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
-
清代八股文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八股文已经被封上封条,打上红叉,监禁了很久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启功、金克木、张中行等几位先生才比较平实地估价了八股文的利与弊。邓云乡的《清代八股文》也是那时问世的,与前几位先生不同的是,邓云乡对八股文的评价更高,对它的研究也更细。 邓云乡认为,八股文可以培养读书人严谨的精神,可以锻炼出准确简洁的文笔。虽然八股取士有不少弊端,可是从实际的操作角度考虑,不是任何一种考试都注定包含僵化的成分吗?在邓云乡看来,现代的考试、录取方式未必就比八股、科举制度高明多少。书中类似的初看令人惊异、细想颇有道理的论断还有许多,在过分考虑“政治正确”的今天,这些说法可能有点杀毒剂的作用。 -
李敖有话说 2
李敖一手包办、一言九鼎、一针见血,打破电视制作模式,以证据骂人、以口舌开心,闯出一片言论新天地。 我无法谦虚了,我深觉继往开来的重担上,我担当着一大部分重量,而这等责任又是非我莫属、舍我其谁的,我无法放松我自己,因为我无法忘怀我所应尽的责任,我深知在这浑噩的男人群里,我是一个罕有的奇才,一枝锋芒的独秀,没有人能够跟我比,我站在世界的一方! 注: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
甲申年紀事
癸未二○○三年晚夏,王貴忱先生命我替廣州新辦的《收藏.拍賣》文物期刊寫書畫隨筆,我寫了〈張大千壬辰《歸牧圖》〉,今年甲申二○○四年春天刊出。這篇隨筆儘管不是我報紙專欄�的篇章,牛津大學出版社編輯偏心喜愛,勸我找出 來壓一壓這卷新的文集,我答應了:夕照牧歸的踽踽心情算是有了著落。歲云暮矣,八方風雨,整理一年存稿,倍覺亂世文章可怒不可怨,宜悲不宜愁:怒則發憤,怨是小氣;悲而能壯,愁必纖弱;扁舟載愁,遲早都要隱入蒼茫煙波中,詩意是夠詩意的了,祇是隱得未免不明不白了!這樣一想,甲申二○○四年二月四日寫到十月二十七日的七十四篇小品新集,不妨名為《甲申年紀事》,一并照應徐雲叔前年為我精刻「董橋言事」之章:信息如縷,事在人寫。沿用干支紀年,那又是我這樣的老人追念泛黃歲月的一絲慰藉,跟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嫵媚的芳名一樣萬般難捨,看在眼�看到的又是范石湖筆下農家風味。甲申有情,翰墨結緣,此書從此留住大千畫�的三分祥寧古意矣。《甲申年紀事》收董橋最新散文七十五篇,並董橋自藏書畫精品,彩色精裝。 -
面對大海的時候
向来有台湾文化界重炮之称的龙应台,辞去台北市文化局长官职后,在人间副刊和《中国时报》上陆续发表其对台湾的文化忧心及观察:〈在紫藤庐和 Starbucks之间〉、〈五十年来家国〉、〈面对大海的时候〉三篇长文,并引起各界关心台湾文化的讨论与回应,声势浩大,不只在平面媒体延烧,网路上更是扬扬沸沸,网友竞相把人间副刊刊载的相关文章转贴阅读,并发表感想,蔚为网路天地难得一见的文化议题讨论风潮。 八○年代曾经以〈中国人你为什麽不生气〉一文将星星之火变成燎原野火的龙应台,这回从官僚制度裡磨练脱胎,以对文化更宏观的角度、延续她向来自剖自省的勇气与理性为台湾文化现状把脉,赞成或者反对,都不能漠视龙应台的新火苗,也不能不动容她对台湾文化的情感。 本书除龙文之外,并收录知名文化人士的回应文章二十六篇、龙应台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一场讲演记录,以及来自全球的华人读者写给龙应台的信函。收录文字无分褒贬,只求翔实呈现这场台湾公共论坛上久违的文化论辩。 -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是教育部正式确认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作为这门课的教材,《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对文学与人生的一般关系作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具体涉及到人生与文学的如下各种关系: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文学的产生,人生体验与文学表达,人生理想与文学表现,人生的现实把握与文学的审美把握,人生道德与文学中的道德,通俗性文学与一般文学之间的人生纬度等等。《文学与人生十五讲》广泛运用经典的和新潮的文学理论,广泛征引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作品,广泛叙述古今中外文学故事和诗话词话,内容丰满,风格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点击链接进入旧版: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 -
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
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京派与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注重从学理上对京派与海派的流派特点及地域文化背景对他们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用作家照片、文学作品的封面、插图及与当时文学现象相关的一些图画来为严肃的学理探求增添意趣。下编是“北京上海人生色彩”,侧重于用更为直观的图的形式展示北京、上海的地域文化背景。 -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贱、汉画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
红楼梦性爱解码
这是一本专门论析《红楼梦》中的“性爱”的小书。文学家们似乎对这个问题来得更为敏感,爱情一直是一个常写常新的主题,即使是“性”也千方百计地予以涉及,当然,诗词歌赋中也多写男女之间的性意识性心理,但系统地艺术地描写“性爱”,大概要首推《金瓶梅》和《红楼梦》了。《红楼梦》所描写的“性爱”,含蓄,高雅,但并不“道学”,表现了曹雪芹对“性爱”的种种见解,若用现代的心理学、生物学、性科学来予以观照,会惊叹于曹氏的体察入微和博学渊识。正因为其博学渊识,以及描写的含蓄与高雅,《红楼梦》在“性爱”方面便留下许多让人探寻的地方,研究者必须依照那隐隐约约的“草蛇灰线”,去勾勒曹氏关于“性爱”方面的题旨。加之“性爱”这个题旨历来讳莫如深,谁都怕染上“诲淫诲盗”的名声,或避而不说,或说得“发乎情而止乎礼义”的限度,故关于《红楼梦》中的“性爱”至今论析得并不深入与广泛。对于《红楼梦》中的爱情倒是谈者不少,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清代的一些达官贵人,如梁恭辰、陈其元、余治、丁日昌等,皆责骂此书为“淫书”,“盖描写痴男女情性,其字面绝不露淫字,令人目想神游,而意为之移,所谓大盗不操干戈也”(陈其元《唐闲斋笔记周。若从反面理解,那就是《红楼梦》毕竟具有许多“性爱”的内容,使道学家们视之为洪水猛兽。汪精卫则持“家庭感化”说,“因为家庭组织虽亦是专制的,然其元素,却是由情意相结。既以情意结,还得以情意感化他……做我不能不大大有望于《红楼梦》了”(汪精卫《红楼梦新评》)。他承认书中的那个“情意结”,企图将其作为一种感化力量,来稳定专制家庭的结构。到了俞平怕先生手上,他的著名论点之一是“钗黛合一”,致使宝玉选择的困惑,“岂以独钟之情遂移并秀之实乎”?王蒙先生在近年的一篇文章中,则认为宝圾和黛玉是文人心目中的两种独特而美丽的格调,这两种格调绝不可能出现在同一个女性身上,熊掌和鱼不可兼得,故于千古遗憾中塑造了这两个不同的形象。周扬、何其芳、蒋和森诸先生则对该书的“男女恋爱主题”予以阐发,“爱情这个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把它提到理性的高度,并把它充满了政治性的内容,却只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蒋和森《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论点并不止于这些,但大都从大处落笔来剖析该书的情爱,曹氏在许多细微之处流露出的性文化内涵,似乎提及不多。这本小书,就从这些细微之处入手,来探测《红楼梦》中的“性爱”密码。 -
论摄影
在《论摄影》一书里,苏珊.桑塔透过朦胧的生活影象再现了她对艺术的真知灼见。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苏珊・桑塔格提供了足够的思索实物,以满足最为智性的需求。她论及许多涉及摄影与良 知、知识与艺术的关系的总是――其中有些令人鼓舞,有些甚至令人震动。”(《时代周 刊》) 本书开宗明义:“摄影术肇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所有事物都为摄影所记录,至少看来如此。正是这永不餍足的摄影镜头将我们从柏拉图的洞穴困境中解放出来。摄影在教给我们新的视觉模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和扩大我们既有的观念,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值得看,什么东西允许看。摄影是一套看的语法,更是一套看的伦理。摄影业最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将一种认识加诸我们,即人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当作一系列相片,纳入脑中。”而“摄影=一把无声的枪”,“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世上万物终结于照片”,……,通过拍摄下来的当今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存在的确证,苏珊・桑塔格在本书中探讨了范围广泛的问题,既涉及美学,又涉及道德。 “这是在过去140年中,就摄影影像对我们观看世界以及观看我们自己的方式这一深刻改变 所作的才华横溢的分析。” ――《华盛顿邮报》 “未来,就各种大众媒介中指明对社会作用的探讨,必须以桑塔格的《论摄影》为关键著作 而加以引证。这些文章使我们一窥如此的情景和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系统依赖于照相机 的使用,以致于摄影影像不绝于缕地插入到经验与现实之中。” ――约翰・贝尔格,《新社会》 -
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
中国禁书简史
中国很早就开始禁书。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但战国初期也就是禁书史的开端,幸而那只推行于秦国,而且时间也不长。等到秦始统一全国,焚书坑儒,才制造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浩劫。值得高兴的是:这样残暴的统治到底是无法持久的,统一全国后仅仅十五年,秦王朝就灭亡了。紧接着汉王朝,吸取了秦的教训,在西汉时期的几十年间,对人民的统治较前宽松,汉惠帝时废除了秦代延续下来的“挟书律”,文化政策也比较开明。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却并未禁止百家的著作…… -
伊甸园之门
本书详细讲述了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重大的文化变革及这些变革所产生的影响。 -
武汉人
《武汉人》是著名作家方方所写的与武汉有关的随笔集,共收入37篇文章,大致可分为历史篇、环境篇、风土人情篇和少年记忆篇。内容涉及对武汉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城市规划、城市性格等有深刻影响的人物、事件等,武汉的地理环境,武汉的大学,武汉的天气、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武汉人的方 言、吃喝玩乐,以及生活在武汉五十多年的作者方方与武汉的故事等。 类似于叶兆言之于南京,方方是武汉作家中写武汉这个城市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从小生活在武汉,对武汉的历史人文有着独特的观察和体悟。本书文笔从容,叙述简洁,且收放自如,增添了不少阅读的乐趣。 ——————————————————————我是分割线 ——————————————————————我是分割线 武汉地处内陆深处,洋风一路吹刮到此,已是强弩之末。所以武汉的文化带有强烈的本乡本土的味道,它和弥漫在市井的商业俗气混杂在一起,便格外给人一种土俗土俗的感觉。但幸亏有了长江。是长江使这座城市充满了一股天然的雄浑大气。这股大气,或多或少冲淡了武汉的土俗,它甚至使得生长于此的武汉人也充满阳刚。他们豪放而直爽,说话高声武气,颇有北方人的气韵。 ——《行云流水的武汉》 封底文字: 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珠子,长江便如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武汉中心地带的龟山脚下与长江汇合。这两条江水将武汉的地面切割成为三个大镇:汉口、武昌、汉阳。三大镇皆临江而立,随江流而曲折。因为这个缘故,武汉人是没有什么方向感的。 ——《武汉这个地方》 万般无奈的武汉人,只好冷时比北方冷,热时比南方热。为此,武汉人的性格便也呈南北兼容之状:既有北方人之豪爽,亦有南方人之聪慧;换一种词汇,也可谓既有北人之蛮,亦有南人之狡。大热大冷的生存环境,自是让人的性格亦大起大落,所以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也易解积怨,不计前嫌。正所谓来得快去得快。 ——《武汉人的性格》 -
思想国
《思想国》为著名学者熊培云第一部文字结集,精选作者留学巴黎期间撰写的部分文字,其中包括欧游旅途中的感想见闻,对欧洲时事的现场直击,也有对转型时期的中国国情现状的深刻观察。这一部“彼岸书”记载的不仅是思想者的精神履迹,更寄托了对未来中国的乡愁与期许,“思想国”这一概念也由此逐渐深入人心,“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里,人人可以自由地思想与旅行。这将是一个人道的、人本的,以知识为信仰的新新中国。”此次再版增删了部分内容,作者特别为本书撰写了万字长序,省察当下时代,描摹心路历程,使得“思想国”这一主题更加完整丰富。 -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一书分为“书店传”、“偏见书”、“书生活”三辑。“书店传”一辑,描摹出入书店的读者、作者、同事的众生相,记述书店的营业、邮购、签售等服务细节,采撷排行榜、书评、订货会等书业元素,展现书店及书业的方方面面,以及从业者的五味生活。“偏见书”一辑,以书为纲,展示个人的阅历,在书与非书之间,带出内地近年来的出版史,以及对书业的见解。“书生活”一辑,从更广泛的角度呈现读书体验,记述聚书、散书、出书、偷书的故事,并对盗版书、签名书、漫画书予以观察与思考,勾勒一个人的阅读史。 -
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
随着报纸、书商的崛起和阅读大众的出现,文学日益分化为艺术和商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在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引发了关于艺术与通俗文化问题的争论。在本书中,作者不但系统梳理了历史上通俗文化论战中交替出现的重要观点,而且对其中一些里程碑式的重要命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炼出了争论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要素,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对艺术性和非艺术性文学的社会角色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分析方法。本书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大众传播条件下出现的文学转型和通俗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文塔尔探讨大众文化的顶点是1961年出版的选集《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 ——马丁•杰伊(Martin Jay) “洛文塔尔的作品很容易与卢卡奇(Lukács)、克拉考尔(Kracauer)和阿多诺(Adorno)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相比较,恰好是这些细节揭示了洛文塔尔的独特性,正是洛文塔尔解码了作为‘过去几个世纪社会化模式讣告’的资产阶级时代的文学证词。”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称赞洛文塔尔的研究(指本书第四章)是欧洲理论姿态和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相结合的罕有的成功范例之一。” ——格特鲁德•罗宾逊(Gertrude J. Robinson) -
行尽江南,未与君遇
《行尽江南,未与君遇》内容简介:从淅淅沥沥的梅子黄时雨,到繁盛富足的苏湖鱼米乡,江南之所以成为江南,除却风景如画,还因历史若酒。兴衰成败的人间世事与山光水色相互映衬,又使江南多了一份浓烈和疏朗。还有那些在江南留下足印的昔人,他们亦是江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们留下的诗篇词作里,在似曾相识却似是而非的后世之地,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
永恒的时光之旅
《永恒的时光之旅》收录星野道夫未公开摄影作品及西伯利亚绝笔日记 ,是对星野道夫史诗般摄影生涯的回顾和致敬。星野道夫用镜头扑捉自然的至美和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用最纯粹的热爱记录极地的风景、动物和人,他的文字也如他的影像一样质朴温暖,每一次旅程都是触动人心的 “心灵之旅”。星野道夫曾说:“当人生将走至终点,我希望我的生命能结束在阿拉斯加。”他将人生中最青春的岁月献给了这片极北之地,而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安眠之所。他用镜头为我们留下那些珍贵的即将消逝的生命和风景,也书写了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
热门标签
下载排行榜
- 1 梦的解析:最佳译本
- 2 李鸿章全传
- 3 淡定的智慧
- 4 心理操控术
- 5 哈佛口才课
- 6 俗世奇人
- 7 日瓦戈医生
- 8 笑死你的逻辑学
- 9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10 1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