄影师马宏杰从2001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落。他跟随耍猴艺人扒火车,露宿街头,游走城市卖艺,记录下流浪艺人的家庭场景、生活演变,以及这个行业的逐渐消亡。 《诗人活在福利院》是一篇迟发的文章。2001年4月,食指获得前两届空缺的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当时有媒体说“今年的《人民文学》诗歌奖一个给了自杀者,一个给了疯子”。 同为诗人的杨子辗转来到北京市第三福利院,找到这位已经有近三十年精神病病史的老病号。 “就我记忆所及,郭路生是自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这是诗人多多对于食指的评价。与食指的访谈结束后,杨子在文章中写道:“我没有必要去请教医学博士,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一个疯子在谈论诗歌时可以如此健康如此正确。” 李怀宇先生长期拜访百岁老人周有光,他为本期《读库》提供的周先生口述,尽述百年间的世事沧桑,人情世故,算是为我们难以理解的世界作出的别出心裁的脚注。 叶圣陶评价张氏四姐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本文也记录了周有光与张允和,以及张氏四姐妹各自不同的命运。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是余昌民先生所撰的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凡是经历过的事情,我都想从容地有个交待。” “随心写去,完了一读,真还有感于‘那个既单纯又无知、既热情又偏激、既阳光又冷酷、既清贫又富有的时代’。读过的同学(包括不同校的)都很兴奋,说我‘怎么记得’;我反而奇怪:‘怎么会忘记?’”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邦德,邦邦的》写的是风流间谍007手中那支硬邦邦的家伙。本文是对所有007电影中所用的武器条分缕析的研究,并对其中几个疑点进行了终极探讨,以期武器发烧友一睹为快。 《非洲的碎片》是曾刊发于《读库0602》中《非洲,我的非洲》的续篇。上篇大受读者好评,当年的《读者》、《青年文摘》和《海外文摘》在同一期都做了转载。文稿却在出版商处屡屡碰壁。作者柳桦先生曾经写过,其中一位出版人发表了大意如此的意见,这个人写的非洲一点异国特色都没有,说他写的是通县也可以。 “真的是我写的那些不够非洲不够异国情调吗?如果真是,我不后悔,因为我写的是人不是情调。有个和我几乎同时在异国常驻又同时写异国的人出了本书,我的一个良心大大地坏了的朋友常拿此人刺激我,有一天我很认真地告诉他,别拿这个人跟我相提并论,我写的是异国的我,那人写的只是异国的异国,虽然我的书还没有出来,但跟他相比还是有着层次上的区别。如果只是写异国,我还不屑。”他说。 本辑藏书票由王增延先生绘制 耍猴人江湖行 马宏杰 诗人活在福利院 杨 子 附:食指诗三首 周有光与张允和 举杯齐眉 李怀宇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 余昌民 邦德,邦邦的 杜 嘉 渴望雄起的投影 花之静 非洲的碎片 柳 桦 姥姥 舒 泥 《中性》三题 黄昱宁 Ask姬十三 姬十三 -
谈《笑傲江湖》
温瑞安以专业作家的手法,从全局把握《笑傲江湖》“妙造自然,清新可喜”的整体精神,一幕幕、一人人细细说来,将其中线索、伏笔、因果、象征一一点出,缜密、宏大而不失亲切,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看出金庸小说的“门道”。 -
少年中国说
民国奇才奇文. 梁启超卷 -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19世纪后叶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和社会评论家马修·阿诺德的代表作。作者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分为野蛮人(贵族)、非利士人(中产阶级)和群氓(平民),抨击了他们的自满、庸俗和拜金主义,倡导以美与智的文化(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通向天道和神的意旨)来对抗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与工业主义所导致的缺乏秩序、准则和方向感的无政府状态,以期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从而确立国家的观念、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和民族的健全理智。 -
摩挲大地
余秋雨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书》共分六册。首批推出有关中国的两本《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 《摩挲大地》一书,精选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的一些著名篇章,但每一篇都由作者本人进行了大幅度的精心修改。书中的后半部分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全书220千字。 从此,余秋雨的全部文化散文著作,均以这套书的文字和标题为准,之前的所有的版本不再印刷,以误读者。 一路上写的书已经不少。由于读的人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盗版狂潮。 作者的书在国内的盗版本,早已是正版本的十倍左右。前些年应邀去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演讲,馆方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收藏的作者的中文版著作一本本推出来向听众展示。但是,作者与妻子不得不苦笑着交换了一下眼色,因为推出来的大多也是盗版本,想必购自中国大陆。 其中还有不少,是盗版者为作者编的各种“文集”。 因此作者觉得不应该再麻烦这些盗版者了,决心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出版物。更何况,重访文化遗迹时所产生的新感觉需要补充,很多当时漏编、漏写的篇目需要加入,不少自己已经不满意的文章需要删削。 为此,作者花费不少时间等待以前出版的那些书的合约到期,然后不再续签,让全国各地正版书市场上作者的专柜“空架”了很久。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对以前的文章进行大幅度的改写,又增补了不少关及中华文化基本经络的文章。 这样就构成了一套面貌崭新的“文化苦旅全书”。其中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关中国的路程,第二部分有关世界的路程,第三部分有关自己的路程。 眼下这本《摩挲大地》,精选了原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里那些著名的篇章,这次对每一篇都进行了改写。书的后半部有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生态的文章,都是第一次发表。 -
猫:九十九条命
猫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宠物,它们的魅力究竟何在? 是因为他们所需较少,不会制造噪音?是因为它们让人松驰,优雅迷人?还是因为它们多变的性格和独特的个性?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九十九只来自不同地域、生活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猫,它们充分展现了驯养猫身上的形形色色的本能和个性。宠猫者也许无法立即辨出自己爱猫的身影,但他们会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共鸣,因为许多细节都是他们早已熟悉的。书中述及的猫,有天使与魔鬼,小淘气与好吃鬼,街头野猫和皇家猫咪——既有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猫,也有传说和文艺作品中虚构的猫。它们的主人都声名显赫,历史名人、政坛要人、艺术大师或科学伟人,不过在这里,猫才是主角。 -
声声不息
《声声不息》是让—保尔·古的一本文学评论集。在这里,我们找得到那个时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作家理性的另一面。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中间人”里收集了作者八篇评论文字,评论的作家横贯内外,纵涉古今,评论的角度也是各有不同。但这些文字分而不散,一些重要的观点和引文在其中屡次复现。第二部分“小说的行文”则是作者在抛开具体作家作品后,进行的一场纯粹思辨的游戏。这些文字最清晰也最直接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念与文学观。在这里,作为译者,我想咬文嚼字一番,进行一次“释题”的尝试,从而对其中的某些观点给出译者个人的一些阐释,供读者参考批评。先从借用瓦莱里语作题头这一事实本身谈起。 “声声不息”,这是瓦莱里在谈及19世纪下半叶法国著名小说家于斯曼斯时所涉及的概念。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暂把它译为“延绵不息”的声音。让—保尔·古以诗人瓦莱里的话作为一本小说论集的镇文之宝,并断取“声声不息”赫然印于封面作标题,在译者看来,这其中其实并无借光之嫌。细读作品,读者们会发现,瓦莱里在这里其实是一个被批判的对象。说到此,自然不得不先提一提作者对于小说与诗歌的态度。 让—保尔·古认为,法国文坛似乎有这么一种传统:诗人面对小说,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优越感。诗人们脑子里普遍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体裁”等级观念,似乎严格的要求、真正的言语经验、存在体的运动及其栖息之处、一切写作的源头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诗人的王国,而小说却只能“让人们感到被填饱的愉悦”,是一种“玩意艺术”(福楼拜语)。瓦莱里这位“用诗来攻讦小说的专家”就曾说过,小说是一种次要的题材,因为它是抽象的,没有严格形式的。证据就是:小说中充斥着无用的“细节”,远不及诗歌那样具有精炼的形式。让—保尔·古认为,这是长期以来诗人在文坛上产生的威胁所致。作为小说家,诗人的傲慢和小说家的卑微使得他从心底里感到愤愤不平。 然而,尽管心情是气愤的,让—保尔·古的头脑却是清晰的,而他反驳诗人(尤其是瓦莱里)的手段则更是巧妙的。瓦莱里在攻讦小说的弱点时曾说,“诗不会因为起过了作用而丧失生命”,因为“诗可以在形式中重生,它促使我们照搬原样对其进行重构”。至于小说,则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它属于散文,而散文只要概括一下即可。这里的关键词其实在“形式”和“重构”二字,这也是小说与诗的重要区别。让—保尔·古巧妙地以这句话为切入口,以巴尔扎克的小说为文本例证,天才般地提出了“公式句”的概念(上卷第五章),并指出:首先,小说中的这些“公式句”,不是什么“无用的‘细节’”,而恰恰相反,它们聚集了一篇文章价值的主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也不仅仅是什么愉情悦目的“玩意艺术”,可以读过即扔,而是一种“专制艺术”。反借瓦莱里的话来说,小说也会“促使我们照搬原样对其进行重构”。因为所谓的“公式句”,并不是一条信息,如果它脱离了赋予其价值的整个小说体系,就成了一句无用的陈述。我们只有通读过孕育公式句的整篇文章,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就这样,作者不另立名目,借瓦莱里诗论中的原句,便为小说澄清了莫须有的罪名,将“声声不息”四个大字悬于封面,作为对小说境界的阐发,不知是否会因为其中蕴含些许讽刺的机锋而更显有力? 现在来谈谈“声声不息”这几个字本身。首先,我们在此并无意对瓦莱里的这段话溯本求源,因为这里的“声音”概念,是被让—保尔·古替换后使用的,与原意不一定吻合。因此,我们所要做的,是试图探寻让—保尔·古视野中的“声声不息”。先从“声”(la voix)字说起。 让—保尔·古在论及《马尔多罗之歌》和《阿尔戈古堡》时(上卷第六章),曾对他所谓的“声音”有过一个定义:“这种声音是一串连续的流动体,是它的口述性所具有的节奏,这种节奏来源于身体而非言语表达。”我们特别注意到这样几个字眼:“连续的”、“口述性”和“非言语表达”。这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的创作经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兴趣的焦点,即“书写内在话语和‘对声音的感知’”。上文曾提到作者写作《飞地回忆录》时的特殊手法,他在录制工人叙事的过程中所感兴趣的,不是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不是“言语表达”(le parlé oral),而是声音的在场,是“口述性”(loralité)。在作者看来,这种口述性是每篇文章中的“身体”成分,这种声音“与作品的节奏一样,也处于身体和言语活动之间”,是“身体与语言之间的通灵者”(上卷分第六章,下卷第十章)。而由于这是一种内心的话语,是瓦莱里所说的“意念的流动”,因此它是一种稀音之声,是“沉默的话语”,“我们无从听见它”(下卷第十二章)。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所要考虑的,正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方法彰显这种声音的口述性,因此,他在许多创作中(尤其是早年的几部作品中),都安排了一个叙述者—作家的在场,并寻找各种话语情境,以便给沉默话语的语言表达活动确立一个近乎真实的框架。当然,这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小说的行文上做文章。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7年撰写的《艺术的窄桥》一文中曾说:“如果你们将散文从众多小说家强加给它的驮兽的苦役——承受细节的重负,赘满成斗的事实——解脱出来,它便能够升上云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呈螺旋形和圆形上升……”在让—保尔·古看来,这番话在颠覆传统小说观念过程中具有代表性。他在作品中一再强调,小说不仅不等同于叙事,而且小说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剥离了叙事之后,小说中剩下的东西”(下卷第十章),即小说的行文特征。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则又属行文的连续性,因为它与作者力图再现的“声音”密切相关。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这种无言之声是口述性的一种节奏,是身体保留在语言中的成分。而让—保尔·古认为,节奏的产生离不开连续的行文,它是文章中“冲动(élan)与缓置(posé)的连续运动”,在连续的行文中,我们能发现“冲动的再推进与起伏顿挫”,即节奏。在译者看来,要理解这段话并不困难。这里的“无言之声”或许就可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声”。写作之难不在于达意,而在于如何使得 “心声”曲尽其妙,而又不露工于技巧的痕迹。“心声”时而一泻千里,时而九曲回肠,其中的“冲动与缓置”之微妙因作者的风格而易。但不变的是,只有当作家对于句式长短张弛的拿捏达至炉火纯青之境,句子与句子间的衔接已成珠圆玉润之态时,“无言之声”才有可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真正让读者感受到其呼之欲出的张力。因此,行文的连续性与“声音”的喷薄而出是陈陈相因的。用让—保尔·古的话来说,“行文与声音相遇,这种从未有人听闻的声音就是行文之声”(下卷第十章)。 那么究竟何为“连续的行文”?福楼拜曾说:“连续性铸就风格,正如持久成就美德。”因此,所谓连续性,首先是一种文学性,是文学实践者,或让—保尔·古意义上的“连接者”所要追求的目标。“连接”(这个词可以看成全书的一个关键词)产生运动,推动文本前进,从而成就连续。而所要连接的对象,“从意象到句子,句子到片断,片断到整本书”,贯穿整部作品。如果说小说的写作以无序的世界为对象,那么小说的作者——连接者——有所作为之处,正在于“将形式与一致性赋予原本无序的、异质的、极大丰富的系统”(下卷第九章),在于人为地制造一种秩序。当然,这还不是最终目的。让—保尔·古将一部作品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团块”,而被连接之手揉捏进这只团块的素材,并非是同质的,而是丰富多姿的。因此,他认为,在人为地建立统一秩序的同时,又使得这种一致性或极大丰富性不失明显,这才是连接的境界。 如何才能达到在矛盾中统一的这一境界?让—保尔·古谈到了文章的“厚度”。在他看来,文章中的时间因素是产生厚度的源泉。一篇文章中具有多个时间点,连接者正是在将这些时间串联在一起的过程中,使得文章变得密集,厚实。按照作者的说法,这应当是文学中一个值得忧虑的因素。为了解决文学思考中的这种忧虑,作者便会寻找那些“总是倾向于置身在我们和这样的文学之虑中间”的“中间人”(上卷第六章)。在这本书中,让—保尔·古选择了夏多布里昂和他的《墓畔回忆录》(论朱利安·格拉克和让·蒂博多的文字,讨论的也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夏多布里昂认为,作家(在让—保尔·古看来,尤其是小说家)可以“连接”一切,写作一切,“世界其实可以被一览无余地写进一本书中”。在时间处理方面,他曾用自己的妙笔,在“区区几页间”,“构筑了五个时间层次,它们交织得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很难辨认出哪一个是我们阅读的当下”;甚至“当下”对于我们来说都变成了“一种回忆”。这是夏多布里昂的能耐,而在让—保尔·古看来,这更是“小说的能耐”,因为“我们正是将《墓畔回忆录》当做小说来读”(上卷第二章)。无疑,作者又不失时机地为小说献上了一首赞歌。 当然,让—保尔·古是在现代性美学的大背景下,在断裂、瞬间、不连续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识的语境中提出作为一种诗学标准的“连续”(上卷第六章,下卷第十二章)。从现代性的角度去观照让保尔古的诗学,或许不失为一条挖掘个中深意的途径。 他曾这样坦诚地说道:“个人认为,在行文之声的产生过程中,句式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将句式视为产生行文连续性的本质原则。不论之前我们要经过多少迂回,去制造时间的衔接、张力、时间运动以及产生非线性化的意象编织,最终成为连续行文核心的,还是句式。句式由此成为一种工具,它使得生命冲动的作用得以发挥,这种冲动的能量与具有摧毁之势的自由能量两相抗衡。”(下卷第十章)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小说的艺术手法(包括句式)总是服务于小说的主题,总是第二位的,让—保尔·古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句式无需“要像次要角色那样在语言的舞台上消隐自我。句式的作用在于混淆视听,它无需躲到它要为之服务的意义背后。在读者与它所展示的对象之间,句式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厚度和物质。”作者以洛特雷阿蒙的《马尔多罗之歌》和格拉克的《阿尔戈古堡》为例,精彩地阐述了句式所产生的独特魅力:“推动文本前进的力量,文本的活力,张力,游走在文本的两个极端、促使作者之手和读者之手一往无前地前进、继续前进,去翻开一页又一页的那种急迫的力量——这种推动力,张力,以及促使小说运动的力量,都从同一个源头汲取能量,这个源头就是句式的原动能量……”(上卷第六章) 问题探讨至此,似乎还没有完结。理想的句式结构是文章的能量之源,那么,什么又是这样的句式之源?让—保尔·古针对此提出了“要求”的概念(上卷第三章),把问题又拉回到宏观层面上来。译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玄奥的文学命题,更多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学追求。作者似乎有意在作品启幕时,就给读者们呈现出克莱斯特和塔索这两位文学巨匠。他们的国籍与时代均不相同,却对艺术有着同样惊人的执著,以至于当他们发现无法以有生之涯,成就无尽之艺术的现实时,绝然自毁呕心沥血著成的手稿,在未完成的经验中弃世而去。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追求的象征,象征着对于无尽的艺术境界的无尽追求。或许,克莱斯特和塔索的文学生命,就因为这充满哲思的壮丽一笔而从此变得完满,又或许,这,就是对何为“不息”的最好解释。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也许两句杜诗,足以曲尽让—保尔·古的文意。翻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译完一本《声声不息》,回头看去,不经意间已跋山涉水走过了好一段征程。其间的山重水复也好,柳暗花明也罢,都成为这次“奇遇”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在我生命的经验柱上刻下一道道清晰的印痕。其实,开头许先生的话,我只引了一半,偷偷留了半句来收尾。他说:“翻译是一种历史的奇遇,是作家和译者心灵的共鸣。一个好的作家,只有遇到一个好的译者,才能碰撞出一段好的姻缘。”我当然不敢妄称自己一定是个“好的译者”,更没有克莱斯特与塔索那样惊世骇俗的勇气,我只甘愿做歌德笔下的“译者—媒人”,通过一本《声声不息》,激起读者们揭开让—保尔·古半遮半掩的面纱之欲望,让我一个人的“奇遇”在更多的人身上继续下去。如果真的能这样,总算可以成就一段良缘佳话,即使被歌德讽刺一番又有何妨? -
吾讲斯美
《吾讲斯美》这题目并不是要讽剌什么,仅是觉得好玩,自己来谈谈美国。布什家族的人气,苏珊·桑塔格的微笑,美国大选中蕴藏着怎样的文化战争,为子女存学费与为自己存养老金哪个合算,领带的不同颜色代表了怎样的政治含义,以妮可·基德曼为代表的澳洲帮如何横扫好莱坞,“哈利·波特”的成功激起的童话与文学之争结果如何,等等。这一部闲时翻翻的随笔集,有娱乐之顽心,却无讲道之热忱。之所以无热忱,倒不是被国内“到处莺歌燕舞,形势一片大好”所感动,而是对知识分子以先知自居所推行的社会工程有哈耶克式的怀疑。 英谚曰,上帝在细节里。《吾讲斯美》很注意细节,盯着“美国宪法有个漏洞”,谈女男关系,论古典文学有否现实意义,写几篇影评,主要是比较电影和文学原著,这是所谓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看看大众文化的电影如何把比较精英的小说庸俗化。因为不是讲道,《吾讲斯美》很少直接对读者说应该怎样怎样,而是把道理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如果实在有什么微言大义,通常也是以暗示的、隐喻的、谐趣的、反讽的、象征的、寓言的或类比的方式(好像卖了几个瓜)嵌进文章里,读者能理解最好,一时不理解就当故事看。《吾讲斯美》只是中立客观地介绍国外文化现象,并不是要宣传某种理论或某套理想。 -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合订本2006)》主要内容:2006年,《咬文嚼字》继公布最容易错的100个别字后,又发动读者检查了央视“春节晚会”和全国12家电视台的荧屏用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2期的“众矢之的”栏目,也许会让你想起“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诗句。 毋庸置疑,电视是强势媒体,然而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它并不具有强势,相反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请给荧屏亮分”活动虽然结束,但本刊仍会一如既往地关心电视荧屏。你在观赏精彩节目时可别忘了咬文嚼字噢。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语文学习,讲究炼字、遣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热爱母语,要下功夫去学习语文,本刊物就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本刊物虽小,但很有看头,很有内容。该书在“一针见血”的精神之外,还“咬”得入情入理,“嚼”地有理有据,既指出其错,又道出其理,被“咬”被“嚼”者心悦诚服,读者也因此长了见识,懂了道理,丰富了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本册是其中的2006合订本。 -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本书分宋词与都市、节日、歌妓、市民四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都市建筑的华丽和都市生活的享乐气氛决定了部分宋词的艳丽性和富贵气等特征;宋词中的狂欢精神与宋人节日生活的纵情享乐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宋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烈拥抱与赞美是宋词狂欢精神形成的主要原因;歌妓对宋词的艳情性、女性化的风格、对词的实用功能和词的传播有较大的影响;产生于都市生活的宋词作为市民文学的一部分,其艺术精神与市民艺术趣味之间有着种种联系。这些结论是颇有见地的。 -
魔鬼辞典
《魔鬼辞典》作者安布罗斯·比尔斯,美貌:女人吸引情人、吓死丈夫的力量;道歉:为将来再次冒犯打下伏笔;大炮:一种用来校正国家边界的仪器;葬礼:这是一种露天表演,它通过使殡仪员发财证实我们对死者的崇敬之情,用足以加深我们的呻吟并使我们流双倍眼泪的昂贵费用强化我们的悲痛。 -
傅雷文集
《傅雷文集》(书信卷)作者傅雷以翻译家见知于世,译文信、达、雅三美兼擅,传誉译林,卓然一家。所译皆世界名著,抉择谨严,影响巨大。傅氏学养精深,于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尤具专长,而常为其翻译盛名所掩。特别重要的,是他的立身处世,耿介正直,劲节清操,一丝不苟,兼备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品德与现代精神,堪称典范。文革殉难,举世景仰。《傅雷家书》问世,一时家弦户诵,纸贵洛阳,因为其中不但表达了亲情之温馨,还深刻体现了生活的真谛,社会的尊严,爱国的热情,对艺术家“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严格要求。书简部分,不但有傅雷夫妇与傅聪、傅敏的往来家书,更有傅雷致中外友人的公私信函,极为珍贵。更有傅雷自撰传略,详述其家世出身、学殖经历,文字生涯,社会活动。纵观《傅雷文集》一书,不但能于此理解傅雷全人,更足以知人论世,认识一代知识精英内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违合参差,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都不容低估。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最全的版本,是当代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 -
放屁
不論中西方,都有一種特別骯髒的字眼,西方叫Bullshit ,東方叫「放屁」。「放屁」,在語言上是非常不雅的用語,但在今日政客們格外擅長「放屁」的狀況下,語言現象裡的「放屁」早已淹沒了全世界。 「放屁」乍看之下,好像是說謊,但說謊是說謊者自己知道何者為是、何者為非為前提,把非說成是、把是說成非,以收欺騙之效;但「放屁」乃是一種非關真假說謊的語言表達和操弄技術,而藉著這種操弄來獲得利益。 作者在《放屁》書中指出,當代社會已到了「放屁」大盛的時代,當人們對複雜的問題缺乏知識心和責任感,就會隨著情境的需要,隨時講出各種的屁話,當一個誠實的人說話,他只說他相信的,而騙子說話,他也知道自己所說的為假,但放屁的人則不然,他的眼睛不管事實,只理會說出來的話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他不管所說的事情是否正確的符合現實,只是經過檢選加工,來配合他的目的。 對照台灣今日的各項社會與政治環境,真理消失,放屁當道,不問是非黑白只問藍綠,粗暴的權力就在鬼扯的掩護下,更加任意妄為,本書所透露的,是一個更大的時代惡兆。 -
书天堂
全书共分"书人"与"书地"两大部分: 书人的第一篇《高科技与古董书》,即介绍了约翰·沃诺克( John Warnock ),网络软件公司Adobe Systerms, Inc.的创办人,他同时也是位古董书收藏家,成立了Octavo公司,成为西方印刷文明打通古登堡时代到电子书时代的桥梁。其他精彩的内容还有老杂志、藏书之乐、黑胶片、书衣、吃书节、书梯、书架、图书馆之爱与书人老少配(例如约翰逊与博斯韦尔等),可说是与西方书业的各路英雄好汉一场场精彩的对话谈。 书地中的《电影中的书店风景》,可说是书店业与电影艺术的情景交融,其他如《随处与书相逢》、《机场书店》、《蓝道之家古书店》、《书迷的香格里拉》、《爱书人的金矿》等,虽然都可以说是她的前一本书《书店风景》的延伸,但是写作境界的提升,已经到达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作者采取全景式的深度采访、深度报道、深度刻画,优游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书地之间,摩挲与装帧、出版、修复、搜藏、拍卖等相关的书事;解读那些具有传奇性格的书人,进而成为第一位西方书籍的专业记录者。 《书天堂》不只讲世界各地的书店,还讲述了与书相关的人、事、地,新书之所以取名《书天堂》就是因为“她的天堂是由书构成的”。 ---------------------- 目录 Acknowledgments 前言 高科技与古董书 越陈越美丽的老杂志 藏书之乐 黑胶唱片与书 封面故事 书痴吃书 打造百年书梯 书架与我 图书馆之爱 书人的魅力 查灵歌斯路84号 随处与书相逢 机场书店 电影中的书店风景 古书嘉年华 书籍拍卖的变与不变 摩根图书馆 蓝道之家古书店 书迷的香格里拉 爱书人的金矿 后记 -
英国文化选本(上下英汉对照)
本书为目前国内唯一英汉对照的英国文化选本。选收了约翰逊、雷诺兹、吉本、怀特海德、伯林等五十余位名家的文章。涉及人文学科诸领域,折射出英国文化之精华。选文皆富于思想与文辞,为历代传诵之精品,大都系国内首次译介。译文多出自陆谷孙等知名学者、翻译家之手。堪称名作佳译,相得益彰。 本书有助于提高英语修养,有助于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启发思想、增进文化素养。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