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水浒摸鱼

    作者:王峰

    如果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希望生活在哪个朝代呢?大多数人大概会选择盛唐。作者也曾做过与李白同游的“白日梦”,但清醒下来考虑早点之类的问题时,觉得还是回到梁山好汉齐聚的宋朝比较方便。 对北宋市井生活的向往,大概缘于作者自小对《水浒传》的痴迷。因此,书里免不了粥饭点心、救火家事、金银铜钱这样的问题,一幅生动的北宋民俗风情画卷便缓缓展开。 水浒故事本是说书人代代相传,非一人所著。精彩之余,难免有无法自圆之处,有心读者很容易发现。因此,作者在书里专挑一些旁人很少注意到的“道具”、“龙套”、“穿帮情节”等查根溯源,品评细说,仿佛把《水浒传》塞到显微镜下一般,定要观察个究竟:度牒是何宝物,能让“棒槌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能心细如针地缝个锦袋盛上,教武松贴肉胸带着?目不识丁的鲁智深,为何能把一纸偈语“读了数遍”,“藏在身边”,最终应“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在江边坐化?这本《水浒摸鱼》也颇能起到为读者答疑解惑的作用。
  • “她”字的文化史

    作者:黄兴涛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 让记忆校正记忆

    作者: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本书收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第30-33期访谈、特稿、书评、随笔文章,约二十万字。 访谈&口述 李长声谈村上作品的中文翻译 高田时雄谈敦煌学 李敖谈李敖 宇文所安谈文学史的写法 特稿&书评 城市·东亚·生活 特莱津:被遮掩的历史 腐败的四种症状 从滥用的权力下解放出来 淮军:从偏师到劲旅 小说中的晋商 徽莱馆 顾颉刚铭“九鼎” 知识分子应当尊敬谁? 让记忆校正记忆 不是“学院式的作品”,有意思吗? 恩典与经文 英国人是人么? 死于摇滚 一张兴隆票:一个小家庭的破产故事 “李约瑟问题” 单说《十字莲花》的“硬伤” 无端因缘著文章 失意成就大总统 如果开始就知道结局 莎士比亚真不难读吗?——兼答网友 极繁的小说,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 贫民窟的印度神订 为大屠杀开脱? 诗可以观——读内藤湖南的汉诗 圣经正典的形成 真假丈夫和历史真相 指尖薄技,还是工 之巧? ——漫论手机语言“现象” 从“不怕鬼”到“不怕兔” 笔记&随笔 是回忆,同时也是……质疑的思考 书的数字化垄断 钱锺书两则妙语的西方来历 到底是上海的雪 …… 后记
  • 书虫小札

    作者:黄苗子

    “苗老汉聊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小品随笔自选集。作者自称书虫,钻入书中,一辈子不出来。“书虫”所读之书不分古今,无论中外,举凡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宗教以致科学等等,无所不读,自己得趣解闷之外,还把“有趣怪奇”之事抄下来,与读书的心得感悟糅为一体,与读者共享。
  • 大实话

    作者:张鸣

    《大实话:历史与现在》是作者最新的历史观察与时评文章集,张鸣写史,总能把历史堆里那些已经被遗忘的事件诙谐地表达出来,原滋原味的端到读者桌上。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更多的是现在。他的随笔集都是以讲故事为主,文字浅如白话,幽默有趣,然而尖锐,看着是在讲历史上的那点破事,读者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却是熟悉的当下,说古是为了讲今,历史只是材料,当下才是真正的落脚点。在这本新书中,“说今”的份量更多了,直指当下。 比如,讲隋炀帝的排场时,张鸣说,炀帝为了向外人证明中国的富庶、国人的好客,下令正月十五起,一个月内,整个皇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外人的酒饭食宿全免,而国人却往往衣不蔽体、路有死骨。排场的结果是,没几年,隋就亡了。张鸣说到当今官宦子弟把持政府体系时,疾呼,“为官者,尤其为高官者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把平民上升的路给堵了,全留给了自家人。”
  • 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全书

    作者:余秋雨

    作者需要穿越很多恐怖主义蔓延的地区,例如北非、中东、南亚,而且还必须贴地穿越。对此,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一个集团能作出安全的保证,包括美国和欧洲的几个发达国家在内。多少年,找不到有哪个国家派出过什么采访组做过类似的事,《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记录作者走遍的每一个地方,《文化苦旅全书:千年一叹》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讲述的。
  • 古道

    作者:[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12年所作,他类游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他行走于英国各种道途,记下一路上的所见所思,言说这些道路和他自己的故事,它们如何通往英国之外的世界和她们所构成的脉络。他的散文机智优雅、精巧而不晦涩。他所做的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将哲学和文学覆盖到他的步行旅程之中。这最终是一本关于人和地方之间关系的书,他探究的是我们是如果被我们所经过的风景所塑造
  • 时代正在改变

    作者:张铁志

    无论如何,走过1968年,走过1989年,走过2011年,从埃及到华尔街的抗议,人们还在继续寻求那个想象的乌托邦……没有人有乌托邦的答案。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对于这场变革的方向以及明天的具体样貌,每一个人都将是关键的参与者,都会是时代的改变者。 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第二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 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

    作者:黄云皓

    《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旨在从建筑学的角度,从规划、建筑、室内、景观,这建筑学的四个方面出发,全面展现《红楼梦》为我们所描绘的迷人的多姿多彩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世界。《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直观、明了。也可以说是对《红楼梦》一书中的建筑的图像注释。借此帮助读者在阅读原著时能更清晰直观正确地了解原著中的建筑含义,进而能更真实地感受到《红楼梦》为我们所展现的如诗如画、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更重要地是,通过对于《红楼梦》中的建筑分析,从而推导出来的大观园平面图,从本质上揭示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及大观园的象征意义之所在。
  • 老西安

    作者:贾平凹

    收入《老西安》、《西路上》两篇长篇散文。讲述千年古都西安心灵史及西路上一位著名作家(即作者自己)的情感之旅。
  • 故事

    作者:董橋

    董橋最新散文小品四十五篇,每一篇小品配一幅彩圖,故事因此多了幾分顏色的敷陳。作者說,活了這許多春秋的老頭了,邂逅的人和事說不上多也說不上不多,閒時回想恍如一齣齣的戲,有的繽紛,有的蒼涼,更多的是幕啟幕落之間的那一陣微茫。 畢竟跟文字結了四十幾年的深緣,書齋裡一盒一盒的舊信件舊日誌舊筆記藏著太多的人和太多的事,抗拒撫今,情願追昔,尋尋覓覓總會尋出一番前塵,半簾夢影,有些可以寫得細緻,有些不便依帖描紅,比較穩練的做法往往是背臨碑字似的摹繪淼茫的輸廓留住無盡的念想,為流逝的歲月,為往昔的際會。 散文可不可以虛構? 作者說:我寫散文常常希望可以像小說家寫小說那樣遨遊在虛構的時空裡操控虛構的哀樂,可惜我終究硬不起這顆心腸。 為了照顧我筆下的人與事的隱與私,我頂多只能以虛筆烘托實情,以實筆敷設虛境。雖然我也深深企盼我寫的懷舊小品全是虛構:苦的不是那麼苦,甜的並不那麼甜,只恨平順的人生實在難求!
  •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

    作者:(美)帕特丽卡·劳伦斯

    丽莉·布瑞斯珂是吴尔芙名作《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中的人物,吴尔芙把她形容为“有一对中国人的眼睛”。劳伦斯教授藉此在新书中把新月派与英国著名文学团体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相比,而作平行的讨论。本书呈现给读者的是中英作家、学者之间的有关个人、民族、文学和美学的对话,他们中有朱利安·贝尔、瓦内萨·贝尔、弗吉尼亚·伍尔夫、G.L.狄更生、E.M.福斯特、凌叔华、徐志摩、萧乾,这些对话让我们看清了两个文学团体。
  • 致青年朋友

    作者:钱理群

    《致青年朋友》是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与大学生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的产物和记录,收录了钱先生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十六篇演讲以及与青年人交流的五十通书信,他饱含着生命的激情,孜孜探寻社会的出路,苦苦求索生命的真谛,为广大青年朋友开启广阔的精神空间。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出发,告诉青年朋友怎么才能避免“外在的黑暗转化成内心的黑暗”,怎么才能面对黑暗,却唤醒内心的光明,永远活出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生命中有许多顺应我们生命本性的东西,能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无穷乐趣,当你“以婴儿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拥有“黎明的感觉”时,学习探索的乐趣可以使人进入一种忘怀的境界,甚至可以超越生命。我们需要开创一个大的生命境界。 他还告诉我们,在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中,在这个处处充满物欲诱惑却让人精神委顿的现实世界中,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担当。今天的中国不能没有梦,而青年人又应该从那里开始出发?青春是美丽的,大学犹如我们人生的盛夏,在大学里,我们要收获三样东西――知识、友谊、爱情。在大学期间要打好专业知识的底子,更要打好精神世界的底色。我们要对社会、历史、民族有所承担,也需要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承担,要担此重任,我们必须在“苦痛的沉默”中“沉潜十年”,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境界去应对复杂的现实和人生。他相信这个时代的青年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 山南水北

    作者:韩少功

    《山南水北》我投入文学写作已三十年。回顾身后这些零散足迹,不免常有惶愧之感。
  • 名联观止

    作者:梁羽生

    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人闲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 ——梁羽生 内容简介 《名联观止》为梁羽生联话精选集,辑录刊于香港《大公报》的九百零二篇联话,由作者亲自增订。梁羽生自幼便喜爱对联文学,后虽从事武侠创作,但自认为,在对联“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则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恐怕还在武侠小说之上”。本书所选皆为古今名联,既谈对联的“内学”,涵括题赠联、抒怀联、集句联、谐谑联、挽联等各类联体,以及无情对、嵌字对、拆字对、回文对等各式对法又论对联的“外学”,涉及历史掌故、世俗民风、官场沉浮、文坛轶闻、名士风雅、人事品评等。梁氏联话,重趣味、重知识、重考证,可视作联话体文史百科。
  • 人往低处走

    作者:李零

    本书是一部简明而精要的《老子》最新读本。《老子》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本书可以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 先秦文化史讲义

    作者:李山

    《先秦文化史讲义》从中国文化的考古时代写起,至“百家争鸣”结束。作者通过自己二十餘年的思考,努力阐释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由来。这一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文化创始期,包括西周及此前的历史阶段。主要讨论了多元发生、族群众多的史前文化如何融铸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和社会,这一方式又显示了怎样的“中国特征”;西周的崇法制如何凝聚成了影响后代几千年的精神传统。二、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转折期。本时期民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政治权力却更大的膨胀并导致专制的到来。本书讨论了两种力量演变的深层原因,接着又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诸子百家。本书打破了旧的“家”的分界,而将诸子之学分为两大系别。 对《五帝本纪》别具慧心的解读、西周礼乐文明的阐释,“国人”阶层历史品格的演变,名家之学的价值评定,等等,都是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
  • 吾国与吾民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的作品如同他的一生,孜孜地向世界解说中国,向祖国表达赤忱。 作为用英语创作的一位中国作家,他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系列作品影响深远,被视作阐述东方思想的重要著述。 此次结集的“林语堂英文作品集”,除保留外研社曾出版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浮生六记》和《京华烟云》等代表作品外,还收录了《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和《武则天传》等十余部颇具影响的原版著作。 书目说明之后的8页左右,提供了林语堂及其家人的珍贵照片。 林语堂受当时创作环境所限,对朝代称谓与历史纪元的划定不统一(如称清朝为Manchu Dynasty);且时无汉语拼音方案,专有名词均适用威妥玛拼音音译。此外也能发现作者在解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现象时的不足,如反映在民族关系的表达上,称少数民族为foreign blod,foreign race乃至以Chinese特指Han Chinese等。诸如此类,为不妨碍我们对文学和语言的鉴赏,在我们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原貌的同时,敬期读者明辨。
  •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作者:陈平原,王德威,陈学超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收文20则,按论述对象略为区隔:第一辑乃“考古学及历史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二辑是“古典文学视野中的长安”,第三辑为“近现代文化史视野中的西安”,第四辑专注于“当代西安的阅读与写作”,第五辑可称“古都西安的回顾与展望”。如此简要描述,只能是“大而言之”;以下关于各文的介绍,更必定挂一漏万。在我看来,好文章除了要有好立意,更需要条分缕析的详细论证。而对此类文章,任何“提要钩玄”的努力,都不可能得其神髓。专题论文集既不同于汗漫无涯的杂志,也不同于一以贯之的专著,讲究的是"众声喧哗"中,自有相近的学术视野与精神追求。
  • 书商的旧梦

    作者:沈昌文

    《书商的旧梦》是前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的散文集。在这部文字平白、看似东拉西扯的小书中,他记录了一个编辑、出版人“以文会友”办杂志“谈情说爱”当编辑的历历往事,彰显出为他人做嫁衣而不厌苦累更不计名利的高尚风范,他对出版事业的满腔热情,更从中可看出新中国出版事业的艰难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